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政策》期刊看中国语言规划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2022-09-01 09:20骑,孙
语言战略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学者学术

沈 骑,孙 雨

(同济大学 语言规划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092)

提 要 学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研究多以文献计量分析为主,缺乏针对特定学术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的个案研究。考察国际学术期刊《语言政策》创刊20年来研究性文章的来稿及录用情况、关键概念、文章引用文献及被引用情况,构建语言政策国际学术话语的分析框架,从研究选题、概念使用、文献引用及价值立场4个角度探究中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权发展的成绩与问题,发现近年来,虽然中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权有所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能够坚持语言政策研究的中国立场,同时研究的问题意识促使学者选题与国际选题保持一致,但是总体上看,与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构建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中国语言政策学界仍需提升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国际传播的问题意识,增强中国语言实践本土概念的创新意识,提升中国语言政策本土文献的使用意识,坚持语言政策研究中国立场的战略意识。

一、引 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已成为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国际学术话语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术话语权是中国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秋芳2021a)。近十年来,中国正在努力从本土型学术大国向国际型学术强国转型发展,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取得了长足发展,国际影响力也有了明显提升。我们通过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发现,截至2022年5月,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人文社科学者发表论文已经超过22 000篇,仅2017年以来发表论文总数就接近15 000篇。语言学领域的国际发表量也稳步增长。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语言学领域发表论文共653篇,其中350篇为近五年发表。但是,单纯的数量激增并不能代表绝对的国际学术话语权。苏长和(2013)曾指出,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依然相对较弱,学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学术话语传播能力不足。在语言学领域,以应用语言学为代表的中国语言研究者在国际发表上斩获颇丰。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两个重要现实问题:一方面,我国长期处于国际语言学研究的“跟跑者”地位(李宇明2019:100),至今还没有在国际语言学界做出重大的理论创新,方法的科学化与成果的国际化任务依然很艰巨(刘海涛2018);另一方面,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现度和影响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不够(文秋芳2021b)。

当今世界,英语成为“科学语言”或是学术通用语言的地位,是由政府、机构、学术社团和个体行为者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做出的一种语言选择,这种语言选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因素和管理决策来解释,从国际组织到个体研究人员、教师、学生都对其地位起到推动作用,学界已对其中的政治经济因素和学术话语构建机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Phillison 2006,2013;Gordin 2015;Lanvers & Hultgren 201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学习中文的人口大约2500万。①参见: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12/t20201215_505528.html。中文使用人数虽然世界最多,但是其使用广度远不及英语,尤其是在学术交流领域,中文的国际学术话语权远不及英语。从学术出版角度看,正规出版的纸质图书是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沈骑2019);罗恩等学者(Ronen et al. 2014)的统计发现,由中文译出或者译入的图书在仅占全球翻译图书的3%,中文在世界1000多种翻译语言中仅排第14位。如何提升中国国际学术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是当前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随着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蓬勃发展,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正成为语言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主要学术阵地,国际话语权问题是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聚焦中国语言政策的国际学术话语权问题,不仅因为国际学术领域的语言政策是当前中国语言政策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可体现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话语权意识。

伍婵提和童莹(2017)指出,学术期刊对于提升学术话语权有重要作用。文秋芳和濮实(2017)根据国际期刊中国学者发文情况来考察中文学术地位及其话语权问题,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但现有研究多以文献计量分析为主,这类研究虽能描述和发现一般规律,但缺乏针对特定学科领域(如语言政策研究)的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的关注,同时也缺乏具有理论深度的个案研究,无法准确探悉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中的现实问题及其原因。因此,本研究基于苏长和(2013)提出的学术自觉与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4个维度,构建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国际语言政策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期刊《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开展个案研究,对其研究选题、概念使用、文献引用及价值立场进行实证考察,探究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国际话语权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个案研究对象为《语言政策》期刊,该刊创办于2002年,是一本着重研究语言政策、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SSCI索引期刊,被公认为语言政策研究领域的旗舰型国际交流期刊。本研究基于该期刊创刊20年以来发表的353篇文献,探讨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在这一国际学术平台上的话语权发展成绩和问题。

