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指向文化自信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以四上《中国神话传说》为例

2022-09-01 01:06沈红霞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神话整本书评价

文 沈红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把“文化自信”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放在首位阐述:“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中华文化主要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神话故事便是2022 年版课标中明确提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一、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文化自信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质。《中国神话传说》讲述着远古时代的神灵和英雄们的故事,它们是远古人类精神生活的缩影,是远古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一)恢宏磅礴的想象

神话极富想象力的艺术魅力是我们民族值得骄傲的财富。比如讲女娲修地,是抓了巨大的海龟砍下四只脚支撑坍塌的大地四极;讲神仙与人类的往来,是通过天空和大地之间八根天柱、四根地维和若干座天梯;描述神话时代宇宙景观,更是把想象力铺陈在大地与天空、渲染在众神的都城昆仑山、泼洒在海洋中的神仙世界;讲四方天帝与人间五帝的诞生、创造发明、战争灾难,更是时时冲破想象的天花板,想象带来的文字冲击力令人荡气回肠,让后人陷在古人飞腾的幻想带来的永久魅力中不能自拔。

(二)勇于抗争的意志

《精卫填海》是中国神话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虽然海永远也填不平,但是精卫矢志不渝;黄帝与蚩尤之战,蚩尤九战九胜,最后一场恶战,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和平重返人间。与自然抗争、与邪恶抗争是神话故事的一大主题,表达了不屈不挠的中国力量。

(三)善于创造的智慧

伟大的女娲造人、补天、修地、缔造婚姻制度;后稷的侄子叔均发明了耕作技术;帝俊的九个儿子发明了琴、瑟和歌舞,帝俊的孙子义均发明了制造业、农业、武器、乐器方面的大量工具,帝俊的重孙番禺发明了船,其孙子又发明了车子;伏羲发明渔网和八卦;燧人氏钻木取火;黄帝率先在地面建造房屋,他及臣子发明了陷阱、杵臼、锅、服装、车子……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神的发明创造从未间断,他们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中华民族善于创新创造的智慧底色。

(四)多元共生的包容

在古人心中,神灵是神圣威严、无法接近的,神仙除了长生不老、休闲自在外,没有其他权力,也不干涉人类的命运。住在天上的神仙和住在地面的人类,以及住在幽都的鬼魂都有自己的地域;整个宇宙分为五大部分,由五个天神(东方天帝伏羲、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少昊、北方天帝颛顼、中央天帝黄帝)共同统治。虽然有黄帝与蚩尤、颛顼与共工之战,但是绝大部分时间,人神共处,相安无事,以和为贵。盘瓠娶公主,是神对动物的包容;舜孝顺父母、爱护兄弟,是舜对自己亲人的包容。包容才能有团结,这是在神话中就已经融入了的中华民族集体生活的相处方式。

(五)舍我其谁的担当

盘古开天辟地,死后的他眼睛、气息、声音、四肢、血液等都化为世间万物;炎帝为了治病救人,亲自试吃各种植物以确定它们的药性;阏伯为人类盗火,天神水淹人间,阏伯让百姓去逃难,自己则看护火种,大水退去,火种还在,但是阏伯却永远闭上了双眼;尧帝极其爱护百姓,百姓饿肚子、缺衣服、有人犯罪,他都把责任归结到自己的身上;羿不仅射九日,还射死了害人的猛兽和怪物;鲧为了治理洪水,偷了天庭的息壤,被天帝杀死;大禹走遍天下,成功治理了所有的河流……在洪水、干旱、瘟疫、虫灾、征战等种种灾难神话中,这类担当大义的形象更是人们心中扭转危难的英雄典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天下兴亡、为百姓利益甘于牺牲的精神,已经成为华夏先民的共同价值观念。

二、指向文化自信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指向文化自信的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2022 年版课标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功能定位是:“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所以,《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应抓住“语文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方式分享”“交流研讨问题”等方面进行。统编教材四上神话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虽然并未出现“文化自信”四个字,但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的途径。神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神奇神圣”是神话故事的突出特点,是中华文化艺术魅力的体现,神话人物身上的英雄品质更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笔者把“在神话中探寻民族品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母任务,在母任务之下有四个子任务,分别从“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四个层面设置任务目标和情境。(见表1)

(二)指向文化自信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四个语文实践活动主线中的三个,这样的表述把实现目标的路径予以了明示。本任务群的实施前提是成立阅读小组,每组4~5 人,在自荐基础上教师予以调整。阅读进度推进以及后期的阅读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借此互相督促阅读进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情境创设,主题引领,逐层推进,从人物形象感受民族品格。

这个子任务由六个学习活动组成。“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神”,化用网络用语”yyds”,创设“召开‘群英’表彰会”的情境。为了“表彰”得有理有据,学生需要制作人物功绩卡(见表2),在此基础上召开表彰会,用朗读“颁奖词”的形式赞美神话人物丰功伟绩,从而可以感受人物形象折射出来的民族品格。我们还可以进行“谁可以当主神”的辩论活动。因为我们阅读中外神话故事,发现中国的神话中是没有主神的。也许推选到最后,没有真正主神的人选,但是通过任务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如炎帝对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指导农耕,尝药草,写出了《本草经》,但是他讨伐好战的诸侯,人们失去了和平,这样的天帝能不能当主神呢?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思考。最后一个学习活动“写一写:小报告——神话英雄身上的品格”并非要求学生思虑周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能找出不同人物身上的共有品质就够了,最终是需要教师把人物品质升华到民族精神。

