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相生”与“守正出奇”
—秦私印艺术风格分析

2022-09-06 11:30顾可仑
书画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印文章法印章

文_顾可仑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

内容提要:明代以来,“秦系”玺印的断代分类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相应的文献资料佐证,所以一直是学界的难题。当代,众多秦印和秦封泥实物不断出土,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秦印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尤其是秦私印的艺术性逐步为广大篆刻艺术研究者所重视和取法。本文概述了秦系印章的断代划分,并对秦私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直到秦二世灭亡(前207),经历了部落初创、周朝分封、春秋诸侯、战国霸主、王朝一统,前后历时近千年。其间,秦所使用的文字也经历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体系,奠定了后世汉文字体发展的重要基础。

《说文》云:“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卩,会意,以表信也。”玺印在以简牍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时代,抑印封泥是其主要用途,古代对需要保密传送的重要文书或物品物件,往往在包装之外用丝绳捆扎,然后在封口或绳结处用专门炼制的黏土封缄,再在黏土上加抑印章,最后将黏土烘烤干硬,使其他人无法在不破坏封泥或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拆开封护对象,从而起保密和凭信等作用。

早期的一些玺印研究著作已经收录了部分秦玺印和秦封泥,只是对秦印的理解尚且模糊、认识深度不够。近年来,秦玺印和秦封泥实物不断被发掘出土,考古界、文字学界及书法篆刻界对秦印的研究学习热情不断升温,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本文将概述秦系印章的阶段性划分,并对秦私印的艺术风格进行简单分析。

一、秦系印章的阶段性划分

学者在研究古玺印时,以文字风格、形制应用等为依据,将古玺印以地域为分界,划分成“秦系”“三晋系”“楚系”“齐鲁系”“燕系”五大类。

元朝中叶,王沂在杨遵《杨氏集古印谱》的序文中就提到了“秦玺”。其后,有关秦印的论述,见于元末刘绩《霏雪录》,明末张学礼的《考古印文正薮》、甘旸《印学集说》、徐上达《印法参同》等论著中。特别是《印学集说》中“秦之印章,少易周制,皆损益史籀之文,但未及二世,其传不广”的论述,虽不成立,却代表了古人在清代以前对秦印的最高认识水平。清代中期之前,人们对秦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夏一驹《古印考略》和孙光祖《古今印制》,都错误地把战国时期的小玺当成了秦国的印章。

现在我们一般将“秦系”印的上限定在战国时代,而这个下限直到秦朝灭亡。目前尚无相关的文史考古资料作为佐证来确定战国秦印中是否夹杂着更久远的春秋时代玺印;同样,对秦统一前后玺印的区分,也让考古界和印学界颇费思量;在秦亡汉兴的朝代更替中,玺印形式是如何转化的,也是疑云重重。在秦历史演进的三个关键节点上,玺印都没有呈现出清晰的断代分类标准,给后世印学界对“秦系”玺印的断代造成了一定困难。所以,有的印谱中或是把“战国古玺”归为一类,而把“秦印”单列出来;或是明知“秦印”中混杂有战国印,也不做仔细甄别、分门别类;或是将不少形式与秦印相近的汉印,混于“秦印”之中。

20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印学也随之昌盛,对古玺印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学者们总结出了一些辨别“秦印”的标准:如职官典制为秦所特有;印面有边框和界格;印文多为凿刻阴文,字体为小篆;笔画比汉印略纤细;名称上多称印,少数间或称玺;“印”字末笔下折;等等。

(一)早期秦印(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玺印不同于青铜礼器,没有纪年铭文,而印文的性质造成与之相关的史籍资料往往十分匮乏,使判断一件玺印的清晰年代变得更加困难。目前,我们还没有过硬的科学发掘资料和证据,从存世的“秦系”印章中准确辨别出哪些是西周时期的秦印,哪些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印,而判断其年代相对早晚,只能依据其印文字体、印纽和印台等因素,大略地进行判断。

