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未来
——美丽中国与风景大地理想国土营建国际研讨会暨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大会

2022-09-08 08:16
世界建筑导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深圳大学风景园林美丽

2021年9月26日,“奔向未来——美丽中国与风景大地理想国土营建国际研讨会暨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本原讲堂顺利召开。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广东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俊光,副局长吴晓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恩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孟建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昉、朱祥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书记钟波涛,以及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广东省林业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的领导和专家约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吴晓谋、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分别代表广东省林业局和深圳大学签订了《广东省林业局-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会议还设置了“自然保护地与美丽中国”、“风景园林与美丽中国”两个圆桌主题研讨。参会嘉宾围绕“山水林田湖草人”系统原真保护、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国家公园建设实践、海洋保护实践、湿地公园及森林公园保护实践、新时代风景名胜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使命、传统园林文化自信与美丽中国创新发展、大地景观与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实践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任务目标等主题展开详细研讨。会议聚焦行业和区域保护发展问题,气氛热烈,观点新颖,成果丰富,取得了圆满成功。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何昉、副院长张同升分别主持了会议。

专题(一)

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城市、传承自然之道、建设美丽中国

陈俊光局长表示尽快开展全局性和创新性的基础理论、政策咨询、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等研究,力争在森林资源监管、生态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林业灾害防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大胆探索,为全国林业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探出路子、作出示范。对此孟建民院士期待美丽中国研究院能够站在美好的未来去思考当下的工作,秉承“科学规划城市、传承自然之道、建设美丽中国”的创办理念,致力于中国人居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创新。

复合语境下生态城乡建设的思考

科学研究是能够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知识中获得灵感的,吴硕贤院士提出感知思维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对于复合语境下的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城乡建设及保留乡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姜恩来副会长表示整合好各专业资源和力量,深度参与到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当中。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合作体系,并着重于解决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海陆统筹理念下生态系统的发展建设——以广东省为例

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1.7万亿,连续26年全国第一。龙丽娟表示无论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广东,还是美丽海洋,都必须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以海陆统筹的为核心理念去推进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建设,并且真正做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悦的高质量海洋发展空间。徐颂军表示广东省目前逐步建立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对于保护湿地资源的公益性,维护社会长远利益,维护湿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作用。陈庆辉表示在南岭国家公园的申报设立工作中,广东省提出了四个“最”:最严格的保护,最科学的利用,最精细的管理和最高效的共享。通过运用这套管理办法加上国家公园自身的品牌效应,去带动与整合清远、韶关、肇庆、云浮等地区的周边旅游资源,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保护的成果,感受到绿色国土的自然之美。

自然保护地与美丽中国建设研究

吴晓谋强调美丽中国是建立在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的基础之上的,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一手抓筹建国家公园,一手抓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探索谋划、统筹推进,积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广东特点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贡献。苏杨反复强调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价值、以及不可替代性的美丽中国建设,主要在于生态部分,而其中最重要的象征在自然保护地这个领域。当“山水林田湖草人”,人已经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这个时候如果把这里的原住民都赶走了反而变成了一种生态破坏。如何逐步细化和完善[保护]的具体定义,对于率先完成美丽广东、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双减”政策驱动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战国强讲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双减”政策让许多的青少年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去体验自然公园,如果能够在亲子游玩活动中加入自然教育的内容,让更多的青少年更早的接触低碳生活的意识和品德,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何茜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最基本的民生观,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通过对整体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系统的保护,营造理想的人居生活环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规划

左小平认为风景园林学科是可以渗透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之中的基于这样的理念,何昉教授表示人与自然的协调还要落实到保护自然资源上,同时需要科学的分析哪些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区域?哪些是文化价值更高的?它们有不同的保护要求,希望能够把不同类型的、如此珍贵的自然资源都科学的保护下来,为美丽中国建设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朱祥明认为美丽中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当下风景园林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应该是任重而道远的,希望能够肩负起这份使命和责任,砥砺前行,稳步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人与自然、生态与景观的和谐共生

生态与景观需要彼此尊重,互为成就。我们经历了对自然的敬畏、依赖,再到与自然的互动、耦合与共生,从而形成基于地方人文过程的审美范式。杜春兰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是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通过科学分析,建立弹性空间。不要过度建设,但也需警惕泛生态化或全盘风景化,给未来留出时间与空间,平衡人与自然、生态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刘晖表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建设美丽中国,让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积极推进全球生态治理。美丽中国、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等这些理念都是建立在社会对它们的认识的基础上,展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的大国担当。

