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场域下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框架与培养路径

2022-09-01 11:39魏继宗黄海霞
关键词:媒介智慧素养

魏继宗,黄海霞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变革、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世界引起了剧烈反响。在其思想的引领下,教育界开辟了“智慧教育”新格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是物理环境与人为因素等多因素相互影响下,集现实与虚拟于一体的网络学习空间。[1]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信息的政治性、科学性真假难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提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应合理放在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上。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既是教师自身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鉴别科学、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提,更是最大程度发挥智慧教育生态效用,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2]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媒介素养形成重要阶段,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力军,其媒介素养水平成为决定其能否当好教育信息的把关人、主传手,有效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完成立德树人大任的关键。媒介素养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素养,不仅是个体在现代社会必须学习与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基础教育教师在智慧教育新生态不可或缺的素养与“生存技能”。[3]

一、媒介素养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演变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关于媒介素养内涵的界定呈现出多学科、多视角、多元化和静态学术界定的特点,但是对社会结构、媒介技术、传播模式等因素的动态影响关注不足,未能呈现出媒介素养内涵的时代性和发展性。信息传播和文化保护意识突出,教育学的核心视角不足,致使研究结果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导性和应用性较低。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看,国外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渐走向特色化模式,教育内容阶梯化,教育对象逐渐向全民化发展,研究范式呈现出了由“精英”者的批判向承认大众媒介的文化创造、关注大众媒介的造假性意识的潜力和肯定受众参与转变的态势。具体而言,从英国学者利维斯(F.R Leavis)和汤普森(D.Thompson)1933年首次使用“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到今天,媒介素养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同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著作中首次提出“文化素养”,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4]1987年,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提出媒介素养是一种为了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惯用的技巧以及其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和判断力的教育。[5]1991年,美国欧·奥尔特曼、马·切默斯把媒介素养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6]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ML)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7]201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利用技能对来自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构建形成的一种视角。[8]随着时代的变迁,媒介素养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结合文献研究,可以看出:(1)国内外对媒介素养内涵的研究呈现了多学科、多视角、多元化和静态学术界定的特点,但其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媒介技术、传播模式等因素对媒介素养动态影响的关注较少,使得出媒介素养内涵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较为欠缺。(2)信息传播和文化保护意识突出,教育学的核心视角不足,使研究结果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导性和应用性较低。(3)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看,国外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渐走向特色化模式,教育内容阶梯化,教育对象逐渐向全民化发展,研究范式呈现出了由“精英”者的批判向承认大众媒介的文化创造、关注大众媒介的创造性意识的潜力和肯定受众参与转变的态势。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包括党政干部、传媒从业者、大学生等群体,但是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度明显不足。(4)媒介素养内涵的教育关注点呈现出从崇尚民族精英文化,保护青少年免受大众流行文化的侵蚀向培养大众信息生活能力延伸。(5)“能力说”取得基本共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媒介信息的认识与媒介使用能力上,这意味着无论是新闻界、文学界、社会学界还是教育学界都逐渐把重心从各自所关注的主导、批判、社会价值、聚焦到媒介素养的教育层面,认同了媒介素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二)特点

美国加利福尼亚专家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基于认知结构建构的,人们利用它来接触媒介,并解释消息的意义。[9]19为了对媒介素养有更深入的阐释,他指出媒介素养是一个多维、连续的统一体。

1.媒介素养具有多维性。人在获取信息、建立知识体系时,需要从认知、情感、美学与道德等不同维度进行构建。通过人脑完成认知维度的事实信息;内心处理情感维度的情感信息;眼睛和耳朵来区分美学维度信息的创造与判断;人的良心与灵魂进行道德维度关于价值信息的理解与思考。[9]20媒介素养的多维特征贯穿人在媒介领域认知发展的始终,是人们对信息加以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2.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个体在媒介素养统一体中所处的位置是基于个体的多维基础认知对某方面理解的综合水平。在这个连续的统一体中,没有上下限的区分,但可以把它划分出八个层次、三个阶段。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理论主要分为高级阶段、中间阶段与基础阶段。其中,高级阶段包含社会责任、批判欣赏、经验探索三个层次;中间阶段具体包括内涵发展、开始质疑两个层次;基础阶段则囊括学会叙述、学习语言、获得知识在内的三个基本层次。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理论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连续统一体,是个体媒介素养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9]22-23

