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篆刻艺术走进现代社会生活

2022-09-06 11:30郭刚举
书画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印章篆刻艺术

文_郭刚举

安徽艺术学院副教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徽省直书画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提要:篆刻艺术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让古老的篆刻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彰显时代精神?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加强理论研究,展现篆刻艺术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篆刻教育,普及篆刻知识,提高公众鉴赏能力;将篆刻艺术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扩大影响力;将篆刻艺术作为设计元素,融入现代生活。

引言

篆刻艺术历史悠久,滥觞于战国,盛于秦汉,其时官私之印,使用既广,篆刻尤精,已为后学楷模。有元以来,文人篆刻兴起,明清两代,乃至流派纷呈,成蔚为大观之势。因文人竞相参与,乐此不疲,原本属工匠之事的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诗文、书、画并称“四绝”。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潮冲击之下,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抑制。20世纪后半叶,由于书写方式和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篆刻艺术渐渐淡出了大众的生活,局限于一部分从事传统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工作者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小众艺术”。这种情况,一度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篆刻艺术真的会走向穷途末路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彻底改变了我们一度过于悲观的想法,那枚鲜红的象征“北京欢迎您”的中国印,引发了国人的巨大热情。一夜之间,在全世界绽放,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各大媒体纷纷撰文,预测此举将引发新一轮的篆刻热。篆刻元素介入奥运标志设计获得巨大成功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古老的篆刻艺术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问题是如何创设这一空间,让传统的篆刻艺术走进现代生活,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每一位篆刻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去思考并解决这一问题,让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以下是笔者对这一课题的粗浅思考,不足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一、加强理论研究,展现篆刻艺术丰厚的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篆刻理论研究多聚焦于篆刻史和篆刻技法,表现为较强的专业性特点。对篆刻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关注不够,因此造成了大众对篆刻艺术的隔膜,这也是篆刻艺术难以普及的主要原因。深入挖掘篆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向大众介绍更多的篆刻文化知识,在今天显得尤为必要。篆刻艺术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哪些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知识、道德、哲学、审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篆刻艺术展现了古老汉字的独特魅力。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本,通过对一些古汉字的认识和学习,更有利于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当代,由于印刷和书写媒介的发达,普通人执笔写字的机会大为减少,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而通过辨识篆刻文字,可以触摸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其次,篆刻艺术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印章诞生之初,是作为书信文件的封泥形式出现的,其作用是保证文件传递过程中的私密性,因而成为诚信的象征。秦汉以来的官私印章,无不体现诚信的力量。古语云:“人无信则不立。”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印章作为中华诚信文化最重要的象征,对篆刻艺术的了解和学习,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诚信观念,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次,篆刻艺术在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篆刻艺术在结构布局中所表现出来的黑白、阴阳、虚实、呼应、俯仰、疏密、抑扬、工拙等关系,正是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而不同的思辨精神,篆刻艺术可以说是图像化的中国哲学的表达。最后,篆刻艺术的审美特性表现为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和风格美等方面。和书法一样,篆刻字体的线条本身也独具美感,有的珠圆玉润,有的清劲挺拔,有的气势雄强,有的秀美典雅。在结体方面,大篆因形立意,古拙多变;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在章法方面,小篆大疏大密,大开大合;大篆则参差错落,奇趣横生,充满变化之美。至于篆刻的风格,不同时代的篆刻均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如邓石如的刚健婀娜,黄牧甫的光洁爽利,吴昌硕的雄浑苍朴,齐白石的雄壮豪放,等等。而一些文人雅士篆刻的闲章,更体现出诗意美。(图1)

