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论述探析

2022-08-25 14:57陶周颖戴伟安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陶周颖,戴伟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北京 100091)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定位的精准认知,也是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问题作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当代价值,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从国家—政党—社会三者的关系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其特殊性,“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执政”和“领导”两者关系的科学认知,是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规范执政行为、厘清党政职能,以更好地领导国家政权。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任务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政权。面对俄共(布)从领导革命到全国执政的地位转变,列宁首次提出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他指出:“党应该通过苏维埃机关在苏维埃宪法的范围内来贯彻自己的决定。党努力领导苏维埃的工作,但不是代替苏维埃。”只有明确划分党和政权机关的职责,才能“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神”,进而确保党的领导的真正实现。对此,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按照既定的法律章程来领导国家。一是突出依宪执政。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全面领导的根本法律依据。二是形成配套制度规范党的执政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为着力点,陆续出台了涉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制度条文,逐步形成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体系,更好地适应了新时代执政要求。三是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考虑到中国的“党”与“政”在管理事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党中央通过有效调整党和国家机构体系、合理归置党政机构职能、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持续完善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等,进一步厘清党政关系,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效能。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以真正领导群众向党的事业目标前进。1847 年,恩格斯在批评德国小资产阶级脱离实际的起义主张时就指出,之所以无产阶级政党能够采取革命性举措,“是因为整个奋起反抗的无产阶级赞同这些措施并用武力支持这些措施”。列宁基于俄共(布)的执政实践,进一步告诫全党:“一些政党有了骄傲自大的可能,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这深刻揭示了共产党在执政以后,只有时刻防止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才能更好地领导群众,“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对此,中国共产党通过筑牢党的长期执政根基以领导各项事业。一方面,通过优化党领导社会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出台规范党政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引导市场资本的健康发展等,有效避免了权力寻租、利益集团偏私等现象。同时,党以公平公正为导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充分、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党长期执政的执政绩效。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创新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对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有效覆盖。在此基础上,以“区域化党建”“党建+网格”等为依托,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同党政机关、驻区单位、“两新组织”构建起行动共同体,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关系不断拉近,党群“同心圆”不断扩大,在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二)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从50 余人的小党到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自觉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心和策略。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推进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继承和规律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表明,要夺取革命胜利、建立全新政权,必须积极探索执政的基本要素,为全国执政奠定基础。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启了第一次局部执政,施行了一系列关乎党的思想路线、党政关系、经济建设、惩治腐败等的重要举措,大大增强了全党凝聚力。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党的第二次局部执政开始。在此期间,民主理念和原则贯穿于政权建设、边区经济发展、军民关系增进、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执政氛围。解放战争时期,党委制、民主集中制、请示报告制等陆续得到健全和完善,以此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保证了党大政方针的正确贯彻执行,为走向全国执政作好了充足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表明,要巩固新生国家政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加快积累执政党建设的各种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合理研判,强调当时的核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着重提出了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应当如何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对党监督等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议题,力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在此时期,党的执政意识明显增强,党的纯洁性、团结性得以延续,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得以保持,累积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初步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表明,要应对好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加快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这一重大问题,要求全党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基于新形势的战略考量,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确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对21 世纪新的机遇和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制度化的方式正式确定下来。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总结继承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把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提出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这既拓展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突出了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长远性和坚定性,又深化了党的十六大后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表明了党面临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最终落脚于确保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步入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外部环境变化衍生出新的风险挑战,国内改革发展存有新旧交织的矛盾,党的自身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好如何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下,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本色、经受一党长期执政道路上各种风浪考验的根本问题。

从国际形势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掀起,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西方文化不断对外渗透,地缘政治风险日渐攀升,给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面对来自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意识形态等不同领域的重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守住马克思主义一方阵地,着力破解各种不利于长期执政的外部挑战,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深刻认识和把握国际战略大局,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内形势看,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前进道路上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超凡的政治勇气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同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存在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为此,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执政方略和政策供给的连贯性、长远性,把国家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筹考虑、一体推进,转化为治国理政的目标任务与实践策略,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向共同富裕。

