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索寓言》中“驴子”的象征意义

2022-09-08 13:44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斯巴达伊索驴子

黄 宁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

一、《驴子与主人》及象征意义

《伊索寓言》中,“驴子与主人”一文讲述道:驴子不满眼前的艰辛,希望改变命运,向朱庇特神请求更换主人,但结局却是越换越不如,从草料商到瓦匠,再到皮革匠,驴子的下场反而更加悲惨。在评述中,讲述者认为“对一地方心怀不满的人很难在另一地方得到幸福。”从中可以看出,驴子被鄙视为不安分、不满足,要求无理,所以才会遭受严厉的惩罚。问题时,驴子为什么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驴子的愿望和要求为什么就是无理的?为什么在朱庇特神那里驴子不配享有公平待遇?

寓言是语篇隐喻,其中虚构的故事既具有言内之意,又具有言外之意。作者运用概念隐喻,把动物比作人。如此一来,现实语境与寓言文本产生语义冲突,这是其寓意产生的基本条件,“产生的基础是相似性,尤其是物理基础与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也包括由情景相似引发的情感间的相似性。”相传,《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巴尔干半岛,其讲述和整理的寓言应该发生在他生活的和之前的古希腊时代。因此,从隐喻的角度分析可知,寓言中的动物之间的关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相似性来看,驴子整天拼死劳作,暗无天日,象征着奴隶,而奴役驴子的主人则象征奴隶主。在古希腊,依据雅典法律:“奴隶有权寻求庇护,忒修斯神庙位于市政广场附近,欧墨尼得斯(Eumenides)神台位于雅典的卫城上,上述两圣地均为奴隶惯常逃跑并寻求庇护之地,借以逃脱凶残的奴隶主。雅典法律允许奴隶提出请求转卖给另一主人。如果有幸得到神殿中祭祀的庇护,他们便可以彻底摆脱当前的奴隶主。”由此可见,神台的祭司有权调解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可以让奴隶更换主人,继续做奴隶,而不是终止做奴隶,神台维护的是整个奴隶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寓言中的朱庇特神象征着祭司。《伊索寓言》的创作是有深刻目的的,伊索对奴隶主和贵族统治深恶痛绝,希望借助寓言故事来“揭露了贵族奴隶主的贪婪凶暴,同时歌颂了广大奴隶和下层平民顽强的斗争精神。”同样,在“驴子与主人”一文中,伊索创作的目的不是指责驴子不安分、不满足,而是为了揭露奴隶生存状态的恶劣,奴隶主的残暴,庙宇中祭司们与奴隶主狼狈为奸,揭露的是整个奴隶制度的罪恶。那么,在奴隶制度下,奴隶的命运如何呢?文章将从奴隶制度的特性,奴隶阶层的抗争及阶级意识的局限性等层面来展开详细的论述。

二、奴隶制度的剥削特性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奴隶制度比原始公社制度进步,但就其自身特性来看,奴隶制度却是极其残酷、血腥、赤裸的剥削制度。奴隶制度凶残的剥削特性注定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冲突贯穿着整个奴隶社会,阶级斗争也从未停歇。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制度对文明的创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希腊的地域版图有别于当今的世界版图,它主要由一些奴隶制城邦组成,具体涵盖小亚细亚西岸、爱琴海诸岛及巴尔干半岛南部。奴隶制度的建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公元前2000年左右,米诺斯王朝出现在克里特岛上,这是首个奴隶制国家,由众多分立的城邦组成。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氏族制度分崩离析,阶级社会登上历史舞台,奴隶制城邦产生。在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以贵族寡头为首的奴隶制国家出现在南希腊。而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希腊则建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奴隶制经济、政治和文化达到高度发展。”奴隶制度下的奴隶主要是由战争中的俘虏、海盗劫掳人员、罪犯和负债人员转化而来。在奴隶市场上,奴隶像其他商品一样供人选择,交易双方依据奴隶的年龄、体格、气力等来确定其价格。奴隶阶层成为古希腊饱受压迫的阶级,“一旦沦为奴隶,便从此失去人身自由,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来支配、租借、交易、遗赠名下的奴隶。当奴隶触怒奴隶主时,奴隶主可以严刑拷打奴隶,甚至可以在奴隶身上烙上烙印。虽然长久以来人们都很欣赏古希腊实行的民主政治,但民主政治是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绝大多数的奴隶是享受不到民主政治的,他们一直都是奴隶主阶层剥削压迫的对象。在伊索生活的时代,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财富是在奴隶们的鲜血与白骨上积累起来的。

