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08-27 03:52任昊奎唐小付徐满意聂圣贤陈宏昊
中国蔬菜 2022年8期
关键词:广西蔬菜生产

任昊奎 唐小付徐满意 聂圣贤 陈宏昊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广西2020 年蔬菜播种面积(含菜用瓜)153.59 万hm,居全国第2 位;蔬菜产量3 830.77 万t,居全国第9 位;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供应基地。但广西蔬菜产业仍面临竞争力减弱、生产水平较低等问题。为深入挖掘广西蔬菜种植优势、加快“八桂”蔬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信息,提升设施水平和集约化育苗技术,注重劳动力资源和绿色发展,以实现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广西致力于打造特色蔬菜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南菜北运”基地、“西菜东运”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菜篮子”地位(罗华飞,2018),先后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固提升,优质品种和特色蔬菜日渐丰富,产品品质和效益不断提高。但在中国蔬菜市场的快速崛起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当前产业发展机遇,推进“八桂”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桂菜”市场竞争力,成为制约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详细论述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1 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稳步提升

据《广西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广西2020 年蔬菜(含菜用瓜)播种面积达153.59 万hm,居全国第2 位,占广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10.73 万hm)的25.15%,与2015 年的129.18万hm相比增加了18.90%;总产量达3 830.77 万t,居全国第9 位,较2015 年的2 944.78 万t 增加了30.09%(图1)。从播种面积分布来看,广西2020年蔬菜播种面积超20 万hm的有南宁、桂林2 个市,占全区蔬菜播种面积的32.3%;播种面积超10万hm的有玉林、柳州、百色、河池、梧州5 个市,占全区蔬菜播种面积的37.7%。从蔬菜产量(含食用菌)分布来看,2020 年产量超400 万t 的有南宁、桂林和玉林市,占全区蔬菜产量的42.6%;产量超200 万t 的有钦州、贵港、贺州、柳州、梧州和百色6 个市,占全区蔬菜产量的40.5%,14 个大中心城市除防城港市以外,蔬菜产量均突破100 万t 大关。同时,广西蔬菜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供应基地。

图1 2016—2020 年广西蔬菜播种面积(含菜用瓜)及产量变化

1.2 优势产区逐步形成

广西自然条件优越,常年无霜,四季可耕,被誉为农作物的“天然温室”,对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据不同主产区的生产优势和地域优势,逐步形成了北部湾产业区和湘桂通道、右江流域、西江流域三大蔬菜产业带以及南宁、贺州等14 个大中心城市郊区“保障性菜园”基地。秋冬蔬菜和常年蔬菜生产布局也不断完善,分别形成了以南宁、北海、钦州、玉林、崇左及防城港市28 个区县为主的秋冬蔬菜优势产区,以及以南宁、玉林、北海、钦州、崇左和防城港市为重点的常年蔬菜生产优势产区。

1.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秋冬菜是广西蔬菜产业的优势所在,更是“八桂”蔬菜稳定发展的关键。广西不断加大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采取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发展设施蔬菜等有力措施,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增产增收的生产基地。如宾阳县的胡萝卜生产基地、横县的甜玉米生产基地、合浦县的豇豆生产基地以及田阳县和田东县的番茄生产基地等。早在2018 年,全区秋冬菜播种面积在0.67 万hm(10万亩)以上的就有58 个县区,播种面积在1.33 万hm(20 万亩)以上的有22 个县区,播种面积在2.00 万hm(30 万亩)以上的有7 个县区(曹祎铭,2018),秋冬蔬菜正趋于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1.4 产业效益明显增加

广西蔬菜产业已发展成为农字号千亿元产业,产销两旺的情况在广西各地屡见不鲜,以素有“百年菜乡”美誉的贺州市为例,该市近70%的蔬菜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其次,百色秋冬蔬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番茄,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以及越南、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特色蔬菜也不断创造佳绩,例如田东县、田阳县示范基地利用冬闲田种植的特色蔬菜豌豆苗,单季产值高达4 480 万元;在右江河谷,引进的番茄新品种沃尔特每667 m产量能达到6 500 kg,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667 m产值仍逾3 万元(李新雄和关妮纳,2020)。据广西工商部门统计,2020 年全区家庭农场总数达到11 556 户,比上年度增长18.44%,实现了数量连续6 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总收入达到了20 亿元,户均收入19.7 万元(梁家炬和杨成行,2020),广西蔬菜产业在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1.5 产品质量持续提高