(二)分析框架

面对国际学术发表“西强中弱”的现实,国际关系学者苏长和(2013)提出中国学术自觉与学术创新分析4个维度,他指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加强学术自觉,在研究选题的本土话语、本土概念使用、文献使用及研究价值立场4个方面来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在这里,研究问题自觉是指科研人员要自觉立足于本国实际问题,坚持本土问题导向,设计研究议程;使用概念自觉就是要批判地吸收西方研究理论,创新并使用本土话语中的关键概念;文献使用自觉是指在合理使用外文文献的同时,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土研究材料和文献;立场自觉是要在科研过程中始终坚定维护中国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

基于这4个维度,本研究认为国际学术话语权首先应体现为坚持中国价值立场自觉,这是学术国际交流话语权的内在价值取向,也可被认为是隐性的话语权。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研究学术问题、善于运用中国本土的关键概念、挖掘与利用本土文献材料,都体现了话语权中的话语实践、话语使用与话语资源3个方面。这4个维度可以全方位考察学术话语权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分析框架图

(三)研究方法

学术期刊均有其明确的目标和研究范围,即各自涵盖的特定研究问题(主题)和研究领域。通过对《语言政策》最常讨论的话题、引用率最高的文章、引用率最高的参考文献及其作者、投稿发文最多国家和地区的考察,可以把握语言政策研究选题取向、概念使用取向、文献引用取向及价值立场,揭示影响该领域学术话语传播的主要因素。

我们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从4个维度对收集的语料进行研究。首先从Springer数据库中下载研究所需的353篇文献,再使用施密德(Schmid 1995)的TreeTagger软件对语料进行词性标注;然后使用安东尼(Anthony 2021)开发的语料库软件AntConc 4.0,对去词化和词性标记的摘要进行主题词提取。主题词提取过程中,只提取名词组合词,原因是单个形容词、副词和动词不构成研究主题。最后,进行人工检查,以确保研究主题和语言政策相关。

文献的使用和引用直接反映出研究者对本土研究文献使用的情况。本文通过文献共被引检索软件Connected Papers将文献索引可视化,从而直观探察我国研究者文献以及本土文献的共引和影响力情况。

此外,我们在对文献的态度立场的研究中,采用评价理论分析文献的态度、情感词的手段进行判断。马丁和罗丝(Martin & Rose 2007)指出,评价理论的核心在于对语篇中的态度、情感强度以及价值取向进行评价。评价理论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3个子系统,本研究的重点是态度系统,因此本文采用奥唐奈(O’ Donnell 2008)根据评价理论开发的UAM Corpus Tool软件对所收集文本进行语言态度及情感标注,并统计发文者对于中国研究的态度立场。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期刊投稿与发文的中外对比

《语言政策》创刊20年(2002~2021)来共发表353篇学术论文,其中专题研究共10期(151篇文章),包括由中国学者主持的一期专刊(7篇文章),以及国外学者主持的一期中国研究专刊(8篇文章)。

根据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向《语言政策》编辑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中国学者的投稿数量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基本持平,但是文章接收数量却远低于英美等国家。这说明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国际话语构建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从学术地缘政治角度看,国际学术发表领域中客观存在的“西强中弱”现状尚未改变。换句话说,中国研究的国际关注度较为有限。

(二)关键概念使用分析

研究主题的变化是关键观念使用的具体体现。笔者以5年为时间段,对《语言政策》20年发表的353篇文献的主题变化进行了历时分析。由于中国学者近五年才开始在该刊上发文,因此本文只统计近五年的研究主题变化。统计发现,《语言政策》研究的主题词,主要包括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生活、语言教育、英语教学、语言生态、多语研究、学术话语等(按照其共现的年份和频次高低进行呈现,见表1和表2)。中介中心度既是整个网络的具有战略性的“中介”,也是反映主题词对整个网络资源控制度的指标。中介中心度越高,这一主题词的中介作用就越明显,对网络资源的控制度也就越高。表1、表2中列举了中心度大于0.1,且频次排列前十位的主题词。