表2 人物功绩卡

2.尊重版本,范例引路,策略加持,多种方式分享以传承优秀文化。

作为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讲述是最直接的传承形式。故事的讲述分两个层面,学习活动1 和2 侧重讲神奇故事。陈连山版《中国神话传说》的故事,学生可以从长故事中选择片段讲,比如《人类的起源》这一章,学生可以讲《女娲造人》,也可以讲《女娲补天》或者《女娲缔造婚姻制度》,还可以利用整理出的思维导图完整地讲女娲的长故事(见图1)。这是基于书籍版本而定的学习活动。当思维导图作为范例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对于长故事、短故事一目了然。

表1 指向文化自信的《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一览表

图1 女娲的故事

学习活动3 和4,侧重讲神奇发现。这也是基于书籍版本而定的学习活动。打开人教版的《中国神话传说》的目录,提醒学生看《伏羲的诞生》《黄帝的诞生》《颛顼的诞生》《尧帝的诞生》《舜帝的诞生》《大禹的诞生》这几个标题,自然就知晓可以进行关于神仙诞生的主题探究。启发之下,学生很快寻找到类似的主题,比如神的结局、神居住的环境、神的工具、神的发明创造……让学生知道如果读到一个内容,脑海里想起生活中、其他书中、同一本书其他章节中有关联的内容,寻找主题的时候正是使用了“联结”的阅读策略。

3.联结书本,联结生活,借助网络,发现生活中的神话元素。

本任务中的学习活动1 立足《中国神话传说》,引导学生用“古有……今有……”的句式梳理,体会本书中体现出来的神话对现时代的影响。如:

古有炎帝尝百草

后有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

今有屠呦呦发明青蒿素

古有仓颉造字

今有中国书法名扬海内外

古有神农种五谷

今有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

学习活动2 和3,是生活篇的神话元素盘点,在生活中、网络上寻找文学、艺术、景点、风俗、科技中的神话元素,感受神话对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各阅读小组自领一个任务,寻找到相关素材,然后通过讲述发现、观看视频、欣赏歌曲和图片等不同形式,表达对神话更多角度的关注。最后一个活动4,是创新性活动。既然神话是古人对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的解释,那么作为涉世未深的小学生,在他眼里无法理解的现象,是不是也可以用神话的方式解释?这是自选活动,因为具有一定的难度。

4.联结对比,了解借鉴,各美其美,领略人类优秀文化的魅力。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放眼之后仍是感叹“我骄傲,我是炎黄子孙”。所以,本任务中核心的学习活动,是请学生任选一本其他国家的神话故事书阅读,读后在阅读小组内分享神奇之处,并梳理中外神话的异同。

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阅读,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比较中得到锻炼。现代的中国人,不仅要阅读中国神话传说,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也要放眼世界,“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这是更高层次文化自信的体现。

三、指向文化自信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评价

(一)关联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结合年段,有导向性

2022 年版课标对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有描述,概括起来就是:喜爱阅读、能提取信息、预测情节、评价人物、复述故事、提问交流、分享所得、记录感受。值得评价的角度很多,但是更要注意评价的“度”。学生达到“喜爱”“能”这个程度即可,万不可擅自提高标准,分成三六九等,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任务群学习的过程中,抓住质量描述中的关键环节,在学生提取、预测、评价、复述、提问、记录时,及时点拨总结,让学生感知神话故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文化自信自然能逐渐进入学生的内心。

(二)关联整本书阅读,评价伴随全程,有过程性

整本书阅读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评价。及时的评价能引导学生调整阅读方法、阅读习惯,促使自我反思、自我改进。整本书阅读评价可以借助各种阅读支架完成——书上的批注,思维导图的主题提炼、绘制,人物功绩卡片的制作,中外神话的对比报告,等等,都是可视的过程性评价依据。

(三)关联学习任务群,评价依据实践,有综合性

2022 年版课标中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功能定位前面已有阐述,评价学生是否能“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图书定计划,是否能“运用多种方法阅读”“多种方式分享”“交流研讨问题”,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所以评价指向实践。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他们需要寻求同伴间的合作,以便完成各种任务。比如“找一找生活中的神话元素”这一任务的完成,特别需要小组分工合作,各自通过不同的渠道获知神话在文学、艺术、风俗等各方面对现今生活的影响,然后汇总、筛选,做成小组确定的汇报形式。对这个环节的评价就涉及到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质量,其中体现出来的合作主动性、同伴包容性、信息搜集能力、小组荣誉感等,都是综合评价的指标。但是,针对合作态度的评价,切忌定性,而是把通过评价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调整小组有效合作作为目标。

表3 《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组内互评表

当今国际风云变幻,各种渠道的文化渗透来势凶猛,中华民族此刻更能感受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在阅读神话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文化的审美熏陶,感受民族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在炎黄子孙心中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最佳路径。

猜你喜欢
神话整本书评价
爱情神话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