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传统村落的“艺术助力”策略研究

2022-08-30 05:27李梦黎
包装工程 2022年16期
关键词:村落助力传统

李梦黎

洛阳传统村落的“艺术助力”策略研究

李梦黎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洛阳传统村落艺术化手法的介入现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形象、产业、文化3个层面对艺术助力传统村落振兴的基本策略进行探索。以定量研究的方法,确定具有代表性的2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类型学分类重组的方法,对现有艺术助力的内容进行归类,并总结出目前助力所聚焦的层面;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艺术助力现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升级策略。“艺术助力”是传统村落保护性复兴和传承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助力策略可围绕形象、产业、文化3个维度展开,以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助力村落形象的打造,以设计与营销的融合助力村落经济的发展,以设计思维的导入助力乡土文化的复兴。

传统村落;艺术助力;策略研究;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传承与延续的宿体,历史信息在此逐层叠加、农业社会在此延续演变、乡土文化在此不断更迭[1]。然而,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传统村落与其他村落一样,也面临着人口流失、文化断层、环境破损等问题。“艺术助力”是在遵循环境风貌“在地性”、乡土文化“原真性”、村落社会“本真性”的前提下,以辅助的形式将艺术化的手法介入村落发展中,以激活村落的内在潜力,实现村落有机再生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洛阳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修复村落风貌、推动村落振兴的艺术助力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

传统村落,最初被称为“古村落”,指的是建成时间较为久远的村落[1],与其他类型的村落相比,其最大特征包括2点:传统村落包含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完整的规划格局,系统地记录了人类的活动遗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村落中保留着传统的宗族社会秩序和典型的农耕经济形态,是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因此,相比其他村落的现代化建设而言,传统村落的振兴应格外注重空间形态的保护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艺术助力”是在保护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将艺术形式与乡村发展的目标逐层对接,探索其中的结合点,然后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介入从多方面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2-3]。以“乡村为主、艺术为辅”的助力理念[3],既尊重了乡村风貌的“在地性”,保持了风土人情的“原真性”,维护了村落文化的“本真性”,也为社会变迁中村落主体性的保护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能为村落振兴中的环境升级、品牌打造、文脉传承等具体内容作出积极的尝试。国内外通过艺术助力推动乡村发展的案例不胜枚举,如韩国釜山的甘川文化村在保持原有阶梯式特色民居建筑群的前提下,通过墙体壁画、景观雕塑、画廊等公共艺术,改善了原有的空间视觉形象,这样的设计使该村落荣获了联合国人居署颁布的亚洲都市景观奖,还使其连续数年的游客量都高达300万人次以上,成为了韩国釜山的地标性场所[4];日本“越后妻有”村的再生,既最大限度地维持了村落原有的自然风貌,又借助大地艺术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5],以文化观光、空间体验的形式激活了村落空间的“生产力”,仅2015年的经济效益就达到了50亿日元;安徽省黟县的碧山村以村落为重心,通过实践互助、协同创作的“碧山计划”,把“创意点”转换为艺术产业,以宏观的文化重构和微观的空间改善实现了“艺术对乡村的复兴”,仅2019年第1季度,黟县接待的游客数量就达到16.2万人次,共创汇3950.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1.3%[6]。综上,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反馈可知,“艺术助力”是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性复兴和传承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2 洛阳传统村落艺术助力的现况分析

近年来,洛阳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先后发布了《洛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洛阳市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并在专业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等层面进行了大量的一线工作,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洛阳传统村落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下面将对洛阳传统村落艺术助力的现况进行分析总结,为艺术助力策略的研究提供定位依据。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

洛阳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文化遗迹更是比比皆是,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村落。至今为止,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洛阳传统村落共有25个。本节以这25个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查阅等方法对各村落的发展现况进行概括,具体内容见表1。

2.2 艺术助力现况的分析

从艺术助力的视域分析,25个传统村落的助力主要集中在村落形象、地域经济、乡土文化3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2.2.1 村落形象