据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2016—2020 年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且连续10 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20 年全区农产品检测合格率高达99.96%(广西农业农村厅安监处,2020)。截至2020 年8 月中旬,广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2 225 个,无公害农产品1 506 个,绿色食品431 个,有机农产品141 个(陈静,2020)。其中,田阳县百色番茄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覃塘莲藕、钦州黄瓜皮、横县甜玉米、英家大头菜、安和香芋、南丹长角辣椒等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田林芋头、横县甜玉米、荔浦芋块等产品参展第17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标志着广西的特色农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品质大幅提高,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2 广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优势逐渐减弱

广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独特的气候环境,特别是秋冬蔬菜,不仅填补了市场淡季空档,而且创造了丰厚的效益。但由于近几年设施蔬菜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较快(成善汉 等,2019),设施蔬菜产量持续增加,以及延后栽培和早熟栽培技术在全国广泛应用,广西蔬菜生产优势不断被弱化;同时,随着周边省份秋冬蔬菜生产的优势不断被发掘,广西蔬菜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频繁反复,蔬菜流通不畅,致使广西蔬菜产业优势地位受到冲击。

2.2 单产水平有待提高

据《广西统计年鉴2021》和《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 年广西全区蔬菜平均每667 m产量1 662.76 kg,与全国平均水平每667 m产量2 324.44 kg 存在明显差距。广西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丘陵错综,喀斯特地貌广布,可使用土地较少且多分散于郊区的乡镇、村庄之中,地形条件复杂;蔬菜生产用地缺乏整体规划,农田分散,种植管理粗放;生产设施不配套,老旧低端耕作机械多,而精细化高端机械装备少,农用机械总动力为3 901.4 万kW,仅占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的3.7%,机械化程度低;设施蔬菜比重小、抗灾能力弱,2020 年广西农业受灾面积达27.93 万hm,绝收面积达1.99 万hm。据笔者调查,广西设施蔬菜主要集中在北海市、贺州市、来宾市和南宁市周边,较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占比相对较小;设施类型主要以避雨兼具防虫功能的简易钢架塑料大棚为主,保温、遮阳及抗台风能力较弱,冬季低温寡日照及夏季高温对广西设施蔬菜生产的影响较大。

2.3 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广西主要以春夏茬和秋冬茬蔬菜生产为主,分别集中在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上市,《广西统计年鉴2021》数据表明,2020 年全区人均蔬菜占有量(766.08 kg)已远远超过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530.50 kg)。虽然在蔬菜总产出上可满足市场需求,但季节性、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突出。受价格波动、季节特点、信息缺失和产后高损耗等因素影响,菜农对往年价格相对较高的蔬菜种植积极性较高,导致部分产品局部性滞销现象较为严重;春淡季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产出量较多,叶菜类蔬菜市场缺口较大,个别地区叶菜类蔬菜供给率较低;田间预冷设施投入不足,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采摘、运输、贮存等环节上的损耗率在20%以上。

2.4 育苗水平相对落后

广西蔬菜播种面积虽然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南,但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特别是蔬菜集约化育苗水平不高,育苗企业多为零散分布,育苗量较少,2020 年广西蔬菜集约化育苗量在10 亿株左右(广西“蔬菜产业科技先锋队”统计数据)。广西的蔬菜育苗场主要集中在百色、北海和南宁等蔬菜主产区的城郊,且以小型育苗场为主,现有育苗设施简陋;中型蔬菜育苗场和智慧型自动化育苗工厂较少,农户和企业大多自主买种、分散育苗,集约化育苗水平相对落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蔬菜品种相对较少,对外来品种的依赖性很高,致使育苗产业处于被动。虽有一些育苗企业和供苗合作社,但低廉化基质、工厂化育苗、专业化育苗、标准化种苗水平相对落后,难以真正满足供应缺口,常年从山东等地调运蔬菜种苗,直接导致蔬菜生产成本增加。

2.5 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

蔬菜生产田间管理环节较多、工序繁琐复杂,属于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城镇化和打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优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现有的劳动力与蔬菜生产需求不匹配(蔡慧,2016)。据笔者实地调查,在生产管理中,从事蔬菜生产的多为妇女和老人,实际务农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能力偏弱,劳动者缺乏蔬菜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人才技术指导,在作物类型、品种选择上较为盲目,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农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从事蔬菜科研和技术服务的工作人员较少,产业发展水平受到了严重影响。

