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皇上的话传出来,要喊多少声

2022-08-18 01:41
新传奇 2022年29期
关键词:鼓声将领主帅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明朝皇帝要参加献俘仪式。仪式上,皇帝坐在午门城楼上,两旁站立着高级军官,还有许多身材魁梧的御前侍卫。刑部尚书大声朗读各个俘虏触犯天地、危害人类的罪行。读毕他宣布,这些罪人罪无可逭(无可逃避),请皇上批准依律押赴市曹斩首示众。皇帝答复说:“拿去!”近旁的高级武官2 人传4 人,之后8 人、16人、32 人相继连声传喝,最后320 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齐声高喝“拿去”,声震屋瓦。

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将军训话的剧情,战斗开始之前,主帅会给底下的士兵鼓气。皇帝阅兵的时候,也会简单讲两句。士兵听到鼓励后,便会不停地喊“将军威武”“吾皇万岁”。

但古代打仗阅兵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如果是50 万人排成方阵,长宽大概10 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哪怕前面的人喊破喉咙,后面的人也听不见。所以,古代皇帝或将军训话,不会干喊。

古代的扩音“黑科技”

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古代很多建筑都有“扩音”黑科技

其实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古代很多建筑都有“扩音”黑科技。比如寺院、道观讲经,会利用共振原理在墙砖上涂釉,在讲台旁放上“相轮”(一层一层似铜盘叠起,中有空隙,可以产生很强的共振),来达到扩音的效果。

明朝时期建造的北京天坛,有一面回音壁。另外故宫的畅音阁下面挖了五口地井,都有扩音的效果。皇帝阅兵、开会的地方,大多有这种“扩音”设备。

但这种“扩音”设备造价昂贵,不可能什么地方都安排上。大将领兵在外,定然没有回音壁之类的“扩音”设备,不过有“人力传声机”。军队出发之前,统帅按惯例是要讲几句的,为了让全体将士都听得见,军队方阵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队大嗓门的传话兵。大将每发一句言,传话兵都会照着喊过去,这样一队接一队地喊,大家都能听得清了。

等正式出兵作战后,将军就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外出作战,军队会分成几路,从不同的市县通往目的地。而每一路兵马,可能由不同的将军分开带领。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战,除了主帅谢玄带领的兵马,下面的将领都各自带着数千士兵在其他地方作战。所以战场训话或者传递作战方案,都是由主帅传达给一众将领的,将领再回去传给参将。传到最后,可能就是千夫长、百夫长给普通的大头兵训话。

这种几百人的训话,嗓门大一点还是能够听得到的。如果主帅想把所有士兵集合起来训话,万一被敌军发现,可能训话训到一半,就被一锅端了。所以这种形式主义,主帅大多不会搞,除非是必须集合全体士兵的大事。

比如打仗时举办册封仪式,当年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就搞了一个很大的仪式。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让大将军韩信有面子,二是让全体士兵认识顶头上司。这种仪式无需听到说什么,士兵只要看到授予的兵符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听不到主帅说啥,怎么办

《孙子兵法》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主帅要密切关注局势,然后作出相应调整。但是仗一旦打起来,士兵听不到主帅说什么,甚至看不见主帅在哪,所以主帅要用鼓声和旗帜来指挥处于战斗状态的士兵。

新兵入伍之后,训练阵法和旗语是最重要的,明朝的戚家军之所以那么厉害,是因为戚继光对这方面十分重视。经过他训练的士兵,在战场上如臂使指。比如横屿之战中,戚家军以少量阵亡的代价,全歼了倭寇一千余人。能取得这样的大胜,他们平时训练的鼓声旗语是极为重要的。

碰到步骑协同大规模战役,鼓声和旗语就更加重要了。所以军队里的旗手、号手都要派专人保护,一旦他们被杀,就相当于打架时眼睛、耳朵坏了,只有挨打的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帅旗,几乎所有的命令都是以帅旗做参照物的。所以两军交战,往往会有敢死队冲过去夺帅旗。

古人的智慧不得不让人佩服。直到今天,古人的这些方法依然适用。当两艘军舰在海面相遇时,双方甲板上的船员用旗语相互问候。虽然战争中不再使用战鼓,但在体育比赛中还是经常能看到战鼓的身影,比如划龙舟、拔河等。

猜你喜欢
鼓声将领主帅
铭记革命将领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一面鼓
南梁名将韦睿初探
不当皇帝就听话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麻雀
狄青智取昆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