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情绪诱发机制兼及音乐教育的相关思考
——以音乐期待为例

2022-09-06 13:33孔维宇
大众文艺 2022年15期
关键词:情绪情感音乐

孔维宇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上海 200000)

一直以来,音乐界以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为主,对于音乐与情绪之关系尤其是音乐情绪诱发机制的相关研究都抱有极大的热情,音乐学家们围绕此论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逐渐分为“认知论”派和“情绪论”派。其中,“认知论”一派的代表性研究者,音乐心理学家尤斯林(Juslin)提出的音乐情绪诱发的“八大机制”具有里程碑意义。下文,笔者将以“八大机制”之一的音乐期待为出发点,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角度进行简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表达对现今国内高校音乐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情绪、情感及音乐情绪

首先,我们如若要理解何为音乐情绪,就必须首先明确一对十分常见的概念——“情绪”以及“情感”。从理论上讲,情感(affect)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效价(正性的或是负性的),以及状态。在这里,情绪就即为其状态之一。情绪(emotion)是短暂且强烈的情感反应,包括诸如客观感受(心情)、生理唤起、表达、行为倾向、同步调节等。它针对特定对象,可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以爱情为例,爱情属于一种情感,在这种情感中不会只有一种情绪,而是会有多种,包括喜怒哀乐等等。所以说,对音乐情绪的研究是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它对音乐情感体验、音乐审美以及音乐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认知论”与“情绪论”

音乐学家们在对音乐情绪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主要包括两大学派——“认知论”和“情绪论”。

所谓“认知论”,它的大致含义是指音乐情绪是由听者依据音乐材料所感知到的情绪,也就是说,听众能够感知在音乐中所表现的情绪,而不见得必须亲身体验到那些情绪(时间、配器、旋律、节奏、和声、曲式、杰出表演因素的仰慕、设备等)。而所谓“情绪论”,它的大致含义是指音乐情绪是一种诱发的情绪,即听众实际上感受真正的情绪(音乐情绪)是由听到的音乐所诱导的。关于这一争论,目前学界并没有否定任何一方。笔者认为二者都可能是音乐情绪产生的原因,即音乐情绪的产生可能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尤斯林的音乐情绪诱发“八大机制”

音乐情绪诱发“八大机制”属于“情绪论”的范畴。音乐心理学家尤斯林等人于2008年首先提出了音乐引起情绪的前“六大机制”,包括:脑干反射、评价条件作用、情绪感染、视觉表象、情境记忆、音乐期待。后来又在2013年针对情绪类别、文化与学习的影响、生物演化与个体发展等议题,补充了节奏协同和审美判断两项新的机制。此项研究在发表后的十余年时间被引用千余次,获得了广泛的反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目前音乐情绪“情绪论”中极具权威性的一项成果。

四、音乐期待的相关研究

1.音乐美学

音乐期待是音乐情绪诱发“八大机制”之一,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都有所涉及。有关音乐期待的相关研究,在音乐美学领域,最早由美国音乐学家伦纳德·迈尔于1956年在其理论著作《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中进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十分庞杂,汲取了杜威的相关思想以及格式塔认知组织原理。对此,我们可以暂时这样理解:基于音乐的结构特性(旋律、和声等符合格式塔认知组织原理的方式)和自己对特定音乐风格的以往经验,听众通过期待的形成,与传入的信息相互作用。期待实现与否的方式和程度导致情感的反应。一般来说,当反应趋势被延迟或受阻时,情绪或情感便由此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结构特征或是所谓的“趋势”其实是一种在特定文化语境(或音乐风格之下)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甚至是统计学习而逐步获得的一种认知层面的范式,也有许多学者称其为音乐句法。这一获得过程与大脑纹状体的激活以及联结学习有着密切关联。简单来说,纹状体在联结学习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联结学习涉及两个事件经常在临近的时间点发生,久而久之,个体便能掌握两者之间的关联,从而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2.音乐心理学与实证研究

此外,有关音乐的期待理论,大卫·休伦(Hourn)在其理论著述《Sweet Anticipation》中涉及了广义期待的快速路径和慢速路径,进而提出了著名的“ITPRA”理论。此一理论详实地解释了期待发生的整个过程,它是对伦纳德·迈尔之理论从实证心理学、脑科学角度重新进行的系统考证。

图1所示即休伦的“ITPRA”理论模型,其中“紧张反应”(或张力反应)在事件发生前后对情绪的产生有着直接性影响,即事件到来前,为达到最佳生理唤醒水平和注意力水平,从而为预期事件做准备。它和音乐聆听进程中期待的产生与解决之间拥有紧密联系。

图1

谈及“紧张反应”,此处可以用一则实证研究实例说明。图2所示的是台湾大学于2015年进行的一项有关聆听音乐过程中紧张(或说张力)消解的研究。该研究选用的实验材料为古典时期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具有奏鸣曲式的音乐作品,主要用以探究再现部出现前后聆听者由于音乐期待的缘故所导致的紧张度变化,进而通过生理学的量化数据来验证音乐期待中紧张反应所引起的情绪波动。结果证明,通过在聆听中对被试皮肤电水平、呼吸、心率以及手指温度的监测,我们可以利用生理学量化数据的波动推测出音乐作品通过奏鸣曲式营造的紧张氛围在音乐期待作用下引起情绪波动而后消解的过程。

