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绿色生态规划的生态景观提升思考

2022-09-02 14:38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王静懿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8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西山海绵

文/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王静懿 饶 红

0 引言

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部,其于2002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区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如明清时期古京都通向塞外的龙形古道至今仍保留原有的空间形态。在保护区内现存古民居和院落中,有8座院落于2020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2021年末,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部分站点开通运营,未来11号线最北端的模式口站将连接新的网红打卡地——北京京西古道模式口。

在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新过程中,景观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是持续讨论的话题。为保护模式口地区的生态本底,在尊重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现有文化肌理和地块特色的基础上,配合模式口区更新改造方案,通过多专业结合,提出绿色生态措施和技术建议,编制绿色生态规划,其中包含生态景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废弃物、绿色交通等专篇。本文主要介绍生态景观专篇,同步开展北部山地生态修复研究,以带动北侧法海寺森林公园的环境提升,重构绿色生态空间体系,并与山洪控制、内涝控制和海绵城市的综合策略相结合,打造浅山地区一体化绿色生态改造示范区。

1 现状分析

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35.6hm2,现状总建筑面积11.65万m2,是以文物古迹及传统居住风貌为特色的保护区。基地位于北京市西北山区与中心平原地带过渡的浅山区。基地北侧的西山山脉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及北京市重要的生态控制区(见图1)。

1基地位置

1.1 区域生态特点

浅山地区是生态敏感地区,也是建成区与山地特点并存的区域。浅山地区位于山地和平原生态系统的交错带,自然资源的水平与垂直差异造就该区域生境多样、物种丰富的特征,但也存在地质灾害等风险。

浅山地区遗存大量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留较多乡土景观,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同时,浅山地区受地形及人类活动干扰影响,部分区域生态脆弱且敏感。

1.2 生态本底分析

西山与基地相连,是最直接、最紧密的生态源头。基地西侧与永定河相接,向东串联建成区内若干绿地斑块,是连通东西的重要生态廊道。四平山和金顶山等绿色斑块距基地较近,但其与基地现状未产生直接生态连接。

1)西山生态界面 西山和基地形成的生态界面既是山地与建成区的衔接面,也是西山生态效益渗透外溢的关键区。按照界面植被覆盖和水土情况将生态界面分为3种类型:①黄土界面,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植被长势不佳、存在挡土墙;②山林界面,基本保持西山自然状态,可渗透,有部分黄土裸露;③引水渠界面,硬质渠化现状,阻碍西山与基地的生态连接(见图2)。

2西山生态界面

2)街道 基于街道特征及宽度将街道分为3种类型:宽度大于7m、宽度为5~7m、宽度小于5m。从功能特征、景观现状要素、地形竖向等方面分析街巷现状。

3)开放空间 目前,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开放空间主要分为4种类型:景观设施齐全的模式口公园;混凝土挡墙、硬质地面的健身场地;混凝土铺地、不透水地面的停车场;分散的空闲绿地,主要分布于西山两处寺庙附近、基地与西山界面交会处、模式口大街东侧入口及邻近的首钢居住区。

2 整体思路

通过现状分析得知,作为旧城改建区,基地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并构建完整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山脚区域的绿化种植,保护西山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控制规模,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绿化建设,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推广海绵型的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建设。

2.1 浅山地区生态保护与开发原则

结合基地特点及相关研究,浅山地区生态保护与开发需遵循以下原则。

1)构建区域生态联系 识别浅山地区关键生态斑块和廊道,建立区域生态联系,避免人类开发建设阻断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界定空间开发模式 浅山地区的空间模式应为“嵌入式”,即开发的土地是整个自然山水基质斑块,不宜形成大规模的功能体,其发展应与区域原有文化景观基底相协调。

3)修复山体植被生态系统 浅山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覆盖度较深山区域略低、植被生长较差,因此应恢复山地植被群落,以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区域气候环境。

4)维护生态水循环过程 山地降雨在浅山地区低洼处汇集形成径流,流向平原地区,是水资源在山地和平原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形式之一,应予以保护。

2.2 海绵城市

建筑措施:建筑及屋面屋檐采用排水槽截流、落水管接储水罐、垂直绿化或砾石雨水花园等;结合街道地形,台地段设置阶梯护坡,平地段设置边沟,人行道设置透水铺装等;在街道沿线地势较低的汇流路径下游设置地下雨水储蓄罐,对地表雨水径流进行蓄滞,实现径流削峰;雨水通过市政管网排出基地或回收再利用;基于较好的土壤下渗能力,人行道及自行车道采用下渗铺装;结合模式口大街地形,布置地下或地面蓄滞及储水设施,增加雨水资源回用量并提高回用效率(见图3)。

3海绵城市典型街道剖面

2.3 整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在生态恢复基础上打造多功能融合且具景观设计导向的生态新空间,整体思路与技术路线如下。

1)现状基底分析 包括区域生态格局、生态本底分析(周边生态廊道及斑块、西山生态界面、街道、开放空间)等。

2)确定规划目标与原则 在生态恢复基础上,打造具有模式口地区特色及游憩吸引力的宜居宜游生态新空间;采用“多功能融合”“景观设计为导向”“利于居民游憩交往”“雨水管理”等原则。

