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釉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2-09-06 02:27王建胜李佳颖尹腾飞周口市文物考古所河南周口466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
关键词:战国陶器起源

王建胜,李佳颖,尹腾飞(周口市文物考古所,河南 周口 466000)

釉陶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自20世纪初以来,汉代铅釉陶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40年代,苏秉琦主持发掘宝鸡斗鸡台东区墓葬,并首次对其中汉墓出土的铅釉陶器进行了考古类型学研究。之后几十年,学界围绕釉陶起源、胎釉成分、工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2018年4月在河南郑州召开的“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汉唐釉陶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汉唐釉陶研讨会”)介绍了近年来汉至唐代釉陶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成果,并根据新资料再次讨论了釉陶的起源、釉陶与瓷的界定等问题。本文从釉陶的起源、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新进展等方面概述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一、我国釉陶的起源

关于我国釉陶的起源问题,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我国铅釉陶的技术产生,有“西来说”“本土说”和“改良说”三种看法。持“西来说”观点者认为“碱金属硅酸釉埃及早已发明……在混入含铅物质变成容易熔化的釉后逐渐扩散到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西亚一带”,并认为我国的铅釉“是在汉朝时经西域传来的”。持“本土说”者主要依据是中国与西亚地区出土铅釉的化学成分有本质区别,因此“中国的铅釉是独立自创的”。“改良说”则认为中国在掌握了炼丹术的基础上,汉代的陶工对西方铅釉技术进行改良,从而制作出低温铅釉陶。各观点均有所据,但都应对中国早期琉璃器的使用加以关注。近年,江苏无锡鸿山越国墓铅钡釉陶胎玲珑球(报告中称“青瓷罐”)(图一)和山东临淄战国齐墓铅釉罍的出土,为探索我国釉陶的起源提供了新线索。

图一 江苏无锡鸿山越国墓铅钡釉陶胎玲珑球

二是关于我国铅釉陶的始烧年代,有“西汉中期说”和“战国说”两种观点。20世纪70年代,俞伟超根据西安地区发掘的一座西汉武帝时期的墓葬资料提出铅釉陶起源于西汉中期的观点。“战国说”者主要根据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一件绿褐釉蟠螭纹盖壶,据传其出土于洛阳金村战国墓。但由于该战国铅釉陶器非正式考古发掘资料,长期以来其科学性备受质疑。2006年山东淄博一座战国晚期墓中出土了两件青釉罍,并于2016年委托北京大学对其中一件罍的器盖进行了无损分析,结果表明该器物为铅釉陶(图二)。这为论证我国铅釉陶起源于战国时期提供了新的资料。

图二 战国齐墓铅釉罍

二、釉陶与瓷的界定问题

北朝是我国北方瓷器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北朝墓葬所出土部分陶瓷器的性质判定涉及釉陶与瓷器的界定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安金槐首先提出瓷器的四个标准。尽管后来关于陶与瓷的区分标准越来越细化,但仍以此四点为基础。近年来,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刘毅认为“釉”是釉陶与瓷器的首要区别。因为铅釉与石灰釉的配方迥然不同,而胎土则取决于不同的产地。就北朝而言,釉陶与瓷器的胎可能只是精粗的区别,而釉则是两种不同的配方,所以它们的区分应以釉优先。王建保认为现行的界定标准有一定局限性,应以釉作为判定古代陶与瓷的主要条件之一,胎不能作为唯一或第一条件。同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界定标准,并要充分考虑我国古陶瓷存在的巨大地域差异和品类差异,分别给出适当的判定标准。

自2005年以来,随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安阳北朝纪年墓中出土了一批铅釉陶,为我们深入研究北朝釉陶与瓷器的区别提供了宝贵材料。此外,相州窑的考古新发现证明相州窑不仅烧制青釉瓷,早期还烧制红釉陶(图三),这为推断北朝墓葬中出土釉陶的产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三 相州红釉陶

三、汉至北朝釉陶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针对汉至北朝釉陶的相关研究更加深入化、系统化,且不乏新观点。个案研究方面,如陈彦堂针对釉面上有彩绘装饰的铅釉陶器,提出绘彩类汉代铅釉陶器的定名,认为这类器物应是中国陶瓷史上釉上彩绘工艺的滥觞。也有对于北朝釉陶新的认识,如任志录提出“低温白釉薄釉陶”的概念,称这类器物的釉呈白色或泛黄,釉层很薄易剥落,胎质细但较疏松,其与同期的白瓷、黄釉陶器、三彩既相似又有区别,时代为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还有研究者对某一特殊种类釉陶进行了系统考察,如王天艺从分布区域、年代、工艺、区域间关系等多方面对汉代复色低温铅釉陶器进行了考古学观察,并指出这类器物主要集中分布于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关中宝鸡地区和河南济源地区,不同区域之间的器物种类特点和流行年代有所差异,在装饰上有多种技法。实验证明绿釉成分主要为铜元素,红釉和黑釉的成分主要为铁元素,只是配比不同。在综合研究方面,如陈彦堂对汉代低温铅釉陶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从釉面特征、釉料成分、胎质、技法和烧成温度乃至功用等方面,重新对低温铅釉陶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再从工艺和造型出发对其分类进行了探索,继而考察了流布范围及区域特征,同时又根据色调和图案的对其装饰工艺进行了详实研究。在起始年代与来源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铅钡釉陶胎玲珑球恰好就是我们所说的绘彩类铅釉陶器的早期形态。在胎体上使用含铅的釉料进行点彩或者绘画,使其兼具护胎与装饰的双重功能。这种技法,明显地是从东周时期蜻蜓眼一类琉璃珠借鉴而来的,后者是受到埃及、西亚等域外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采用这种工艺进行装饰的器物,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出土品目前仅见鸿山4件玲珑球。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分别收藏有几件点彩的低温铅釉陶灌,其外观装饰效果与同时期的蜻蜓眼琉璃珠和鸿山玲珑球非常相似。因此,鸿山玲珑球的出土,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前述境外藏品的新视角。事实上,学术界持战国起源说者,基本径直称之为战国低温铅釉陶罐。今天看来,也并无不妥。

