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2022-09-08 01:31吴振我倪日群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晚稻消费量稻米

吴振我,倪日群

(1.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 泰顺 325500;2.温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东濒东海,三面环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四季分明[1-2]。全市永久基本农田19.3万hm2,水稻常年播种面积8.6万hm2左右。水稻是温州的主要粮食作物,2020年播种面积8.00万hm2,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73.63%;水稻总产量54.37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82.8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已从数量型向数量品质兼顾型方向发展,稻米消费由传统的“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3]。温州人多地少,粮食产需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粮食自给率不到1/3,粮食市场反映敏感。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温州口粮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推动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开发,促进稻米生产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4]。

1 温州市粮食及水稻生产和消费现状

1.1 全市粮食自给率情况

温州是浙江省人口大市,境内多山区丘陵,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00 m2,2016—2020年平均粮食消费人口933.46万人,平均粮食消费量217.13万t,平均粮食总产63.83万t,平均粮食自给率仅为29.42%(表1)。

表1 2016—2020年温州市粮食自给率情况

1.2 全市水稻生产和消费情况

温州2016—2020年平均水稻播种面积8.32万hm2,平均粮食播种面积10.72万hm2,水稻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77.61%;平均水稻产量54.77万t,平均粮食总产量63.83万t,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5.81%(表2)。

温州2016—2020年平均粮食消费量217.13万t,口粮消费量160.45万t,其中水稻消费量122.85万t,平均消费人口933.46万人,人均年粮食消费量232.61 kg,人均年口粮消费量171.89 kg,人均年水稻消费量131.61 kg。平均口粮消费量占粮食消费量的73.89%,平均水稻消费量占口粮消费量的76.57%。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为优质稻米开发提供了机遇。

表2 2016—2020年温州市粮食及水稻生产和消费情况调查

1.3 全市中晚稻及优质水稻推广情况

温州2016—2020年平均中晚稻播种面积6.24万hm2,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2.58万hm2,平均水稻播种总面积8.32万hm2,中晚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5.00%,优质水稻播种面积占中晚稻播种面积的41.35%;平均中晚稻产量42.65万t,其中优质水稻产量18.54万t,水稻总产量54.77万t,中晚稻产量占水稻产量的77.87%,优质水稻产量占中晚稻产量43.47%。

温州2016—2020年平均水稻消费量122.85万t,其中中晚稻平均消费量107.73万t,中晚稻占水稻消费量的87.69%(表3)。

表3 2016—2020年温州市中晚稻及优质水稻生产和消费情况调查

2 温州发展优质稻米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2.1 发展优质稻米的有利条件

2.1.1 光温资源丰富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温资源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发展水稻生产。温州山海兼备,土壤类型丰富,生态类型多样,是水稻“北种南引、南种北引”的黄金过渡带,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潜力巨大。

2.1.2 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虽然温州人均土地资源匮乏,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但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有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永嘉稻作梯田系统曾于2015年成功入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

2.1.3 品牌建设基础好

历史上,平阳县“万全垟”大米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环境和历史悠久的耕作经验而久负盛名,“万全垟”牌优质大米是温州市第一个被国家批准注册的大米商标。2002年,“科力”牌大米,系温州市注册的浙江省第一个A级绿色大米品牌。温州虹丰粮油集团公司“虹丰”牌大米于2013年被评为“浙江十大稻米品牌”,2016年获浙江名牌产品。

2.2 发展优质稻米的制约因素

2.2.1 基础设施比较差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规模普遍小而散,特别是山区半山区的梯田路、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机器换人”工作难以推行,劳动力成本高居不下,严重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仓储、烘干、加工等设施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大多数以稻米收购和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远远不够。

2.2.2 优质不优价

受“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种粮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优质稻品种一般产量相对偏低,优质稻米种植过程需增加额外投入,因此,优质稻米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稍高的终端零售价也往往不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产销渠道不畅通,优质稻米又难以卖出优价,优质不优价现象普遍。总体上价格差距不大,市场拉动力不强。

2.2.3 组织化程度低

稻米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分工协作不密切,产业链短而窄,产业链各主体协同效应差,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带动。如认定的2020年度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公示名单中,新增的23家和撤销的9家温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均为非粮油生产和经营企业,保留的313家温州市级农业龙头中仅有10家粮油生产和经营企业。

2.2.4 政策突破少

省、市、县(市、区)粮食产销政策意见没有相应的优质稻米生产支持鼓励政策,制约优质稻米生产发展的设施农用地审批政策尽管省里已做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文件,但乡镇基层一线畏难情绪严重,“最后一百米”仍未打通,极大地挫伤了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优质稻米的积极性。虽然温州市已积极开展“五优联动”试点工作,但是政策覆盖面不广,力度也有待加大。

