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公安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9-14 09:38吕向文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安民警公安公安机关

吕向文,袁 浩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公安基础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854)

文化自信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始终保持对我们国家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和信心,并对未来的文化发展前景抱有憧憬和希望,它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也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2019 年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公安机关改革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公安机关,引导全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2021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国公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其自身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面对文化自信潮流和响应文化自信号召?如何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结合文化自信内涵,坚定公安文化自信,培育民警对公安文化的热情和职业自豪感?成为促进公安文化建设繁荣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公安文化建设是公安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结合实际,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并创新公安组织的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使之成为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重要力量的过程。公安机关开展文化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及公安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满足和适应广大民警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培育“忠诚、廉洁、奉献、公正”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全面提高公安队伍凝聚力与战斗力为根本任务,以构建和谐警营与和谐警民关系为基本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警战略,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公安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为了解各地公安机关的公安文化建设现状,笔者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了深圳、杭州、大连、呼伦贝尔四个城市公安机关派出所民警为样本,对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借此研究当前公安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达到窥斑见豹的目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3 份,回收问卷535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4%。

(一)认同传统文化但不甚了解

1.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大部分公安民警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到自豪,有92.72%的民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有自豪感;仅有1.15%的民警认为传统文化有迂腐之处,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还有6.13%的民警对此没有感觉。可见,传统文化在当代公安民警的内心还是根深蒂固的。另外,在此次调查中,有37.16%的民警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积极主动参与;有58.62%的民警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表示会全力支持相关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民警认为传统文化和自身没有太大关系。由此能够看出大部分公安民警对传统文化是持肯定态度的,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支持和赞同的。

2.传统文化与公安文化建设结合不紧密。在问及“在日常工作中是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与影响?”时,只有32%的民警表示能够感受到,绝大多数民警并没有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力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较少。在回答“贵单位是否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时,有51.3%的民警表示单位没有专门针对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活动;有34.4%的民警表示单位曾经开展过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有14.3%的民警表示不确定是否开展过相关活动。可见,公安机关对于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重视,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也收效甚微。

(二)对公安文化认识不足

1.对公安文化认知存在偏差。从总体比例来看,大多数民警对公安文化概念依然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公安文化是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公安文化是一种口号、标语”、“公安文化是体现单位领导价值理念的存在”等观点正确的民警分别占总体的41.1%、22.4%和47%,有79.4%的民警认为“公安文化是务虚的”。他们的认知忽视了公安文化的实际功效,割裂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此外,认为“公安文化作为民警的普遍认同和价值理念应自觉遵守”和“公安文化是民警形象、公安标志的内在体现”等观点正确的民警占比分别为76.7%和89.4%,其远远高于对此有错误认知的民警。同时,绝大多数民警对“公安文化需要平台和载体进行展示”的观点表示同意,比例高达78.7%。(见表1)以上种种数据表明,随着公安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基层民警对公安文化概念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公安文化目前并没有得到深入普及,多数民警对公安文化的认知依然存在偏差,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缺乏清晰和明确的理解,对公安文化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表1 民警对公安文化的认知判断占比情况表

2.对公安文化认同度不高。对于公安机关近年来大力宣传的英雄楷模教育,一部分民警对此持肯定和欣赏的态度,占总体比例的56.5%。另一部分民警对此持质疑态度,其中27.8%的民警认为英雄楷模事迹感人但并不认同,表示其很难效仿;15.7%的民警则认为英雄楷模事迹更多起到的是宣传作用。可见,这部分民警对英雄楷模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他们认为英雄精神值得学习,但难以效仿。在“对单位选拔的先进典范、岗位标兵等有何看法?”问题上,有53.4%的民警认为实至名归,有其独到之处;有39.5%的民警对此看法一般;甚至有7.1%的民警认为其能力不如自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仍有相当一部分民警对基层单位评选的先进个人和岗位标兵持冷漠态度,对公安机关倡导的先进文化和值得赞誉的职业精神并未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反而有一些功利性想法,他们的价值选择较为利益化,对公安文化的认同度也不高。