图1

二、加强篆刻教育,普及篆刻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对篆刻艺术的文化内涵的发掘不能仅仅止于理论的层面,更重要的还要化为实践活动。加强篆刻艺术教育,普及篆刻知识,提高公众的鉴赏能力,才能让篆刻艺术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相比传统书法而言,篆刻艺术受关注程度远远不够,笔者建议在中小学美术的课堂上适当增加篆刻内容,教授一些易懂的基础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刻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篆刻艺术的魅力,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这一活动的延伸,可以建立课外篆刻兴趣小组,由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培养篆刻艺术的继承人。各级书法协会可以定期举行篆刻艺术大赛,宣传优秀作品,扩大篆刻艺术在生活中的影响。公共博物馆和美术馆可以不定期举办篆刻艺术展,将馆藏的历代优秀作品向公众开放,每一件作品配上释文和说明性文字,让公众理解篆刻内容。当然,各类展馆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以公益讲座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篆刻艺术,提升公众在这方面的修养。例如,2019年9月1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了一场关于“我们身边的篆刻艺术”主题的讲座,近200名观众在现场聆听。骆芃芃分两部分讲述了篆刻艺术的发展脉络、刻制材料、操作工具、流程和篆刻艺术在当今生活的实际应用,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一一道来,令在场观众获益良多。像这样的讲座,如能长期开展下去,篆刻艺术必能得到广泛普及。

三、将篆刻艺术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扩大影响力

篆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形式,在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中更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是宣传中国形象的最佳媒介。2001年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期间,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席韩天衡亲自制作了20枚方印,由江泽民主席送给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当时韩天衡说:“印章非常民族化,非常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追求。我感觉中国印章在最近若干年会愈来愈走向国际。”韩先生的预言在两年之后得到印证,2003年8月3日,一枚名为“中国印”的徽章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将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带向全世界。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篆刻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2月12日上午,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旨在向中外友人和爱好者展示中国古老篆刻文化独特魅力的“‘增福迎春’书法篆刻艺术展”隆重开幕,由中国书画篆刻大师赵增福悉心创作的268件书法及篆刻精品与观众零距离见面。除了官方机构积极推进以篆刻艺术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之外,近年来一些民间文化机构也积极推进篆刻文化的对外交流活动。2018年6月30日,由深圳市创业印章实业有限公司主办的“国际印章文化交流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国际印章文化交流中心隆重举行。2016年起,深圳市创业印章实业有限公司全资建设打造行业首个世界级文化传播和交流合作平台——国际印章文化产业园。产业园以传承印章文化为内涵,以创新和资源共享为特色,以产业融合促发展为目标,集参观体验、创作鉴赏、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生产制造于一体,成为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印章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机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官方和民间文化机构的大力推进下,中国独具特色的篆刻文化将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为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认同。

四、将篆刻艺术作为设计元素,融入现代生活

今天是一个大设计的时代,数以百万计的设计师在物质生活的各个层面,创造着大众生活的美好未来,从吃穿住行用各个方面提供着越来越好的物质产品。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化也成为当下的潮流。在此背景下,设计如何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是每一个设计师深入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一个课题。如果将极富中国特色的篆刻艺术作为设计元素融入产品,则既能向用户提供别具一格的产品,又能将篆刻艺术以物质的形式普及到公众中来,的确是一个极佳的选择。事实上,设计师们已在努力践行这一理念,2008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奥运标志(图2),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是一个别具一格而又彰显中国精神的奥运符号,在奥运会标志设计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此标志而衍生的文创产品,更是如潮水般进入了中国千家万户,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的精神。如奥运标志的T恤、手提袋、信封、纪念章、邮票(图3)、食品包装、产品装饰图案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篆刻艺术一次最广泛的普及。

图2

图3

如果说奥运标志设计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件不可能每天发生,那么在篆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设计方面,设计师们也在努力探索着。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国文艺》栏目的改版设计(图4)。之前的栏目设计中,“中国文艺”四字为印刷行书体,背景为放射状的金色线条,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比较普通。改版后的《中国文艺》栏目采用篆刻艺术元素设计栏目标志,鲜红的印章底色上嵌入白色手写书法“中国文艺”四字,字体落落大方,分布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凸显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可谓独具匠心。至于篆刻元素在服装、环境设计中的例子也较为普遍,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图4

结语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对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将篆刻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则是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展现篆刻艺术的丰厚内涵,加强篆刻艺术的教育和普及,积极推进篆刻艺术的文化交流,将篆刻艺术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则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积极变通,在形式上创新的同时,不能背离篆刻艺术的精神意蕴。

猜你喜欢
印章篆刻艺术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纸的艺术
印章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土豆印章
大象的印章
爆笑街头艺术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