1)现况总结。虽然因为时间问题,各村落空间环境改善的程度不同,但作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必然步骤,艺术在村落形象中的助力参与度为100%。主要是围绕建筑设计修复村落古建筑、景观设计营造休闲游园、绿化美化乡村主干道等方面展开。其内容主要包括2个部分。第一,“保护+修补”。在不改变原有村落格局及传统建筑造型的前提下,通过修缮建筑外观、升级乡村道路、完善基础水电、增设现代公厕等公共设施,使乡土特色与生态宜居并存,如甘泉村,其原有的组团式古建筑群得到了保护与修复,并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第二,“传承+迭代”。在维持村庄形态、保留乡情风景、延续传统风貌的目标下,探寻传统村落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如乡土景观、研学基地、乡间民宿等,对空间的功能属性、造型结构等进行迭代升级,促进传统村落与新时代的和谐共生,如栾川县的民宿产业、嵩县的农旅研学基地等。

2)问题梳理。根据前期调研来看,25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形象改善都采用了村落原有的建筑色彩体系、材质肌理、工艺造型等元素,因此,空间环境的视觉效果统一规整。然而,除此以外,景观小品、公共导视等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关联性并不高。另外,整体空间形象的差异化不明显,地域特征不突出。这主要是由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与使用的缺失所造成的,据不完全统计现仅有魏家坡村、大王庙村、苏羊村3个村落完成了整套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但是目前只有魏家坡村开始将其应用于村落形象中,且使用范围也仅限于网络推广。

2.2.2 地域经济

1)现况总结。根据大致统计情况可知(见表2),地域经济中的艺术助力多集中于文旅产业和特色农副产品中,但整理情况并不乐观,除空间环境改善外,艺术助力在其他文旅项目中的参与度仅有32%,在农副产品中的占比仅为16%。然而,对于已有的助力模式,在文旅层面常通过微博、抖音、报纸等各类营销媒体,结合艺术事件、艺术活动,如殷桃节、草莓节、庙会等,打开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市场;在农副产品中,对传统村落的特色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化升级,从而促进其特色产业的发展,如上戈村的苹果、杜康村的杜康酒。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说明

Tab.1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bject

表2 地域经济发展情况

Tab.2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问题梳理。目前地域产业的发展更倾向于传统产业,以线下实体经济为主,就目前艺术手法在其中的介入情况而言,大多停留在表象层面,如对农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升级。虽然已有部分村落开始通过艺术事件、艺术活动等发展新型的文旅产业,但根据近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其整体数量并不多,仅有乔庄的高等院校写生基地、大王庙村的产学基地、魏坡的沉浸式实景演艺节目《魏坡谣》和节庆类活动啤酒节、抱犊寨村的特色文旅项目绿林抢亲、抛绣球、血战抱犊寨等,但其影响度尚待提升。整体来看设计思维与地域经济的融合度不高,从设计营销的视角出发,通过艺术“造事”的形式发展的多元化新型经济并不丰富,因此,目前洛阳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趋于同质化的现象。

2.2.3 乡土文化

1)现况总结。乡土文化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层面与非物质文化层面。在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对传统建筑、村落历史、民俗文化的展示,同时也会采用视觉营销的方法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标签,并围绕其标签展开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以提升传统村落的辨识性,但是25个村落中仅有魏坡的“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杜康村的“杜康酒文化”、甘泉村的“碗窑岭”、土古洞村的“国家森林乡村”、石场村的“石头部落”、大王庙村的“古村落活化石”、火神庙村抱犊寨的“古寨文化”、下寺村的“中国银杏之乡”、火神庙村的“火神文化”,9个村落有自身的文化标签;在非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通过美育的形式对传统技术、民俗文化等进行传承,以提升乡民的艺术素养、培养其文化自信、激发乡民的主体意识,进而促进乡民参与村落振兴的主动性,但因为大部分的村落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所以关于乡民美育的推广并不广泛,但孟津、洛宁、新安的部分村落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如孟津县的国画牡丹创作培训,唐三彩、牡丹石等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对本地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与整理,以艺术培训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承,既保护了传统技艺,又增加了乡民的副业收入[7]。

2)问题梳理。因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人,所以存在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现有的艺术助力多聚焦于以实物形式所呈现的物质文化层面,且以陈列展览的模式为主,如祠堂、家庙、绣楼、学堂等,将非物质文化融入其中以研学体验、民俗参与、文创开发、美育活动等动态化保护传承的形式虽已出现,但其数量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活动都存在持续性不强、系统性不强、深入性不足等问题。

3 洛阳传统村落的艺术助力策略研究

整体来看,现有的艺术助力从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村落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阶段性的问题。本章节结合艺术赋能的理念,借助城市营销的三重关系论[8],根据洛阳传统村落艺术助力所聚焦的3个层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洛阳传统村落的艺术助力策略进行研究。