表1 《语言政策》主题词频次与中心度统计

表2 中国学者发文主题词频次与中心度统计

研究主题是研究问题的高度凝练,直接反映出学术平台关键概念使用变化,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语言政策》自2002年创刊以来对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等核心话题的关注度稳居前列,而语言教育、语言生活、多语研究等相关话题的关注度持续增加,英语教学、语言生态和学术话语等话题关注度虽有起伏,但变化不大。中国学者关注的研究主题前三位与国际学者选题基本一致,同时在中国语境下,中国学者的选题也富有中国特色,如关注学术发表情况、语言市场以及英语教学。正如文秋芳(2018)指出,中国学者为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会倾向于选择西方学者感兴趣的话题。然而,随着中国语言政策学科发展,语言本体规划、语言教育的研究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学科范式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国际学术思潮推动下,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后现代思潮的批评范式、语言生态和多语主义等方向。这与语言政策领域近十年的热点密切相关。但早期语言政策关注的主题并非近期的热点话题,这与语言政策研究领域的阶段性发展有关。从学科研究范式看,语言政策研究受到后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思潮的影响,对早期的本体规划和地位规划持批判态度,且研究的社会基础已经由早期的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问题占主导,转向全球化时代大量移民潮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现象,语言政策研究的热点也随之转移到语言接触带来的语言身份认同、母语保护、语言生态、语言教育问题等,而基于社区语言数据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

然而,中国学者的选题若是关心中国本土问题,往往会与西方学者关注的选题存在一定的偏差。莉莉丝和柯里(Lillis & Curry 2006)尖锐指出,非英语母语者研究若要获得国际认可,要么用本土研究事实证实欧美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要么以欧美国家学者的视角研究欧美学者关心的问题。针对现有的“学术跟跑”现象,文秋芳和濮实(2017)指出中国学者的国际发文研究存在对本土问题关注不足且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学术研究都会有其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苏长和2013)。因此,从语言政策的学术生态视角看,不同国家的语言政策研究所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会有所不同。

运用何种概念去解决现实研究中的语言问题,也对学术研究话题吸引力有重要影响。中国语言政策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一些关键概念如语言政策、语言管理、语言规划和语言市场等都是舶来品,我们提出新概念和创新表述形式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中国语言生活理论与实践成果中提炼具有中国语言生活标识性的概念进行国际传播,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概念体系,这将是未来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的新任务。

总体而言,中国语言政策问题虽已进入国际视野,开始引起国际关注。但既有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不足,未能立足中国经验,深挖中国实际,因此尚不能全面充分地展示中国问题,彰显中国特色。在这个方面,中国语言政策学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三)议题设置分析

议题设置对关键学术概念传播有重要作用。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诸多中介因素会对公众议程的形成产生作用(Winter 1981)。话语议题在议程设置中至关重要,媒介会通过议题设置来影响受众关注话题的次序。麦科姆斯和肖(McCombs & Shaw 1972)正式使用了议题设置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媒介通过对传播信息的主题选取、编排方式、呈现手段和话题引导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

在国际期刊组织相关研究专题是一种有效的议题设置手段。专题研究可以有效地传播专题所涉国家的关键研究概念。学术期刊的议题设置主要由编辑部对稿件进行选择、编辑与加工,然后进入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传播。然而,全球学术话语体系中的规则、组织、平台和议题本质上由西方国家学术话语权制约。西方学者提出的关键学术概念、学术议题等对全球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在国际学术话语场域中,话语权既体现为参与学术话语研究的权利,也体现为学术话语理念之争。因此,各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会利用各种议题设置机会,打造有利于自己的话语场域,提升自己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总体上看,《语言政策》的议题设置无疑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但作为国际期刊,它在议题设置上也有一定的开放度,中国语言政策学界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中国学者迄今主持的唯一一期专刊——Multilingualism and policy making in Greater China(2019年)就是成功案例。该专刊文章被引用次数普遍较高,7篇论文中,有4篇进入近五年被引用次数大于10的文献前十二名(见表3)。被引用次数最高(43次)的沈骑和高雪松(Shen & Gao 2019)通过对中国语保工程的媒体文本进行分析,提出语言“资源”取向在界定中国语言政策制定的实施空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中国视角的“语言资源观”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产生重要影响。

