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意象的《兰亭序》书法美学研究

2022-09-06 11:30卢位安
书画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兰亭序王羲之美学

文_卢位安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

内容提要:从《兰亭序》书法美学的内涵及价值意义分析其蕴含的设计意象,探讨《兰亭序》书法美学对设计的影响。《兰亭序》书法美学极大地拓展了设计意象的空间,增强了设计的艺术性,对现代设计具有借鉴与启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始终是现代设计的源泉,研究《兰亭序》书法美学对做好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创新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言

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语言,同艺术创作一样来源于生活。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用性的艺术设计,除了实用功能,重要的便是其美学价值的体现,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现代设计非常注重借鉴、提炼中国传统图案纹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设计元素,特别是从经典的书法艺术中体味视觉美感,寻找美学规律,以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设计风貌。

一、《兰亭序》书法美学

(一)《兰亭序》书法概述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风和日丽,晋右将军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人在浙江绍兴兰亭聚会修禊,饮酒赋诗,这次活动创作的37首诗被编成诗集《兰亭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写了序言,记述曲水流觞一事,并抒写内心感慨,就是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图1),又称《兰亭集序》或“禊帖”。

图1 唐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被后人追捧的是王羲之的书法,其实它还是一篇优秀的散文。真迹相传已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在唐代有摹本、临本传世,以冯承素摹本(神龙本)最能体现原作神韵。历代研究的《兰亭序》书法作品也是指神龙本,不论摹本、临本还是刻本,都是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被历代书家视为艺术珍品。此帖用笔细腻精湛,起笔凌空取势,行笔中锋为主,圆劲清朗间又以侧锋取妍,点画遒劲、隽美有力,运笔提按顿挫,笔断意连,线条纤细轻盈、错落有致,布局和谐自然、气韵贯通,极具流丽潇洒、美妙动人的艺术魅力。

(二)《兰亭序》书法美学的价值体现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书法也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青睐,从当初具有实用性发展到现在仅作纯艺术欣赏。我们在研究技法的同时,更要研究书法的内涵,也就是书法美学。相对于雕塑绘画舞蹈音乐戏曲等艺术,书法美学研究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书法是最富有东方色彩的中国古典艺术,集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最集中地体现出中国人的美学观与艺术观。书法美学的价值不只局限于书法本身,更对绘画、设计等众多艺术领域有着极大的借鉴、指导作用。特别是《兰亭序》书法美学更加具有代表性,其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宗立派,美学范式

书法发展到东晋,王羲之改变了魏晋的书法格局,形成中国书法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开启了此后延绵至今的王书时代。历朝历代对王羲之书法都有极高的评价,南齐萧子良说:“崔(瑗)、张(芝)以来,归美于逸少。”李世民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崇尚学习王羲之书风的书家们,以王羲之的书法作为标杆和典范来衡量书法的优劣,在王字中汲取他们所需的东西,不断发展充实,实现书法形式的多元化。以《兰亭序》为代表的王羲之书法成为中国书法的标志性符号和美学典范,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行书和帖学一脉的繁荣起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师法自然,阴阳和合

王羲之亲近自然,会稽的佳山秀水给了他无限的艺术灵感。他时常和好友游吟于青山绿水之间,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唐代有书家评论说:“羲之书如壮士拔剑,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

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宇宙万物有生又有灭,负阴而抱阳,阴阳辩证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王羲之讲到的“气”便是宇宙万物阴阳之气相离相合的统一性。阴阳对比之妙是书法美学的核心,《兰亭序》书法中呈现的大小、宽窄、高低、长短、曲直、方圆、疏密、中侧、藏露、向背、偃仰、断连等,充分反映出王羲之追求并遵循阴阳对立又统一的哲学原理。

3.神与心会,心与气合

高雅的审美境界是一件优秀书法作品必须具备的,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是很经典的认识。《兰亭序》笔法丰富,笔随意转,稳中寓险,楷草兼施,变化万千,线条行云流水,点画情趣盎然,神与心会,心与气合,心手相应,一气呵成。

书法美学需要直面人的精神境界,从人的心性出发,朝着风神骨气、飘若游云的方向发展。通过书法的审美,进而提升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陶冶人生,培养高尚健康的品格,启迪思想智慧,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三)《兰亭序》书法美学的现实意义

1.不偏不激、中正平和的儒家思想观

王羲之生长于名门望族。虽然祖上世奉道教,受老庄思想影响,但他的家族世代为宦,他的思想必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兰亭序》中,他从现实出发,通过对自然山水抒发情怀,感悟生命之可贵。笔情墨意自然流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美学情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儒家不偏不激、中正平和的审美标准。孔子强调道德和艺术最终走向一致,儒家提出的中和之美,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又是对艺术作品中主体与客体契合而成的意境的描述。王羲之在纵情洒脱中又保持克制平和,《兰亭序》蕴藏了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表达出王羲之仰慕孔子的人生理想。

