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2022-08-18 03:15张飞张继文李小平潘令仪
心理学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养育人格量表

张飞,张继文,李小平,潘令仪*

1 引言

性别烦躁(gender dysphoria)是指个体认知的自身性别与出生后被指派的性别之间的不一致,并感受到强烈的痛苦(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性别烦躁的定义在国际疾 病 分 类 第 十 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中被称为“性身份障碍”,被划分在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章节中,而在最新的ICD-11 中该诊断的定义被替换为“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性别不一致”,被归类到性健康状况章节中,其特点是“个人体验到的性别与被指派的性别之间存在明显和持续的不一致,这往往导致‘转变’性别的愿望,为了以其所期望的性别去生活和被接受,通过激素治疗、手术或其他医疗保健服务,使个体的身体尽可能地与所期望的性别保持一致。”(Dora et al., 2021)。在性别烦躁人群中,生理性别为男性的成年人患病率为0.005%到0.014%;生理性别为女性的成年人患病率为0.002%到0.00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目前,我国对性别烦躁人群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该群体的关注较少。

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密切影响孩子人格特征和心理功能的发展,而不良的养育方式可能是孩子产生情绪、行为问题甚至人格缺陷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有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会显著影响子女的外显攻击性(赖运成 等, 2021),父母所给予的情感关怀也与孩子的神经质和内外向等方面密切相关(黄美玲, 姜维, 2016)。在性别烦躁群体中,这种情况更是如此。有研究显示,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对性别烦躁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Katz-Wise et al., 2018)。一项在性少数群体中进行的研究指出,在父母对于性别烦躁患者的自我性别认知态度上,那些父母持负性态度的患者自杀报告率是父母持支持态度的患者的8 倍(Ryan et al., 2009)。Olson 等人(2016)的研究也发现,家庭的支持,特别是允许孩子在生活中表现他们认同的性别行为,将有助于防止抑郁、焦虑的发生。

同时,由于性别烦躁患者的认同性别与生理性别不一致,其通常会被同伴排斥,在社会上遭到拒绝,使其从儿童时期开始,便容易出现更多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导致这个群体人格发展的程度可能更低,也使得他们社交内向程度更高(张飞 等, 2020)。

目前国内围绕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性别烦躁父母的养育方式对患者人格特征的潜在影响。由于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的父母在养育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也探讨了这种差异及其对患者人格特征的影响,为更好地向该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或治疗服务提供人格理论、家庭关系理论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邀请了从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因性别烦躁问题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性别烦躁患者参与研究。入组标准为:(1)患者因性别烦躁为主要问题就诊且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五 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性别烦躁诊断标准;(2)年龄在16 周岁及以上;(3)尚未接受变性手术;(4)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自评问卷;(5)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本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1)精神科医生根据DSM-5 诊断为其他精神疾病;(2)因其他性相关问题就诊;(3)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4)急性醉酒、非器质性失眠。患者数据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测量室进行收集,共有71 名性别烦躁患者参与调查,因不符合入组标准、数据缺失及数据无效剔除11 名(15.5%)患者的数据,最终有60 名性别烦躁患者完成本研究。

2.2 研究工具

人口统计学信息:收集参与研究的性别烦躁患者的性别、年龄、性别认知、受教育程度以及婚姻状况等信息。

中文版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399(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399,MMPI)(宋维真,1985)。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含399 个条目,用以测量人格特征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量表包括10 个临床分量表和4 个效度量表,临床分量表分别为:疑病量表(Hypochondriasis, Hs),抑郁量表(Depression,D),癔病量表(Hysteria,Hy),病态人格量表(Psychopathic deviate,Pd),男子气-女子气量表(Masculinity-femininity,Mf),妄想量表(Paranoia,Pa),精神衰弱量表(Psychasthenia,Pt),精神分裂量表(Schizophrenia,Sc),轻躁狂量表(Hypomania,Ma),以及社会内向量表(Social introversion,Si)。效度量表为:说谎量表(Lie,L),诈病量表(Infrequency or fake bad,F),防卫量表(Defensiveness,K),疑问量表(Question,Q)。在MMPI 中,得分将根据公式转换为T 分数,美国常模显示T 分>70 分表示受试者可能在该维度人格特征上存在明显异常表现,T分>55 分可能提示存在亚临床异常(MMPI-2 Training Slides, 2015)。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为0.786,显示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rstran,EMBU)。该量表为自评量表,要求受试者回忆其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量表中文版由岳冬梅等人进行修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岳冬梅,1993),其中有11 个分量表,共66 个条目,包括父亲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因子2(惩罚、严厉)、父亲因子3(过分干涉)、父亲因子4(偏爱被试)、父亲因子5(拒绝、否认)、父亲因子6(过度保护)、母亲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因子2(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母亲因子3(拒绝、否认)、母亲因子4(惩罚、严厉)以及母亲因子5(偏爱被试)。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为0.883,显示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3 研究及分析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心理测量室收集患者数据。采用IBM 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将性别烦躁患者的EMBU因子分和MMPI 因子分分别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并将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的EMBU 因子分、MMPI因子分进行比较;对性别烦躁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特征数据进行线性检验及独立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因为所研究人群的出生年代处于中国计划生育阶段,受调查被试均为独生子女,因此EMBU 中的父亲因子4(偏爱被试)与母亲因子5(偏爱被试)不适用于本研究的参与人群,在研究的后续分析中将两个因子予以剔除。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参与研究的60 名性别烦躁患者平均年龄为23.9(4.6)岁,生理性别为男性的共37 人(61.7%),生理性别为女性的共23 人(38.3%);受教育程度:小学1 人,初中8 人,高中17 人,大专8 人,大学及以上26 人;婚姻状况:60 人均未婚。

