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豆兰属(兰科)植物二新记录种

2022-08-19 00:37李孟凯邓建平
西北植物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萼片兰科基部

李孟凯,唐 露,邓建平,王 伟,邢 震,罗 艳*

(1 西藏农牧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云南勐腊 666303)

兰科植物(Orchidaceae)约有800属,25 000~35 000种,是单子叶植物第一大科,一直被认为是进化程度最高的科之一,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中国兰科植物种类丰富,Zhou等[2]在2016年整理到中国分布约180属1 600余种兰科植物。中国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类型复杂,孕育了丰富、独特的兰科植物,是中国野生兰科植物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3-4];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些地区如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依然不充分,中国西藏兰科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仍需要加强。

石豆兰属(BulbophyllunThouars)隶属于兰科树兰亚科沼兰族(Epidendroideae, Malaxideae),是兰科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全球约有2 200~2 500种,中国分布大约150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5-6]。在进行藏东南兰科植物多样性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在这一区域没有被记录分布的兰科种类,其中就包括2种石豆兰属植物,即金氏石豆兰(B.kingiiHook. f.)和五脉石豆兰(B.pentaneurumSeidenf.)。根据文献及标本记录,金氏石豆兰产于印度、不丹、缅甸、老挝等地[7-11];五脉石豆兰仅发现于泰国[12],此次在中国西藏墨脱县发现的2种石豆兰属植物均属中国新记录种。

1 金氏石豆兰(新拟)(图1)

BulbophyllumkingiiHook. f., Fl. Brit. India 5: 760, 1890;Phyllorkiskingii(Hook. f.) Kuntze, Revis. Gen. Pl. 2: 677, 1891. Type: India, Sikkim, Rumtek, 1 800 m, October 1877, G. King s. n. (K-holotype, photo!).

AcrochaenepunctataLindl., Fol. Orchid. 2: 1, 1853;Monomeriapunctata(Lindl.) Schltr., Orchideen Beschreib. Kult. Zucht.: 338, 1914. Type: India, Sikkim, J. D. Hooker s. n. (K-holotype, photo!)

附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匍匐,粗5~7 mm。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聚约2 cm,卵形或圆锥形,长2.5~3.5 cm,粗2.5 cm,顶生1枚叶。叶厚革质,直立,长卵圆形,连同叶柄长15~31 cm,宽3.5~4.0 cm,先端钝并且稍微凹陷,基部收狭为长7~10 cm的叶柄,上面中肋下陷,背面隆起。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长15~38 cm;总状花序长5~12 cm,稍下垂,具数朵花;花序基部被3~5枚簇生的鞘,中上部具2枚散生的鞘;鞘杯状,长1.2~1.5 cm,先端钝;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5 cm,先端渐尖;花梗和子房长1.8~2.2 cm;花黄绿色,萼片及花瓣均具紫色斑点,质地稍厚;中萼片卵状披针形,长1.1~1.3 cm,中部宽约0.5 cm,先端渐尖,具6条脉;侧萼片卵状披针形,与中萼片等长,中部宽约0.5 cm,先端急尖,并稍弯曲呈镰刀状,具6条脉;花瓣三角状披针形,长0.6~0.7 cm,中部宽约1 mm,先端锐尖,具3条脉,边缘具流苏;唇瓣肉质,3裂,舌形,长约0.7 cm,宽约0.3 cm,中裂片较大,先端钝,在基部裂开,从中部向外下弯,先端钝,侧裂片极小,膜质,呈明显的锯齿状;蕊柱长约4 mm;蕊柱足长5~6 mm;蕊柱翅在蕊柱中部向前扩大,蕊柱齿圆形;药帽黄色,椭圆形,长约2 mm;花粉团2,中间具狭缝;蒴果圆锥形,具紫色斑点,长约4 cm,直径约1.5 cm。花期11~12月,果期翌年10月。

生境: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附生于大树上。

分布:中国(首次记录),印度,不丹,缅甸,老挝,泰国

引证标本: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常绿阔叶林树上附生,海拔1 680 m,2020年12月9日,罗艳、唐露、李孟凯3660(HITBC!)。

