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传承
——以藏族民歌为例

2022-09-06 13:33刘雅欣
大众文艺 2022年15期
关键词:藏族民族音乐音乐

刘雅欣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一、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意义

《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理解我国各民族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2022年新发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音乐课的学段目标设定,每一学段都重点强调了理解中国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必须依靠教育教学,向学生传达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从而激发学生传承民族音乐的自觉性,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笔者有幸在藏族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藏族的风土人情深有感触,因此本论文将以藏族民歌的为例,论述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播与传承。

二、当前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现状

在各类型音乐繁复交错的今日,相比通俗音乐广受追捧的情境,民族音乐因其旋律、唱腔的因素,只拥有一部分特定的受众,因此始终置于下风。笔者回忆起自身就读中小学时,同学之间广为流传且备受喜爱的也是类似《青花瓷》一类的通俗音乐,不由忆起之前浏览过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主要调查范围在上海地区的城乡小学,中小学范围的调查问卷共计2000份,调查结果得出:在现代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中小学生将民族民间音乐列为首位喜爱的仅占11.7%,列为末位喜爱的占64.3%。从这一份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在各种音乐类型中多被学生列为末位,该调查结果与许多基础教育新课程教育教学系列书籍,以及关于民族音乐在中小学中发展现状的相关论文调查结果如出一辙。在当前的实践过程中,民族音乐融入初中音乐课堂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源于教师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源于学生对民族音乐兴趣缺乏。作为新时代的发展者,如缺乏对民族音乐的保护意识,长此以往下去,优秀的民族音乐停滞不前,甚至陷入被遗忘的边缘。面对学生的不接受,不理解,教师要承担的责任就是加强自身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让自己在有扎实功底的前提下,通过正确且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

三、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学生是从感知开始,进行对新的概念、新知识以及新技能的认识活动。如果能够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感性认知。形象生动鲜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力、思考力增强。现阶段许多表格式教学设计的详案中,都给媒体作用及分析留出了一个单独的板块,强调运用多媒体的重要性。音乐课作为一门着重于实践的课程,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音乐并参与音乐活动。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并非都亲眼见证过各民族的风采,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在学习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如果仅凭老师的讲授或课本上呈现的文字和图片,学生会觉得所学内容较为空洞和抽象,无法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影像资料和相关素材,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与理解。

藏族地区的风景有着自然的,原始的冲击力,它与国内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反差,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推进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从视觉入手,引导听觉,视听结合,培养兴趣。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除去技术方面的设计,素材方面的选择也应当多做推敲,保证清晰度,还原度和真实度,抓重点,用经典,做到用素材要溯源。例如在人物图片的选用上就可尽量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同龄人的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共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以食物作为学习音乐文化的媒介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藏族的酥油茶,青稞酒,糌粑都值得介绍一二。在建筑图片的选择上,布达拉宫,藏族碉房,五彩经幡都是经典的形象。在歌舞视频的选用上也要选择色彩鲜艳,清晰有趣,形式多样的作品。

多媒体的运用,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可以贯穿课堂始末。

(二)结合地域特色,梳理音乐特点

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是藏族歌曲的主要特点。歌曲内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歌颂山川河流和生产劳动的山歌与牧歌,一种多表现男女间的爱慕之情,唱出生活中对人对事的爱憎之情。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在他的创作生涯中,通过收集、整理、出版藏族民歌歌集,从民族的民间文化中汲取精华,为自身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诗中写道:“母亲脱口而出的那首歌,就成了我毕生的盘缠。”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独特的地域特色,藏族地区地域辽阔,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藏族人民天生就拥有嘹亮的歌喉,在蓝天白云下用悠长的声音交流。例如歌曲《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该歌曲属于藏族音乐表现形式中的“弦子”,歌曲委婉抒情连绵不断,旋律优美细腻,多倚音,节奏疏密相间,歌词具有一字多音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听为主,带领学生多听多体会,通过分析歌曲的关键特征,把握弦子的风格特点。在学习《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之后可以将弦子、囊玛和堆谐三种表现形式的主要特征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总结,并根据各形式选取部分教材外曲目由学生听辨,以此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特征的记忆。

(三)演唱与律动结合

藏族地区自然风光雄伟壮丽,藏族民众热情淳朴,能歌善舞。由藏族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歌也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这其中,流传度最高的民歌形式就是“果谐”,多在节日欢庆时,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两部分,慢板就是通过快板旋律的简化和紧缩后构成的。对于“果谐”这一表现形式的拓展,可以安排在《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之中,将“果谐”和“堆谐”对比讲解,名字相似的性可加强学生的记忆。

其次就是“弦子”,它起源于四川巴塘,有着优美的曲调、丰富的曲目和舒展的舞姿,被誉为“巴塘弦子”。而“堆谐”则是把表演和歌唱完美地结合起来极具表现性的踢踏舞。“囊玛”的流传地区以拉萨为主,其音乐基本上分为中速引子、慢板歌曲和快板舞曲三个部分,在欣赏课《阿玛勒火》的教学中,可将曲目分为三个部分详细讲解,并设定特有的动作辅助听赏音乐的过程,最后由学生判断音乐转换之处,以此了解“囊玛”的主要特征。

