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青春正芳华
——写在《军工文化》创刊15 周年之际

2022-08-24 11:07王国梁
军工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办刊航空工业军工

文/王国梁

光在宇宙中一年时间传播的距离,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然而,相较于一本刊物用文字和图像记录的行业百态和发展历程,则又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前者再远,仍可丈量,后者虽近在咫尺,却是无边无垠。时间即将走过来5000 多个日夜,《军工文化》的步履依旧稳健如常。当我们翻开新一期的刊本,你一定会发现,又有一些熟悉的名字和事件出现。

时间总是浩荡而逝,这些故事发端于15年前,也是我正式入职航空工业的那一年。那一年,祖国成功举办第29 届夏季奥运会、残奥会,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太空漫步,月球全图发布,也不幸遇到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年,军工技术在奥运开幕式上大放异彩,抗震救灾彰显了军工技术实力,嫦娥一号拍摄了月球全息影像,助力新型战舰护航索马里,同时中国航空工业实现战略重组。后来才知道,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军工文化》作为新中国百年军工文化的践行者弘扬者、记录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引领者,从首都大北窑一间民房启程,在航空工业孵化,在军工领域扎根,向国防装备业拥抱、拔节、成长,用军工人的大爱将最美的精神呈现于笔端、流淌成坚定的信念、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最早投稿是在2009 年,出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专题,我撰写了一首长诗《以蓝天的名义,朗颂中华》,蒙时任主编贺仲明老师选中得以刊登占了三页版面。那时的我在成员单位政工部门工作,虽然一直未能谋面,但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从那时开始,无论我的工作调整到什么岗位,手中的笔没有停止,阅读也没有离开过《军工文化》。至今还记得贺老师在那期刊物上的卷首语。他在命题的《我们文化的核心:爱国》中写道:我和祖国同龄,从我降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和祖国的命运就纠结在一起,对祖国的感情那是原装的,以至无法改变的陕北话,也是与京腔同唱一首歌、用拼音同著一篇文,被刻在同一张光盘上、写在同一页纸上。后来主编姚远老师也是我极为钦佩的,他一边办刊研究文化,一边自己笔耕不辍。他的散文小说集《草根流年》流淌的斐然文采、生活烙印和真挚情感让人无以描摹,报告文学集《天之舞——航空工业高端访谈录》更是写手们膜拜的瑰宝。

在15 年的办刊历程中,从贺老师、姚老师两位黄土高原走来的西北汉子到多位办刊人、执笔人的接踵而至,一众报国情怀力透纸背,无数军工故事徐徐展开。这一个个人物与故事,共同记录和雕刻了军工文化发展的一圈圈年轮,每一根枝都渗透着军工发展的历史,每一片叶都在诉说着军工人的激情与力量。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之路。后来阅读曾良材同志的文章中得知,《军工文化》的创刊经历了无数艰辛、无数探索,而贺老和姚老师这一老一少忍下了所有的困难和艰辛、委屈和失落,在吟诵键盘上流出文化乐章。我想,他们编发的是一本刊物,记录的是一段历史,呈现的是一种精神,聚起的是一个信仰。

行至今日,《军工文化》作为国防科技工文化交流协会会刊,已经成为军工行业乃至国防科技领域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重要纽带,是一份极其有分量的专业期刊。他的生存、发展、壮大足以说明他的韧劲和顽强的生命力,靠的是他的实力、内涵和魅力。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从创刊号到180 期,从懵懂发芽到一纸风行,《军工文化》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军工沃土,用专业的温情记录军工发展。如果说刊物有墨香,那一定是红色的信仰;如果说记录如画卷,那一定是时光仍在挥毫。

15 年,180 期,青春正芳华的《军工文化》,与祖国一样充满着无限活力。

猜你喜欢
办刊航空工业军工
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摄影
An Analysis of Daisy Buchanan in The Great Gatsby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拟广告
纪念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五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