二、智慧教育场域下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框架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新生代信息技术建构的智慧教育新生态进一步涌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特别强调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两会”结束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2021—2025年)”,把教师素养培养、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师培训融合发展等列为计划重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推动教师适应智能技术变革的信息化环境,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10]为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中坚力量提供了政策性保障。媒介素养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素养,是个体在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中小学教师是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中实施层面的核心力量,承担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起着把握方向重要作用。基于媒介素养内涵共识“能力说”、多维性、连续统一性的特点以及发展阶段特征,本研究在探索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时,试图从信源(信息生产者和传者)和信宿(受众)两个维度出发对中小学教师的三重角色进行分析与解读。从信宿出发,中小学教师作为受众,在面对大数据产生的媒介信息时,需要具备能够进行参与获取、理解辨别、选择分析、批判评价的能力。从信源出发,第一,中小学教师作为传者,针对教育教学对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拥有能够正确使用媒介以及规范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第二,中小学教师作为信息、知识生产者角色,要时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利用媒介生产创造出思想正确、内容科学,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媒介素养贯穿中小学教师三重角色效用发挥的始终,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是落实中小学教师角色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其专业能力、智慧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的必备技能,更是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推动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智慧型”人才的需要。

在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的协助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以及人们在特定情境中自觉调用情感态度等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环境需求的综合能力。[11]宁波大学郑东辉教授指出素养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意志(精神或伦理)的三部分内容。[12]在分析素养的下位概念媒介素养的生成时,詹姆斯·波特从媒介素养的特点及八层次三阶段论,论证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重要性。鉴于此,本研究认为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主要指支撑教师在智慧教育场域下自觉调用自身知识、技能、情感以适应或满足复杂教育环境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其实质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及教学实践的知识、能力、伦理态度的统一。它以基础知识为根,主要包括在智慧教育环境下的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知识;以核心能力为干,教师利用媒介信息、运用媒介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伦理态度为枝叶,落实教育理念与价值观。如图1所示。

图1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树模型

(一)基础知识

智慧教育是集物理空间教育与虚拟空间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新形态。教育环境数字化、教学媒体智能化、人机交互多媒体化,使得传统的教育学基础知识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基于此,米什拉(P.Mishra)、科勒(M.Koehler)等人提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概念框架,他们认为教师的基础知识是由技术知识(TK)、教学知识(PK)和学科知识(CK)三种基础知识结构交互形成,[13]即教师的基础知识由原来的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变为包括技术知识在内的三类知识基础。郑彩国认为,教师的知识主要由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组成。[14]鉴于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在智慧教育环境中的特殊性,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基础知识应主要包括与智慧教育相关的理论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理论性知识。教师媒介素养中的理论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应用的智慧教育生态环境,改变工作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智慧管理与评价的认知基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本理论、智慧教学环境基本理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媒介标准、数字资源标准以及对智慧环境等的理解与掌握。[15]它是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应用等的智慧教育生态环境中,教师改变工作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智慧管理与评价的认知基础,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2.技术性知识。技术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在智慧教育生态环境下选择和运用新兴技术与媒介,积极服务与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它能为中小学教师在互联网、白板、在线教育平台等的具体实操,以及利用技术进行信息处理交流和解决教学问题等方面的应用上提供一定的支持。[16]技术性知识是促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模式、制作管理数字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与强化信息安全意识的基本保障。

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自身对教育教学的践行,包括智慧信念、自我认知、情景知识(服务管理)、人际交往知识、批判反思知识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策略性与操作性知识等方面的知识。[17]它对指导中小学教师贯彻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推动“基础教育精品课”以促进教育改革发挥着实质性的作用。

(二)核心能力

教师媒介素养的核心能力是完善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2015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中指出:“优质的基础教育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教育工作者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将他们视为全面推动教育变革的力量。”[18]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核心能力的提升,有效实现基础教育更优质发展,为教育变革提供源动力。它是新时代教师为适应智慧教育环境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角色作用必须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参与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与获取媒介信息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中小学教师作为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在参与媒介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充分认识和理解传播语言、符号和技巧,实现信息的有效获取,从而提升信息融通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能力。

