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安徽茶业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2022-08-24 13:14王娜
中国茶叶 2022年8期
关键词:皖西茶商茶业

王娜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安徽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荟萃,安徽茶业经济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霍山黄芽、六安瓜片入围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的大背景下,研究民国安徽茶业经济,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安徽经济史的梳理,更可以为当今安徽茶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近20年来,学者们利用晚清、民国时期报刊杂志,如《申报》《大公报》《国际贸易导报》《安徽茶讯》等,以及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所著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地方志、安徽省统计年鉴等史料,对民国时期安徽茶业经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的成果颇丰。

本文对近20年来学者们关注度较高的民国时期安徽茶业重点问题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以反映民国时期安徽茶业经济发展的某些实质性问题,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推动该领域研究进一步发展。

1 重点研究领域回顾

陶德臣认为民国茶业发展可分为迅速衰退、逐渐复苏、走向破产3 个阶段,民国时期安徽茶业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这3 个起伏的过程。虽然祁门红茶在一片衰落中曾一枝独秀,但未能挽回安徽茶业走向衰败的厄运。

近20年来,学者对民国时期安徽茶叶贸易、茶业衰落原因及茶业改良运动、徽州茶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茶叶贸易相关研究

安徽是产茶大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规模的皖南茶区及皖西茶区。民国时期,皖南茶区形成了以徽州为中心的外销格局,皖西茶区则以内销为主,从根本上决定这种销售格局的是交通区位和运输条件的差异。

鉴于销售格局的差异,学者们分别对皖南、皖西茶叶销售路径和贸易市场作了研究。邰莉根据出口路径的变化,分别对1920年以前,1920—1931年以及抗战爆发后祁门红茶的出口路径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祁门红茶在英、美、俄的销售情况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刘淼研究了二战前祁门红茶海外销售制度、上海外销商与海外市场的关系,通过运用计量史学,引入“物价指数”等相关经济学概念分析了外销茶的销售量及销售价格体系变动诸问题。陶德臣对民国时期皖西茶区的初级市场和承销市场进行了研究。张玲考察了民国时期祁红、屯绿的贸易情况。徐丽婷对民国时期屯溪镇茶业经济状况作了研究。周筱华等将民国时期徽州茶叶产业与茶叶出口对外贸易分为3个发展阶段:1912—1931年为恢复期,1931—1940年为快速发展期,1941—1949年为衰落期。康健在对祁门茶业经济的研究中全面勾勒了近代祁门茶叶贸易的盛衰历程。

1.2 茶业衰落原因研究

民国时期安徽茶业经历了一个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起伏过程,对于茶业衰落的原因,学者们大都认同落后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方式,沉重的茶叶税赋以及战乱、不利的外部因素导致了皖西茶业的衰落。朱正业等将皖西茶业的衰落归因于国内外市场的冲击、交通条件的制约、繁重的茶叶税赋、茶叶生产与加工上的弊端,包装的不科学等。徐立等总结皖西茶业衰退的原因最重要的莫过于连年不断的战祸天灾,而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以及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导致绝大多数的茶农仅把植茶作为副业,最终使得皖西茶叶生产逐步衰退。陶德臣则认为民国皖西茶叶贸易衰落与皖西茶业衰败破产不完全是一回事。另外,还有学者提出皖西茶贸易衰败的原因是贸易渠道和贸易特色太过单一。

相比皖西茶业,皖南茶业由于其外销的格局,因而更多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除了落后的产销方式、税赋、战乱等因素,国际市场的冲击和竞争压力也是导致皖南茶业衰败的重要原因。汪志国认为皖南茶业走向衰落的根源是原始的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拙劣的运输条件和落后的贸易体制、不了解市场变化的动态;税赋繁重和战乱频发仍分别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陈明将祁门红茶衰败的原因分为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主要是产销制度的落后,国际因素包括国际经济不景气,其他产茶国,如印度、斯里兰卡的竞争以及主要茶叶消费国的抵制等;认为祁门红茶衰败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家的羸弱不堪,在国际市场上毫无话语权。朱敏、杨木庆等、陈涛认为,近代安徽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和抗战时期制约华茶外销等诸多因素是导致安徽茶叶生产发展经历病态繁荣、不断萎缩到最后衰败的深层次原因。

1.3 茶业改良运动研究

民国时期,政府当局对祁门茶业改良颇为关注。1915年农商部于著名红茶之乡祁门南乡平里村创设了安徽模范茶场,1917年改名为农商部茶业试验场,后定名安徽省立第二模范茶场。几经辗转,又于1932年11月改名为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1934年,经济委员会、实业部及皖赣两省府对原茶业改良场进行改组,合办祁门茶业改良场,旨在研究红茶的生产制造。

1936年皖赣地方政府发起成立了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实行红茶统制,1937年成立了半官营性质的中国茶叶公司。在皖南茶业改良的积极影响下,皖西茶业也进行了改良运动。纵观对整个改良运动的研究,学者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1936年开始的祁红统制上,统制背后的利益纷争是研究的焦点。