2.6 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

广西始终重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生物制剂农药和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思路,但部分地区、个别产品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种植户缺乏标准化的肥料、农药施用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培训,在生产过程中过度施用肥料和农药,造成浪费的同时加重了土壤酸化和水体污染,导致蔬菜生理性病害加重,病虫危害种类增多,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品质和安全性,给产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 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正处在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优化空间布局,系统、全面整合蔬菜产业要素,释放产业潜能变得尤为重要。并且,随着全国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蔬菜总产量已经供大于求,但对于高质量、高层次的蔬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发展蔬菜加工业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一是要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带动作用强的地区,建设一批政策整合、要素集中、功能集聚的蔬菜园区,构建产业发展新形势,拓展蔬菜产业新功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要引导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促进蔬菜加工就地化,提升产品本地附加值;同时,发挥流通节点城市优势,保障广西—西南、广西—内地、广西—东盟以及广西—粤港澳农产品流通通道的有效畅通,促进产业效益转化。三是要结合乡村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预冷、保鲜、清洗、分级、包装等产品初加工设施,便于进行蔬菜商品化处理;同时不断推进新型杀菌、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自动分选等先进加工技术,提高加工效率,促进蔬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3.2 归并零散地块,扩大设施蔬菜面积,提升蔬菜生产水平

一是将土地利用及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农地整理,使小块土地并入大块土地,进行统一整地、统一耕作、统一水肥管理、统一防灾减病,推进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加快落实财政资金补贴,减轻农民顾虑,提升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为机械化生产营造良好环境。二是要扩大设施蔬菜面积。与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拟定设施蔬菜建设方案,新建结构合理、性能优良和经济适用的蔬菜大棚,重点改造或重建老旧落后的设施,科学选择大棚骨架和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和避雨遮阳的性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蔬菜生产。三是要结合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和各类蔬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因地制宜的制订、完善露地生产基地和设施生产基地的实施方案,合理规划不同区域的种植模式、种植面积、种植茬口以及栽培品种,提升蔬菜生产水平。

3.3 科学规划蔬菜种植,完善物流系统,保障蔬菜周年均衡供应

为提高蔬菜自给能力和保障均衡供应能力,需要合理确定蔬菜品种结构、生产规模,更需要有便捷的物流系统做支撑。为此,要把蔬菜稳产保供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加强和完善蔬菜产业产销监测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畅通产品市场信息,强化产销态势的分析研判,及时提供监测预警,科学制订种植计划,避免产品局部性价格跌宕起伏;要保障常年菜地保有量,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提高蔬菜配套技术水平,确保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同时发挥14个大中心城市郊区“保障性菜园”和“反季节产区”优势,扶持发展速生蔬菜和叶菜类蔬菜,形成淡、旺两季蔬菜互补;要引导优势产区与大中城市的协作,落实升级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减少产后损耗并延长供应时间。

3.4 提高育苗质量,提升集约化育苗水平

在种质资源方面,依据全区通过实施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鉴定评价出一批优异的蔬菜种质资源(关峰 等,2019),丰富蔬菜育种基因资源,提高育苗质量;在育苗企业建设方面,利用不同蔬菜主产区适宜地理气候条件发挥育苗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性、区域性较强的蔬菜育苗龙头企业,提升商品苗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在市场监管方面,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对全区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企业开展监督抽查活动,对种子经营门店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保障种质安全;在生产管理方面,加强灾害性天气防范、苗期发育调控、育苗环境管理、病虫害防控,提升集约化育苗水平。

3.5 调度劳动力资源,发展新型生产组织形式

一是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充分开发、调度在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形成人才“村村互助,乡乡互通”的流动机制。二是要大力推进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产销企业等进村入户,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把生产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对蔬菜种植户、农民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进行精准技术培训,促进蔬菜产业内部细化分工,提高蔬菜从业人员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重点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培育一批内容丰富、结构完善、机制健全的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在蔬菜产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吸引更多优质劳动力返乡就业。

3.6 科学施药施肥,推动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产品质量将左右产业发展水平。第一,要严格落实禁止、限制使用农药相关规定,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引导种植户科学施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用量,避免发生重大蔬菜安全生产事件;第二,要加快蔬菜流通环节的技术标准制定以及推广应用,控制产品质量,避免运输环节二次污染;第三,要继续实施蔬菜“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开发和推广蔬菜专用肥,特别是番茄、辣椒、白菜、黄瓜、豇豆、茄子等大宗作物,减少使用化学防治,注重绿色防控,从而保障蔬菜质量并进一步提升产品安全性能。

猜你喜欢
广西蔬菜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广西贵港
阿宽的生产小组
《广西戏曲》
奇怪的蔬菜
蔬菜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