2.理解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理解辨别媒介信息是中小学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中小学教师在参与获取媒介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辨别,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辨别信息的真伪,仔细探寻所传递事物的内在本质,深化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

3.选择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掌握选择分析媒介信息是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互联网促使信息的来源呈现多元态势,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小学教师获取媒介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合理利用媒介技术去选择分析符合教学需求的媒介信息是中小学教师的时代命题。中小学教师需基于认知水平与丰富的经验去观察、分析媒介信息的背景、传播的出发点和目的,对信息进行全方位捕捉,以确保信息的精确性、全面性与有效性。在教育教学中,信息的准确性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根本保证。

4.批判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习得批判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是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关键。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洪流,中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维能力,对不同情景的信息能进行合理判断、处理与评价,及时整合有效信息,通过媒介信息把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与学科课程的深度糅合,最终落实到中小学生批判质疑精神与评价能力的培养上。

5.生产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生产创造媒介信息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综合能力的体现。网络与信息技术并驾齐驱,已经颠覆了教育系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撼动了传统“教与学”的根基,[19]新时代教师作为新环境发展的“引领者”“践行者”,努力提升自身媒介运用及媒介信息生产创造的能力,将已有知识结构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推动创新课堂的有效实现。

6.使用媒介与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正确使用媒介、科学传播媒介信息是中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须遵守的准则,同时,也是实现知识有效传播的方式。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智慧时代,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去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介,以呈现教学最优效果。另外,科学传播是教师遵守的信息传播的准则,传播合乎规范,合乎道德的媒介信息,以真正做到为学生传授真道理树立好品质、教授真学业夯实好基础、解答真疑惑培养好意识的优秀教师。

(三)伦理态度

伦理态度是中小学教师贯彻落实教育理念的活的灵魂。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应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0]为适应智能化时代发展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认为,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数据伦理。[21]在“AIPCEK”教师知识结构重构框架中,也阐述了伦理道德在智能时代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伦理道德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2]伦理态度处于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的高级阶段,即顶层的社会责任范畴,是中小学教师在生产创造与使用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置身于智慧教育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更能识别和规避一些教育教学应用中潜在的伦理风险,以及在特定情境中作出合理的推论与决策。本研究认为,伦理道德是指教师在对待智能教育应用时,能依据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把握理性态度与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其主要体现在理性的态度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两个方面。

1.理性的态度。理性的态度是教师对待智能设备、教育应用、教学传播的理性、客观、合理的看法和观念。保持理性的态度能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智能设备的潜伏风险,更好地处理好职业角色与智能技术之间的关系,避免唯技术主义的盲目性行为,真正做到合理有度、不滥用。对待媒介信息,也能做到不传播极端、偏激、不合时宜的内容和评论,不跟风,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对待事物保持清晰、理性的认识。

2.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合乎道德的实践是教师在智慧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遵循合乎规范的伦理道德要求。中小学教师既要树立“立德树人”育人观,要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又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本身,以实际需要为前提,以增强教师“教”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智慧为目的,保障双主地位的有效发挥。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还应自觉加强技术使用的熟练程度,保障数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三、智慧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培养路径

(一)坚守一个理念:深化“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014年正式落实这一项重大举措。2021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又一次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明确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在基础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伦理道德构成中的重要因素。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排头兵,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任务根植于个人媒介素养之中,作为引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总指挥”“总纲领”。

1.筑牢理念之基,坚持以人为本。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以人为本”是为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者主动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禁锢、更新教育观念的实践。理念之根基,筑牢于实践。要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看待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帮助教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的整合,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做准备;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通过理解辨别、批判评价、生产创造环节对媒介信息进行深加工,从而有效杜绝不良信息进入教材或课堂,为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做准备。

2.淬炼师德之魂,坚守立德树人。“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是教师教育事业的终身追求。教师不忘初心,坚持党的领导,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是百年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中小学教师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始终将立德树人铭刻于心。高校要把热爱党和国家,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作为教师教育的入门课,常抓不懈;把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与看齐意识,做好网络意见领袖,严格把控信息动向,为立德树人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品质贯穿于教师专业教育之中,与此同时,要引导中小学教师自觉投身于网络监管与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网络治理,努力提升个人网络道德的决策能力,争当网络安全的维护者、网络秩序的协调者和网络育人环境的构建者。