目前对金氏石豆兰的名称还存在争议,有的采用B.kingii,有的采用AcrochaenepunctataLindl.。虽然大多数分类学家都认同B.kingii和A.punctataLindl.是同种的关系[6,13],但因对石豆兰属范畴的不同看法,致使该种的名称有分歧。认同广义石豆兰属概念的,即Acrochaene属、短瓣兰属(Monomeria)等归并至石豆兰属,采用B.kingii为接受名,A.punctata作为异名处理[6,11,13],同时将Acrochaene处理为石豆兰属属下的顶裂组(新拟)sectionAcrochaene(Lindl.) J. J. Verm.,并将金氏石豆兰划归为该组,该组目前仅包含3个种,云南产的苏瓣石豆兰(B.dayanumRchb. f.)也属于该组[6,13-14]。也有一些学者认同狭义石豆兰属,仍将Acrochaene作为一个独立的属处理,因此采用A.punctata为接受名[9-10]。

2 五脉石豆兰(新拟)(图2)

BulbophyllumpentaneurumSeidenf., Dansk Bot. Ark. 33: 55, 1979. Type: Thailand, Khao Soidao, Trang, 800 m, April 1930, Kerr 0834 (BK-holotype, C-isotype, K-isotype, photo!).

根状茎匍匐,纤细。假鳞茎小,长椭圆形,压扁,彼此紧靠成串珠状,长6~8 mm,粗约2 mm,顶生1枚叶。叶纸质,长椭圆形,长6~7 mm,宽约3 mm,先端渐尖,基部近无柄。花葶从假鳞茎基部侧旁抽出,直立,长17~20 mm,顶生1朵花,基部具1枚膜质鞘;花苞片杯状,长约2 mm,先端锐尖;花梗和子房长8~10 mm;花橙黄色,具较显著的橙红色的脉,质地薄;中萼片长圆形,长7~12 mm,中部宽约2.5 mm,先端渐尖,具5条脉;侧萼片长圆形,长8~14 mm,中部宽约3 mm,先端短钝尖,具5条脉。花瓣狭长椭圆形,长1.5~1.8 mm,宽约1 mm,先端渐尖,具1条脉,边缘全缘;唇瓣橙红色,卵状三角形,肉质,长2.3~2.6 mm;唇盘中部最宽处约1.3 mm,基部具V形凹槽,光滑,与蕊柱足连接形成活动关节;蕊柱橙红色,粗短,长约1.2 mm;蕊柱齿线性,长约1 mm;蕊柱足长约1.5 mm;药帽卵形,中间微隆并具疣状突起;花粉团2。花期4月。

生境:季风常绿阔叶林中,附生于树干上。

分布:中国(首次记录),泰国

引证标本:西藏墨脱县格当乡,常绿阔叶林树上附生,海拔1 700 m, 2020年4月18日,罗艳、邓建平、陈喆2252(HITBC!)。

五脉石豆兰非常稀有,报道产于泰国,仅有模式标本的记载。此次在墨脱发现本种的分布,亦较为意外,仅在中国西藏与泰国共有分布的石豆兰属物种还不多见。五脉石豆兰属于巨球组sectionMacrocaulia(Bl.) Aver.,是石豆兰属属下划分较为自然的组,得到了形态和分子证据的支持[6, 15-16]。该组约68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具有植株微型、单花橙色、假鳞茎匍匐压扁紧靠形成串珠状植株体态等特征,易与其他石豆兰属植物区分[6,15]。中国还记录分布有该组的其他5个种,包括凌氏石豆兰(B.lingiiM. Z. Huang, G. S. Yang & J. M. Yin)、普洱石豆兰(B.didymotropisSeidenf.)、勐海石豆兰(B.menghaienseZ. H. Tsi)、链状石豆兰(B.catenariumRindley)和卵叶石豆兰[B.ovalifolium(Blume) Lindl.][17-18]。

本研究2个石豆兰属中国新记录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石豆兰属植物的基础资料,增加了中国与毗邻地区的联系,对研究喜马拉雅东麓区系植物分布特征提供重要借鉴,有利于中国继续深入开展兰科植物调查与保护。

致谢:野外调查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喆和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刘震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萼片兰科基部
采后1-甲基环丙烯与自发气调处理对冰温贮藏火柿软化及相关生理变化的影响
四川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系1. 征镒翠雀花系 Ser. Flavidilimba
亚组3. 高翠雀花亚组 Subsect. Elata
组2. 密花翠雀花组 Sect. Elatopsis
16家机构倡议“保护野生兰花,拒绝无序买卖”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