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

2022-08-15 00:46杨蓉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猪丹毒亚急性败血症

杨蓉

(四川省蓬溪县大石镇畜牧兽医站 629100)

猪丹毒由丹毒杆菌感染所引起,是一种败血性细菌性传染病,感染猪通常发病较急,同时伴发机体发热和体表出现疹块等特征,多发于育肥阶段的猪和性成熟后的种猪,每年都会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为了能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作交流。

1 病原

猪丹毒病的病原为猪丹毒杆菌,形态直或微弯曲,两端钝圆,大小约为0.7~2.6μm×0.15~0.4μm。在病料中的病原常单在或呈V 形、成丛排列,在白细胞中一般成丛排列,陈旧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猪丹毒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上,该菌以长丝状出现,不形成芽孢,表面无荚膜,不会自主运动,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在老龄培养物中菌体的着色能力较差,此时染色可由阳性转变为阴性。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都对其敏感,如生石灰、火碱、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石炭酸、来苏尔、漂白粉、过硫酸氢钾、戊二醛、消毒酒精、碘伏等,可用于日常和发生疫情流行时的消毒。

2 流行病学

猪丹毒病早期在我国出现过较大范围的流行,自从广大猪场将该病纳入程序性预防后,其流行转变为散发或地方流行。丹毒菌在自然界较为广泛地分布,主要感染猪,对牛、羊和家禽也有感染性,但一般不表现症状,或感染后不会出现流行,危害较小。病猪和带菌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夏秋季节发病率更高。在个别地区本病表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点,一般3~9 年为一个轮回。

3 发病机理

猪丹毒感染健康猪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带菌猪体内潜藏的病原发作后感染,另一种是通过外源性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破损的皮肤侵入机体。无论是何种方式,病原一旦进入血液或组织液中就会快速繁殖,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形成菌血症。

4 诊断

诊断本病需通过可疑猪的临床表现、具体病理病变,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结合,最终方可确诊。

4.1 通过临床表现诊断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d,更短的有不到24h 就发病的,以败血症表现为主,也有超过7d 的,以慢性病例为主。根据疾病发展过程,本病分为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3 种。

急性败血症型:该型是由于猪抵抗力差或者感染的丹毒杆菌毒力较强,产生的毒素较多而导致全身器官功能性减退,以传播快、病死率高、发病急为主要特点[2]。病初体温快速上升,可达41℃以上,之后采食量锐减,有的甚至完全停料,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眼结膜潮红,精神萎靡不振,粪便干燥,后期有下痢症状。

亚急性疹块型:亚急性疹块型是临床发病最多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在皮肤表面出现方形、菱形以及不规则形的疹块[3],老百姓又称“烙火印”,这是由于猪丹毒杆菌寄生局部血管后引发皮肤突出于体表所致。与此同时,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之间,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下降或废绝,粪便干燥,有时会出现呕吐。

慢性型:慢性型大部分由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转化而来,临床上也较为常见,病程较长,以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以及皮肤坏死为特征。病猪跛行,无法站立或站立后支撑不了多久,长时间的卧地导致采食不便,饮水也受到影响,机体营养摄入不足,久之便出现机体衰竭,短时间内掉膘,眼角常留泪痕,处于亚健康状态。

4.2 通过病理病变诊断

急性败血症型:病猪尸体外观上看呈现出败血症型的一般病理变化,同时皮肤表面有可见的丹毒性红斑。败血型感染的猪大多因病程短,尸体的营养程度和发病前差异不大,鼻孔、耳朵、肛门、尿道口、阴道口、口腔等有淤血性变化,四肢内侧、耳根、颈部以及腹壁上有不规则的淡紫色充血区,有些充血区可连成一片,并突出于皮肤表面。

亚急性疹块型: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强的情况下最容易表现亚急性疹块型。病原一部分在血液和组织液中被免疫系统杀灭,另一部分局限于机体的皮肤,尤其是小动脉管丰富的部位,使得局部皮肤出现疹块。疹块多在颈部、背部出现,头部、耳朵、下腹部数量较少,呈显著隆起,病健四周交界处界限明显,形状较为规则,以方形、菱形等为主。疹块颜色可以是一致的鲜红色或紫红色,也可以是边缘红色,中央白色。触摸能感觉到明显比正常皮肤硬。白皮猪品种疹块尤其明显,深色皮肤的猪,如黑色猪、褐色猪等临床很容易被忽视。疹块型病猪大多能耐过,发病3~5d 后可好转,有效治疗的情况下病程能控制在2d 之内,康复后疹块逐渐消失或只留下轻微印迹。

慢性型:常常是由于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未出现死亡,疾病慢慢康复后有一个带毒过程和疾病康复过程,感染猪仍表现出一定症状,部分丹毒杆菌感染的器官也能发生功能性衰退和器质性病变,最为典型的即为心内膜炎和慢性关节炎。

4.3 实验室诊断

通过病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病变可对本病进行初诊,确诊还需借助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的方法主要为病原学检查,通过在病灶处取样,体外将猪丹毒杆菌分离,并通过染色镜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分子生物学方法(PCR)等手段进行鉴定。

5 本病的治疗

对猪丹毒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可用于本病的治疗,在所有种类的抗生素中以青霉素类药物最为敏感,可作为首选,使用最多的有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等。由于病原主要分布在机体组织及血液中,故最好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药物肌注后可在数分钟内能达到有效血液浓度,从而对丹毒杆菌进行抑杀,具有见效快和相对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除了青霉素类药物外,第三代、第四代头孢类药物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如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等,目前市售剂型的注射液辅料都是具有缓释作用的油类,注射后药物能缓慢释放入血液中,能起到即速效又长效的作用,可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猪的应激。

除了抗菌治疗外,急性败血症病例和亚急性疹块型病例因发病较急,为了降低死亡率而挽回经济损失,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解热镇痛消炎药配合对症治疗,如地塞米松磷酸钠、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或氟尼辛葡甲胺等药物的注射液等。这些品类具有显著的抗炎功效,能快速改善症状,但在症状减轻后需及时停药,以免机体产生依赖。本病的病理病变中很多器官以充血和出血为主,这与病原寄居在微小血管有很大关系,毒素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后必须进行修复,可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K、铁制剂、维生素A 等,以帮助止血和加强血管壁的致密性,同时对受损的器官黏膜也能起到修复作用。

6 讨论

猪丹毒病在上世纪较为流行,进入21 世纪后,随着我国对该病的疫苗免疫的普及以及小型养殖户的不断退出,发病率逐年下降,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呈散发式流行。临床经常见到已进入康复期的猪在过段时间后又表现症状的情况,这和丹毒杆菌长期局限在体内某一部位有关,临床应予以重视,康复猪群不要着急和健康猪群合群。需要强调的是,病猪发现后务必第一时间隔离治疗,防止病原扩散,同时加强对健康猪群的紧急免疫,不断提升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树立“养大于防、防大于治”的疾病防控理念,从而将该病的风险降至最低。

猜你喜欢
猪丹毒亚急性败血症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猪丹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控
简述猪丹毒的屠宰检疫、处理对策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病的检疫要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治疗中降钙素原检测的应用分析
补骨脂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布鲁氏杆菌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