3.2 性别烦躁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分析

本研究将性别烦躁患者的EMBU 分数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岳冬梅, 1993),详见表1。性别烦躁患者的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性别烦躁患者在父亲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因子3(过分干涉)、父亲因子6(过度保护)、母亲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因子2(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中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父亲因子2(惩罚、严厉)、父亲因子5(拒绝、否认)、母亲因子3(拒绝、否认)和母亲因子4(惩罚、严厉)方面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性别烦躁患者EMBU 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在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中,37 例男性与23 例女性在EMBU的6个指标中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性别烦躁患者在父亲因子6(过度保护)、母亲因子2(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和母亲因子3(拒绝、否认)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性别烦躁患者EMBU 各因子分比较

3.3 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本研究将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宋维真,1985),男性性别烦躁患者在疑病(Hypochondriasis,Hs)、 抑 郁(Depression,D)、 癔 病(Hysteria,Hy)、病态人格(Psychopathic deviate,Pd)、男子气-女子气(Masculinity-femininity,Mf)、妄想(Paranoia,Pa)、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Pt)、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Sc)、社会内向(Social introversion,Si)量表的T 分平均值与全国常模T 分平均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性别烦躁患者在疑病(Hs)、抑郁(D)、癔病(Hy)、病态人格(Pd)、男子气-女子气(Mf)、妄想(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量表的T 分平均值与全国常模T 分平均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4。虽然在临床中,MMPI 量表高于55 分达到亚临床状态,高于70 分达到临床状态,但在以上量表中,男性和女性患者T 分平均值只有在男子气-女子气(Mf)分量表的得分显示出亚临床或临床状态。

表3 女性性别烦躁患者与全国常模MMPI 各因子T 分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本研究将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男性性别烦躁患者在疑病(Hs)、抑郁(D)、癔病(Hy)、男子气-女子气(Mf)、妄想(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社会内向(Si)方面T 分平均值与女性患者T 分平均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4 男性性别烦躁患者与全国常模MMPI 各因子T 分比较

在MMPI 测试中,性别烦躁患者的男子气-女子气倾向(Mf)分量表平均T 分为73.4(15.8),其中,男性平均T 分为82.0(13.8),在统计学上显著高于女性平均T 分[59.4(10.4)]。男子气-女子气倾向(Mf)分量表在性别烦躁患者中更多地反映出其性别烦躁症状而非其人格特征(de Vries et al., 2011),结果显示男性患者表现出的性别烦躁症状更为明显,详见表5。

表5 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MMPI 各因子T 分比较

3.4 性别烦躁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将性别烦躁患者的年龄控制为协变量之后,本研究将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的EMBU 各因子得分与MMPI 各因子得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性别烦躁患者的EMBU 各因子得分与MMPI 各因子得分已经过散点图分析,证实变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性别烦躁患者的EMBU 各因子得分与MMPI各因子得分的Pearson 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分别列出(p<0.05),详见表6 及表7。结果显示,男性性别烦躁患者的母亲因子1、母亲因子2 能够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地解释其人格特征分量表中的病态人格(Pd)、妄想(Pa)和社会内向(Si)的得分变化;女性性别烦躁患者的父亲因子1、父亲因子2、父亲因子3、母亲因子2 和母亲因子3 能够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地解释其人格特征分量表中的病态人格(Pd)、妄想(Pa)和精神分裂(Sc)的得分变化。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性别烦躁患者EMBU 中各因子的VIF 值均小于10,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

表6 男性EMBU 与MMPI 各因子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7 女性EMBU 与MMPI 各因子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本研究了解了性别烦躁患者对父母养育方式的觉察情况以及该人群的人格特征,并探索了其父母养育方式对人格特征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更多地关注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其觉察到的父母养育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其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人格特征的塑造也存在潜在的相关性。

4.1 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

在人格特征的调查中,该人群的报告中除女性患者社会内向(Si)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平均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但只有男子气-女子气(Mf)分量表的平均分大于70 分。该分量表最初用于测量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刻板印象(Schiele et al., 1943),本研究结果表明性别烦躁患者的性别烦躁症状较为明显,除此以外其他分量表平均分均未达到临床状态。这样的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但大体仍处于健康状态,该结论与国内外对性别烦躁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结果一致( 赵文清 等, 2018; Colizzi et al., 2014)。该结果强调了性别烦躁患者心理弹性的作用。虽然性别烦躁患者作为性少数群体,在社会环境中较为弱势,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的拒绝、歧视等经历可能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Peng et al., 2019; Puckett et al., 2020),但是其人格并未发生病理性的改变。