(二)抓好两种策略:校内校外兼容并包线上线下互融互通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是教师更好适应、融入智慧教育环境的关键。抓好校内外并兼,线上线下相融的方式,是夯实教师基础知识,强化核心能力的重要策略。

1.校内校外兼容并包。学校是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是落实中小学教师媒介理论知识、技术性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基本保障。在校内,中小学可通过开设媒介知识小课堂、媒介学习沙龙等形式,加强教师对媒介的理解与运用,以提升教师对新兴技术的使用能力。在校外,中小学应加强与地方高校沟通与协作,通过合理组建校际联盟、科研工作室等方式,利用高校资源服务基础教育,形成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通过“一对多”的合作帮扶模式,以讲座、座谈会、面对面授课或在线平台授课等丰富的形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媒介素养专门培训、学习交流与科研平台,提高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核心能力。

企业是促进教师媒介素养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推动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隐形动力。企业是教育设备、教育资源、教育应用等多方面资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源头部门。它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媒介技术支持、媒介能力培训、媒介知识与伦理培养等多维度服务,创造与新科技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强化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中小学教师的科技视野,培养技术创新思维,为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质增效。

2.线上线下互融互通。通过移动客户端实现在线学习的远程教育,已成为与传统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模式。[23]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直播教学更成了中小学师生间灵活施教、即时交互的主流教学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媒介素养的培训,为中小学教师创造了一种打破时空限制,能高度参与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对工作繁忙的教师而言具有适切性。

地方教育局或中小学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主动邀请他们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的培训:(1)开设课程利用线上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式或录播式培训,如腾讯会议、钉钉等应用,有利于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或与专业人员进行实时交互;(2)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数据库或学习网站为教师提供知识获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相互交流,促进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3)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在线学习公需课,通过在线测评,检测教师的学习效果,省时省力,节约了培训的成本;(4)以在学校举办相关活动、开展讲座、技术实操课等线下方式,实现及时反馈、交流互动与实操指导,来培养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实践能力。

(三)培养三大本领:理解辨析整合运用创新实践

理解辨析、整合运用、创新实践三大本领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核心能力综合运用的重要体现。在智慧教育环境中,中小学教师统筹运用三大本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能极大限度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

1.理解辨析。渊博的知识积淀,是中小学教师立足自身职业的强有力“资本”,而理解辨析能力是知识积累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信息成为最容易获取、即时性强、影响面较广的内容,然而其真实性、科学性难以保障。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媒介信息把关者,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爆炸”时代,仍永葆真理之心,而理解与辨析媒介信息的过程即是探寻、揭露信息内涵与本质,追求真理的过程。在智慧教育环境中,中小学教师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与辨析,提升对媒介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能力,也需要在教育教学求真之路探寻科学与真理,并能够在认知结构持续更新的过程中,强化媒介素养的核心能力。

2.整合运用。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自如调动知识、灵活施教的先决条件,而整合运用能力是知识结构得以巧妙运用的关键。整合与运用能力贯穿中小学教师参与获取、理解辨别、选择分析、批判评价、生产创造与使用传播媒介信息的全过程,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核心能力有效发挥的重要体现。中小学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调用-联结-整合-运用等一系列行为,将富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整合运用的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3.创新实践。创新是中小学教师在掌握媒介素养基础知识、核心能力与伦理态度的基础上,推动教育革命性发展的核心。王竹立认为,面对空间的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学习创新比继承更重要。[24]创新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综合运用的体现,而实践是促使创新从意识、观念转化为现实、物质的手段。通过创新实践,中小学教师不断完善自身媒介素养的基础知识、核心能力与伦理态度的薄弱环节,进而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变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多方协同:构建智慧教育和谐生态环境

和谐生态环境是指由国家、政府机关、企业机构、社会组织、学校、教师等多种生态关系相互联系、和谐发展,共同组合而成的环。多方协同优化智慧教育和谐生态环境,是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的关键路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

