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群雕艺术创作研究
——以《哈尼族“十月年”》作品为例

2022-08-16 04:55李泽杨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哈尼族

李泽杨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建水的陶瓷工艺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经历了宋代青瓷、元代青花之后于清代创烧出紫陶工艺,因以文人书画为主要的装饰题材才被誉为“文人陶”,其独特的“刻填-磨光”工艺造就了“质如铁、明如镜、声如磬、润如玉”的典雅品质,先后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纵观历史,建水的陶瓷工艺以器物造型和平面装饰为主,偶有雕塑工艺用于“吹鸡儿”造型和器物及建筑构建的局部装饰以。其中,“吹鸡儿”是一种可以吹出声音粗陶玩具,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昆明、昭通和红河州等地[1]。建水生产“吹鸡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手捏的方式造型,有猪、鱼、龙、鸡、猴等形象[2],上半部分施以深浅不一的黄绿色釉料,形态自然生动,妙趣横生,是建水陶瓷史上少有的雕塑类产品。在器物的局部装饰方面,建水紫陶汽锅的双耳以高浮雕“狮头”造型,其上有孔,可穿金属环以便端起,既有实用功能,也蕴含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建筑构建的局部装饰方面,建水文庙文中有大量雕花砖、瓦当和滴水以深浅不一的浮雕为装饰,而陶瓷圆雕装饰则出现在屋脊之上,有的直接用来陶塑制,有的放加琉璃工艺,造型有仙人、走兽等[3]。

建水的陶瓷工艺之所以很少采用雕塑手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建水的陶瓷生产长期以来以日常器物为主,即便是用于墓葬的陶瓷也都是将日用器皿缩小以作“明器”(古代陪葬的器物,亦作“冥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平面装饰的传统;其二,紫陶所用泥料含砂量极低,缺乏粘性,不易制作方形器物或复杂的造型,因而多以拉坯成型,常为圆形。尽管有以上局限,但近年来的发展使许多外地的工艺涌入,建水紫陶在保持其基本材料、工艺不变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多样的面貌,包括镂空工艺、镶嵌工艺、浮雕与刻填相结合的装饰工艺等;同时,本地的陶艺家也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借鉴现代陶艺观念不断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一 建水紫陶中雕塑手法应用的探索

目前,就陶瓷雕塑来看,建水紫陶仍然没有形成较独立且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系列艺术作品或产品,尤其是专门以圆雕形式出现的主题性作品。针对这一不足,笔者对使用建水紫陶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主题性雕塑创作展开了研究,总结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创作方法,下面将结合实践案例展开阐述。

(一)深入挖掘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提炼出内涵丰富且适于创作的主题

哈尼族和彝族是红河州的代表性民族,它们的民族文化广泛地反映在建筑、服装服饰和民俗活动等方面。虽然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视觉符号都是哈尼文化的表征,但若不加选择地片断截取某些符号元素并不能有效地展现出其精神内涵。因此,创作主题的选择要从深入了哈尼族的历史文化开始。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群,原游牧于青藏高原,自秦代开始流散迁徙,在红河州与各族人民一起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开垦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农耕文明奇观——哈尼梯田,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生活在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农耕民族,哈尼人的精神世界与周遭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对应着不同的节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而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十月年”,时间从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直至属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

“十月年”就是哈尼族特色文化的一个缩影,由祭祀、乐作舞和长街宴3个方面组成,既生动体现了哈尼族同胞团结友善的传统,又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节日饮食、风俗礼仪、歌舞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特色。这一节日十分适合以群雕的方式来呈现,通过单个的人物雕塑形象刻画哈尼人民在节庆时刻的喜悦神态、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歌舞等特征;以较大数量的雕塑单体聚合成大场景,充分展现民族节庆现场的盛况;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如祭祀用的祭台、祭品,“长街宴”用的桌子、凳子、碗筷,以及牛羊、车马等按比例置入到场景当中,增强真实感。