从自身建设看,虽然管党治党“宽、松、软”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扭转,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政治建设上,构建健康党内政治生活、形成良性党内政治文化任重道远;在思想建设上,部分党员理论落后、信仰缺失,难担时代重任;在组织建设上,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够凸显;在作风纪律上,力戒“四风”问题仍然不能松懈,持续整治“七个有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制度建设上,党内法规体系中制度间的配套性、衔接性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反腐败斗争上,一体推进“三不腐”能力和水平仍要提高,“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局面尚未完全形成。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定位,以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自觉,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把自己锻造为更强大的政党。

二、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内涵

界定党的基本属性以明确党的建设方向和任务,是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前提。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三大要素,是贯穿习近平关于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的鲜明主线。

1.永葆先进性,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事关党是否具备足够的执政素养,以领导人民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系统总结了永葆党的先进性的三大要素:“政治先进性”是前提,“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要求党具有崇高政治使命、远大政治理想、鲜明政治立场、高尚政治品格,为党长期执政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理论先进性”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指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理论为行动纲领,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党长期执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组织先进性”是保障,“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突出以严密的组织体系、严明的组织纪律、严肃的组织生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为党长期执政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2.永葆纯洁性,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党的纯洁性同先进性是一致的。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纯洁性建设,力图在复杂多变的执政环境中,保证党的政治本色,保持党的青春活力。首先,“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全体党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确保党内思想高度统一。其次,作为面临长期执政考验的大党,“保持党员队伍和党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困难又更为重要”,要求提升党员队伍质量,保证全党步调一致。最后,“党的纯洁性同一切腐败现象是根本对立的”,要求全党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坚决同任何腐败行为和现象作斗争,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3.永葆人民性,着力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而实现全世界人民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终奋斗目标的重要体现。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具体而言,“人民性”表现于“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人民性”也表现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的任务导向,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提升党的执政有效性。“人民性”还表现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实践原则,确保党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倾听群众诉求、汲取群众智慧,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养结合起来,把服务凝聚群众同教育引领群众统一起来,不断优化党的执政方式。

总的来说,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构成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内涵。然而,由这三大基本属性衍生出的任务都不是静止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其内容和要求,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党和人民视野的发展而发展,目标指向于中国共产党能“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属性出发,着眼于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对“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有力回应。

1.前提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产主义理想视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纵观党的百年历程,习近平深刻指出:“自从党成立以来,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背离党的宗旨而失去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一是坚持理论创新。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不断回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以此应对长期执政的各种风险挑战。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为这一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也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凝聚全党、团结人民。为此,习近平号召广大党员“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确保全党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三是塑造具有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利益格局复杂化、意识形态多元化、个体诉求多样化的时代,提升政党自身凝聚社会共识的能力是政党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必然要求。所以,党必须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成果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构建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特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价值观念,充分激发党领导中国人民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的内生动力。

