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

2022-08-18 08:32王德庆李冰清
低温建筑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风貌维尔遗产

王德庆, 李冰清

(1.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四川 重庆 401122;2.重庆北润建设有限公司,四川 重庆 401122)

0 引言

1898年中东铁路动工,哈尔滨被选定为中东铁路枢纽,从此开始了这座城市的建城史。对于这座由铁路而诞生的城市而言,火车站意义不言而喻。哈尔滨火车站位于南岗区与道里区的交界处,在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哈尔滨火车站既是交通的枢纽有时城市中的重要节点地标,与原有的圣尼古拉教堂形成轴线对景关系。原有的老火车站为新艺术运动风格,在1959年的扩建工程中拆除,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哈尔滨火车站又经历了数次改造,最近的一次改造在2015年,首先对主站房进行拆除和改造,新建了北站房和北广场,修复了圣伊维尔教堂及育婴堂并将其纳入北广场之中,同时也对北广场北侧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

在哈尔滨火车站周边的圣伊维尔教堂和育婴堂以及霁虹桥是哈尔滨市重要的建筑遗产。霁虹桥位于哈尔滨三个主城区的交界处,哈尔滨火车站以东,是哈尔滨重要的主干道,也是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该桥兴建于1926年,风格为欧式风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伊维尔教堂位于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北部。建筑始建于1907年,原建筑作为当时俄国军队的随军教堂。教堂建筑的平面为希腊十字,总共有六个雅罗斯拉夫式穹顶。教堂北侧隔地工街有教堂附属的育婴堂。教堂在文革期间穹顶被捣毁,仅有一个鼓座保留,附属的育婴堂也仅余一座。教堂和育婴堂在哈站改造工程中得到保护和修复,并成为新建的哈站北广场的重要地标。

1 遗产保护与修复原则

1.1 遗产保护原则

现代遗产保护理论是将建筑遗产的概念扩大,不仅关注建筑本体的保护,同时也注重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

1964年《威尼斯宪章》进一步扩大了文物保护的概念,提出保护还应当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1994年《奈良宣言》强调文化与遗产的多样性,强调保护文物古迹原真性的同时肯定了保护方法的多样性[1]。

1.2 遗产修复原则

遗产修复更注重建筑本体和保护方法层面的原则,对于哈站和周边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主要考虑原真性、修旧如旧、可识别性原则以及关于重建问题的讨论。

原真性原包含8个层次,其中“背景与文脉的真实性;功能与使用的真实性;形式与设计的真实性;传统工艺与技术的真实性;以及材料与实体的真实性”作为原真性最为核心的内容,成为评判遗产价值与遗产保护修复合理性的基本要求[2-7]。

修旧如旧原则要求一切修复行为必须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历史氛围的原真性,保留历史痕迹,而非刻意粉饰修复痕迹,混淆新建部分与保留部分。

可识别性原则要求保留建筑遗产的历史真实性价值,避免在修复过程中后加的措施改变、干扰或掩盖了原来的历史信息,所以要求遗产的修复都必须与该建筑的现状有所区别。通常通过材料、质感、色彩、工艺等多方面的新旧区别实现新与旧的可识别性。

关于重建问题,在《威尼斯宪章》中不鼓励重建的做法,而是保留和保护现存遗址。而在东亚地区,对于木结构建筑的周期性重建是建筑使用和保护的常规方式。但对于遗产而言,当代的修复与重建应当考虑以上三个原则。

2 遗产本体的保护与修复

2.1 圣伊维尔教堂与育婴堂的保护与修复

遗产本体的保护与修复主要涉及圣伊维尔教堂及育婴堂和霁虹桥。对于圣伊维尔教堂合育婴堂的保护与修复,从原真性、修旧如旧和可识别性三方面而言,在建筑整体风貌和细部上存在缺陷,虽对遗产进行了一定的修复,但对建筑的历史痕迹保护与历史价值维护不足,造成了建筑遗产在实体价值与精神价值上的保护程度性差异。

从整体风貌而言,教堂的修复全然背离了原真性原则、修旧如旧和可识别性原则。从图1、图2新旧照片对比上看,原有教堂穹顶破坏严重,修复工程将穹顶复原,从形态上看是相似的,在色彩、质感上看则与现状具有明显差异。建筑墙面保留了部分原有墙面,新建大面积墙面,对建筑的历史价值保护有欠考虑。在材料方面,修复使用的砖材、水泥砂浆和涂料,色彩与质感现代性较强,使得遗产风貌具缺少了一定的历史沉淀。