2.风神潇洒、意态悠闲的道家美学观

王羲之受道家思想影响也很明显。他所处的时代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东汉到魏晋,中国的实用文字已经由隶书过渡到楷书,但时间还不太长,楷书文字系统(楷、行、草)的审美观正在形成,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书法家们开始用新的美学观创作书法作品,崇尚神韵。《兰亭序》文思悠远,辞采清高,通篇书作涌动的生命激情携着自然之气从纸墨间倾泻而出,情感融于笔端,风神潇洒、意态悠闲,充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兰亭序》书法充满了灵动之气,内容、形式与风神、韵味完美统一,打破了传统书法的审美标准,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实现了书法的新突破。

3.不激不厉、不卑不亢的生命价值观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极力推崇自然,强调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净化心灵。文章前半段描写大家在一起的热闹欢喜场景,后半段开始抒发惆怅,感叹人生苦短、命运起伏不定。这种不激不厉的生活境界和不卑不亢的生命观,在文字与书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部经典艺术作品,其独特的精神境界与精神指引,折射出人的进步思想与生命的价值,突出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以及各种形式美因素的协调统一,最真实、自然地展现出人性和谐的一面。这是《兰亭序》的艺术精神与文化特质,也是王羲之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

二、基于设计意象的《兰亭序》书法美学内涵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在绢帛、宣纸等载体上书写的艺术,通过不同的布局、笔法、墨法、结构等来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兰亭序》书法点画遒美,行气流畅,章法布白浑然一体。其真迹虽已不在,但仅从摹本来看,整个篇幅大气潇洒,每一个字单独都像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充分体现出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之高。这件作品也是王羲之对美彻底领悟后的自然流露。

意象是一种思维表象,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有着重要价值。美学意义上的“意”是指观赏审美及构思创作时候的一种心理感受和意趣,“象”是思维想象过程中呈现的外物形象,主观内在的“意”与客观外在的“象”的融合,是一种“心物合一”的审美创造。设计意象是主体意识中有意味的一种特殊心象,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设计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是意和象的统一。王羲之使用毛笔,运用王氏笔法,通过所看所思所想,把心中的意象外化出来,转化成意象符号,创作出千古绝唱《兰亭序》。

(一)气韵生动的笔法美

顾名思义,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是书法的灵魂。通过独特的笔法将作者内在的情感外化成形式美感,正是书法的绝妙之处。笔法美是优秀书法作品必须具备的。《兰亭序》的笔法美是令人惊叹的。仔细研读全帖,可以看出其用笔十分精到。每一个字从起笔至行笔再到收笔都一丝不苟,提按转换自然流利,笔画线条或细若游丝或峰回路转,笔断意连,笔锋力道都恰到好处,许多笔画从轻到重完成一个完美的渐进过程。其笔画的提按导送,使转的起伏节奏,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这是王羲之在自然生活中通过大量笔画结构的设计意象练习达成的。

《兰亭序》中点画形态藏露结合极尽变化,线条处理精致巧妙,形态变化异彩纷呈,光是最简单的“点”的写法,就有斜点、平点、短点、长点、出锋点、曲头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呼应点、三点相连点等。其他横竖撇捺等各种笔画的写法各尽其妙,集多种笔法于一体,中锋与侧锋变化穿插,藏露融于笔中,起笔与行笔牵丝映带,翻转纵引呼应生动,流露出清秀洒脱的自然美,进入疏朗空灵的意境。王羲之善于运用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间的呼应,使点画之间脉络相通、气韵流动,字里行间俯仰有情。

(二)出神入化的字法美

字法即是字的结构造型方法。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结构布局如同建筑艺术,在相对规范的标准下设计间架结构,追求艺术的变化,体现艺术家个人不同的意象情韵,这是所有艺术的根本目标。

《兰亭序》每一点、每一横、每一钩都十分精妙,每个字的结构自然也非常讲究,打破均匀、平整的布局概念,强调平衡状态下的俯仰揖让,字态欹侧丰妍,势巧形密。比如左右结构的单字“峻”“喻”“嗟”,特意把左边偏旁位置安排得很高;同样左右结构的单字“初”“况”“列”,又特意把左边的结构位置安排得比较低。在一行字中,单个字的结构变化必须由上下字配合,前后呼应,才能实现变化中的统一。比如左右结构的“群”字写成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君”字横画向左下倾斜伸展,笔画粗壮;下半部分的“羊”偏右安排,笔画纤细,形成强烈对比。紧接其下的“贤”字也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左边偏左下安排,右边偏右上安排,形成较大的斜势;下半部分的“贝”字穿插在中间,上宽下窄对比强烈。接下来的“毕”字上边结构比较紧凑,下面的两个横画一斜一平、一细一粗展开,与上面的部分又形成长短粗细松紧对比。接下来的“至”字,起笔横画短,紧接着的撇提笔画拉长,后面的笔画收敛紧凑。“群贤毕至”四个字的安排,每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富于创新,疏密宽窄,错落有致,前呼后应,顾盼生情,妙趣横生,韵味悠长。