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人格特征的结果显示,男性在多种人格特征上得分均高于女性,这反映出与女性性别烦躁患者相比,男性患者出现人格问题的风险会更高,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相似(Bonierbale et al., 2016)。但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在本研究中,男性性别烦躁患者在男子气-女子气(Mf)分量表也显著高于女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国外的研究中选取的部分样本正处于性别转换的治疗过程当中,而本研究的样本都尚未接受性别转换手术,两个研究的样本在性别方面的治疗状态不一样。该分量表在性别烦躁患者中更多地反映出其性别烦躁症状,在本研究中男性患者在这个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性患者的结果,可能与社会对男性性别烦躁患者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更低有关。

4.2 性别烦躁患者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

在父母养育方式方面,本研究发现性别烦躁患者相比全国常模而言,反映出父母较少的情感温暖、理解、保护,以及较多的惩罚、严厉、拒绝和否认,整体呈现更加负性的养育方式。这样的结果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与孩子的性别身份有关,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一致性(D’augelli et al., 2006)。性别烦躁患者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与社会所认同的男性、女性刻板印象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引起家庭冲突,父母会试图纠正孩子认同的性别角色行为,或者父母出于担心孩子处境而反对孩子认同的性别身份,这些都可能与本研究中性别烦躁患者所觉察到的父母较为负性的教养方式相关。

对于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他们的父母养育方式也存在差异。男性性别烦躁患者在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及母亲的拒绝、否认方面得分均高于女性性别烦躁患者,这与Budge 等人(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反映出男性性别烦躁患者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性别烦躁的问题上同样也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干涉和保护,更难以接受孩子认同女性的行为。de Vries 等人(2011)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可能是由于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权利和地位仍高于女性所致。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认同男性的行为更容易被家庭和社会接受。有研究表明女性性别烦躁的患者成长过程中仍可能是被当成女性抚养,这也让她们更有可能融入家庭,在性别过渡的过程中更有可能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Tesene, 2012)。相反男性表现出女性的性别角色行为,会遭到社会更多的拒绝、排斥和严厉的对待,在家庭中其父母就会出现更多的干涉行为,更不容易接纳孩子认同女性的行为,或者担心孩子的处境出现更多过度保护的行为,男性性别烦躁的患者感知到的父母养育方式也就会更加的负性。

4.3 性别烦躁患者父母的养育方式对患者人格的影响

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存在相关性,该结果与其他人群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似(Anaya, Pérez-Edgar, 2019; 张继英, 2016)。本研究显示异性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和过分干涉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烦躁患者人格特征中病态人格(Pd)的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影响。病态人格(Pd)分量表是用于评价一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明显的不愉快体验。分数升高通常表现为易怒、冲动,对现实不满,违背社会习俗、法律和道德规范。这可能提示性别烦躁患者在成长过程中会试图去模仿和认同其异性父母,如果异性父母能够提供足够的理解和情感关爱,不过多地干涉其发展,那么,性别烦躁的患者会感受到被家庭所接受,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反之,就会对社会产生敌意,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满意。这可能说明性别烦躁患者人格特质中能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异性父母的接纳和支持息息相关。

除此以外,父母各自的养育方式对不同性别的性别烦躁患者人格特征的影响显示出了差异。对于男性患者显示出了母亲养育方式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母亲能够提供情感的温暖和支持,避免过度干涉和保护,可能有助于男性性别烦躁的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信任感,能良好地与外界沟通。而对于女性患者,父亲的情感温暖及正确引导在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母亲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结果提示,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度干涉可能会导致孩子在人格上变得敏感、多疑,甚至自卑、对自我不满。综上所述,性别烦躁患者觉察到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他们的心理功能、人格特征乃至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5 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应用

本研究对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及父母养育方式对患者人格特征的潜在影响进行了探索。但是,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很好地解释性别烦躁患者人格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得出的部分结论只是基于理论,证明其二者的相关性,该领域可以考虑补充纵向研究,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性别烦躁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对患者人格塑造的影响,以及性别烦躁患者性身份认同对其父母养育方式可能存在的影响。此外,本研究未设立对照组,是将性别烦躁患者的数据跟全国常模比较,两组间样本量相差较大,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另一方面,样本量还有扩大的空间,且EMBU 是性别烦躁患者的自评问卷,因此,研究中的数据是基于其主观回忆所觉察到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的,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其父母也一并纳入,能够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更客观和全面的了解。本研究通过对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家庭角度的探索,为相关的心理干预项目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未来针对该人群的心理干预项目可以考虑针对其心理功能进行干预,同时可以考虑家庭治疗的应用。此外,性别烦躁患者显示出的心理需求需要被关注,相应的精神卫生服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猜你喜欢
养育人格量表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学堂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