(二)细化内容,分解场景,形成基本的创作方案

在确定了“哈尼十月年”的创作主题之后,根据节庆活动的组成部分,将作品分解为三个场景——祭祀、乐作舞和长街宴。

第一,祭祀场景是反映哈尼族信仰的环节。为了准确并富有感染力地展现哈尼人的精神世界,创作者必须深入理解哈尼族的信仰。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种认为世间万物平衡和谐的崇高伦理观念。十月年期间的祭祖活动贯穿节日始终,糯米粑粑、汤圆、村落祭祀分食的牺牲都要先献祭祖灵,每天正餐之前一般都要先以茶、酒、米饭、佳肴祭祖。种种仪式和祭品,既是圆融天人关系,也是对自己和家人一年辛勤付出的慰劳。经过岁首的虔诚祈福仪式,哈尼人在精神上拥有了足够的能量面对新一年生活中的种种未知。因此,该部分的场景应刻画关键的仪式环节,并概括地呈现祭品特征,总体上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第二,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种歌、舞、乐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形式,是劳作和生活场景的再现。舞前先是有乐队伴奏的抒情性歌唱,乐队人员不参加舞蹈,但往往会随着伴奏的节拍摇晃身体,并以高昂的帮腔助兴;然后人们多呈双数围成圆圈起舞,舞者姿态优美,动作柔和而轻盈,舞动的手臂如同蜻蜓振翅,膝盖富有弹性地屈伸运动,舞步的套路丰富而完整,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展现热烈欢快歌舞场面和哈尼人乐观、热情和积极的精神面貌,该部分可分为多个小场景,通过众多单个的静态雕塑形象来组成不同的环节,以表现动态的过程,营造热闹的节日氛围。

第三,长街宴是十月年的主体部分,也是最盛大的部分。摆宴席时,锣鼓喧天,全寨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集拢来入席。宴会开始,主持人龙头率领全寨人高举酒杯,祝愿来年风调雨顺。如果有客远道而来,人们便纷纷让坐,盛情款待,宾主一起吃菜、喝酒、互相祝福,喜气洋洋。这样的活动要举行三天三夜。宴会上的人们姿态各异,为雕塑创作提供了极其生动的素材,因此,该部分的创作重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恰当的表现才能够让作品不仅有整体的视觉冲击,而且还有微观的细节品味。

(三)结合创作内容,分析材料工艺,借鉴传统陶塑和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明确形式风格

如前文所述,建水紫陶用于复杂造型时难度很大,这也是该群雕创作首先要突破的技术问题。针对建水紫陶材料工艺的特性,制订以下解决方案。

第一,选择适合的单体圆雕尺寸。一方面,该群雕作品由数百件单体圆雕组成,即便是每件单体圆雕的尺寸很小也会组合成相当大的体量;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的产品来看,建水紫陶不易做尺寸过大的形体,长边在30厘米上下最为适合,小至10厘米左右(如“斗子”)亦可。综合两方面的情况,该群雕作品的单体圆雕长边尺寸定为15厘米左右。

第二,建水紫陶不宜做复杂造型的原因除了成型较困难之外,还和烧成中的收缩比有关。较大的收缩比使不规则的坯子容易在烧成中变形,甚至破裂,而传统的刻填工艺用在复杂造型上时会让这类风险倍增。因此,该群雕作品不采用刻填工艺,必须加以纹饰的地方用化妆土以绘制的方式完成;同时,因为造型复杂,也不采用打磨工艺。

此外,因为无须刻填和打磨,且为了便于雕塑造型,可适当地改变材料成分,在粗陶和细陶之间找到一种既能保持一定的细腻程度又具有较好韧性的泥料配比。

在材料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陶塑传统,考察现代陶艺,根据主题要求确定该群雕创作的形式风格。雕塑的历史较陶工艺的历史更加久远,而陶工艺的出现,在广泛的意义上即是为雕塑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可以说从制陶开始便有了陶塑。从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动物型器皿和专门动物、人物陶塑到秦汉的陶俑,再到唐代的三彩,以及宋、元、明、清诸代涌现出来的各异其趣的陶瓷雕塑,展现了陶瓷雕塑丰富的造型语言以及其蕴含着的深刻文化内涵[4];现代陶艺中具有雕塑特征的作品除跟随艺术史流变而发展之外,还因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古今中外的陶塑艺术虽然形态万千,但其中的具体作品总是传达着特定时代、地域和民族的特点。因此,该“十月年”主题紫陶群雕的形式风格并不一味地固守某种传统,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新颖”,而是应该回到主题要求,结合材料工艺探索恰当的方式。

综合以上思考,该“十月年”主题紫陶群雕的形式风格以具象现象为基本原则,用略带表现的手法处理细节,注重人物形象的动态,意象化地传达表情;色彩以建水紫陶的经典颜色——白(白泥氧化烧成)和红(红泥氧化烧成)为主要的颜色,辅以彩陶装饰工艺,用黑色和白色的色料刻画服装与服饰等民族文化特征;单体圆雕在个性化的基础上服从于场景的情节性和氛围的典型性,互相之间构成叙事性的响应。