3 温州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先试先行,政策驱动优质稻米生产发展

温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五部门及时出台《关于推进“五优联动”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温粮发〔2019〕10号),积极开展以“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价、优粮优销”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工作,积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优质稻米生产[5]。2020年9个县(市、区)20家企业参与“五优联动”,实施种植面积0.34万hm2,收储优质中晚稻1.56万t,切实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3.2 夯实基础,提高优质稻米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建立示范基地。结合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和标农提升等项目组织实施,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基础地力水平。在生态环境好、农旅结合紧、农耕文化浓的乡镇,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鲜明的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基地,提升“硬实力”。二是加大技改力度。扶持优质稻米龙头企业,应用先进的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进行优质稻米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系列产品,延伸加工产业链,提高加工附加值和粮农效益。三是要适时指导组织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基地认证和SC等认证工作,切实提升“软实力”[6]。

3.3 产业引领,提高优质稻米经营组织程度

优化生产布局。稻米品质不仅取决于水稻品种遗传特性,而且与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根据我市优质水稻生产区域优势及市场需求,优化优质稻米生产布局。重点在泰顺、文成、永嘉、瑞安等地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半山区建设认证一批稳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单季稻生产基地;在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地平原地区建设认证一批稳定的无公害、绿色连作晚稻生产基地。在苍南、瑞安、平阳、龙港等地平原地区发展大棚蔬菜-水稻等“千斤粮,万元钱”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农作制度模式和“水稻+”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培训生产经营主体,邀请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从优质水稻生产、加工、储存等方面进行专题讲解,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引导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引进筛选区域优势品种,鼓励采用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种植方式,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质量效益。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改进优质稻米生产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以及各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等一体化利益分配和联系机制,形成公平合理、利益互惠、诚信合作、利益和风险共担的产业链,助推优质稻米生产组织化。

3.4 绿色发展,提高优质稻米生产科技水平

一是引进优质水稻品种。优质稻米生产,优良品种是基础。加强从省内外引进筛选主导品种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推广优质稻品种。按生态区进行品种规划,各生态区稳定2~3个主栽优质稻品种[7]。山区、半山区重点引进米质优、稻瘟病抗性较强的单季稻品种;平原重点引进米质优、抗倒性较强、适合机插的连作晚稻品种。同时加大地方特色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二是开展绿色生产。发展优质稻米,绿色生产是关键。依托水稻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团队的力量,围绕优质稻米生产的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根据不同品种特征特性,集成优化配套栽培技术;积极开展因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及农机农艺融合,实施肥药减量控害,大力推广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确保优质稻米生产过程的安全可控。三是推行绿色加工。引进稻谷加工的先进设备,新建一批加工流水线,改进稻米色选和包装设计,提高优质稻米加工技术水平。四是制定行业标准。在筛选出优质中晚稻品种的基础上,进行多年多点展示示范,同时开展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不断地进行配套技术集成优化,逐步总结形成优质稻米生产导则和单季稻有机、绿色生产标准。

3.5 规范管理,确保优质稻米质量安全

标准化生产。结合市场供求与产地环境,按照优质稻谷和优质水稻品种的有关标准选择水稻品种;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农田,确保无工业污染、水源污染,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超标;制定优质稻米原粮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现从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管护、收割等生产过程和加工、干燥、包装等加工过程的全程标准化,确保品牌稻米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中的质量安全。

规范化管理。在优质稻加工企业推广食品溯源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优质稻生产、经营记录制度[8],实行“基地与加工”“市场与加工”“产地和销地”对接;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测工作,建立统一协调的优质稻安全信息组织管理系统;加强农事活动记录及其归档、优质稻标签管理,确保不合格优质稻不进入市场。

3.6 打造品牌,提高优质稻米市场竞争能力

打造区域品牌。以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绿色发展始终贯穿于优质稻米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确保稻米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支持行业协会打造优质稻米区域品牌。

搭建展销平台。一方面,支持经营主体参加如省市农博会、浙江“好稻米”“瓯越好味稻”评比等活动,搞好宣传推介;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线上与线下“两条腿”走路,巩固传统商超、单位食堂配送等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稻田直销”“网红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引进“互联网+粮食”“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粮食加工业+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产业模式,促进产业融合[9]。

举办农业节庆活动。鼓励经营主体以稻为媒,积极探索稻田摄影、稻田科普、稻田音乐节、稻田抓鱼等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亲子体验于一体的主题节庆活动,深入宣传和集中展示生产基地建设、农耕文化挖掘、优质稻米开发等所取得的积极成果,邀请市民代表闻稻花香、尝新稻米、赏稻田美,零距离参与体验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10],挖掘粮食文化元素,以“瓯越鲜风”农产品公用品牌为目标,融入“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11],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晚稻消费量稻米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晚稻帖(外一首)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广州乘车海南路上
2016年11月马来西亚天胶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全球棉花产需预测继续下调
201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470亿吨
广西乐土成功召开“乐土肥地龙2015晚稻销售启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