例如《志纵》(图1)、《冷贤》(图2)这两方印章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秦地墓葬;《王兵戎器》(图3)、《封陵津印》(图4)等是战国时期秦官印。对于上述印章,学界均将其归于“秦系印章”。这些印章的印面都有边框和界格,这是秦印最明显的特点,而印文富于先秦金文意味,体势圆转,与当时著名的秦公镈、秦公钟等秦系青铜器铭文意趣有相近之处,当同属一脉。

图1 志纵

图2 冷贤

图3 王兵戎器

图4 封陵津印

秦印文字风格伴随着秦系篆书不断演变,其演变既有与同时期青铜器铭文演变的相关性,同时,还因为印章所独具的形式限制,形成了入印文字风貌的独特性。

(二)秦朝印章(秦统一的15年间)

严格界定“秦印”的概念,一般泛指从秦统一(前221)至秦灭亡(前207)这15年间所制作的玺印。而按照此标准来确定“秦印”也面临着几大困难:“一是资料不足,能准确指认为秦十五年间的印非常之少,不像编古玺或汉印一样材料非常丰富;二是对秦印界定的原则尚比较局限……”从众多摩崖刻石、诏版刻辞、砖瓦陶文等可以看出类小篆体的字形在秦统一前就存在于当世,诏版、陶文等文字形态出现要先于秦统一后的小篆,所以就目前存世的“秦印”实物而言,由于没有明确的款识纪年,其年代很难遽下结论。即便是出土于秦统一后15年间墓葬中的印章,由于墓主人生活周期远远超过15年,所以墓主人之印章仍有可能制作于战国晚期。“在考古学上把统一前后的秦印明确划分是困难的,所以我们认为秦印应包括秦统一六国前的数十年在内。”

正是秦印演变的这种连续性,使秦印在文字形式上显示出极大的丰富性,金文遗韵、战国古风、先秦古隶、秦摹印篆,乃至诏版字体、规整小篆,在秦印中都可以找到痕迹。秦摹印篆和诏版书之间最大的共性在于方折结构,只是前者更倾向于整饬,后者更显示出随性和率意。

二、秦私印艺术风格分析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兵道如此,印道亦然。秦私印中所表现出的诡谲多变、变幻莫测的印面秩序,突出地体现了“奇正相生”“守正出奇”的艺术风貌,展示出许多令人惊奇和赞叹的精彩创造。

以存世资料来看,秦官印及从秦官印钤蜕出的封泥,用字比较规范,与标准的秦小篆气格相近;而秦私印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用字用法、审美标准都比官印随意。摹印篆、诏版书亦方亦圆、亦刚亦柔的字形,构成了秦私印用字的主要文字形式。

目前存世的秦私印基本采用凿刻方式制成,印匠们使用不同的凿刻刀具,心无挂碍地创造出多样的玺印形式。不同水平的印匠所凿刻的印文风格差别很大,同一个字,字形表现因人而异,形成了千奇百态、丰富多样的玺印风格,给后世留下许多蕴藏着历史文化信息、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

(一)界格文字与“守正出奇”

印章内使用边框和界格在战国古玺中时有所见,而秦人将界格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秦印”中常见的有“日字”“丁字”“田字”形等界格,也有少量弧线界格,后世学者往往将界格作为辨识秦印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印章中施以界格,主要是为了分割、均布印面,使章法整饬和规范,对印面起到强调、稳定的作用。在秦印风格的印章创作中,有两种印文体势可选,一种是利用界格尽量突出印文的体势美;另一种则是尽情安排,把不稳定因素交给界格去“摆平”。在秦私印中,对界格的使用常常表现出“守正出奇”的艺术特点。秦私印的印文笔画极为活泼自然,其体势方中寓圆,或平直,或欹侧。当集中在一个印面上时,为了避免产生突兀之感,治印工匠在实际处理印面时,往往采取挪让、变形、屈伸、增损等手法,以突破印面形状和界格对印文的约束。