(四)创作方式与创作过程

该“十月年”主题紫陶群雕的主题鲜明,创作内容和形式明确,具有较强的设计性。因此,在创作之前需要制定具体的创作方案,将作品内容进行分类,并为制定各个环节和各个造型的标准,这些标准即包括材料先用标准也包括尺寸上的标准,以及装饰和烧成等一系列标准。具体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三个场景的设定,将所有需要塑造形象分为两大类:人物类和器物类。进而再分别对两大类形象进行细分,人物类分为男性和女性,并按不同的姿态归类,为下一步的服饰塑造与装饰作好准备;器物类按是否需要进行纹饰装饰进行分类。

第二步:根据形象分类选择泥料,并准备装饰所需的色料。该作品以建水紫陶氧化烧成后的经典紫红色为主体色调,所以选用建水五色陶土中的红色陶土和白色陶土作为主要的材料;装饰色料以黑色为主。

第三步:标准设定。虽然该作品有很强的设计性,但最终需要呈现出较强的手工感和朴拙的效果,所以并不将标准数据化,而是用手工捏制的成型方式为同一姿态的多个形象制作实际大小的范例。如长街宴场景中,有上百个坐姿男性,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范例,然后再依据其大小捏制出7个,和之前的范例围坐成一桌,继而用用手工捏制的成型方式以该桌为参照塑造更多的人物形象。因为全程都采用手工捏制的成型方式,所以这一过程并非复制,相反要在细节上通过容貌、表情的刻划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和身份,尺寸上也要在合理范围内有所区别以现再真实。

第四步:在完成泥坯造型之后,根据不同性别对人物形象进行服装和服饰的装饰。因为尺寸有限,不可能完全还原真实的细节,因而需要注意概括,提取最具特征的元素进行表现,同时还需要在诸如领和袖之类的重点部位进行较精细的刻画。

第五步:烧成工艺全部采用氧化烧成。一方面要在装窑时注意泥坯的分布,避免坯子在烧成过程中因为温度不匀而出现变形或破裂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注意整个烧成过程中的将温度控制在1180℃左右。

第六步:后期处理包括成品挑选和局部加工。尽管从成型到烧制都尽量避免出现变形或破裂的情况,但因建水紫陶泥料本身的局限性,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实际上,就该作品的表现性要求来说,某些变形或破裂非但不会影响效果,相反会让作品产生意想不到的表现力,这也正是陶塑造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如果的确出现瑕疵,也不要急于抛弃,而应当视其严重程度考虑是否可以进行修补,如某些较浅的裂痕是可以通过局部打磨之类的方法进行修正的。

因为该作品整体上没有固定的体量(人物数量可以是100,也可以是更多),所以上述步骤无须按完成所有组件的方式推进,而是按照操作的便利性进行分组操作,如按照泥坯的阴干程度分批进行装饰,按照窑炉的容量分批炼制等等。

图1 单个造型

图2 待上色的成组泥坯

(五)展示环境及拓展创作的可能性

“十月年”主题紫陶群雕是一组开放的作品。首先,其组件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组合陈列;组件的数量也可多可少,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在家居陈设方面,可以选取单个人物或较小的场景,如歌舞人物中的一个或几个、长街宴中的一桌等等;在办公、商业或博物馆环境中,可根据空间的大小选择不同的体量组合。其次,该作品还可以不断创作更多的形象加入,也可以进一步开发更多的相关形象,如哈尼建筑蘑菇房及周边器物,甚至将梯田元素引入成为微型景观。另外,还可以将创作中用到的材料和工艺应用到各类沙盘制作、玩具制作、饰品制作中去。

图3 陶塑成品局部效果

图4 陶塑成品全景效果

二 结语

总而言之,红河州少数民族题材的紫陶群雕艺术创作有着十分开阔的前景。红河州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资源,通过不断的挖掘可以创作出变幻无穷的作品。随着建水紫陶材料和工艺方面的创新发展,创作的手法与形式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模块化与手工艺的结合,这将使某个主题性的紫陶群雕艺术创作不再有终结,它无限的拓展性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拓展性的后续创作中来,进而让作品在持续的创作中发生各种有趣的变化,其中的某些模块可以衍生为批量化的工业产品,而某些模块则成为独一无二的收藏品,这或许会是解决当代文化同质化与生活个性化之间矛盾的一个途径。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哈尼族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建水陶艺新观察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刍议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鉴赏方式
小谈建水陶
建水西庄紫陶小镇:文旅出新意 紫陶兴故里
物以史记 史以物存
建水紫陶·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