对于谁才是祁红统制的最大获利者,祁红统制到底是“为民争利”还是“与民争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林小梅认为安徽省政府是祁红统制的最大获利者,茶商与茶农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利润,茶栈商人是最大的受害者。梁仁志则认为以安徽省政府为代表的皖赣地方政府更多地充当了中央政府实施“统制经济”的试验者角色,祁红统制的幕后策划者和支持者是中央政府,真正受益者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金融资本;祁红统制忽视了最底层的广大茶农及普通中小商人的利益,更多地是为既得利益集团谋利。刘淼从祁红统制时期银企关系的建立出发,分析了金融支配与控制对于出口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影响。祁门红茶的统制,从官方的角度实为振兴华茶,增强华茶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的确损害了茶商的利益,双方的纠葛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民国现代化转型时期商业发展的艰难。

郑龙发梳理了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统制红茶运销及其所引起的纠纷始末,肯定了经济统制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对保证抗战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康健认为祁红统制推动了祁红的生产、销售、运输、改良,为祁红改良运动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于祁红统制的成效,大部分学者给予了肯定,但也有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控制红茶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加速了茶业的衰落,成为金融资本压榨农民和掠夺茶业的工具。

除了上述对祁红统制的研究外,也有一些学者对茶业改良的成效等方面做了分析。朱正业等对皖西茶业改良运动做了考察,指出皖西茶业改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茶业恢复和发展在当时仍然面临时局动荡、兵燹不断导致的销售阻滞等困境。林小梅全面研究了1931—1942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针对祁门红茶的外销进行的改良措施。陶德臣考察了民国时期的茶业合作化运动,魏本权以民国时期皖赣茶区为例对茶叶产销合作与茶区乡村变迁作了研究,张小坡则从微观层面单独对近代安徽茶叶栽培加工技术的改良及其成效作了考察。

1.4 徽州茶商研究

作为徽商四大主业“盐典茶木”之一的徽州茶业历来备受关注,茶商也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切入点之一,学者们对茶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并不局限于民国时期。归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民国时期茶商的最大特点是“变”,对于徽州茶商所作的积极转变,学者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周筱华等肯定了民国时期徽州茶商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竞争所做的积极转型,认为徽州茶商多方面吸纳和借鉴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如生产方式、产品质量、商品品牌等,并开创了民国时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产业集群,实现了民国时期“祁红”“屯绿”的大规模出口。梁仁志研究了近代徽州茶商在经营地域、方式和理念、与金融资本的关系上的深刻变化,指出近代徽州茶商已经具备了一些近代新式商人的特征,徽州茶商的发展是徽商在近代的蜕变与新生。

此外,对晚清民国时期徽州茶商、婺源茶商和祁门茶商的地域分布及经营特色的研究发现,徽州茶商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经营方式转变的同时某些传统因素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学者着眼于微观层面,对近代徽州茶商同业组织的演变进行了梳理,考察其组织架构,并从微观视角重点研究了1926年星江敦梓堂茶业公所章程修正案及制茶工人要求加资事件,呈现了旅外徽州人劳资纠纷的调解机制及其特征。刘芳正以“汪裕泰茶号”个案为例,深入研究了上海徽州茶商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并指出上海徽州茶商与徽州宗族社会、徽州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关系,肯定了徽州茶商在带动徽州地区茶叶经济发展、促进徽州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为。

2 总结和展望

梳理近20年来对民国时期安徽茶业重点问题的文献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呈现3 个特点。首先,从研究地域上看,学者们给予皖南茶业的关注度更高,对皖南茶业尤其是祁红兴衰和改良运动的研究保持了较高的热度,成果丰硕,这与祁红的高知名度以及在扭转安徽茶业经济颓势中曾一度发挥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其中,研究皖南茶业的突出成果《近代祁门茶业经济研究》,是关于近代祁门茶业研究的首部学术著作,研究时间跨度长,不仅专注于近代祁门茶业经济贸易,而且通过搜集报刊、文书、实物遗存、碑刻、进行田野调查等途径,整理了20余万字的近代祁门茶业史料,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从研究方法上看,除传统的方法外,学者们引入了其他学科如经济学、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茶叶贸易的研究中已显现出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趋势。最后,从研究视角看,学者们不仅注重宏观叙事,也开始从微观视角审视茶业改良运动和茶业经济中的群体,通过个案分析推动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当然既往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民国时期皖西茶业的关注稍显不够,仅有陶德臣、朱正业等学者作了深入研究;比较研究相对不足,除了黄茜将徽州茶商与山西茶商作了比较外,鲜有其他视角的对比分析研究;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研究视角不够新颖的问题,比如茶业衰败的原因研究上,观点多有重复;对于民国时期徽州茶商的研究,视野不够开阔,虽然有学者指出了上海徽州茶商在徽州当地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但茶商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双向关系仍有挖掘的空间。

鉴于此,今后的研究可以着眼于以下几点:对于皖西茶业经济给予更多关注,重塑民国时期安徽茶业经济的全貌,同时也可为今天皖西茶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对不同茶叶产区间的比较分析,找出共性,突出区位优势;拓宽视野和思路,深入研究茶商或是茶业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向关系,使茶业经济研究更具现实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当今的茶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皖西茶商茶业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回马枪
图说
回马枪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