多学科融合的美丽中国建设发展

林广思提及美丽中国的概念会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影响,以汪菊渊院士对园林学的定义为例从三个层次进行阐述:一个是传统园林,一个是城市绿化,一个是大地景物规划,大地景物也是大地文化的一种延续。美丽中国不单止是自然之美,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人文之美,它从政治理念到学术思想,最后到具体的学科架构,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层层细化,也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整合。王忠杰表示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这些美好是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支撑的,而深圳大学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体系,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与交通工程、美术与艺术设计等领域具有强大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

嘉宾:尼尔•柯克伍德 Niall Kirkwood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GSD)副院长、景观系前系主任主题:教育与产业联合下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研究

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构建

李勇阐述城市发展如何体现生态文明,就是将美丽中国落实到美丽城市的建设当中,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美丽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政府部门与景观规划工作者需要确立绿色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开发的理念,强化绿色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确保绿色基础设施发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作用。

专题(二)

美丽中国国际高峰论坛——遗产与景观国际研讨会

2021年9月26日下午,“美丽中国国际高峰论坛——遗产与景观国际研讨会”在本原设计研究中心219网络在线召开。哈佛大学设计学院(GSD)副院长、景观系前系主任尼尔·柯克伍德(Niall Kirkwood)教授(美国),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澳大利亚风景园林学会前主席肯·泰勒(Ken Taylor)教授(澳大利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前主席史蒂夫·布朗(Steve Brown)博士(澳大利亚)为本次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大会致辞,并做主旨报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张柔然主持会议。

尼尔·柯克伍德教授在视屏致辞中热烈的祝贺美丽中国研究院的成立。他指出,近二十年来最具有创新的设计都来自于学校与业界合作。研究院的成立将促进深圳大学理论研究与产业对接,提供一个促进创新的平台、发挥大湾区的先行示范区的特点。

肯·泰勒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美丽中国研究院将有利于构建一个顶尖国际国内专家的交流的平台,开展中国人居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研究及专业引领工作,成为国家美丽中国建设的行业顶级智库。在主旨演讲中,泰勒教授认为遗产和景观研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在认识论、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上的发展是在一个共同的广泛的知识和跨学科空间中进行的。

史蒂夫·布朗认为美丽中国研究院的五个研究中心将景观、建筑、国家公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儿童友好城市联系在一起,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并将在全球、国家和地方层面上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生活和生计做出重大贡献。布朗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遗产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是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的学术和实践热门话题。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能够促进国际文化景观概念的发展。

三位国际行业领军专家均表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嘉宾:肯•泰勒 Ken Taylor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澳大利亚风景园林学会前主席主题:遗产景观--有关不同学科的融合发展

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团队:

何昉博士,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兼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绿化劳动模范,《风景园林》杂志社创始社长,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创始人兼主持规划设计师,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十大年度创意人物。从事规划设计学习研究教学及实践40 年,完成项目2000 多项,项目获国内外奖200 多项。在生态文明、绿道、绿色基础设施、省立国家公园、水岸公园中有多项规划研究成果。

苏杨兼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社长,主要从事国家公园和生态文明政策研究。国家发改委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审专家组成员,参与了10 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相关工作和中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起草工作。钱江源国家公园首席专家,大熊猫、东北虎豹、南山、神农架等试点区专家和云南省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同升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委员、《自然保护地》杂志编委等。

张柔然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风景园林系副主任,现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副主席,SSCI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Landscape research》编委。深圳市孔雀计划C 类高层次人才,天津市131 创新型人才。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会青年委员。

赵亮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参加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碳输入变化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机制研究”,广东省科技委项目“丘陵林地土壤酸化改良自然扩散修复技术研究”等,发表广东省南亚热带森林生态及自然保护建议论文十几篇。主持或参加欧盟自然绿地发展规划课题,特别是梳理德国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出版相关规划标准著作一本。此外,参加陕西省广州文化战略、西咸新区等文化遗产相关研究,并承担深圳规划馆及杭州规划馆等的自然文化遗产展馆设计工作。

崔峻景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巴黎第十大学景观规划学博士。曾工作于法国LAVUE 国家科学研究院(国家编号CNRS 7218),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大城市空间智能化架构、珠三角城乡数字化架构。学术代表作:《广东地域性景观规划与公共艺术》。

蒋怡辰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交换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曾主持欧洲五校IDEA 联盟研究项目1 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SCI 论文1 篇,北大核心1 篇,及中英文期刊、会议论文若干篇。参与多项实践项目。

刘文洁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澳门城市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澳门遗产学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风景园林,建筑遗产保护等。参与国家社科西部项目1 项,澳门基金会科研项目3 项,澳门市政署横向项目1 项,及其他横向课题多项,发表SCI 论文1 篇、日本JSSD 期刊论文1 篇及中文期刊多篇。

猜你喜欢
深圳大学风景园林美丽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深圳大学与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签约共建产学研专用线站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 年分类总目次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0年分类总目次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