表3 近五年《语言政策》文献被引用情况

(续表)

用Connected Papers软件将沈骑和高雪松(Shen & Gao 2019)文献的被引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2),发现以这一文献为核心,以中国学者引用此文献为开端,该文的索引网络辐射向世界各地,语言政策领域的不少重要国际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引用此文,进而在世界语言政策研究范围内形成影响关系网络。

图2 Shen & Gao(2019)文献引用关系图

由此可见,通过讨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这一策略,中国学者的研究话题也同样吸引世界范围的学者,中国语言政策研究话题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具有竞争力。沈骑(2019)认为,话题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学术话语传播起到推动作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语言生活研究日益走向国际,中国学者也将更多参与到国际学术议题设置的过程中。

因此,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积极参与研究议题设置,通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积极争取学术专刊或是专栏的机会,不仅有利于传播本土研究的关键概念,也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相关话题研究者对中国本土学术研究的关注。

(四)文献引用分析

学术成果的被引用率可以反映引用者的文献使用自觉和科研立场,更直接反映该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范围内的话语地位和影响力。中国学者近五年开始在《语言政策》上展现影响力,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平台引用率较高,同时也吸引了国际语言政策研究学者的关注。笔者统计出中国学者发文引用中国本土文献的情况,见表4:

表4 近五年中国学者发文中引用中国文献情况统计

表4显示,中国学者发文能够有意识地引用本土文献,注重本土研究者文献的学术价值。在国际语境下,研究者对本土文献的使用,如沈骑与高雪松(Shen & Gao 2019)引用李宇明和文秋芳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中国文献在国际平台的“能见度”。然而,为数更多的其他中国研究对于中国本土文献的引用率总体上依然偏低,不少研究还是更多使用西方文献,这不利于中国本土的学术文献以及关键学术概念“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本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如李嵬和李宇明主编的《中国语言政策与实践》(英文版)系列丛书已由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陆续出版。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有利于在国际上形成语言政策研究的中国学派,同时,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学者在国际平台积极引用本土有价值的学术文献,也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五)学术立场分析

情感分析是对“服务、产品、个人、组织、问题、主题、事件及其属性”的情感、意见、评价和态度的研究(Alessia et al. 2015:27)。情感、意见、评价和态度是主观的,通常分为积极/消极、好/坏和赞成/反对等极性,尽管中立/没有意见也可以是一种选择。马丁和罗丝(Martin & Rose 2007)指出,语篇的情感态度多以词汇来体现,据此,笔者通过UAM Corpus Tool软件统计出《语言政策》创刊20年的研究中作者对待中国研究的态度对比。

通过数据整理,我们发现这20年文本中对中国研究持积极态度的仅有127条,占18.3%,而对中国研究持批判消极态度的共有566条,占81.7%。积极态度中有34条源自2019年的中国多语研究专刊——Multilingualism and policy making in Greater China,其余93条来自其他346篇文献的标注数据;消极态度中147条源自2007年专题The Emergence of Chinese中的8篇文献,其余419条源自其他345篇文献的标注数据。由此发现,国际学术交流中,对于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的态度,消极者居多。因此,我国学者在国际交流中需要从中国立场出发,向世界展示积极正面的中国学术形象。

同时,研究议题的设置也需要研究者确立正向的学术立场。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国籍。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研究或与中国相关的研究存有偏见(苏长和2013),中国学者在议题设置问题上更应坚持中国立场,以问题为驱动,基于中国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在国际学术舞台积极发声,向世界展示全面立体的中国学术形象。

四、启示与建议

(一)制约中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权的本土问题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近年来,中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权有所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能够坚持语言政策研究的中国立场,同时,研究的问题意识促使中国学者选题与国际选题保持一致,但是总体上看,与国际学术话语构建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基于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提升中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权要着重解决以下4个问题。

第一,对本土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关注不足,有待改善。一些学者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发表概率,仍对欧美学者关注的问题趋之若鹜,不加鉴别地将西方语言社会中的研究问题直接拿来放在中国语境下研究。这样盲从西方的研究不仅不能讲好中国语言故事,也无法引起国际学界的真正关注。