(三)自然和谐的章法美

一件优秀的作品,必须做到笔法美、字法美、章法美三美合一。章法布局是一幅作品的整体气象,在书法艺术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它与运笔节奏、笔力强弱、气势大小,乃至结构好坏、意境深浅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兰亭序》充分体现出自然和谐的章法美。字与字之间大小随意,长短配合,错落有致,如美女般各尽其态,极尽变化。每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又不整齐划一。前四行极疏朗,其中第二行与第三行之间简直“疏可走马”,从平静到欢快、活泼、疏朗、潇洒,神采飞扬,愉悦之情弥漫于字里行间。中间部分布局比较匀称。最后七行,前三行谈到人生苦短,所以书家心情慢慢沉重,行距越写越趋于紧密,行与行之间有的长笔画穿插到对面一行,书写随性而自然,清朗妍美。作品局部极尽变化,不呆板,而通篇气息简淡空灵,不激不厉。

(四)清新洒脱的意境美

意境就是意和境的和谐统一,也是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最高的审美准则,在诗词、绘画、园林、建筑及盆景等传统艺术的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意象的基础上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中的线条犹如舞蹈者的身体,起承转合,腾挪跳跃,看似简单却变化万千,由此幻化、升华到美的意境,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作品中尤为直观典型。《兰亭序》线条清新灵动,自然随化,形态飘逸,韵律流美,运笔节奏变化丰富,体现出形象生动的气韵之美、清新洒脱的意境之美。

(1) 单边供电模式下2列AW3车同时起动电流峰值(4 400 A)未达到电流速断保护的整定值(9 000 A);

三、《兰亭序》书法美学与设计

书法艺术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一样立足于自然物象,反映出的不只是感官上赋予人们的艺术美感,更多的还包括在艺术思维的逻辑运动中所产生的艺术哲学,即书法美学。书法的传统书写状态就如同设计的理念,并非为了完美而完美,为了设计而设计,其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能给人感染力。

(一)书法之“情”与设计之“理”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中的情感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而是“审美情感”,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感无关,由艺术作品“有意味的形式”所引起的情感。艺术作品中激起我们审美感情的色彩、线条,组成特殊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建立在“设计意象”的基础之上,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每一个笔画线条在细微的动作变化中都细腻、灵敏地反映出书家性情的变化轨迹。它比绘画和建筑中的线条具有更加丰富的抒情性。《兰亭序》轻重、快慢的书写传达着作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体现了王羲之情绪起伏的变化轨迹,线条的丰富变化充分表达出王羲之当时的情感。书家将设计与情感完美融合于书法中,在性情的助推下书写出毫无设计痕迹的作品,却处处离不开设计,而成就《兰亭序》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审美情感与理性设计的融合。

设计是理性多于感性的艺术思维活动。从对设计元素的选取到对设计形式效果的把握,设计师理性地安排和把握整体的美感。亚里士多德曾说:艺术作品是根据作者内心的原理而合乎目的地统一起来的。设计与书法在理性和情感方面具有相同的美学意义。

(二)书法之“意”与设计之“象”

设计这门艺术可以追溯到人类活动的远古时期。中国古老的手工艺就是一种设计,表现在书法上就是毛笔书写之前的刻字。从商代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钟鼎文及秦汉时期的碑刻文字,都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设计活动。任何艺术行为都需要设计,任何人文记忆也都要经过设计,从古至今书法都具有很强的设计性。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基础,依托汉字的结体构造意象设计过程,更多的是将书写内容抽象、升华至艺术美学高度,用黑白二维元素将其表现在特定的纸上。这便是书法之“意”与设计之“象”的融合。

现代设计是针对眼睛功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同样需要创作主体对客观物象进行改造,创造出一种艺术形象,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从“意象”的视角来分析,书法与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书法之“传”与设计之“承”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融入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承载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追寻坚守,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和继承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体现。书法传递给我们太多优秀的东西,对书法进行抽象继承是设计的灵魂之作。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再理解与再发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是这种传统使过去蕴含在现代之中。

(四)书法之“创”与设计之“新”

中国书法体现了中华文化继承创新的发展观,不论是刻、铸在甲骨、钟鼎、岩石上,还是写、印在木牍、竹简、宣纸上,均记录、继承、传播、发展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时也记录了书法艺术本身的创造发展轨迹和演化历程。书法艺术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笔画的长短粗细、字体的大小宽窄、结构的简省欹侧、行笔的疾徐连断、墨色的浓淡飞白、章法的开合疏密等,用最意象化的笔画线条、黑白两色,营造恬淡高雅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古圣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继承传统的目的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优秀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又丰富传统。特别是跨专业的继承与借鉴,会对设计的创新发挥积极的影响。创新是技术和人性化的综合。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对设计形式要求尽善尽美。设计使现代与传统对接,以恰当的方式找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最佳契合点,推动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结语

在《兰亭序》的书法创作中,王羲之不仅用精湛的笔墨技巧、巧妙的结构造型及章法布局呈现出美的形式,还运用设计意象的审美元素把丰富的文化情感融于笔墨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设计的创意空间与表现形式,同时开创了书法主动表现个性、表达诗一样的意境,以及表达哲学思想的全新的美学形式。

猜你喜欢
兰亭序王羲之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盘中的意式美学
流觞曲水 千年传奇——关于《兰亭序》的人文及美学思考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你会背《兰亭序》吗?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