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纸媒“三农”报道如何“出圈”

2022-09-13 08:31马愿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融媒时代破圈报道

摘要:随着互联网平台日趋多元化,大众传播也在逐渐向圈层化、个性化传播方向发展,纸媒不仅面临如何通过精准传播来“固”化受众圈层的问题,还要寻找“破圈”路径,扩大传播范围,重塑纸媒影响力。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好“三农”故事、做好农业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将当下媒体生态与社会环境、技术变革等结合起来,分析融媒体时代“三农”报道存在的不足和面对的机遇,并从受众角度出发,研究纸媒在媒体融合上守正创新、打造爆款产品和“出圈”产品的实践,提出融媒体时代“三农”报道“出圈”的具体路径,即以内容供给侧改革赢得受众,搭建立体化传播平台拓展受众。

关键词:融媒时代;纸媒;“三农”报道;“固圈”;“破圈”

中图分类号:G206;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6-0120-03

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使各行各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互联网发展的“全局用户红利时代”逐渐远去,破除传播圈层壁垒势在必行[1]。

纸媒受制于承载空间和出版周期等因素,无法像新媒体一般灵活快捷地满足受众的全息诉求,且纸媒原有的内容生产模式与运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故走上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势不可挡。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好“三农”故事、做好农业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与使命。纸媒“三农”新闻需要以内容为核心,积极探索新方向,寻找“出圈”路径。

一、当前融媒体时代纸媒“三农”报道的现状

(一)纸媒“三农”报道存在的不足

纸媒“三农”报道議题失衡。目前,纸媒在“三农”方面的报道议题并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宣传意味较为浓厚,报道内容过多聚焦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升、乡村环境变好、乡风文明等方面,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产业发展困境、种(养)困惑、生活难题关注较少,对农村老人、留守儿童等关注较少,缺乏多元、真实的声音;第二,信息传播多为单向,缺乏与受众互动的反馈渠道,不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与心理状态;第三,在新闻策划时,大多数从传播者角度出发,很少从农民视角反映真实需求,主题经常设置得过于宏大,脱离群众。

纸媒“三农”报道形式单一。纸媒在新闻报道一般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形式进行呈现,“黑纸白字”的表达方式,过于“高大上”,但农村受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些报道对于他们来说晦涩难懂。

纸媒“三农”报道传播效果不佳。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手机、电脑的普及,直接影响了纸媒报道的传播效果,纸媒的受众在逐渐变少。纸媒受版面和出版时间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对受众有一定的要求与限制,因而受众逐渐转向新媒体。

(二)纸媒“三农”报道面临的机遇

环境变革赋予纸媒“三农”报道更大的责任。中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就促使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三农”报道中。如今,有关“三农”相关题材的报道内容越来越丰富,公众对“三农”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纸媒在“三农”领域的报道大有可为。

技术变革赋予纸媒“三农”报道更强的生产力。纸媒不再被“一张纸”所局限,可以利用各种新兴技术搭建融媒体平台,生产多样化内容产品并进行精准传播,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同时,利用新技术可让媒体发挥更大的效用,比如推动“新媒体+乡村振兴”,开展农作物种植指导、农产品促销、乡村论坛等,将媒体与“三农”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融媒体时代纸媒“三农”报道“出圈”的路径

(一)“固圈”:以内容供给侧改革赢得受众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能否吸引受众、留住受众,能否引领舆论、凝聚共识,最重要还是内容。纸媒在内容供给上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生产优质内容产品,“黏”住受众。新农村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内在需求是省钱、省事、省心、省力[2]。基于此,“三农”报道内容一方面要紧跟政策,找准痛点、痒点,为“三农”发展提供专业服务,且记者要由信息的提供者变成内容的解读者、问题的解答者,提升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要关注受众新闻需求变化,针对不同的语境调整报道内容与方式,走出新媒体就是轻松、生动多元报道的刻板误区,实现有效传播。

1.以服务“三农”为中心,增进农民福祉

一方面,三农报道要以实用为主。要围绕“三农”中心工作策划好、传播好、解读好党的“三农”政策,以便更好地指导“三农”工作。国家每年会在不同时间下达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要想让这些政策的实惠真正落到百姓手中,媒体就要及时发布信息,将政策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让政策解读成为农民的“使用手册”,便传播、易看懂、可操作。