(三)对职业价值缺乏认同感

在当前和平年代,作为高危行业之一的公安工作面临的不仅是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还有随时可能因警务产生的社会负面事件带来的心理上的委屈和沮丧,为完成工作任务的隐忍和伤痛以及来自社会层面的各种诱惑。在随时可能会面临价值观判断失调的干扰和冲击下,正确的民警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公安队伍建设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也是基层公安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以下内容从公安民警的职业价值观角度进行调查。

1.入警态度端正。通过调查数据可知,有34.3%的民警加入公安队伍是因为个人热爱公安事业,有30.7%的民警加入公安队伍是出于自身的社会正义感,可以看出多数民警对公安职业信仰和热爱的程度是很高的。同时,相关调查数据也显示选择“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民警只占7.4%,这说明大部分民警在选择公安职业时对于收入和福利待遇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多数民警对职业的选择相对理性,职业态度比较端正。(见表2)

表2 民警对职业的选择原因情况表

2.职业期待有落差。在“与其他公务员相比您的工作情况是否存在差别?”问题上,有21.7%的民警表示落差很大。当前,有部分民警对于职业期待和现实情况还存在一些落差,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造成的工作差异是目前民警比较在意的问题。此外,参与问卷调查的民警对“您认为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部分民警认为公众存在反感和无视的态度,占总体样本数的33.3%;有58.7%的民警认为公众能够秉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还有8%的民警认为公众对他们的态度是害怕和恐惧;而“羡慕和嫉妒”选项则没有民警选择。(见图1)从样本特征分析此现象发现,选择“反感和无视”的普遍是以男性和警龄在10 年以下的民警占多数,相较于有资历的老民警,年轻民警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表现得较为抵触,对公安工作的荣誉感也表现得没有那么强烈。综上可见,部分民警仍存在职业落差较大的情况,包括入警初衷与现状的落差、与其他公务员相比现状的落差等方面,这种落差往往会挫伤其工作积极性。此外,从民警自身角度看待职业价值的调查结果显示也不太乐观,仍有相当比例的民警对于公安工作缺乏应有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间接影响了群体职业价值的体现,挫伤了部分民警的工作热情。

图1 民警认为的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的态度评价

3.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深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公安文化的核心内涵,理应被广大公安民警掌握和牢记。但是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关“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的问题,能够准确而完整回答出的有341 人,占总调查者的64.7%,部分正确的186 人,占总体的35.3%。由此可见,当前公安民警对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这种最基础的价值认知还存在遗漏,单纯依靠政治要求和纪律约束的方式开展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未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针对重点内容的升华和深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4.对职业价值的追求是正向和健康的。在回答“您认为从事警察职业如何算成功?”这一问题时,有33.7%的民警选择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29.1%的民警选择的是升职晋衔;31.1%的民警选择的是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还有6.1%的民警表示不清楚。从总体来看,公安民警对于自身职业价值的定位主要集中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比较统一且凸显正能量,能够反映出当前我国公安民警整体的职业价值追求是正向和健康的。

(四)公安文化影响力较弱

根据民警对公安文化活动评价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3.7%的民警认为文化活动单调,想参加的意愿相对较低;另外有44%的民警表示愿意参加;其余的人都表示不愿意参加。针对“您认为当前公安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反馈,有197 名民警认为文化活动单一;有132 名民警认为内容教条且形式死板;有135 名民警认为文化活动达不到其文化需要;还有63 名民警认为公安领导水平有限,影响实际效果。(见图2)从相关数据能够看出民警对于领导者的能力还是相对认可的,但问题普遍存在于内容和形式上,也有一部分因素涉及民警的个人文化需求等方面。相关调查发现多数民警对公安机关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并不看好,认为其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对于公安文化的普及和公安队伍凝聚力的提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

图2 民警认为的制约公安文化活动的主要因素

二、公安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安机关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不够

首先,作为我国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其理应认知、支持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民警都高度赞扬传统文化,积极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愿意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但是,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却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构建起传统文化的培育氛围,也没有对广大民警传播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对民警开展传统文化的引导和教育,仅凭民警的个人兴趣自行选择学习,这不仅不利于文化信仰的养成,同时也对文化自信造成一定制约。其次,公安机关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的融入,这也盲目隔断了传统文化和公安文化有机统一的关系,加之对传统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即使部分单位开展了传统文化活动,也没有将其融入到公安文化建设的常规项目之中,短期或单次文化教育活动的影响度和接受度十分有限,民警很难形成共鸣。

