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

2022-08-23 04:06魏礼群张占斌王满传
前线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国式总书记现代化

魏礼群 张占斌 王满传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具有多方面理论和实践依据,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核心主题、发展道路、根本价值、总体目标、基本特征、战略步骤、基本路线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理论新飞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新道路;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理论新谱系,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选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拓了新前景。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重要论述;  原创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 D610.4; F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8-0004-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依据、理论内涵和原创性贡献,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全局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主要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化、体系化思想理论,集中反映了我们党一百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充分体现了对世界现代化建设有益经验的辨析借鉴,广泛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也与习近平总书记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从政经历直接相关。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思想,其理论母体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质及其弊端,并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固有矛盾出发证明了其必然消亡,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邃思考和重要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石。二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勾勒了未来社会维护人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宏观制度构想。三是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阐释。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结构、发展道路和规律时,得出了东方社会可以实现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结论,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重要理论,为东方国家摆脱落后局面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历史总结:中国百年现代化追求的经验启示。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提出了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高度重视工业化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大命题,创造性使用“小康社会”这个重大概念,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重大论断。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战略和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全新的角度回顾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现代化探索的总结,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把握,为未来中国现代化事业和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全球视野:对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反思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结,而且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与超越。一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西方现代化历史,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1二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弊病的认识。一般而言,西方现代化道路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三是对苏联及东欧现代化历程的反思。苏联现代化历程一度深刻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与方式,而苏联的衰落和解体,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基于对苏联历史及其现代化建设的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十月革命的风吹进来了,但我们党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苏联式的党。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仍然走自己路,所以我们才有今天。”2

文化涵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升华。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应用于现代化建设。“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全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既是对中华文化优势的充分彰显,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比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特征的共同富裕,创造性发展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价值理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特征的和平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和为贵”“以德服人”等价值理念。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智慧和思维方式应用于现代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国家治理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充分挖掘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涵养、历史经验、政治智慧、经世理念、修身之道等,全面体现中华文化的治国之道的精髓。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中庸思维、整体性思维、入世求实观念等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创新性发展。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凝聚现代化建设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起了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也大大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历史性成就的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站在了新起点、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一是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根本依据,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成为确定全党任务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消除了绝对贫困,使我们站在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高度,站在了现代化事业发展历史的新起点。三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高度,提出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和促进现代化事业发展。

亲身经历:长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与理论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这一路走来都在认真思考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在梁家河,他带领群众修淤地坝、沼气池,打水井,办铁业社、缝纫社,以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实干精神建设农村、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对改变农村面貌有深刻认识。七年知青岁月,孕育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锻造了坚毅的意志品质,积淀了丰厚的知识理论素养,滋养了为国为民的政治理想,提升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领。在正定工作期间,他以改革精神和战略性思维,科学谋划县域改革发展,追求强县和富民相统一,加强教育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县域文化和乡风文明建设,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抢救,加强乡村风貌保护,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加快了正定旅游兴县的步伐。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他在这里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初步思考。在福建工作期间,从厦门到宁德、从福州到福建全省,他都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作了深刻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福建现代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在厦门,实现特区规划与山区脱贫共同推进,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在宁德,提倡“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精神,强调要大胆改革和开放,搞好外引内联,不断增强干部开放意识、改革意识和商品观念,带领宁德人民开创了摆脱贫困的“宁德模式”;在任省领导期间,提出了“生态福建”“依法治省”“数字福建”等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系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工作经历对形成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具有关键性意义,不仅提出并落实了作为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和总方略的“八八战略”,对浙江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而且为浙江转型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上海工作以及到中央工作后,进一步通过生动的实践丰富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得到全面拓展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逻辑严密、框架清晰、内涵丰富,系统地回答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黨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要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主题事关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元问题”,是首先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因而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只有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才能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厚基础和磅礴力量。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方面。发展道路事关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不仅关乎党的前进方向,而且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来看,其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因此,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2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将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实现的,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开启了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引领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完善的治理体系能够促进治理能力提升,良好的治理能力能够推动治理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途径,是“中国之治”的成功之匙。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深刻揭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是高度自立自强而不能是依附他人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标明了我国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标明了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标明了我国的现代化是全面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而不是单向度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标明了我国的现代化是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而不是封闭排他、国强必霸的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方面。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第一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线方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因此,“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要坚持排除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干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坚决防止现代化事业走偏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任务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是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治理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二是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治理现代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是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现代化。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四是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和社会共同体,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现代化。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方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辩证统一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三者都必须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改革;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完善坚定“两个维护”的各项制度,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国家制度完善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方面。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把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出发,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重点,不断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配套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关系方面。一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貢献和理论贡献,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二是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积累更多的经验。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未来,我们要努力创造出更加成熟定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更多的中国经验。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保障方面。目前,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是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仍然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世界上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二是处理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关系。要把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联系起来,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要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起来,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一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尤其要高度警惕“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促进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实现发展和安全互促共进,建设治理效能更强、安全稳定局面更巩固、人民更加满意的平安中国。二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着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方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制定决策,为新时代新征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指导。要运用好、发展好百年奋斗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探索中积累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指导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同时,要不断深化对以往经验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一步总结更为丰富更为成熟的经验。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把现代化建设看成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科学辨析既有经验并有效传承适用经验中开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顶层设计,在实践中把开拓创新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内容,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思想理论,主题鲜明、体系科学、内涵丰富,对中国和世界现代化理论作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贡献,对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推进和实现现代化、对于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对于未来人类文明形态塑造都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理论新飞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深刻洞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在总结我们党的现代化实践经验和继承现代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分,就我国现代化建设问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赋予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深刻的思想内涵,实现了我们党现代化理论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现代化理论的继承性创新,是基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充分展开,是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历史成就的科学总结,深刻体现了对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特殊国情的自觉把握。深邃的历史眼光、高度的历史自觉,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从而形成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功开辟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对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了系统、明确的战略部署,将为全党全国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理论新谱系,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选择。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西方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形成西方现代化模式。基于西方国家现代化历史实践,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国家现代化理论。纵观人类现代化思想发展史,现代化理论基本以西方国家经验为基础,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西方国家所垄断,甚至以不发达国家的新兴发展为主题的反思性现代化理论,也都是基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可以说,一部世界现代化思想史几乎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史,以往现代化理论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有其内在的矛盾弊端和历史局限:在国内,社会分化与阶级对立严重,引发了长期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在国外,大搞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西方在实现现代化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野蛮侵略、掠夺和战争,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这些矛盾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当前,一些完成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国内两极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和政治撕裂;对外依然抱守着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等强盗逻辑。一些发展中国家脱离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不仅没能推动国家进步和现代化,反而出现政治动荡、经济停滞等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成功开创了现代化事业新局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全面进步,经济实力快速增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对外不掠夺、不殖民、不称霸,与国际社会和平共处,与所有国家平等交往,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互利合作,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也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是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选择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思维定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逻辑的超越,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全面解答,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理论谱系,必将在人类现代化理论发展史、现代化思想史上书写光辉篇章,必将成为进一步创造、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拓了新前景。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特别是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相互竞争、相互斗争,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优势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陷入低潮,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甚至认为两种意识形態、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已经以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宣称这是“历史的终结”。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激发了国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当今世界上,使科学社会主义重新焕发蓬勃生机,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拓了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魏礼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研究”课题组课题指导人;张占斌、王满传,课题组组长;黄锟、王虎学、王海燕、孙文营、毕照卿,课题组主要成员)

责任编辑 / 王晓方

猜你喜欢
中国式总书记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