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长上当26 次、被骗3.5 亿真相

2022-08-18 01:41
新传奇 2022年29期
关键词:银行行长骗局受害人

银行行长被骗3.5 亿

山东省滨州市某银行行长李某,为了女儿的学业,先后26次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达3.5 亿元。近日,李某因犯骗取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 年。人们不禁要问:这人是怎么当上行长的?上什么学要花3 亿多?

2014 年底,赵某河得知李某的女儿准备参加高考艺术类考试,但成绩不够理想。赵某河对李某表示“这事不难办”,声称其姨父霍某担任内蒙古某高校副校长,并虚构了教育部“郭部长”、北京某学院“曹院长”和北京某大学“顾校长”等一连串身份。赵某河说上大学要选号、办理艺考合格证、修改高考分数,先后向李某索要了1065 万元。

李某的女儿进入北京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却没有正式学籍。赵某河说需要购买教育基金,该教育基金不仅能为李某的女儿换来正式学籍,还有年息8%的收益。于是,李某再次往赵某河的指定账户转账850 万元。2015 年9 月 至2016 年9 月,赵某河又先后编造了“向学校缴纳担保费”“二次购买教育基金”等借口,先后8 次骗取李某1.5 亿余元。之后赵某河还冒充反贪局长向李某索要钱款。

庭审现场

骗子知道了行长迫切要给女儿解决上学的问题,然后骗取他的信任,之后行长越陷越深。这时,骗局已经带来了真正的利益。此时,如同落入蜘蛛网的飞虫,受害者越是挣扎,就越难以从圈套中脱身(欲擒故纵)。到了产生疑心的时候,受害者已经在情感和实际行动方面付出太多,会开始自己欺骗自己。

什么样的人容易受骗

在我们身边,小区所在派出所的民警经常在居民群里发反诈新闻:有人刷单被骗13万,抽奖被骗2 万,投资被骗13万,一男子被“客服”骗53 万……诈骗是古老的伎俩,但骗局与时俱进的程度却十分惊人。飞速发展的科技催生了骗子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诈骗犯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同情,有不错的口才,被骗的人上套后往往执迷不悟。锁定目标后,骗子的说服策略如下:展示稀缺性(趁早下手),建立可信度(我来自合法机构),描述幻象(许诺未来的财富,即描绘未来的幻象),以及利用群体效应(别人都在这样做)。

受骗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不只是老年人、比较闲的人,好多是处境不佳的人。

美国科学记者康妮科娃在《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中写道:“成为骗子的目标,关键不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你的生活当时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如果你正巧感到孤独或是无助,那么你就相对容易受骗。同样,如果你正经历失业、离婚、伤病或是其他巨变,或者遇到了财务危机,背上了债务,你也就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猎物。实际上,负债者也更容易落入与财务状况完全无关的骗局,比如购买无效的减肥产品等。受害者不一定是愚蠢或贪婪,只是在骗子出现时,受害者恰巧正处于感情上最脆弱的时候。”

不同类型的人会落入不同类型的圈套。不同骗局的理想猎物之间的差异相当大。麦道夫(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的庞氏骗局或者投机机会骗局这种投资诈骗案的受害者一般是受过良好教育、年收入在5 万美元以上、年龄较大的男性。而伪造彩票骗局的受害者则一般是受教育程度较低、收入较少的人。有一类骗子专门找眼高于顶、自命不凡的同行下手。骗子往往会成为最合适的猎物,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不会受骗的。这种错觉也出现在很多受害者身上:你越是防备周全,觉得自己不会成为受害者,就越容易信任某个骗子,从而上当。

如何避免受骗

诈骗分子利用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弱点?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受骗?

约有70%的诈骗案件是骗子利用了人的贪念实施成功的。网上交男女朋友之后,以小利诱骗上钩,逐步诱导其进行赌博、投资,最后骗光受害人所有钱财,甚至使受害人欠下一身债务。目前高发的贷款诈骗号称无抵押、低息、快速放款,“贷款者”会觉得仿佛天上掉馅饼一样,逐步按照对方所说的去操作,最终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不能有占便宜的心理。

诈骗分子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实施诈骗的手段由来已久。冒充公检法的诈骗仅仅通过一部电话,就能对受害人进行远程控制。近期还有注销贷款账户诈骗,骗子恐吓受害人:如果不注销贷款记录会影响征信,影响未来贷款买房、买车,最后诱骗受害人一步步进行转账操作。接到类似电话时,要牢记自己没做过的事没必要恐惧。

转账汇款不经过任何核实,汇完款才猛然惊醒,可为时已晚。QQ 冒充熟人诈骗就是典型案件,“熟人”的范围很广,包括领导、老师、亲戚、朋友等。这类诈骗,骗子最怕你进行核实,会不断催促你,就等你的“不谨慎”。所以,我们务必要保持谨慎。

猜你喜欢
银行行长骗局受害人
别被骗局牢牢关住!
揭秘全国各地的骗局
那些永不过时的“骗局”
阿狸的骗局
银行行长受骗“民族资产”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问责乏力冤案变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