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声千古听不改”
——二胡发展及现状问题研究

2022-08-26 08:20周新元
黄河之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刘天华胡琴二胡

周新元

引 言

在千年以前,二胡的名字并不是如此称谓。而是有着“奚琴”或“嵇琴”的称谓。其外观与当今的二胡形状并无太大差异。关于二胡的起源问题当代学者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最主流也是最有确凿历史记载的是由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传播到中原的。由于古时的中国疆域并没有当今这样辽阔,所谓的“中州”其实就是现在中原地区,其大致北达长城,东至山海关(今河北省秦皇岛),西达嘉峪关,自此之外的地区称之为胡地(特指北方地区)。而古代的胡地分为东西两部。东胡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囊括内蒙古东北部。西胡就是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二胡琴的传入据说主要来源于东胡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当时称之为“奚人”据推断这也许是后来的女真族和鄂温克族在古时的称谓。当时的奚人属于游牧民族,具有能歌善舞的特点。后来由于当地生存环境过于恶劣。他们便西迁,逐渐进入关内,由此奚琴也带入中原。其他两种二胡来源的说法分别是西方传入和本土诞生说。特指一下,这里提到西方并不是如今的西方适宜,而是印度、阿拉伯等地区。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的理论依据居然是神话①。而另一种本土起源说则认为胡琴的原型是“筑”另外一种是认为二胡起源于弹拨乐器。据载,远古时期的弹拨乐器“鼗”与二胡等中国弦乐器的起源有关,比如三弦。虽然关于胡琴的来源有各种说法,但毋庸置疑的是胡琴作为一种外来民族的乐器传入中原后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还是较为成功的。然而这上千年的历史传承并非一锤定音,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一、胡琴的发展轨迹

胡琴的发展充满坎坷。就其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宋代之前的起源,第二个阶段则是宋代到明清的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明清时期到当下。

(一)满座无言听轧筝 秋山碧树一蝉清

宋代以前,二胡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亚欧大陆经济上的发展,也对文艺的繁荣吹来了春风。最开始的胡琴并不是“奚琴”。而是名曰轧琴。它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乐器,相传是由外国使臣朝拜所引入。可以说轧琴是一切拉弦乐器的鼻祖。引言部分中在探究关于胡琴的来源问题时有一个方向既是胡琴起源于本土的说法,轧琴的现身便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胡琴本土起源说的理论依据是胡琴与“筑”相仿。这在《汉书·高帝纪》中也有记载“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筑②。”由此可见筑的形状与轧琴的样貌差不多。而关于轧琴的演奏,主要研究文献集中在唐朝居多。《旧唐书·音乐志》曾对轧琴有过如下描绘:轧筝,以竹片沾润其端而轧之③。同样,唐代诗人皎然曾在诗中这样描绘轧琴“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婉转声相随。”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中就有轧琴的伴奏。在当时甚至还有文人对轧琴进行独奏创作,但遗憾的是曲谱目前暂未发掘出来。由此说明轧琴在宋朝以前特别是唐朝的时候还是较为风靡的。而到了宋代,轧琴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名为“奚琴”但是外形上还是与轧琴并无两样,只是更加便于携带演出。而奚琴的主要功能便是参与戏曲的伴奏,与民间的瓦舍勾栏结合在一起娱乐大众。

(二)奚琴本出胡人乐 奚奴弹之双泪落

在宋代到明清时期,奚琴的发展特点就逐渐稳定下来了。宋代陈旸撰写的《乐书》中对奚琴进行过图片的记载:

从外观来看,这与当今流传的二胡的形态并无太大差别,甚至与京胡板胡等乐器基本相同。从类型上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弹拨属性的奚琴,另一种是拉弦乐器奚琴。在宋朝到明清这段历史时期中,奚琴的形态变化是最为明显的。比如唐朝或唐朝以前的轧琴可以张五根弦,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唐朝称轧琴也为轧筝的缘故吧。而奚琴则是两根弦,与今天的二胡并无太大区别。还有则是弹拨奚琴逐渐开始没落。拉弦奚琴逐渐开始占据主流地位。值得关注的是奚琴开始以竹片做成的弓子拉奏为主。元朝《元史·礼乐志》中记载了一种名曰“火不思”的乐器“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④。”胡琴的制作原理也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三)映二泉非绝唱 烛影摇红作新声

从明清时期到现代,胡琴的发展经历了质的改变。特别是近代由刘天华先生亲手操刀的胡琴改革,使胡琴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渐成了中国戏曲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在种类上体现在丰富层面,如板胡、高胡等传承至今,而奚琴的名字也逐渐演变为“二胡”。提到胡琴在戏曲伴奏中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著名梅派创始人梅兰芳老先生,相传梅兰芳在进行京剧改革的时候。他首先在于京剧表演中加入二胡、月琴等。这对于二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护。而到了民国,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许多民族乐器也开始进行了改革。其中二胡的改良可谓大刀阔斧,随着刘天华先生的改良操刀,二胡逐渐从戏曲伴奏乐器演变为一门具有独特艺术欣赏魅力的独奏乐器。并开始流传许多二胡的独奏曲目,如《空山鸟语》、《病中吟》、《光明行》等。乃至后来的杰出的民间二胡演奏家华彦均创作的享誉全球的《二泉音乐》更说明了二胡独特的表现力是可以作为一门专门的独奏乐器进行研究与发展。