3.1 形象助力:打造传统村落视觉识别系统,助力传统村落视觉名片的建设

村落物理空间的改善为村落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为村落的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提供了保障[9]。视觉识别系统是指以设计的手法,塑造出的具有识别功能的系统化符号标识,是村落品牌效应形成的重要媒介[10-11]。视觉识别系统在平面范围内实现了快速且广泛的传播,提升了村落的知名度[12];在空间范围内,优化了交通秩序、强化了视觉差异性,进而增强了空间的体验满意度[13]。

对洛阳传统村落而言,其视觉识别系统应从“内外双循环”的形象设计和线上线下的多场景展开。首先,因为大部分洛阳传统村落的视觉识别系统都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其首要工作是打造视觉识别系统的形象。“内”“外”指的是村落识别系统的受众,“内”代表本地居民,“外”代表外地居民。对内,要实现文化认同,视觉识别系统的符号形象要与本地居民思想认知达到高度认同,即视觉识别系统的图像造型是当地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要素;对外,要做到图像共识,其图像造型要简易且具有高度的识别性,使外地受众能够快速辨识出图像所代表的信息,从而了解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遵循内外双循环的原则,对内可培养其文化自信心,对外可提升其文化传播力。传统的视觉识别系统多应用于空间导视系统、观光地图、周边产品等实物中,线下场景的应用能够提升空间体验的满意度,加强受众对其品牌形象的理解;线上场景主要是各村落的数媒形象,通过数字化处理将其应用于客户端的操作界面中,便于其品牌标识的快速扩散和品牌认可度的无形培养。

3.2 实践案例:大王庙村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洛阳大王庙村,地处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镇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为其村落风貌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改善,所以其文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广村落,潭头镇政府与地方高校合作(见图1),打造了大王庙村的专属视觉识别系统(见图2)。针对字体设计,选择与建筑风格一致的沧桑且具有分量感的古风字体作为原始字体,然后再与传统屋顶飞檐翘角的元素相结合,对字体的笔画进行调整,根据建筑粗糙的夯土墙面,为字体添加相应的视觉肌理。以此方法类推,延伸出更多的“村落文字”。针对色彩设计,对村落的自然色彩(风景、天空、植物、农作物等)、人工色彩(老建筑、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等)、人文色彩(历史、民俗、人文情感等)进行取色与归纳,通过明度对比将各类颜色依次排列编辑成谱,根据村落的特性,设计出其配色组合。针对造型设计,使用符号学的设计方法,从老建筑的结构形态、构成要素等方面,提取相关的符号元素进行再设计。之后对文字、色彩、造型3类基础元素进行组合,设计出系列化的识别符号,并将其应用于导视系统、农产品包装、文创产品中。对线上线下的协同推广来说,线上指的是通过地方权威媒体或者自媒体,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对其进行推广,并为大王庙村开设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的节庆活动。线下指的是将视觉识别系统应用于村落公共空间、产学基地、河大抗战办校旧址等各类空间环境中,以及村落的节日庆典、研学活动、艺术论坛、爱国教育等情景环境中,从而塑造村落的整体视觉形象。

图1 合作协议

图2 部分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图

3.3 产业助力:融合多类型艺术设计方法,推动特色化村落经济的发展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产业发展应突出其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丰富产业内容,创新产业方式。“交叉-融合-创新”的方法是实现经济发展多元化、地域经济特征差异化的有效途径。如2020年“国际茶日”县长直播带货活动,将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活动首日,销售总额就突破了6 000万元[14]。贵州舍烹村,将农业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通过景观设计将农田打造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农旅”观光景区,并成为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的最佳示范村。公益助农品牌——“27°农”,以品牌化的形式将多个贫困县的农产品整合,通过视觉设计创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以电商平台促进产业发展,至今已帮助3 600户贫困家庭实现了减贫增收[15]。