1.教育部门:政策引领,财政支持。教育部门是教师媒介素养培养与发展的“总设计师”,作为教育领域最高决策和执行部门,应加强地方各部门对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的宏观引领,深化顶层设计。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出台相关政策引领,并切实履行“落地”调研,考察政策的适切性,实现“精准扶智”,保障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2)提高教育资金的投入,设立专项专款,加大对中小学媒介素养师资培训项目的投入,以满足教育现代化的教学需求;(3)成立媒介素养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媒介素养领域专家为常驻委员,并对口扶持各省市或直辖区;(4)增设公需课学习模块,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公需课在线学习的重点考查项;(5)改革师范教育,开设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或在全国教师资格考核内容中增加对媒介素养相关内容的考查。

2.政府机关:多方联动,机制保障。政府机关是贯彻落实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总工程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地方高校、企业、社会等组织多方联动支持地方教育的发展,完善机制建设以保障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是政府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牵头组织地方高校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共建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研究联盟、媒介素养促进会、科研团队等,合作互动,以一对多的方式,实现区域辐射型帮扶;(2)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媒介信息的监管,实行上下联动、强化协作,完善监管制度与体系,为中小学教师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3)建设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库为中小学教师搭建了一个绿色开放、共建共享、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举办教师各类技能大赛,评选优秀作品在平台上展示。

3.社会组织:资源供给,学习支持。社会组织是支持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的“辅助部门”,优化资源供给、提供学习实践支持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教育开放程度的重要力量。培养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育支持:(1)加强社会资源整合、统筹与共享。可通过聘请媒介领域专家、新闻媒体机构举办讲座、沙龙、研讨会,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培训等方式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2)期刊杂志社开设媒介素养专刊专栏、电视台制作媒介素养教育栏目,社会团体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等,增强教师媒介的认识与实践能力;(3)邀请中小学教师“进社区”“进企业”观察新设备,学习新技能,拓宽新技术视野,培养互联思维;(4)举办灵活多样的宣传与志愿者活动,在互动中加深对媒介素养的理解。

4.学校:活动组织,群体组建。学校是教师媒介素养体系建构的环境主体,也是教师媒介素养能力施展的“主战场”。学校应发挥带头引领与自主建构的作用,对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方式可以考虑从以下途径进行:(1)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媒介素养的知识竞赛、技能大赛,如MOOC、微课等活动,激发教师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2)开办教师课堂,邀请高校教授、企业技术高管进校,为教师量身定制合理的培训内容,并进行培训;(3)校企合作,创造中小学教师进入企业观摩学习的机会,开展媒体应用能力专门培训,为智慧教学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4)开发教师媒介素养培训校本教材,完善媒介素养职前及在职教育,制定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基准,成立校办媒介素养研究会;(5)完善教师媒介素养发展激励机制、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教师自主学习媒介素养的意识。

5.教师:积极参与,意识培养。教师是媒介素养构建和运行的主体。中小学教师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自觉培养媒介素养意识,是智慧教育能否发挥效用的重要体现。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主体,对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需要秉持长远发展的眼光,主要集中在知识、意识、能力和道德等几个方面:(1)树立开放共享、多元发展、联通智能的教育理念,利用智慧资源实现共享,创设智慧教学实现多元发展,培养联通思维实现智慧教育;(2)利用新媒体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整合优质资源搭建网络空间学习平台;(3)深化终身学习和媒介导向的意识,自主学习媒介知识,包括与信息、媒介相关的一切理论、方法和知识;(4)积极运用新媒体,关注教育教学新动态,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培养捕捉信息的敏感度与信息化“触觉”,提高教学实践能力;(5)掌握教学新范式,学会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互;(6)强化自我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校内外培训、媒介素养相关的技能大赛,增强智慧教学技能;(7)自觉遵守媒介使用和传播的规范,强化网络与数据的安全和防范意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与知识产权。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媒介素养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2.0时代,教师媒介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智慧教育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利用媒介知识、媒介应用、媒介工具,不断创新课堂、丰富教学形式更是成为了现今教学的新常态。以理论为基础构建的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框架,需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需求、教师切身需要的媒介素养培养路径,为有效实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探明方向。

猜你喜欢
媒介智慧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书,最优雅的媒介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