因为秦印的界格是可以灵活调节的,所以界格的运用没有破坏秦私印的艺术性,反而给印文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众多的存世秦印来看,印章的形状和界格恰恰起到了“正”的作用,而印文则以“奇”出之,呈现出“守正出奇”的视觉效果。(图5—图7)

图5 公孙矰

图6 游光

图7 上官得

(二)随形布势与“奇正相生”

在秦私印中,界格不只存在于分割印面中,各种超乎想象的界格线的使用,都是章法构成不可或缺的一环,有着完善章法、融合元素的作用。

不论采取方形、圆形或半通形,还是常见的二字印、三字印,秦私印界格往往并不平均分割印面,其处理手法往往采用左右呼应或上下对比。猛然视之,这种印面不均布的界格,不仅削弱了文字笔画的繁简差异,达到平衡章法的目的,而且其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常常出乎意料,空间占位大的那个字往往在印面上生成视觉中心,加之字体的变形和重构,愈加显得夺人眼球。

在秦私印的空间中,形有向背,气势逼人;脉有跌宕,顾盼生姿。治印工匠往往根据字之脉络所在、疏密不同,通过文字和笔画的轻重、挪让、承应、对比来营造方寸天地。轻重、挪让都是指印中文字实处,承应和对比则是指印中留红、留白的空处。治印工匠们在平衡与变化间,在约束与自由间,铸炼出众多“奇正相生”的秦私印,为后世印人提供了珍贵参考资料。(图8、图9)

图8 将师

图9 司马狄

(三)文字承应与空间对比

秦私印除了利用界格变化章法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字法的变化对章法进行调整。秦私印在界格划定的各元素势力范围内,常以单字为单位,进一步强化了各种对比差异,形成了一印一变、一字一变的奇诡风貌。

字法的变化往往通过解散结构、移位和调整笔画疏密的方式进行。有以离合取胜者,离不许散漫,散漫处逼之使紧凑,合不许迫促,迫促处分之使舒展;有以巧拙取胜者,平正处挪移间架使之流走,圆转处平整笔画使就规矩;甚至有其字本巧,更挪移使愈巧,其字本拙,更平整使愈拙;有以挪让取胜者,屈伸字之笔画,挪让结构左右或上下,伸缩文字所占空间,使之牝牡相得;有以疏密取胜者,印章疏密处理有无心为之者,也不乏精心刻画之作,“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看似变幻无常、任意恣肆,其中往往藏有巧妙的疏密安排。以上艺术手法的使用,在秦私印中可谓俯拾皆是。运用这些解构和移位的方法,最初的目的可能并不是刻意求变,而是使章法趋向平衡均匀;而用笔画疏密来调节整体章法、丰富印文变化,这对治印工匠而言,早已是成竹在胸、心手相应了。(图10—图12)

图10 殷耳

图11 司马结

图12 □志

结语

纵观中国玺印艺术史的发展,先秦至秦汉是第一个印章艺术的高峰阶段,当时既有精美绝伦的“三晋”古玺,也有稚趣朴拙的“秦系”古玺。尤其是秦私印,其所呈现出的追求精熟而尚未精熟、力求规范而尚未规范的特点,所流露出的率意灵动、烂漫天真的审美价值,颇受当代篆刻艺术家们的喜爱。随着秦印实物被不断发掘出土,众多学者和篆刻艺术家对秦印尤其是秦私印的研究和学习得以进一步加强。相信不远的将来,当代篆刻艺术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图1—图3选自许雄志《秦印技法解析》(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图4—图12选自张小东《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版)。

猜你喜欢
印文章法印章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高仿光敏印章印文鉴定实验研究
光敏印章印文检验理论与实践探析
小雨滴
质地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多一分不平凡
印章
土豆印章
大象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