从艺术设计角度构建的“交叉-融合-创新”,主要是将多类设计学科、设计方法等融入传统村落的各个产业中,以“不确定性”的交叉组合搭建艺术与村落经济的联系(交叉);以科学的方法探索艺术与经济的关联性,并将其关联点与交叉点融合为一体(融合);以创新性的设计方法对融合为一体的交叉点进行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创新)。交叉,对村落特色产业进行“产品化”细化,将各类型的设计学科明细化,对设计方法进行逐个罗列,之后对各部分进行交叉组合。融合,交叉组合后会得到新的分组,根据“产品”的内容、特征、属性等,廓清与其建设相关的艺术设计维度,对其搭配组合的可融合性进行评估,去“糟”留“精”。创新,从具体细节入手,对新的组合形态进行丰富,从互动设计、沉浸设计入手,优化文化观光的空间体验度;从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入手,升级文旅产业中的人文风光;从服务设计、文创设计入手,拓展村落经济产品的运营模式与品牌形象。最终是评估环节,使用SWTO、PEST、机会威胁矩阵等常用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法,对传统村落的经济产业进行评估,从中选择出市场前景较好的村落“产品”,投入市场运行,以实现“特色产业”的多元性与创新性。

3.4 实践案例:魏(卫)坡村多元化特色经济产业打造

孟津魏(卫)坡村,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是洛阳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魏(卫)坡村的复兴,以其最具地域特色的“老屋”为“产品”,通过“老屋修复(建筑设计)—品牌打造(艺术营销)—艺术活动(艺术策划)”3个层面的交叉融合、逐层扩展[16],打开了文旅市场。通过对老建筑的缮治,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老屋”展示与体验、游客接待与游览的基本功能(见图3)。在此基础之上,以“洛阳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为文化名片,强调其文化遗产的悠久性与独特性。在文化品牌的引领下,策划开展了“共话研学”“四大发明”等研学活动、“乡村文化旅游节”“汉服庆典”“丰收节”“千叟宴”等节日庆典、“千年麻布彩绘”“青少年书画大展”等艺术展(见图4)。一系列的艺术活动提升了魏(卫)坡村的知名度,借助自媒体对魏(卫)坡村的人、物、事、景等进行宣传,使魏(卫)坡的“文化古村落”形象深入人心。以“交叉-融合-创新”的方式打造的具有多元特色的复合型文旅产业,市场反馈情况良好,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魏(卫)坡村共接待15.3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百万;2017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32.62万人次;2018年春节的中国年活动,共吸引游客112万人次,文旅产业相关收入合计约3 000万元[17]。

图3 建筑环境修复与设计

图4 魏(卫)坡村相关艺术活动

3.5 文化助力:导入创新性设计思维方式,驱动乡土文化的复兴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设计思维是艺术助推作用得以实现的有效保障。设计思维是对设计行为的统筹规划、问题解决方案的论证推敲,是将艺术由“造物”转为“谋事”[18-19]、由“表”助力转向“里”助力的复合型问题解决模型。如福建龙潭村通过公益艺术画室的形式,重塑了乡民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改变了乡民的生活方式,激发了本地创意文化的发展,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不断有新村民加入、打工人返乡,龙潭村常住居民由150人增加到了400多人,实现了人口回流[20]。

针对洛阳传统村落在文化层面已经形成的模式,从艺术育人、艺术造事、艺术生活3个方面导入设计思维,从育人层面激活传承主体、从造事层面挖掘创意性、从生活层面演绎活化传承,旨在对洛阳传统村落现有的文化发展模式进行完善与升级。艺术育人,通过绘画、手工艺等课程传授技艺,培养乡民的艺术思维;通过村落环境的改善、乡村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营造乡民生活的艺术氛围。艺术造事,现有的文化开发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产业上,将设计营销的理念和CIS理论融入其中,通过艺术活动打造标志性的艺术事件,促进村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山西许村的国际艺术节、韩国安东的假面舞会。艺术生活,通过育人将艺术理念带入乡民的生活理念中,通过“造事”丰富乡民的生活内容,生活理念与生活内容的改变,增强了乡民与乡村建设的互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参与,进而促进了乡村生活景观的打造。

3.6 实践案例:爱和小镇艺术驱动文化再生的探索

爱和小镇,位于洛阳市洛宁县,是洛阳地区典型的设计思维助力传统村落振兴的成功案例。秉承“艺术扶贫/教育扶贫/美育扶贫”的理念,把艺术育人、艺术造事、艺术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乡民思想意识、生活理念的培养,激活社会的内在潜力,推进乡村社会的正态发展[21]。公益艺术快闪活动——“中国当日艺术展”,通过艺术活动邀请艺术家参与,在提升当地知名度的同时,也将活动所募集到的94.8万元经费应用于当地的美术教育中,在小学设立“美教教室”,惠及当地7万多中小学生;连续举办7届的“小手画三彩”国际儿童三彩釉画大赛,征集志愿者对当地的小朋友进行绘画教学,并组织小朋友们参与釉画大赛,通过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培养山区儿童的艺术素养;“乡村艺术公园”建设,通过露天观景台、“缸文化”小径、植物景观设计等基础项目,将艺术形式融于生活环境,并聘用当地贫困户参与景观的维护,共聘用23人次,每人每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见图5)。爱和小镇的艺术助力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年均游客达到8万余人次,收入2 000余万元,逐步实现了稳定增收,同时也提升了乡民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图5 爱和小镇艺术助力图示