3)提出初步策略 包括绿色生态网络构建、街道绿色生态化改造、多功能开放空间打造等。

3 生态景观策略

3.1 构建绿色生态网络

构建绿色生态网络需考虑以下要素。

1)生态 基地与周边生态要素的联系,包括西山的渗透及基地与东西两座山体的联系。

2)安全 指雨洪给基地带来的潜在风险,包括山洪与海绵城市两方面。

3)游憩 指考虑游客及当地居民活动交往需求而设置的空间,从现状和潜在空间尺度方面进行划分。

通过对区域生态格局、西山界面、基地街道及开放空间的现状分析,构建“两主轴+五次轴+两斑块+多点”的绿色生态网络,加强基地与周边生态资源的联系。针对基地不同尺度街道和开放空间现状,提出绿化改造与多功能改造策略。

3.2 打造西山生态界面

西山山体平均坡度为15°~35°,岩石成分主要为硬砂岩,土壤多处于幼年期,发育不良,为山地褐土,厚约30cm,土壤保水性差。受山地地形影响,夏季暴雨较多,西山成为山洪多发地,给基地安全带来隐患;冬春两季气候干旱,给山地生态系统带来挑战,植被生长受限。20世纪50年代,开荒与放牧等活动导致西山水土流失问题严重,60年代开展大规模的人工林营造活动,林地群落逐渐形成规模,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有助于西山生态系统的稳定。

基地附近的西山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地段地面裸露,部分汇水区域存在土壤冲刷现象,使西山作为基地生态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影响。当前,西山植被覆盖主要为人工针阔混交林,乔木树种包括侧柏、油松、刺槐、元宝枫、黄栌、山杏等。阴坡可见三桠绣线菊、溲疏、薄皮木、蚂蚱腿子等灌木植物群落;阳坡以荆条、酸枣、菅草和白草为主。良好的植被覆盖有助于保持水土,改善局部微气候,为动物栖息、觅食提供场所,丰富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西山的植被覆盖,经研究表明,灌草丛是西山天然、稳定、适应性较强的植物物种,因此在某些条件恶劣、造林困难的地段,建议采用灌草丛覆盖地面。

3.3 街巷的绿色生态化改造

街道生态改造应体现历史文化、宗教、生活特征等不同氛围,优化步行空间,实现人车分流,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从源头引导雨水,利用周边公园绿地进行雨水管理。基于生态原则,街道铺装应采用可减少雨水径流、渗透性较好的材料。树种的选择需考虑宗教文化、本土性及易于维护性,增加乔木种植,创造连续的林荫道。

基于模式口大街西侧区域周边无可利用的绿色空间,为缓解内涝风险,建议后续规划设置灰色基础设施,接入二级雨水排水管道支网,使管网互通,减轻内涝现象。在承恩寺周边区域,因建筑围合形成的内涝区域周边存在部分绿色空间,规划结合绿色基础设施,利用绿地空间实现蓄滞功能。

3.4 打造多功能融合的开放空间

尊重公园原有风格,加强西山生态渗透,发挥游憩、观赏、雨洪管理、大型活动、固碳等多项生态功能。保留已有乔木,采用可渗透铺装或植草砖代替水泥铺地,或用鹅卵石铺地以承接雨水。街道采用透水铺装,在宽街,沿街道设置植被浅沟,吸收和净化地表雨水;在窄街,铺设渗透沟,汇集地表雨水(见图4)。

4多功能改造

重要景观元素包括:①铺地,改善现状地面可渗透性,提高可渗透铺装比例;②边坡,加强与西山的生态渗透,修复现有混凝土边坡,改造为绿地覆盖的缓坡,成为休憩场所;③植栽,增加现状广场的乔木种植,营造宜人的遮荫环境,植物选择以本地物种为主,保留公园北部现存植被群落并适当增加种植,以便将西山的生态效益引入基地;④水池,在现有观赏功能基础上,增加雨水收集处理措施,作为法海寺通道超标降雨的储存设施。

设计团队提出在开放空间设置雨水花园,既满足活动需求,又实现雨水滞留净化及补给地下水功能。开放空间的地下部分设计储水设施,收集雨水以用于景观灌溉。

1)海绵公园 原有健身场地约0.84hm2,通过划入部分西山洼地,发挥山洪蓄滞功能,增加场地面积,将单一功能的健身场地改造为“海绵公园”,分为海绵公园区、健身场地区和西山山林区。海绵公园区位于健身场地北侧西山山坳处,地势较平缓,现状覆盖少量植被;将0.61hm2西山洼地划入健身场地,设置蓄滞塘,未来可储存6100m3雨水;西山山林区与场地相接边坡受山洪侵蚀影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现状为混凝土挡墙,建议采用台地护坡方式,固定山体土质,在边缘设置可休憩的活动绿坡(见图5)。

5海绵公园

2)口袋公园 借助模式口现有沿街小型绿地空间,打造口袋公园。小型开放空间布局灵活,将雨水管理与绿化种植等功能结合。利用较大规模的庭院空间设计庭院绿地,以缓解基地绿色资源较匮乏的问题。将部分具备条件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化屋顶,采用垂直绿化(竹、草花、攀缘植物等),结合传统屋檐设置雨帘,对雨水进行综合管理(见图6)。

6口袋公园改造

4 结语

在分析区域生态特点与生态本底的基础上,考虑浅山地区本土特点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构建绿色网络与修复生态界面,打造多功能街巷和开放空间,实现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生态景观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西山海绵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西山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