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展示与传承
——以北京市海淀区梅所屯村为例

2022-08-31 02:08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范凯阳
中国勘察设计 2022年8期
关键词:京西皮影村庄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范凯阳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文化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各省市纷纷响应号召,积极推进村庄建设。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时兴,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农耕生活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文化元素也愈加得到重视。作为北京市海淀区美丽乡村试点村,梅所屯村区位优势明显,村庄传统风貌格局尚存,文化特色鲜明。本文以梅所屯美丽乡村规划为例,对其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研究,以“城郊文化村、都市后花园”为规划目标,以“保特色、补短板”为规划策略,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以期为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现状条件

梅所屯村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的海淀区山后地区,首都西北部城市绿楔和二道绿隔之内,是首都通风延气、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也是北京市人口规模调控、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疏解转型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集中发力地区(图1)。

图1 梅所屯村区位图(作者自绘)

梅所屯村地势较平坦,属于传统的北方平原村落,村域总面积310.29万平方米。由于交通限制,村庄对外交通不畅,使得村庄还保持着较为传统的形态。村内道路交错纵横,无大型开发建设,村庄肌理尚存。

村庄内建筑多为传统合院式结构,建筑材料以红砖、红瓦、石材为主,部分老旧房屋还保留着自身文化特色,如特色山墙和屋脊。部分翻新建筑采用水泥、瓷砖、彩钢板等建筑材料,致使建筑色彩差异大,建筑风貌不协调,村庄整体风貌缺乏特色。

文化资源

物质遗存

梅所屯大庙是村内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古称梅所屯关帝庙。现存建筑为2011年原址复建的正殿,庙体坐北朝南,为硬山筒瓦大式清水脊,前出廊,檩脊上的彩绘尚存。梅所屯大庙经过整治改造,保留了大庙原有建筑特色,并在大庙周边增加了公共空间,如今已成为了梅所屯村内乃至于上庄镇东北区域最具活力的文化活动场所。

非物质文化

梅所屯村有一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京西皮影。京西皮影是中国皮影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2009年,京西皮影戏被列为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所屯村虽然不是京西皮影的发源地,但却是京西皮影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据传,历史上常有皮影戏班往来乡间、庙会演出,梅所屯村边的“白梅古驿”便为匠人们集汇歇脚之地。如今,“白梅古驿”是中国京西皮影非遗园的所在地,京西皮影也因此得以传承。

现状问题总结

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京西皮影是梅所屯村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村庄完全没有体现出皮影特色文化村应有的特色。目前,京西皮影非遗园主要以外出演出为主,与村庄联系不足,村内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没有形成相关配套服务产业链条,无法带动村庄发展。

村庄公共空间不足

村庄公共空间问题是现阶段中国一般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自然生长形成的村中小路无法满足现代村民的出行需求,原本村民沟通聚会的“村口大树”也变成了公共停车场。目前,村内正规的公共空间只有梅所屯大庙一处,商店、超市等人流密集区域也缺乏人性化设计,村中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

景观环境有待提升

通过调研,梅所屯村庄肌理尚存,同时也有部分依然保留着传统特色的建筑,但由于村庄建筑风貌缺乏管控,人们自发对自家宅基地进行改造,造成建筑风貌各异、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街巷内乱堆乱放、乱拉线现象较严重,不仅景观风貌较差,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规划目标与策略

村庄是不同于城市的聚落形态,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历史展现。乡村和自然本归一体,密不可分。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尊重自然生态基底。此次规划严守生态底线,严防大拆大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坚持“生态立镇、生态兴镇、生态强镇”发展思路,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同时,乡村的稳定成长需要重视对文化个性化的传承与塑造,将乡村文化带入现代化新型文化轨道上[1]。

在当今乡村旅游的热潮下,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中,梅所屯村要想从“千村一面”的村庄中走出自己的方向,必须要从自身特色入手,塑造特色旅游品牌,以“城郊文化村、都市后花园”为规划目标,打造海淀山后特色旅游文化村。

梅所屯村属于整治完善型村庄,规划势必无法进行大幅度的改变。梅所屯村的优势和劣势十分明显,此次规划采用针灸式的局部调整,以“保特色、补短板”为规划策略,在不改变其整体形态、肌理的基础上,对村内闲置用地进行局部调整。按照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为重点,充分挖掘村庄资源优势,实现村庄环境品质提升、产业升级更新,促进村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图2)。

图2 梅所屯村美丽乡村规划总平面图(作者自绘)

保特色

保护村庄物质遗存

村庄内的物质遗存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村内的核心文化遗存——梅所屯大庙,另一部分为村庄原有的空间肌理、老旧建筑等。对于梅所屯大庙的保护,首先重点保护其主体建筑的风貌,同时利用大庙打造村史馆,增加其文化展示功能。其次,加强大庙周边空间的改造提升,丰富梅所屯大庙周边的商业、文化、休闲活动、交通等设施,打造核心文化节点。