古希腊的奴隶,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乡村奴隶、城市奴隶和公用奴隶,其中城市奴隶和公用奴隶的待遇要相对好一些,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也相对温和一些。但乡村奴隶的处境却是十分悲惨的,特别是在农田、矿坑等地方,那些奴隶被奴隶主用皮鞭和棍棒打得伤痕累累,额头上已被烙上烙印,脚上拴着沉重的脚镣,他们终日拼命劳作,生活得如同牲畜一般。雅典市政广场的石碑上刻有一封公元前4世纪的奴隶求助信,内容大致如下: “莱塞斯在给塞纳克斯和自己母亲的信中写道,自己正在铸造厂里忍受折磨,希望他们可以伸出援手,向场主乞求改善目前的处境。他写道,‘我’的奴隶主是个极其可怕的人,他把‘我’捆起来,并像对待畜生一样往死里打,‘我’要熬不住了。”

三、奴隶阶层的抗争

奴隶主一直防范奴隶反抗,为此费尽心机,奴隶阶层的抗争从来都不容易,甚至无路可寻。在选择奴隶时,奴隶主心机重重,极力防止日后奴隶们联合生事。亚里士多德就曾告诫奴隶主,在选择在挑选奴隶时,尽量避免同一种姓,不选那些向往自由精神、难以驾驭的种姓,“这样谨慎的选择可以求得劳力的供应,而免于暴力(反抗)的危险。”柏拉图也曾说,尽可能不要蓄养同一国籍的奴隶,最好是找些彼此语言不通的,使他们能够安心忍受奴隶生活,不至于彼此商量而掀起暴动。雅典的奴隶大部分来自海外奴隶贸易,他们种族不一,语言不通,又散落在各个农场、作坊、矿场等地方劳动,很难联合起来对抗奴隶主。在雅典,“家外奴”的出现就是奴隶主剥削奴隶又避免其反抗的手段之一。奴隶主会把一些懂技术、较能干的奴隶放出去赚钱,这就是“家外奴”。“家外奴”劳动所得,除去缴纳一定数额给奴隶主外,剩余可以积累起来为自己赎买自由,这种被解放的希望对很多奴隶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是奴隶主精心算计奴隶的成果之一,既能最大限度地压榨奴隶,又能使其不反抗。雅典的奴隶主们为了缓和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允许部分奴隶解放出去,但被解放的都是些年老体弱、无油水可榨的老奴。

在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冲突之下,抗争是不可避免的。古希腊时期,奴隶们的反抗形式主要是逃跑和起义。在雅典,奴隶在平时和战争期间都有逃跑的,战争期间更为普遍,因为战争造成社会混乱,奴隶们乘机而逃。“奴隶逃亡是雅典长期存在的现象,其数量相当大。”公元前413年,雅典发生了大规模的奴隶逃亡事件,当年斯巴达军队入侵了狄西里亚,2万多雅典奴隶出逃,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工匠。逃亡的奴隶常会跑到庙宇寻求庇护,因为雅典不允许暴力从庙宇捉拿奴隶。庙宇里的祭司有支配奴隶命运的权力,他们可以把逃奴交还给原来的奴隶主,或者把逃奴卖给其他奴隶主,更或者把逃奴赶出庙宇,而被赶出庙宇的逃奴常常被原奴隶主捉拿回去。在斯巴达地区,希洛人反抗斯巴达人奴役的主要方式是暴动、起义,原因之一是斯巴达人的统治极其残酷,原因之二是希洛人“有来自血缘的和氏族的强固联系,这种联系又为他们不是居住在国外,而是处于一种被奴役的状态,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这样一种现实所加强。”公元前650-630年,希洛人举行了大规模的起义,斯巴达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起义经过多次反复战争才被最终镇压下去,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