图2

如上文所述,纹状体在音乐期待这一机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011年,《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中曾刊登了一篇名为《音乐情绪巅峰的期待于体验,导致了多巴胺在不同脑区的释放》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与音乐期待和纹状体的关系有关。此研究在于区分纹状体中的尾状核和伏隔核两个脑区的激活时间。简单来说就是当听者预期到快感经验即将到来,尾状核便会被激活(可称为“期待快感”阶段),用以做好充足心理准备。而当音乐真的抵达高潮,伏隔核便被激活(可称为“体验快感”阶段),此时听者会产生高度愉悦的情绪。

图3摘自上述研究,其中图c利用PET正电子成像技术而得出,具有直观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到多巴胺在期待和体验两个阶段分别在尾状核和伏隔核的释放顺序和释放量。读图发现,在期待阶段,多巴胺在尾状核的释放量大于在伏隔核的释放量。在体验阶段,伏隔核中多巴胺的释放量明显多于尾状核中的释放量。这一动态变化体现了在音乐期待过程中明显的情绪波动变化。

图3

在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中曾有证据表明,可以整合杏仁基底核外侧核、海马体、前额叶皮层以及其他区域的输入信息,产生激发(结果——预测)信号作用于下游的运动系统,以便对目标导向行为产生激发或抑制作用的正是大脑腹侧纹状体。腹侧纹状体的独特性就在于有助于决定特异性的暗示和场景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对行为发生的暗示和场景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对行为发挥条件反射作用的方式。结合上述实验结果,也就证明了由专业学习或统计学习习得的范式、音乐句法在音乐期待这一机制中对情绪发生的重要影响。

3.有关现实音乐的几个典例

其实我们会发现,作曲家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利用音乐期待。他们借由让听者期待落空来操纵他们的情绪,或是在解决之前故意延迟被期待的音乐事件。在此我将列举几个简单而又典型的现实音乐中的实例。图4所示的是一个终止式,但不是正格终止而是阻碍终止。如果聆听音响的化,我们会发觉六级的出现即期待的落空或延迟,也就有了我们平时所经常谈道的音乐情绪上的色彩感,制造了一种“久旱逢甘霖”的体验。

图4

下面一例是广为人知的《欢乐颂》片段(图5)。箭头所指之处很明显是通过细微的节奏变化打破“动态期待模式”,“惊喜”提前到来。这与先前一例中的延迟恰恰相反,一种激动的情绪油然而生。

图5

其实无论是“久旱逢甘霖”还是“惊喜”提前到来,这种由音乐期待机制引发的体验,都可以归结为大脑的奖赏作用。对于这一现象也有不少音乐心理学家通过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涉及音乐句法加工的相关内容,即音乐奖赏以及时间结构变化对情绪发生的影响等等,这里暂不做讨论。

五、有关音乐教育的相关思考

1.音乐理论教与学中的主观聆听

通过上述讨论,在笔者看来,音乐可以说是一种“情绪操纵”的艺术。音乐家,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他们与听众之间那种相互的交集,很大程度上就是情绪情感体验。由此,对音乐情绪的研究也启示我们主观聆听体验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常常在理论教学中被忽视。

音乐理论家克列门斯·库恩的《音乐分析法》一书中有着这样一段文字:“听觉分析与读谱分析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差别……听,发生在瞬间;而阅读却走在前面,‘知道’将要出现的音乐应具被怎样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包括了“三度创作”,即作曲家的文本创作、表演者的音响创作以及听众的聆听与反馈。只读不听相当于在教与学过程中没有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完整音乐作品。

2.音乐演奏教与学中的句法表现

音乐的演奏是二度创作,笔者认为表演者的诠释包含两个维度:历史的与当下的。历史的可以理解为对作曲家创作初衷的还原以及对作品风格的把控等等;当下可以理解为表演者所表现出的对作品的独到理解。无论是追求还原度还是个性诠释,音乐表演都可以利用音乐期待所产生的原理。以旋律为例,寻找到旋律的目标方向性运动轨迹,运用某些演奏方法就可以增强音乐的期待感,进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伦纳德·迈尔的音乐期待理论当中,期待的产生过程也就是情感的产生过程,其中期待的产生需要目标性方向性运动,有了目标的方向性运动,音乐句法就有了激发情感的活力。此外在音乐作品中,这些目标方向性运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受到阻碍,也就是迈尔所提到的“偏离”。在音乐演奏的教与学中,我们可以把握音乐句法的变化来营造情感的变化。

举简例来说,图6乐谱节选自肖邦第四首前奏曲《e小调前奏曲》,图7为从上述部分所提炼而出的旋律中心音。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部分旋律实现了一种强烈的旋律进行,即由B到A再到#F。除中心音外的修饰性音符配合中心音,将旋律线条塑造成轻微波浪式,或是多个“叹息式音调”的组合,充满悲情色彩,因此简而言之,演奏时要注意力度的合理分配以及“自由节奏”下的时值适当延长与缩减,表现一种欲言又止的愁哭、纠结与惆怅。

图6

图7

①图片摘自Tsai C G,Chen C P(2015).Musical Tension over Time: Listener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the 'Retransition' in Classical Sonata Form[J].

②“期待快感”与“体验快感”的中文译文,参考自蔡振家,陈容姗,渴望·解决·酬赏系统:听众对于终止式的情绪反应,艺术学报,2012.04.01,第90期P325-345.

③[德]克列门斯·库恩著,钱泥译,《音乐分析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情绪情感音乐
情感
台上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音乐
情绪认同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