4 结语

在如今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以保护性复兴和传承性发展为中心,从“现况分析—发现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研究思路出发,以艺术设计的形式“穿针引线”,与已有的村落形象、地域经济和乡土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针对每个层面所存在的问题构筑一个“立体”的艺术助力策略。村落形象,在现有的村落风貌得到良好修复的基础上,提出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为村落打造特有的品牌形象;地域经济,针对已有经济产业以传统模式为主的现况,通过跨界融合的思路,设计新型体验式经济产业;乡土文化,从文化空间的保护转向“空间文化”的重构,以美教的形式建立人与乡土文化的联系,助力乡土文化的延续与演绎[22]。通过形象助力打造村落的品牌形象、产业助力推进村落的品质产业、文化助力营造村落的品质文化,各部分相互融合、互相推进,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复兴和传承性发展。

[1] 宋蓓蓓, 左小涵.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徽州碧山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9, 40(24): 104-110.

SONG Bei-bei, ZUO Xiao-han. Design of Guiding System of Ancient Village in Bishan H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4): 104-110.

[2] 刘姝曼. 从“青田范式”看乡土建筑伦理[J]. 中国艺术, 2018(6): 38-43.

LIU Shu-man. Viewing the Ethics of Local Architecture from “Qingtian Paradigm”[J]. Chinese Art, 2018(6): 38-43.

[3] 路艳红. 艺术乡建的主体性研究[J]. 艺术百家, 2020, 36(5): 181-186.

LU Yan-hong. A Study of the Subjectivity of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20, 36(5): 181-186.

[4] 宋倩, 尹智欣. 国际城区再生模式对沈阳市同泽北街旧城区域的改造启示[J]. 包装工程, 2019, 40(2): 215-220.

SONG Qian, YIN Zhi-xin. The Revelation of International Urban Regeneration Model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ongze North Street in Shenyang Old Cit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 215-220.

[5] 徐顺毕. 大地上的文化记忆重塑——以日本越后妻有地区的大地艺术节为例[J]. 艺术百家, 2020, 36(3): 82-89.

XU Shu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Memory in “Ruins”: Taking the 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 as an Example[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20, 36(3): 82-89.

[6] 隋缘. “碧山计划”与艺术乡村建设[J]. 民艺, 2020(3): 37-41.

SUI Yuan. “Green Mountain Plan” and Rural Art Construction[J]. Folk Art, 2020(3): 37-41.

[7] 方李莉. 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J]. 民俗研究, 2021(3): 42-51, 158.

FANG Li-li. Handicraft and the Remold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festyle[J]. Folklore Studies, 2021(3): 42-51, 158.

[8] 司若, 陈鹏, 陈锐, 等. 文旅蓝皮书: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报告(2020)[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115-118.

SI Ruo, CHEN Peng, CHEN Rui, et al. Cultural And Tourism Blue Book: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2020)[M].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21: 115-118.

[9] 海若. 乡村振兴看国外特色发展之路[J]. 资源导刊, 2018(3): 50-51.

HAI Ruo.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side and Looking at the Road of Foreig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J]. Resources Guide, 2018(3): 50-51.

[10] 何祥文. 区域文化背景下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策略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6): 247-257.

HE Xiang-wen.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City Image Visual Identity Syste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Regional Cultur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6): 247-257.

[11] 张海瑜, 张鹏, 马云飞, 等. 乡村振兴规划中视觉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 42(1): 49-56.

ZHANG Hai-yu, ZHANG Peng, MA Yun-fei, et al.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Visu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21, 42(1): 49-56.

[12] 王阳漫.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与企业品牌建设研究[J]. 山西青年, 2016(13): 48.

WANG Yang-man. Research on Enterprise Visual Identity System and Enterprise Brand Building[J]. Shanxi Youth, 2016(13): 48.

[13] 邱学晶, 曹雪梅. 基于视觉识别系统(VI)的大学形象塑造研究——西安科技大学VI系统设计初探[J]. 传播力研究, 2018, 2(15): 198.