与此同时,要对各地“三农”工作的创新经验、举措及时进行总结报道,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报道要以帮助农民实现增收为主线,即解决种(养)什么、怎么种(养)、怎么卖等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当下涌现出许多致富新农人,他们或是通过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方法获得高品质农产品,或是借助新媒体平台销售农产品实现销量激增,对这些新农人进行深入采访,形成可参考的经验性报道,有助于为农民致富指明方向。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旺盛,记者要选取不同梯度的全国文明村进行多维度报道,改变以往流于表面的宣传文风,脚踏实地走访典型,写出可实践的“操作手册”,达到领域广、重实用、更多元的效果。

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这需要记者增强专业知识储备,增加专家和学者等人脉资源积累,及时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参考。记者要及时、精准、清晰向农民预告天气状况,采访专家了解有关预防措施以及后续补救措施,帮助农民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要聚焦农村基层生产生活状况,摸清粮食、农产品和畜牧业的生产、储存和销售情况,以及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发挥媒体影响力,联合多方力量,整合资源,为农民排忧解难,让“三农”报道的服务更及时、精准、高效。

另一方面,媒体要做农民的知心朋友。新媒体时代,“三农”报道要多用农民话语,保持短平快风格,让曾经一以贯之的重大主题式报道,模式化的叙事方式、连篇累牍的报道方式远离大众。报道内容创新“破圈”的意义在于争取年轻一代的关注、理解、接纳和认同[3]。因此,纸媒要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赢得受众关注,要注重语态年轻化、产品轻量化、体验交互化。如今,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手机和电脑已成为农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媒介,他们的思维习惯、阅读习惯都在发生变化,在广大农村地区,图片、短视频等碎片化、轻量化内容产品也更受农民欢迎。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在抖音开设的《主播说三农》栏目,主播在每期都会针对当下“三农”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解读,把专业知识点转化成轻松、易懂、幽默的白话,让受众一听就懂,指导性更强;主播还会走到热议现场采访,与农民站在一起,更亲切、更易于接受;及时采访热点人物,结合相关话题做好持续性报道。基于上述特点,这个栏目无论是在农民还是年轻受众中都产生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纸媒“三农”报道还可借鉴电视媒体在短视频领域的表达方式与运营模式,学会“蹭热点”,将最真实、最贴切、最关注的内容传达给受众,持续跟进,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还可精准设置议题,找准与民众诉求、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产生共情效果,让内容产品更具亲和力、烟火气。精心制作内容产品,防止新媒体内容纸媒化,或追求新媒体形式而忽略质量,时刻牢记融媒体产品要以文字、图片、视频等立体多元的形式呈现新闻报道。

2.做精做深农业垂直领域,聚集黏合受众

树牢用户思维。如果没有对受众需求精准把握,就无法实现对舆论的精确引导,这就需要从用户需求出发,不断强化生产者的用户思维[4]。当今受众呈现出分众化、差异化趋势。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农民群体也出现了分化,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在新闻内容生产和媒体转型时,要考虑到如何获得用户、发展用户、黏合用户,使得用户与终端实现有效连接。

在获得用户方面,报纸要在重塑影响力上下功夫,培养、维护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当前我国农村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海量信息中,农民更趋向于可信度高的内容产品,这要求媒体提高自身的专业性,打造集信息发布、政策解读、趋势预测、产品推介等于一体的垂直领域专业平台,特别是要有问题意识,加强沟通与调查,生产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内容产品,并借助各种力量解决农民的问题。

通过多元化传播发展用户。乡村振兴涉及领域众多,涉农报道内容生产要分众化,对农民进行用户画像,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精准和全面传播。比如,可抓取乡村振兴中涌现的典型人物、案例进行报道,鼓舞人心,激励农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同时,“三农”报道活动也不仅限于信息推送,还可以开展如举办论坛、讲座、培训等多种活动,邀请农业专家、党政干部、致富能手等给农民提供指导,让农民对“三农”报道从被动需要转变成主动要求。

增强报纸平台的互动性,黏合用户。农民往往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惠农政策、种养技能等,但缺乏对这些内容询问、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应给予农民发声空间,比如开设专栏、搭建互动平台,保持媒体和农村受众的双向沟通。一些纸媒已在自有平台上做了有益尝试,如在报纸、客户端等上长期开设话题热议平台,受众提问,媒体帮助解决,这样不仅能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线索,还可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尤其是每年农忙时节,有纸媒以“直通车”的方式,一边解决农民的问题,一边以互动带“热”相关报道。另外,纸媒要学习抖音“新农人计划”等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方式,挖掘受众共鸣点,突出用户运营思维,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比如及时回复网友评论、主动设置话题等,维持内容产品热度,且应持续输出“破圈”产品,改变受众对纸媒“三农”报道的刻板印象,逐渐消除传播壁垒,打破圈层。

