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熙载夜宴图》说起

2022-08-25 09:05赵华杰
江苏卫生保健 2022年8期
关键词:豆粉盛水勤洗手

●赵华杰

《韩熙载夜宴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幅传世名画,画家顾闳中通过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席等场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五代南唐大臣韩熙载奢华的夜生活。画面上韩大人宴前洗手的“镜头”,从民俗学视角很有观赏价值,不仅折射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文明,也为宴前洗手提供了直观的佐证。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非常讲究洗手的方法和仪式感,在祭祀、宴饮、结婚等活动时,必须先洗手,否则视为失礼。洗手,古人称为“沃盥”。你看“盥”字的造型结构,上面两旁是给水工具,中间盛水,洗净手后污水流入下方的器皿之中,非常形象。

据考证,沃盥之礼始于西周。《周礼》记载:“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匜(yí)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槃(盘)承其弃水也。”“进盥,少者奉槃(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左传》亦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指出这是古代祭祀典礼前的重要礼仪。

在那漫长的农耕社会,为了保持身体的清洁卫生,先辈们还总结出使用草木灰、淘米水和天然皂角作为去污剂。唐代医药家孙思邈曾记述使用猪胰、豆粉加香料混合研磨制成的“肥皂”。当今,这些初级产品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各种琳琅满目的人工合成洗涤剂。

人们每天都在不停忙碌,一双手不知要触摸多少地方,勤洗手,这是最基本的个人卫生常识。讲段家庭小笑话:早年,外孙从幼儿园回到家,外婆一声“吃饭了”,孩子马上放下手中的玩具,哼着儿歌跑向盥洗间去洗手。有一次他把“饭前便后要洗手”唱成“饭前屁后要洗手”,惹得全家人捧腹大笑,孩子大了还不时提起这事逗他。笑归笑,好习惯从小培养,学前教育这一点抓得对、抓得好。

洗手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城乡普及了自来水,家家有盥洗间,排污水也不困难。古人使用过的青铜盥洗器皿,如今作为出土文物陈列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或者演化成艺术品装饰到现代建筑的大厅或走廊里,以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钟爱。

笔者认为,在当前新冠疫情时起时伏的情势下,强调勤洗手,更赋予这件事不一般的现实意义。洗手之劳,虽为小事,养成习惯,终生受益。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自觉重视手的卫生。

猜你喜欢
豆粉盛水勤洗手
勤洗手
试论速溶豆粉的几种加工工艺及技术
勤洗手 预防新冠肺炎
不同冲调温度对纳豆粉感官及活菌数的影响
勤洗手 讲卫生
健康用眼勤洗手
歇后语搭配游戏
盛水的杯
毛线帽问:现磨的豆浆更好吗?
两只水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