QIU Xue-jing, CAO Xue-mei. Research on University Image Shaping Based on Visu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VI)—A Preliminary Study on VI System Design of 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2018, 2(15): 198.

[14] 赵学尽, 丁雪纯, 吕玄瀚. 直播助农扶贫活动组织思路浅析——首个“国际茶日”县长直播带货案例启示[J]. 中国对外贸易, 2021(4): 47-49.

ZHAO Xue-jin, DING Xue-chun, LYU Xuan-han. Ana­lysis on the Organization Ideas of Direct Broadcast of Agricultural Aid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ctivities— Inspiration from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ea Day” Case of County Magistrate's Direct Broadcast of Goods[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21(4): 47-49.

[1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之六:“27°农”公益品牌打造消费扶贫新路径[EB/OL]. (2020-10-27) [2020-10-27].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Six Excellent Typical Cases of National Consump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27° Agriculture" Public Welfare Brand to Build a New Path of Consumption Poverty Alleviation[EB/OL]. (2020-10-27) [2020-10-27]. https://www. ndrc.gov.cn/fggz/dqzx/tpgjypkfq/202010/t20201027_1249072.html?code=&state=123

[16] 罗德胤, 孙娜, 付敔诺. 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松阳路径[J]. 建筑学报, 2021(1): 1-8.

LUO De-yin, SUN Na, FU Yi-nuo. Songyang Path of Village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J]. Acta architecturae Sinica, 2021(1): 1-8.

[17] 栾亦可. 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研究[D]. 开封: 河南大学, 2020.

LUAN Yi-ke. Research on Government Behavior in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Weipo Traditional Village in Mengjin County[D].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2020.

[18] 张莹, 陆金生, 周丰. 服务设计思维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 包装工程, 2021, 42(10): 303-308.

ZHANG Ying, LU Jin-sheng, ZHOU Feng.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Based on Service Design Thinking[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0): 303-308.

[19] 吴林青, 李钰, 董石羽. 基于服务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博物馆体验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8): 341-350.

WU Lin-qing, LI Yu, DONG Shi-yu. Museum Experience Design Based on Service Design Thinking and Me­thod[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8): 341-350.

[20] 季中扬, 康泽楠. 主体重塑: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为例[J]. 民族艺术研究, 2019, 32(2): 99-105.

JI Zhong-yang, KANG Ze-nan. re-Shaping the Subject: Important Approaches of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Case of Longtan Village, Xiling Town, Ping­nan County, Fujian Province[J]. Ethnic Art Studies, 2019, 32(2): 99-105.

[21] 田宜龙,张光杰,曲焕平. 爱和小镇: 文旅融合催乡村蝶变[N]. 河南日报, 2018-12-14(24).

TIAN Yi-long, ZHANG Guang-jie, QU Huan-ping. Aihe Town: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rives Rural Butterfly Change[N]. Henan Daily, 2018-12-14(24).

[22] 欧家尹, 张寒凝, 纪律. 社会创新愿景指导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服务设计策略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22): 161-167.

OU Jia-yin, ZHANG Han-ning, JI Lv. Sevice Design Strategy of Rural Culture Rejuven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 Innovation Vis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2): 161-167.

Strategy of "Artistic Assistance" in Luoyang Traditional Villages

LI Meng-li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Luoyang 471000, China)

In view of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rtistic technique of Luoyang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explore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artistic assistanc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ree aspects: image, industry and culture.First, 25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by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based on typ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existing art aid is categorized and the current focus of the aid is summarized. Last, improvement and upgrad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 assistance b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rt assistanc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revitalize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assistance strateg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image, industry and culture. The design of visual recognition system helps build the village image,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and marketing helps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economy, and the introducing of design thinking helps the revival of local culture.

traditional village; art assistance; strategy research; rural revitalization

TB472

A

1001-3563(2022)16-0318-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6.037

2022–03–20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再生理念下豫西古村落的艺术乡建策略研究》(2021-ZZJH-237);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支持《洛阳传统祠堂建筑装饰图案的数据库建设》(21A870001);202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黄河文化保护视阈下豫西古建筑的数字化整理及动态化传承研究》(2021CYS063)

李梦黎(1990—),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城市形象设计。

责任编辑:马梦遥

猜你喜欢
村落助力传统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助力成功七件事
科技助力等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油画《村落》
引发海啸(下)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