(二)民警文化意识的淡薄和保守

公安文化建设涉及两大主体,一是公安文化的接受者,二是公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文化意识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自觉接受文化的意识,二是领导者的文化思维。首先,在公安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中,公安民警是文化的接受者,其以实践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他们是发挥与体现创造性和普及性的重要存在。但当前公安文化建设把民警视为文化圈外人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大多数民警处于被文化的状态,参与公安文化活动时也处于被动局面,文化活动似乎成了民警的负担,这也就背离了公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其次,公安文化建设是领导者的责任,公安机关领导是启动、整合与提升公安文化的示范者和创新者,但当前部分公安机关的领导者还没有树立文化思维。这种文化思维是指用公安文化的立场定位公安工作,用公安文化的影响感染公安民警,用公安文化的内涵引导领导者正确制定公安文化建设方案。[1]也正是由于缺乏这种文化思维,导致了一些地方公安领导者不重视文化的作用和功能,造成公安文化建设忽冷忽热、起伏不定,没有使之形成长效和稳定的系统运行状态。

(三)职业倦怠引发的负面影响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公安民警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总体偏低。当前我国社会治安状况纷繁复杂,犯罪形式多样,犯罪手段隐秘,危险的工作环境和超负荷的工作安排,导致民警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我国一线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0 到14 个小时,一年工作量超过3000 个小时,约等于同级政府部门公务员一年半的工作量,再加上各类“严打整治”和其他专项行动,民警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其次,由于公安民警的社会曝光率居高不下,公众对其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给民警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如果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关注,其自尊心、自信心和满足感会大幅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增强;而如果受到排斥和阻挠,其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继而产生心理压力,并且这种压力是很难排解的”[2]。另外,还有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不同类别考评考核、处罚处分等形成的压力。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民警的职业发展,会导致他们产生工作热情低、职业满意度低等各种负面情绪。因此,公安机关要注重提升民警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能充分感受到警察职业的魅力所在和精神所在,通过公安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可促进广大民警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四)公安文化活动的单一和陈旧

由于受我国各地物质条件、文化水平、发展程度不同所形成差异以及公安民警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入警时间不同等因素影响,他们对于文化需求的期待与诉求呈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单一的文化活动不足以满足广大民警的文化需求,也难以通过文化活动达到培育优秀民警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公安机关组织的文化活动基本上局限于专题性质的比赛、讲座、讨论等,活动形式重复,欠缺自主创新性文化活动。另外,延续公安传统的相关文化活动在内容形式和开展方式上也过于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民警蓬勃发展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样吸引不了民警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公安文化活动要深入到现实工作中来,不能脱离实际“假大空”。但是,当前有一些花里胡哨的公安文化活动知行脱节、难以落实,缺乏应有的实用价值,自然而然就会失去广大民警的信任和期待,沦为公安工作的边缘化点缀,失去其应有的文化指导现实的意义。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公安文化建设途径

(一)吸收传统文化养分

1.继承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3]公安机关进行公安文化建设时必须要注重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公安民警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常规设置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对传统文化教育制定长期计划,使传统文化成为民警内心的情感寄托。要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例如定期举办文化讲坛、经典朗诵等活动,同时借助传统节庆日、纪念日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民警全面了解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要鼓励各地公安机关根据自身条件通过自主创办及多方合作等方式打造传统文化阵地,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广大民警心中。

2.弘扬革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蕴含着诸多优秀的品质和独特的文化精神,比如忠于党和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等,这些都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4]展望今朝,公安文化建设只有依托伟大的革命文化作为其文化传承的纽带,才能保持公安队伍的赤诚本色与核心战斗力,维护公安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公安机关应组织号召公安民警利用法定节日或其他特殊纪念日开展革命文化及精神的展览与宣传,扩大革命文化对公安民警的影响力。同时也可在民警的工作环境中设置革命文化宣传标语,在日常办案和处警过程中加强对其革命文化及精神的培育和熏陶。