2.方向引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反复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这就决定了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道路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党长期执政提供更为明确的前进方向。“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意味着党既要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协调各方、督促落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治国理政的立法、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等各项工作之中,确保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群团组织以及各类社会组织都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有序协同、高效运作。第二,完善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党长期执政提供更为成熟的制度保障。作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因此,必须“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确保各级党组织、所有党和国家机构把党的最大领导优势全方位体现到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全领域,体现到国家政权机构以及体制机制的设计、安排和运行之中。第三,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党长期执政奠定更为坚实的组织保障。其中,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使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组要正确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中央政令的“最后一公里”,要求广泛分布在各领域的基层党组织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确保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3.立足根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习近平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高度出发,深刻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党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中。首先,树立正确权力观,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这个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本质体现,习近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先从理论上弄清楚党代表全体人民在全国执掌政权,因而自己“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绝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其次,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将群众路线制度化。为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全体党员及党组织应当依循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优化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以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工作制度、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等具体制度为依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最后,加强人民监督,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习近平清醒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因此,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长期执掌政权,要“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通过持续畅通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等,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有效抓手:与时俱进提升执政本领。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内外环境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以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自己,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应对形势和任务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一是增强全党的执政意识。早在2005 年3 月前往浙江淳安调研时,习近平就指出:“共产党的执政不是光靠领导干部去执政,而是要靠全体党员去执政,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各个领域团结和带领群众前进,这也是我们党得以长期执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意味着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农村、街道社区、“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的党员群体都应根据各自岗位的需求,不断增强干事创业本领。二是提高全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在党的百年发展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全党必须树立辩证思维,既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也要善于在危机中谋新机,从变局中开新局,应对好长期执政道路上各种风浪考验。三是提升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党要在中国长期执政,必须源源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执政骨干。”作为发挥表率作用的“关键少数”,各级党政干部应当依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持续提升解决群众具体困难、满足群众合理诉求的各种能力,增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项本领,以此提高党治国理政的整体水平。

5.重要方法: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清醒地看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斗争动力上,“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基因和鲜明特质。新征程上,全体党员必须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自觉承担起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时代使命,锤炼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斗争本领上,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斗争是复杂严峻的,迫切需要领导干部主动将初心和使命落实到与本职岗位密切相关的实践中,在矛盾问题集中的深水区、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纷繁复杂的局面里经风雨、磨意志、长才干,不断增强和提高斗争本领,把自身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在斗争方法上,习近平谈“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要求领导干部见微知著,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局势变化时讲求斗争方法,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既要把握斗争火候,防止过犹不及,又要准确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6.动力保障:以自我革命锻造强大政党。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习近平深刻指出:“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想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一以贯之地推进自我革命,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是以集中性学习教育为载体,持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指出:“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新征程上,必须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全党在思想上首先明确“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使广大党员对于如何巩固执政地位时刻保持清晰认知。二是将党的自我革命任务落实到党员个体。习近平提出:“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这要求全体党员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能够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经常性开展政治体检,做到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三是党的自我革命要以制度加以落实和保障。一方面,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优化执纪执法体系,合理构建党内党外监督的协同机制,持续深化“三不腐”统筹推进的体制机制,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筑牢制度基石;另一方面,着眼于制度之间的衔接性、系统性,不断健全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体系,遵循时代规律,不断优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为党执政兴国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指南,也是一门系统而又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但未深入探讨执政党建设理论。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注重经济建设、加强党的领导、纯洁党员队伍、突出作风纪律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开展了鲜活探索和丰富实践,但未能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自党成立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视作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中,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围绕如何“执好政、掌好权”这一核心议题,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科学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大国长期且有效的执政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本色,科学构建实现一党长期执政的理论体系并探索有效路径,在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下牢牢守住了马克思主义一方阵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视域。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又一次发展。

(二)创新党的建设理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依循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的前提下推动理论创新,并以此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永远朝气蓬勃的重要源泉。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并日趋成熟定型,是加强和调适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指引。

步入新时代,习近平以超凡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了总体战略谋划,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着力于解决长期执政道路上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建构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和执纪执法体系,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这些都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的集成性创新,为新征程上积极应对一党长期执政的各种风浪考验,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丰富执政党建设经验,提供政党治理的全新样本

一个政党能否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中掌握政权并保持长期执政地位,不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放眼世界,苏联共产党执政74 年轰然倒台,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独霸政坛71年丧失政权,印度国大党前后执政45年却逐渐走向了衰落,可见执政时间并非是衡量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重要标尺。

事实上,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赢得民心、巩固政权的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积极探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将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技术统治”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长期执政规律指导实践,领导中国人民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既破解了当今世界普遍出现的民粹主义难题,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寻求独立自主发展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了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