从胎土成分看,玲珑球的陶坯为陶土,视为陶器殆无疑义。从装饰观察,其所装饰的釉为铅的化合物,与铅釉无异,视为铅釉也没有问题。满足了这两个基本条件,故称之为低温铅釉陶器当无不妥,自然不应把它从早期低温铅釉陶器中剔除。恰恰相反,该物不仅证实了笔者对低温铅釉陶器的分类,即其中有一类是绘彩类,而且证实,绘彩类与单色釉是并行发展的,这是低温铅釉陶器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工艺。

四、唐三彩窑址及其使用

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陕西铜川黄堡镇、西安醴泉坊、河南巩义等地发现多处唐三彩窑址。最近,在山西晋城又新发现一处烧造低温三彩器物的窑场,孟耀虎将其暂定为“泽州窑”,并推测烧造时间为晚唐。这为我们研究唐三彩的烧造提供了更多资料。

关于唐三彩的使用,从隋唐东都洛阳城最新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城址与墓葬中出土的三彩器在器型和制作工艺方面并无显著区别,只是城址中的出土物以日用器为主,而墓葬中出土的三彩器除了日用器外还有人物俑、动物俑和建筑模型。在宫城、皇城东城和里坊区均出土有三彩器,可见从皇家到民间,三彩器都有一定程度的使用,但不作为主要的生活用器。大量的三彩器还是为丧葬而制,少数是用在高级建筑殿堂之上的建筑构件。

五、研究展望

在过去数十年间,汉唐釉陶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随着考古新发现的增多和科技的进步,釉陶诸多问题尚待推进。现对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一展望。

(一)关于釉陶起源问题

从临淄战国墓出土的釉陶罍来看,其技术已十分成熟,在此之前应有一个发展过程。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绿褐釉蟠螭纹盖壶,相传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因此在今后的田野考古工作中,河南的考古工作者对此应多加关注。同时,如陈彦堂所言,在探索铅釉陶器起源问题时,既要有大量的科学发掘出土物,又要对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标本进行科学的检测。此外,战国与西汉的铅釉陶之间能否衔接也值得研究。

(二)关于釉陶的社会属性

考古学研究的目的是“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少涉及其社会属性。汉代釉陶均出土于墓葬,而唐三彩也绝大多数用于陪葬,因此釉陶的使用被赋予怎样的社会意义,以及使用者所处社会阶层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将来针对汉唐釉陶的宏观研究时,应将其置于整体社会背景下去探讨其存在的价值与历史意义。

[1]①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1948 年。

②叶喆民:《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轻工业出版社,1960 年。

③谢明良:《有关汉代铅釉陶器的几个问题》,《汉代陶器特展》,高雄市立美术馆,2000 年。

④李知宴:《汉代釉陶的起源和特点》,《考古与文物》,1984 年第2 期。

⑤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年。

⑥张福康、张志刚:《中国历代低温色釉的研究》,《硅酸盐学报》,1980 年第1 期。

⑦水野清一:《绿釉陶につて》,《世纪陶瓷全集》,河南书房,1955 年。

⑧刘毅认为尽管丝绸之路可能在张骞凿空以前就存在,但大量琉璃器的使用应与铅釉陶的出现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探讨中国铅釉陶起源时,对中国早期琉璃器的传统不能视而不见。参见郝柯羽,何一昊:《汉唐釉陶研讨会纪要》,《中国文物报》,2018 年6 月1日第6 版。

⑨南京博物院等:《鸿山越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 年。

⑩王会田,崔建军:《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发现一座战国墓葬》,《考古》,2008 年第11 期。

⑪谢明良:《中国早期铅釉陶器》,《中国史新论:美术史分册》,台北经联出版社,2010 年。

⑫郎剑锋,崔剑锋:《临淄战国齐墓出土釉陶罍的风格与产地—兼论我国铅釉陶的起源问题》,《华夏考古》,2017 年第2 期。

⑬安金槐:《谈谈郑州商代瓷器的几个问题》,《文物》,1960 年增刊第1 期。

⑭王建保,张茂林:《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陶与瓷之界定标准》,《中国文物报》,2014 年4 月9 日。

⑮陈彦堂:《关于汉代低温铅釉陶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古代文明》(第4 卷),文物出版社,2005 年。

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 年。

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巩义黄冶窑》,科学出版社,2016 年。

⑱孟耀虎:《山西晋城唐代低温釉陶窑址的调查》,《华夏考古》,2017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战国陶器起源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分析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孟母教子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不完美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