(二)提升民警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文化的核心之义,也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它决定着文化前进的方向,规范着文化发展的道路,是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正是由于文化前进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取决于人的文化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把文化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安文化建设必须将文化意识纳入其文化建设领域中来,将文化意识问题作为现阶段公安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结合公安文化建设实际,增强广大民警对公安文化的认同,牢固树立公安文化自信,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树立公安民警文化自觉意识。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5]”如何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增强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认识和认同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6],要对自身的文化有正确的认知、清醒的定位和绝对的自信。[7]公安文化自觉是公安文化主体通过文化与公安文化建设和公安工作产生的意识联结,体现了文化在警务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运行方式,是文化建设的方针与原则以及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公安事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的理性认知。整体而言,公安文化主体毫无疑问就是广大民警,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则是当前公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加强公安文化宣传,使广大民警切实认识到自身对于公安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建设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在公安文化建设中的存在感和参与感,倡导他们以实践主体身份积极参加公安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让广大民警真正体会到公安文化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持续增强他们的公安文化自豪感,全面培育公安组织内部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树牢民警的文化自觉意识,由内而外推动公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培育公安领导文化思维意识。我国公安机关实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赋予了公安机关领导承担公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他们对公安文化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全方位推动公安文化建设的发展。比如在一个具体的公安组织中,公安文化的创意和设计首先得由公安机关领导提出和启动,或是先得到公安机关领导支持后才能逐步将其发展成为这一公安组织的文化理念认知体系。公安机关领导既是公安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创新者,同时也是公安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传播者,他们自身的行为举止、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时刻都体现和践行着公安文化。因此,公安机关领导在公安文化建设进程中不仅要体现为公安文化的启动者和督促者,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组织领导者所具有的无法替代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对于公安文化的传播往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公安领导者要树立公安文化思维和文化引导意识,以公安文化立场定位公安工作,把公安文化建设打造成系统工程,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把公安文化植入中心工作,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公安文化,始终把公安文化建设作为公安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保持公安文化建设始终与公安工作同步发展;二是坚持把公安文化植入公安队伍建设,从公安文化建设的点滴做起,充分发挥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培育和熏陶作用,真正激发广大民警的内心感悟,以文化人。

(三)培育民警职业自信

伴随着公安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现代警务机制的规范化运行,对民警工作岗位的综合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新的社会浪潮及思想观念不断冲击民警的思维,挑战民警的判断力和意志力,当新的认知元素与原有的认知元素相矛盾时,民警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就会失调,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所以,公安机关在公安文化建设进程中要着重提升民警的职业认同感,使其能深刻感受和领悟公安工作的职业魅力和精神之所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公安职业信念和坚定公安文化自信。

1.提升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公安民警对自身从事的公安工作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是在长期的公安事业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内容、意义甚至是工作方法和习惯等都熟悉并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不仅会影响民警的忠诚度[8]、向心力和成就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警的工作责任心以及组织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级,从下至上分别为:生理需要(衣食)、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自我实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之公安工作的保障性以及长期以来对警察职业的尊重,广大民警的需求往往定位在自我实现的层面上。新警员在加入公安队伍时大都怀着对公安职业的热爱和对心中惩恶扬善正义感的坚持,这份热爱和坚持倘若在日常公安工作中得以实现,就会持续增强民警对职业的认同,而反之则会出现高开低走的现象,甚至形成巨大心理落差,将不利于民警自身的进步,同时也不利于公安队伍的整体发展。对此要善于运用激励之策,将公安民警的职业价值追求定位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认可层面,以精神奖励为主,同时辅以物质奖励,肯定他们在工作中对公平正义追求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职业精神的发展和深化。激励方式要充分反映民警的职业绩效和正面价值,多用肯定、表扬和奖励等手段,搭建一个让每位民警都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例如,举行公安民警职业荣誉仪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激励手段,可以满足民警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通过仪式的渗透和渲染,使其有效提升职业认同感,持续树立职业自信。民警职业认同感的提升,对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和坚定公安文化自信都能产生持久和深远的现实作用和影响[9]。