图1 圣伊维尔教堂现状

图2 圣伊维尔教堂修复前

通过图3~图5新旧照片对比,可以看出此次修复新建了大量的建筑体量而拆除了原有大面积的墙面,在历史价值与风貌完整性方面进行了取舍,虽然保留了建筑的完整性,但对历史痕迹的保留不足,使得建筑在大众评价与专业评价上存在差异。

图3 新建檐口

图4 涂料剥落

图5 新旧材料对比

从建筑细部而言,新的修复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甚至对教堂本体和历史风貌造成了损害。教堂采用了增设避雷针、新增檐口等保护措施,新建的彩钢板檐口色彩与质感廉价,有悖于遗产的沉重端庄,同时落水效果不佳,造成墙面大面积洇湿。

教堂立面的山花、壁柱以及线脚几乎全部重新建造并采用了水泥抹灰刷白色涂料的做法。虽然建筑整体形态恢复了原状,但历史理由下的风貌荡然无存。同时白色涂料色彩突兀,质感廉价,使得建筑与新建无异。教堂的立面山花、壁柱和线脚在百年岁月中由于自然和认为因素造成了破坏、污损、腐蚀,这些形态的改变与破坏是建筑历经百年从普通的建筑物蜕变为建筑遗产的原因。以此同时,这些装饰构件并不妨碍建筑形体的整体性,但建筑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因此对于这些部位的修复更应当谨慎,保证修复的原真性和可识别性,要修旧如旧,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而非像现在这样抹除历史痕迹,仅考虑建筑形态的完整性,而忽视对于建筑风貌的保护。

教堂的附属建筑育婴堂的修复状态与教堂类似,立面材料使用过于突兀,建筑历史风貌被破坏。由于育婴堂建筑整体保留较完整,因而在保护措施上并未采取过多措施。

对于圣伊维尔教堂与育婴堂的修复与保护而言,不仅仅是改造的技术与人们遗产保护意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相关责任人的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认知。虽然遗产保护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本质上保护与修复不能停留于形象工程,现代的审美观仍未成为主流和共识,改造往往是经济建设的副产品,对建筑遗产的价值没有全方位的认识,而对于改造本身的水平与质量,并未有多少要求,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常常沦为对其的进一步破坏,或仅仅停留在19世纪“风格性修复”理念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众多遗产的处境和遗产保护的困境。

2.2 哈尔滨火车站的改扩建

哈尔滨火车站的改造重采用了老哈站的外观形制,虽然有悖于遗产保护领域对于重建的态度,但从城市整体风貌而言,采用新艺术运动风格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否应当采用老车站的制式,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从建筑本体而言,建筑的主体形制还原了老哈站的风貌,但在细部上例如屋顶、天窗、开窗形制、线脚等细部广泛借鉴了众多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细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可识别性有所损害的,但建筑已然是新建的,细部的博引也无可厚非了。

3 遗产保护区域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在保证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当前的遗产保护与修复理念已经从建筑本体扩展到了环境,对于哈站及周边遗产而言,对它的保护、改造和修复对于城市空间的意义更为重大。

4 结语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在经过实地探访之后,不难发现改造后对于区域的使用主体—旅客而言,并未更加便利,在管理上南广场封闭管理造成了大量绕行和额外的地下流线,公交体系仍然较为混乱。因为哈站区域空间过于紧凑,站房的扩建似乎进一步加剧了空间紧缺的状态,历史上严格的规划格局限制了当前的发展,早期过度的开发,过高的开发强度又限制了改造与拆迁的余地,同时新的改造更注重城市风貌的和谐而忽略了使用的效率,造成了大量空间的浪费,因此,虽然这次改造使城市风貌有所提升,但对于空间的使用效率,交通流线的组织并未有彻底的改观。

从遗产保护角度上看,改造后的这片区域,车站对于北部城区的辐射加强,南侧交通压力得到了缓解,客观上也缓解了霁虹桥的交通压力,对其保护有正面意义。圣伊维尔教堂被囊括在了北广场之中,凸显了教堂与车站的关系,深刻的反映了哈尔滨城市建设的独特历史,延续了人们对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但育婴堂与圣伊维尔教堂被城市干道分割,二者的关系被削弱,众多历史信息被抹去,同时孤立的两建筑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几乎没有除地标外的其他利用,缺乏活力,对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有很大影响。车站北侧建筑立面改造工程整顿了城市的风貌,使整个区域风貌和谐统一。

从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上,霁虹桥的交通压力得到了缓解,对于其使用寿命的延长有积极意义。对于圣伊维尔教堂和育婴堂,二者摆脱了原有破败的街区环境,圣伊维尔教堂更是直接与哈站北广场联系,密集的人流对于提高建筑遗产的地标效应以及日后参观游览的可能性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风貌维尔遗产
包裹的一切
遗产怎么分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千万遗产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遗产之谜
遗产
泥火的实验和表达理念的个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