第二,本土研究的关键概念创新性不足局面,亟待扭转。中国学者仍处于利用欧美学者的概念去解决中国问题的“跟跑者”地位,正是由于中国语言生活本土研究概念缺乏创新的动力,才导致本土学术话语的国际“失声”。

第三,对本土文献的挖掘与使用意识明显不足,有待提高。在国际学术发表中,中国学者仍偏好查找欧美“权威”文献,利用国外文献为个人研究背书,“言必称希腊”。相对而言,我们发现在不少研究中,国内学者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本土文献关注与引用不足。这不仅导致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国际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也制约了中国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第四,本土研究的客观立场和议题设置能力有待提升。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由于受到西方批判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影响,不少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缺乏客观性,在国际平台参与议题设置能力与西方国家尚有差距。

(二)提升中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权的四大意识

本研究通过对语言政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个案分析,认为提升中国语言政策国际学术话语权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提升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国际传播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科和学术发展的动力。正如李宇明(2019)指出,中国语言研究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的问题,更要解决现实中的语言问题。做好中国特色的语言政策研究,我们需要针对现实中的中国国情,用中国眼光向国际学界传播语言政策的中国故事,选择研究问题并设计相应研究。

谢伏瞻(2022)指出,建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和经验。当今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中国语言政策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学术契机。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是一座具有重要国际传播价值的学术“富矿”。一方面,中国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国际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中国语言政策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语言问题,我们需要根据这些现实问题设计相应的研究,而不是舍本逐末,用中国经验为西方理论做注脚,或用西方经验来指导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发展。

2.增强中国语言实践本土概念的创新意识

苏长和(2013)认为,概念是话语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健全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开拓创新,注重原创知识(谢伏瞻2022)。因此,语言政策研究的概念理论创新对于我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构建至关重要。陈嘉映(2004)指出,所谓概括只是理论的表象,推论才是理论的基本因素,各种概括抽象之所以带有理论的性质,并非简单地缘于它涉及了多个对象,而是由于其中包含了推论。随着我国语言政策研究的深入,扎根中国语言实践的概念创新势在必行,中国语言政策国际话语构建需要有“概念自觉”意识,也要进一步强化语言政策研究的本土学科意识。

要增强中国语言政策概念创新意识,首先应关注我国语言政策的具体实践,从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概括出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政策“概念”。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学科概念的构建主要以思辨、定性研究为主,以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演绎对各种理论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构思语言政策研究的学科结构图谱,以其他学科的状况为前提来研究本学科概念的“应然”状态,以其他领域的理论为基础来提出对本学科概念创新的启示。

3.提升中国语言政策本土文献的使用意识

苏长和(2013)指出,文献使用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有鉴别地使用英语文献;二、有意识地使用本土文献。中国研究者若一味迷信西方英文文献,过分依赖国外的理论和观点,缺乏必要的学术独立意识,那么“学术外包工”的命运将永远无法改变(汪品先2022)。因此,在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的文献使用上,我们应该坚持学术自信,保护和利用高水平本土科研文献和数据资源,积极向世界推广并使用中国本土概念来研究现实语言问题。当这些中国概念被更多国际学者所关注、讨论和接受的时候,中国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才更有普遍性意义,中国语言政策的国际话语权才会相应得到提高。

对于中国学者个人而言,需要提升自身的中外语言能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为中国学术代言发声,把优秀学术成果在国内学术舞台展示,利用好本土学术文献,在中外学术交流中展示全面的中国学术形象。

4.坚持语言政策研究中国立场的战略意识

也许有人认为过分专注“中国立场”会使中国本土研究在国际舞台被“边缘化”或“孤立化”,从而无法与国际学术真正接轨。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坚持中国立场,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战略问题。中国立场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事关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大局。因此,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也应心怀国之大者,在研究中坚持客观公正的中国立场,在为中国研究争取“议题设置”时也应坚持中国立场,维护学术主权,立足中国语言生活现实问题,向世界展示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的学术成果,为服务世界的语言政策知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语言政策研究提供中国经验。

猜你喜欢
话语权学者学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学者介绍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