四、阶级意识的缺乏

在《驴子与主人》一文中,驴子抗争命运的途径是逃亡,寻求朱庇特的庇护,换个好一点的主人,只要活儿轻一些,能够吃饱肚子,就可以继续为主人卖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驴子当时就没有想过不再为主人卖命,没想过把自己彻底地从被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独立自主地生活,或者有想法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那么驴子想也没用。此外,驴子也没有联合一些和自己有着相同处境和遭遇的同伴们,共同反抗奴役他们的主人,所选择的是在压迫状态下妥协,只要能给些许的喘息空间就满足。从驴子和主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主人希望不劳动而拥有财富,驴子很卖力地干活却不拥有任何财富,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十分尖锐的;驴子若想改变被压榨的命运单单靠向神灵求助是不够的,事实也证明了朱庇特神维护的是主人们的利益,而非驴子的利益。伊索的这篇寓言向人们展示了古希腊历史上奴隶阶级斗争意识的缺乏。

在古希腊,特别是在雅典,奴隶们在主观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阶级意识,没有阶级斗争意识,没有要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奴隶主阶级、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意识。“奴隶们并未把自己看成一个阶级,更没有统一的阶级意识,”因此,在两千多年里,奴隶制度平稳维持着,规模性暴动少之又少。另外,奴隶们的分散状态、语言障碍,奴隶主施行的滑柔政策和分化政策在客观上削弱了奴隶的联合斗争意识。“奴隶主对奴隶采取的区别对待的分化原则,使从事不同工作,处于不同地位的奴隶有了不同的利益和要求,破坏了奴隶内部的团结,瓦解了他们反抗的联合力量,这是奴隶没有形成一个阶级,并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革的途径获得解放的原因之一。”但是,上述情况并不适合斯巴达的希洛人。希洛人选择了联合、起义、武力斗争,虽然在古希腊历史上只是个例,但也反证了奴隶阶层的出路在哪里。希洛人世居斯巴达西部美塞尼亚地区,后被斯巴达人征服,变为希洛人,是斯巴达人的奴隶,为期耕种土地并交纳产品。但希洛人的反抗一直未停歇,他们“老是等待着斯巴达人衅隙。他们好像是丛莽中的一支伏兵,遇到机会,立即出击(起义)。”公元前464-413年,发生了古希腊史上最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即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当时斯巴达发生地震,希洛人乘机起义,迅速席卷斯巴达全境。斯巴达人联合希腊各城邦奴隶主共同镇压,希洛人被迫退守伊托木山,坚守10年后双方讲和,起义军渡海西进,来到意大利境内建立自己的城邦赞克洛伊。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以起义军的胜利而告终。希洛人的胜利反证了,奴隶阶层如果团结一致、共同进行武力反抗,就可以摆脱奴隶主阶级的控制,获得解放和自由这一事实。但在历史上,除希洛人之外的古希腊奴隶却极少发生大规模的起义、暴动,这与他们内部缺乏联合、缺乏共同的阶级意识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结语

综合上述讨论可知,在古希腊时期,奴隶主阶层以种种手段奴役着奴隶阶层,有直接的,有隐蔽的,有怀柔、温和的,有残暴、血腥的,但压榨和剥削奴隶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奴隶制度以牺牲奴隶阶层来成全奴隶主阶层。面对不公平的人生命运,奴隶阶层深感不满,渴望改变被奴役的命运,但努力与抗争遭到更为疯狂的镇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奴隶阶层缺乏阶级意识,没有联合武力斗争的意向和努力,所以一直无法改变被奴役的命运,从而得不到解放。从历史进程可见,只有团结一致、武力斗争才能解放奴隶阶层,才能推翻奴隶制度,温和的祈求、寄希望于制度的怜悯是根本行不通的,这也就决定了在奴隶们的悲惨人生中没有春天。

猜你喜欢
斯巴达伊索驴子
驴子的坏主意
想走遍全世界的驴子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驮盐的驴子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横眉与俯首
横眉与俯首
伊索和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