二、近现代胡琴改良发展

(一)刘天华的国乐改革

在研究近代二胡发生的变革改良中,刘天华无疑是一位二胡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家,他对于二胡的贡献恰如西方音乐之贝多芬。而国乐改革作为刘天华先生亲力亲为的一件大事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天华是我国上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有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家,同时他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国乐改进”是他一生都在实践的音乐思想,在音乐创作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在二胡音乐创作方面融入了许多开天辟地的新的想法。譬如他在创作中将传统音乐因素与西洋作曲技法于一体,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二胡曲《光明行》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在演奏方面刘天华大胆吸收了中西乐器如古琴和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术,这大大地丰富了二胡与琵琶的演奏技巧。同时也给二胡琵琶的演奏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渗透在教学和记谱法并及理论研究的层面。

(二)华彦均的民间传承

华彦均又称阿炳。是江苏无锡的一个盲人道士,他在艺术上有极高的天赋与造诣。华彦钧幼年丧母,天妒英才,三岁时便双目失明,以卖唱、奏乐为生。他的二胡、琵琶演奏都有深湛的技巧,深受群众的喜爱。他还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等。作为民间艺人,他在音乐理论并无建树,在文化与时代的结合与发展中也并未做出突出成就。用当代话说就是“卖唱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位天才般的民间音乐家。二胡不可能有当今这样高的演奏地位。尤其是《二泉映月》这首享誉世界的二胡曲。把这个曾经在戏曲伴奏中都不出彩的乐器发挥出惊雷般的艺术魅力并震撼着每个听众的心灵。

(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胡琴发展

二胡独奏音乐在30-4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如刘天华等人演奏录制了二胡独奏的唱片。30年代初出现了二胡独奏音乐会。刘天华的二胡曲通过各种渠道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近代最流行的中国器乐曲。同时,二胡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在上世纪30年代,二胡独奏将伴奏融入。它的伴奏形式以扬琴为多,比如《黄莺对语》等;还有用钢琴进行伴奏,比如《秋感》等。这些新的伴奏形式及其音乐的出现,表明了作曲家对二胡伴奏音乐的注重。黄锦培的二胡协奏曲《阳光华想曲》是第一首中国二胡协奏曲。伴奏的巧妙运用更加凸显了胡琴的艺术魅力。但不得不说,自刘天华后,二胡界便再也没有如他一般的大师出现。因此当代的胡琴文化的发展便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停滞。

三、当下存在的问题及启发

在当代二胡的发展中,杰出的演奏家及优秀动听的作品层出不尽,虽然不如西洋音乐具备完善的理论和系统支撑,可是也在逐步向前进步。随着音乐教育在国内的深入发展,胡琴创作的作品质量难度较上世纪更加进步,如《二胡狂想曲》系列以及类似《楚颂》等现代大型作品,胡琴的演出作品不断丰富,胡琴的文化也被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可正是这些可能性,使胡琴文化面临着更多的当代问题。

(一)过度西化

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在接受个人访谈使曾这样表露了自己的观点:老先生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一定要根植于田野,也就是一定要贴合民间。二胡虽然追根溯源来看属于外来传入的乐器,但是经过在中国本土千年的融合与发展,它早已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了。笔者认为实践出真知,经过多年的练习与学习,笔者切身感受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大的感触便是二胡在教育与传播中过度西化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教学者的感知。例如过度让学生练习小提琴曲目和小提琴练习曲。虽同为弦乐,但二者的表现张力完全不同。再回到刘德海大师的观点中,艺术应当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前提是一定要扎根土地,忠实的表达生活,这样的艺术才具有它独特的生命力。适当地借鉴应立足于彼此文化的对等输出,而不是将自己的听觉猎奇放逐成需要弥补的缺陷,我想这是需要我们当代音乐工作者注意的方向。

(二)固步自封

音乐需要交流融合,接受与自己不一样的事物才能有更多的延展性。笔者在学习交流中亦会遇到过于保守的教育者。二胡的音高是基于一定的肌肉记忆与听感的结合。如小二度则相邻指距贴合,大二度反之。因此在民乐学习中首调观念的深入人心是避不开的。固定调的思维很难培养,西方的调式会使听感陌生,这无形就成了一种羁绊。展望当下许多优秀的二胡作品。其创作手法也融入了许多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观念,但其根本还是立足民族音乐的审美特点。中西的适度结合会给二胡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这就需要二胡工作者对于中国和西方音乐的美学特效、创作手法、表达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如此便是充满希望的阳关大道。

当然,这只是二胡在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增强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些社会引领,而在其他的方向,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点。如二胡的形态是否还需要进一步地延展?例如发生的琴桶是否可以进行扩大以增加声音的厚度和音量。还是当今的二胡的特性才是二胡原本的个性?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探索。

结 语

本文以二胡的发展、改良、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对胡琴的发展史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探发微。文章的结构也是以这三个问题为导向进行多视角探究。经过发现二胡的发展过程是相当曲折的,从最初的轧琴到奚琴,再从并不出彩的戏曲伴奏乐器延展为主流的独奏乐器。而在当今二胡推广发展及教育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些许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主动去发掘这里面的微妙。主动去探索,为弘扬民族音乐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正是当代胡琴音乐工作者需要肩负的一个重大使命。■

注释:

① “一位名叫墨丘利的西方神明,不小心踢到了海边的海螺,刚好发出悦耳的乐声,他将海螺捡起来并仔细观察,发现其中有一根类似丝线的细绳,所以,在这种启发下,他逐渐发明了弦乐器及弹拨乐器”。李晓璇.论二胡的起源与发展[J].当代音乐,2020,(03):67-68.

② [东汉]班固.王小丹注译.汉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7.

③ [后晋]刘桒.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④ 周良霄.元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刘天华胡琴二胡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二胡悠悠
胡琴悠扬醉美艺术之乡 民乐沃野奏响时代旋律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一把二胡
国乐改进
诗的精灵,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