(二)“破圈”:搭建立体化传播平台拓展受众

移动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产品是媒体核心,但离不开技术支撑,要以技术赋能“三农”报道,搭建立体化传播平台,打通圈层通道,扩大传播面。目前,纸媒的“三农”报道都限于本领域受众,影响范围小,传播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打开“三农”报道新局面。

1.新兴技术赋能媒体,拓宽传播范围

纸媒“三农”报道经常给人“土”的印象,很难突破圈层传播,需要紧跟社会热点制作产品,比如,受众更倾向于移动化、视频化的内容产品,纸媒就可以将长篇文章拆条,制作海报、动图等进行传播。

“三农”报道还可运用AI、VR、AR等前沿技术,全息化呈现新闻报道,让内容产品的形态不再局限于图片与文字,利用多媒体形式传播惠农政策、专业知识等,也让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强。例如,湖南日报在2021年该省召开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之际,推出八连版大型全景新闻漫画《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以“漫画+AR”技术实现融媒体传播,打造出了爆款产品,读者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对这款产品进行阅读,其内容主要以漫画形式尽览十八洞村的脱贫历程,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2.发挥平台优势,打通不同圈層通道

纸媒“三农”报道的内容相对集中,因此受众面比较窄,主要局限在农村地区,传播效果不佳。融媒体时代的媒体是个多元立体平台,可根据不同需求配置不同功能模块,整合资源,向全平台分内容发,拓展受众面,提升传播效果。因此,“三农”报道除了要转变思维,把内容精准推送给目标受众外,还需充分挖掘运用媒体内外部资源,对产品进行“全网推送”,让“三农”报道“出圈”传播。

首先,坚持移动优先的原则。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除了记者,各类机构、个人都可以在不同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有些信息是由记者的“信源”发布,及时且权威,直达受众。基于此,纸媒要转换信息发布平台的优先级,记者在采写稿件时,不需要考虑版面大小与篇幅长短,而是按照“先网后报、先网后台”的顺位,在客户端、网站上先行发布,在时效性上把握先机。

其次,平台内容分发要全面而专业。互联网发展进入了平台化时代,纸媒“三农”报道中不乏专业、多元的内容产品,在进行内容产品的分发时,一方面要实现大平台综合调度,把握最佳时间节点,全网多产品精准推送,利用已有的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平台进行聚合传播,争取多轮扩散,相互链接引流,有效提高各平台粉丝互动活跃度,从而在不同平台之间建立话题联系,打通圈层,扩大传播范围。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介有新的内涵。比如微博、微信是“舆论战场”,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是智能推送的“精准到达”,网站是内容产品的“书架”,因此需根据不同媒介的特质进行精准推送。

最后,纸媒利用自身内容生产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积极与抖音、微信、今日头条、微博、B站等第三方平台通力合作,利用平台优势扩大传播效果。比如农民日报联合西瓜视频发起“寻找乡村手艺人”系列活动,其借助新媒体平台,让传统手艺得以打破时空限制,触及更广泛的人群。短视频、直播等新鲜网络元素的加入,则让传统文化焕然一新,收获了更多年轻受众的喜爱。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全局用户红利时代”已逐渐远去,纸媒“三农”报道要转变思维方式,除了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外,还要紧跟互联网下受众需求变化,技术赋能、平台扩展,及时总结不同行业爆款产品“出圈”经验,奏出新媒体时代纸媒“三农”报道最强音。

参考文献:

[1] 李嘉卓.媒体融合中的领域延伸与圈层重构:基于“出圈”传播热背后的思考[J].传媒,2021(9):76-78.

[2] 姜娜敏.新媒体环境下新农村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研究:以中部地区鄂豫皖三省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7(12):5-8.

[3] 窦锋昌,傅中行.报业转型:“破圈”之年[J].青年记者,2021(24):13-15.

[4] 何兰生.深刻领会根本遵循 用心讲好“三农”故事[J].新闻战线,2021(2):6-9.

作者简介?马愿,硕士,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访编辑。

猜你喜欢
融媒时代破圈报道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棉花娃娃强势“破圈”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导演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创新思考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融媒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