2.秉持职业信念。2020 年8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对人民警察队伍提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这十六字训词也成为人民警察最具时代性的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公安民警共同的职业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新时代公安队伍的最高职业目标。服务人民群众和保障社会民生是人民警察职业价值追求的共同体现,其始终贯穿于民警履职和服务的全过程,并深入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行为指向、工作热情、为警思想,持续树牢民警的职业价值追求就要不断加深他们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固化,培育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和根本着力点。在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注重改变单纯依靠政治要求和纪律约束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要以文化人、以文育警,用文化的办法解决文化层面的问题[10]。当前,要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安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贯穿于公安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教育和引导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其肩负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持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准确把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和队伍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问题,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年龄段的民警群体及民警个人的不同需求,落实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民警的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深入警心。

(四)打造公安文化品牌

公安文化包括两个传播方向和受众。一个是面向人民群众的传播(外部传播),主要目的在于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形成;另一个是面向公安民警的传播(内部传播),主要目的在于育警和强警。

1.推出公安文化品牌。公安文化须从上层建筑走向基层民众,警民关系在利益、惯习的作用下,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流动,促成场域不断交换,从而形成生态流动的警民关系空间。[11]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采取一种开放的、俯身的姿态,持续发挥公安文化在融合警民关系中的独特作用,具体实施方案是创新打造出公安机关自身的文化品牌,以激发公安队伍的文化活力,让公安文化“走出去”。首先,要确定公安文化品牌的定位和方向,直接表达出所要倡导的理念。例如,漳州公安举办的“公安110,为民保安宁”活动,简单明了的宣传定位让人民群众直接领悟其传达的含义。其次,为公安文化品牌注入能够引发文化内涵的一切联想,如服务理念、警务形象、公益活动等。相关的联想越丰富,公安文化品牌的内涵就越丰厚,其传播力量就越强大,民众对公安文化的接受度就越包容。再次,利用公安职业的特点,彰显公安文化的独特性。要围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塑造公安文化品牌,并借助品牌的力量集中展示公安民警的精神风貌、道德风尚。最后,通过文化品牌所呈现的思想内容,传达公安队伍的人文修养、精神境界和美学品味。要为公安文化品牌注入人性关怀和情感表达,积淀更多文化内涵,使其更富感染力,有效增强民众对公安文化的接受度,全面提升民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总之,公安文化建设只有根据中心工作的需求,打造适合的公安文化品牌,贴近基层实际,创造丰富的公安文化成果,得到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受和认同,才能拥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宣传效果。

2.丰富文化活动创意。首先,应积极广泛开展综合性公安文化活动,以提高公安文化建设水平。引导民警在公安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同时还要积极搭建公安文化活动平台,依托并挖掘重大节庆及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创新打造公安文化建设载体和文化样式。其次,应加强公安机关与其他有关部门如政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联系与协作,改变公安文化建设“单兵作战”的现状。要学会借助其他部门的影响力拓宽公安文化的存在范围,让公安文化建设深入一线、无处不在,步入常态化、制度化发展轨道。再次,应加大对公安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自愿加入的形式,组建诸如音乐歌舞、戏剧表演、警察文学创作等兴趣爱好小组,通过将基层民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事迹以文艺形式呈现出来,可进一步丰富公安文化内涵,传播警营正能量。最后,在积极搭建公安文化活动平台的同时,还要建立文艺工作团队,确保有关活动顺利开展,切实为公安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3.拓展文化宣传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通讯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新媒体平台获取资讯。公安机关在开展文化活动时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在原有的图书、影视等文化宣传渠道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受众更广泛的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以更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警务信息,开展公安文化活动。以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为例,截止2021 年12 月27 日,四平市官方政务抖音号“四平警事”共发布抖音视频207 条,粉丝量1676.1 万,获赞1.4 亿,中央网信办对此给予通报表扬。利用新媒体创新方式传播公安文化,不仅有效丰富了公安文化活动的载体,也全面拓宽了开展公安文化活动的思路和领域,为公安文化的宣传形式和传播效果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公安民警公安公安机关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公安民警徒手抓捕技能浅论
“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人民警察节定在哪天,大家怎么看?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的通知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对群众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是怎么收费的?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