酒歌也是藏族民歌中流传广泛的一种歌曲,它常饮酒敬酒时演唱,往往会伴随简单的律动,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酒歌也反映出了藏族人民豪爽的性格,就算是远道而来的陌生人,他们也会展现出藏族人民的热情与豪爽,邀请人们尽情地畅饮。在藏族音乐单元的教学中,可将酒歌加入教学拓展环节,带领学生模仿藏族人民举杯演唱,以此体会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藏族民歌还有很多形式,如山歌、牧歌、农歌等。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能歌善舞的特点,在藏族地区,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的日子,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看藏族的人民拉起手围着篝火跳起轻松而自由的舞蹈。在藏族,歌曲不只是舞台表演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群众性的爱好和娱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舞蹈与歌唱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献上最洁白的哈达》《阿玛勒火》之后,就可以拓展简单的藏族踢踏舞蹈,可以让学生准备丝巾模仿水袖,感受藏族舞蹈特有的身体前倾的,松弛的体态律动特征。学习简单的退踏步,晃袖,颤膝等动作,再由此讲解藏族舞蹈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四)了解民族背景,讲述民族故事

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家葛詹尼发现,人的感觉、行为和感受都是以记叙的形式呈现在大脑的左半球。此外,大脑对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协调也是通过记叙的方式。举个例子,我们在潜意识中做了一些选择时,总是会为了说服自己而构建一个举足轻重的意义。大脑在记叙自身的故事的同时也乐于接收故事,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的茨万说,我们在听他人的故事时,通常会产生一种代入感,以此与故事主角的感觉相融合,从而成为主人公。故事对于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尤其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一种固有的吸引力,这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民族历史变迁的角度,从宗教信仰的角度,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以及丧葬文化的角度,都有值得讲述的故事。藏族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内容丰富,在讲述故事的选择上则可以尽量与教材音乐结合,在歌曲学习的基础上寻找与其相关联的故事,同时注重故事所包含的德育意义。例如歌曲《正月十五那一天》又被称为《迎公主歌》,这首歌曲描绘了藏族人民热烈欢迎文成公主进藏的场景,在教学这首歌曲时就可以讲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她对汉藏两族文化交流的贡献,从而揭示歌曲表达两族人民团结一心的主题。在欣赏《天路》时则可以讲述川藏地区修筑铁路的故事,介绍藏族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貌特点,讲述铁路修筑的艰辛,表达参与铁路修建的人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从而引申出爱国意义。学生了解音乐背景故事是在音乐课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感受音乐的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设计安排中,还要注意主次分明,以音乐本身的学习为主,避免将音乐课上成语文课。

(五)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合

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都有各自的特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通俗音乐之所以受学生追捧,是因为它的内容通俗易懂、节奏鲜明且多重复,旋律非常具有记忆点,因此多流行于一时。而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代代传承,歌曲旋律自由,歌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实纵观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有从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二者相互抵抗,也相互依存。

当一种文化洪流汹涌而来时,只靠抵御的方式必然是不可取的。那面对通俗音乐的潮流,民族音乐该如何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面对通俗音乐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冲击,教师该做怎样的取舍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笔者发现,藏族本土人民创作的通俗歌曲,与我们平日常见的通俗歌曲有着同样的特点,旋律保留了藏族音乐的元素,但又变得平稳,容易记忆,编曲多运用电子乐器。他们演唱的语言则是用的本土的藏语,就算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族音乐,笔者也能从他们的演唱中听到明显的属于藏族人民的特征。这样的歌曲,恰好易受到初中学生的喜爱和关注。以教材《走进西藏》单元的选曲《天路》为例,该曲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藏族民族,而是一首融合藏族音乐风格特点创作的通俗歌曲,该曲旋律优美抒情,宽广辽阔,歌词具有一字多音的特点,在歌词内容方面既表现了藏族的地形地貌,最有特色的饮食青稞酒,酥油茶,还表达了藏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紧密相连的情感,这种具有藏族风格特点的通俗歌曲还有很多,例如《妈妈格桑拉》《青藏高原》《回到拉萨》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便是大众对藏族音乐的最初印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教授教材选用的歌曲,还应多收集类似的“新民族音乐”,并融入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歌曲本身的创作,还是演唱语言或方式的选择,任意的组合都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人新奇的感受。民族音乐与通俗音乐就像流动的河水,互相融合,互相借鉴。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一件事物的好恶也很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新事物的了解更多的源于紧追潮流的意识。因此,对初中生的引导不在于突飞猛进,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能积累一些兴趣便是一些。就以藏族民歌来说,在初中生学唱歌曲环节,自由化的旋律和高亢的曲调在对于处于变声期的初中生来说,学唱的过程中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设定不一定要求都会唱,但要懂得听。该如何懂得听?那就应从各类音乐要素出发,详听详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度,让学生从通过从听到听懂的实践过程,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深入的理解。

结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重要的一分子。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将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课堂必修的基础课程,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接收能力,使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从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环境来说,民族音乐的传承还待进一步的完善,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发展时间。希望音乐工作者们能不断的努力,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在教育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猜你喜欢
藏族民族音乐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The Light Inside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音乐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