村庄的空间肌理是村庄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历史痕迹,是每个村庄独特的烙印,保护村庄的空间肌理就是对村庄历史的保护。规划对村庄肌理进行局部修整,避免大拆大建,优先利用街边、街角的闲置空间进行道路拓宽,增加停车位;增加绿化及公共空间,美化村庄环境。村内的老旧建筑也是村庄重要的历史资源,针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在不改变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加固,并将其改造成为商业、文化活动等公共建筑。

彰显皮影文化魅力

京西皮影文化是梅所屯村的立村之本,是梅所屯区别于其他传统村庄的文化标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不能以固态的形式,而应该在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加以引导创新和建设。相对于文物、古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更加困难,由于其并不是以物体的形式而流传下来的,所以相对于其作品简单的保护与展示,更重要的是技能与文化的展示与传承[2]。

系统性乡村建设不管是在产业发展还是空间营造方面,都需要从某些优势点着力,以点带面,撬动乡村整体发展[3]。梅所屯村需以京西皮影为核心产业板块,加大对皮影剧团的扶持与推广,实现“以村促产、以产强村”,实现互利共赢。规划以梅所屯大庙为核心,设置独立的皮影文化大舞台,解决皮影文化与村庄互动不足的问题。剧团定期举行皮影表演、节庆活动、各类演艺活动等,丰富非物质文化的展示与互动,让人们亲身感受文化,强化感性认知。以村内主要街巷为重要皮影展示通廊,设置皮影文化墙,增加彰显皮影文化的景观小品,在展现皮影文化的同时又美化村庄环境(图3)。

图3 街巷改造示意图(作者自绘)

补短板

公共空间

通过对村庄现状资源的盘整,村庄内已经没有可新增建设的空间,项目团队对于公共空间只能通过见缝插针的方式,对既有空间进行整治提升。梅所屯村村庄肌理保存良好,小型公共空间数量多、分布零散,按照既有空间的形态及布局特色分为宅前空间、宅间空间、树下空间、转角空间四种类型。通过美化乡村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优化农业景观等,彰显自然山水之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美丽乡村的自然之美建设[4](图4)。

图4 公共空间改造示意图(作者自绘)

宅前空间

宅前空间为住宅门前空地及多座住宅在规律布置模式下所组成的街道空间。对于一般的宅前空间,项目团队结合道路进行统一整治提升,维护现有绿化、补充街巷绿化,铺设草坪、种植观赏花卉增加村庄设施等。对于地形复杂,有夯土、水泥台地的区域,则结合地形条件适当改造,增加植物遮挡,面积较大的可改造为宅前休憩空间。

宅间空间

宅间空间为多座住宅外墙围合而成的小尺度空地,紧邻周边村民住宅。对于面积较大的宅间空地,增加休闲、娱乐、健身、景观设施;对于面积较小的宅间空地,通过改善绿化和铺装等手段,营造舒适的邻里交流场所。

树下空间

树下空间是以树冠较浓密、遮荫效果较好的树木为核心所形成的简单场地。对于体量较大、具有良好遮荫效果的树下空间,添置桌椅坐凳等设施,打造舒适的交流场所。

转角空间

转角空间为村庄道路转折处与建筑围合形成的空间。对于较宽阔的转角空间,进行复层绿化打造景观形象节点,或适当布置景观小品设施,形成功能性开敞空间;对于较窄的转角空间,进行基础绿化,点缀植物、软化边界,破除转角空间的僵硬感。

植物配置

植被选择适合北方气候的乡土树种。乔木优先选择抗逆性强、景观效果良好的乡土树,如国槐、合欢、旱柳等作为基调树种,景观节点处多种植银杏、五角枫、栾树等树形优美、季相性强的点景树。公园等休闲场地注重层次搭配,顶层以现状乔木为主,中层种植珍珠梅、榆叶梅、海棠花等花灌木,凸显春花秋叶和梅花主题。地被层选择金边阔叶麦冬、蓝花鼠尾草等乡土观赏花卉,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村民宅旁空间栽植干鲜果树、速生用材树等,或根据村民喜好种植观赏树木、花灌木等,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围墙向阳面鼓励垂直绿化,鼓励各家采用小果树、花荫藤架等进行庭院绿化。

景观小品

规划在村庄重要街巷和节点增加景观小品,如景观灯、座椅、垃圾桶、雕塑、休憩设施等。景观小品的造型选择彰显梅所屯皮影文化特色的村庄设施,保留老旧设施、器具,经整治修缮后以景观小品的形式保留下来,留住乡愁。村庄内的休憩设施结合老旧农耕器具的再利用,来进行规划设计。

结语

村庄是中国从古至今辉煌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千百年来凝聚的文化结晶。乡村地区的村民自治、生活、生产、民俗、宗亲、土地、教育、集市、建房之间互相支撑,相互影响,犹如人的器官,缺一不可[5]。对于村庄的保护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在保留其历史印记的基础上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笔者对梅所屯村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以“城郊文化村、都市后花园”为规划目标,通过“保特色、补短板”,对梅所屯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规划策略,希望能够为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京西皮影村庄
我的小村庄
月光皮影
村庄,你好
不老的皮影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皮影的来历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