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联动打造武汉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2022-09-16 05:46
旅游纵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武汉旅游文化

冯 华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湖北武汉 430024)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也要处理好供求关系。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旅游要想营利,就必须为旅游者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内容。游客来到旅游目的地,就是想要感受与自己生活的地方不一样的文化。近年来,武汉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从供给角度来看,武汉旅游资源处于开发、勘探的初级阶段,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为了浅层次的欣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开发,导致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不平衡。

一、武汉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

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底蕴深厚,揽山水之美、得人文之韵,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丰富多彩的文化既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文化自信的来源,更应当是核心竞争力和生产力。

武汉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相对集中,具有历史遗留的文化特色建筑,如标志性景点——黄鹤楼和武汉长江大桥,同时交通运输条件便利,每年接待大量游客。目前,随着长江文旅城、甘露山文旅城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首义文化旅游区、东湖中央文化旅游区等大量优质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外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增长,以及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特色线路不断推出,武汉市文化旅游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然而,在全球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助推全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配套设施,重点围绕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进行建设。武汉繁华商业游憩区的开发要合理,紧紧围绕文化传承与弘扬,将商业主题与文化旅游完美结合。要不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发挥旅游业增加就业机会的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武汉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缺乏文化内涵和文化体验

目前,武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必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武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多为观赏性旅游景点,游客参与度低,体验不足。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武汉文化成为旅游经营者牟取利益的工具,如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内外游客了解武汉文化的重要窗口,但在开发规划过程中商业化气氛浓厚。

(二)管理水平滞后,缺乏专业性服务人才

人才资源是21世纪重要的资源之一,武汉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一个好的旅游产品的开发离不开相关专业人员的定位、规划和管理。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增加游客重游率,需要大量专业性服务人才。武汉许多旅游景点都没有专业的内部导游人员和解说员,游客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未能深入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

(三)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创建文明城市等活动开展,《武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的颁发,市民的文明素养有了明显提升,对于武汉文化旅游事业的支持热情也空前高涨,全体市民热情迎接八方游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典型,给外地游客带来了良好的旅游体验,提升了武汉市整体的城市形象。同时,从多方面规范市场,成功举办相关活动,宣传武汉丰富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化和文艺创作成果,加大武汉文化的宣传力度。而武汉文化的宣传一般体现在旅游线路中,多是团队游客,散客前往较少。

三、武汉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设旅游市场要借鉴外来文化以丰富当地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在人类交往中,文化交流是两国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语言不通但文化相通,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外来文化对武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该客观地对待外来文化,接收外来文化中有益于自己的一部分,剔除外来文化中会产生消极影响的部分。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在文化与文化交流中要相互尊重,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二)文化市场的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

文化市场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在充分利用优秀文化资源的同时,让更多海内外游客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保护为主,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武汉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应转变开发理念,正视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尽量保持武汉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不要大肆拆旧建新,影响其生态环境,随意改变乡村风貌,破坏武汉古村落的文化遗存,要“修旧如旧”。

2.建立多重责任主体保护机制

武汉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政府、开发商、村民、行业协会等多个责任主体共同参与,只有利益相关者和保护责任主体共同参与,才能建立合理长效的保护机制。科学保护,合理发展,才能使武汉传统村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武汉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地方政府建立多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机制。以政府为主导,颁布法规规范开发商和经营者的行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制订合理的旅游规划,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避免对武汉古村落旅游景点造成环境负担。

(四)适度发展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1.加强合作开发

旅游业与各企业的关系不仅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因此,武汉旅游景点可以与旅游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即产业链关系。为了改善武汉产业链短的问题,可以根据整条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开发、营销,打破其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壁垒,促进旅游资源在食、住、行、游、购、娱行业间高效和合理的流动,加强其与各节点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共同发展理念。

2.产品多元化,延伸旅游产业链

武汉要积极与周边景区、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构建“全域旅游”,加强武汉与周边景区、旅行社、酒店、交通运输业的合作,完善和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例如,借助一体式旅游卡,武汉可以开设旅游专线活动,策划和开展具有民俗特色、互动性强的节庆活动,使文化旅游产品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五)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武汉文化旅游的宣传方式单一。要拓宽宣传渠道,在各大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通过新媒体平台,实时发布武汉旅游信息,扩大传播范围。流量时代,武汉旅游景点也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邀请当地居民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现如今是一个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加大武汉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提升武汉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打造文化旅游知名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汉文化旅游。

此外,武汉还将建立武汉文化图书馆等,开放武汉文化旅游信息网络系统,群众可以在线交流对武汉文化的认知,参加更多与武汉文化旅游宣传相关的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武汉文化旅游所带来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四、四重联动促进武汉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做好楚文化等与武汉精神的联动,保证文化旅游的厚度

武汉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市北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的商代方国都邑,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在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清初,“中俄茶叶之路”开辟,作为起点的汉口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之都,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武汉文化继承了荆楚文化不屈不挠、不胜不休的精神气质。从“问鼎中原”“楚汉争霸”,到1911年的“武昌首义”,再到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黄麻起义”,楚地人民一直散发着敢做敢为、舍身许国的壮志豪情。武汉人的这种刚劲、勇毅性格的形成,源于楚文化的传承。除此以外,还有水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知音文化、黄鹤文化等,纵横交错,灿若星河。丰富多彩的文化如同明珠一般,散落于大江大河大武汉,其厚重性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以汉阳铁厂为例,它既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也是武汉精神的象征,应重点梳理其流变与发展,通过文物让城市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激活城市基因,牢牢留住文化之根,保证文化旅游的厚度。

(二)做好中央文化区与各文旅区的联动,提升文化旅游的高度

各文旅区作为专门的文化旅游集中示范区,依托原有资源禀赋,以现代形式呈现武汉历史文化的多重面貌,具有形式新颖、体验感强等特点。首先,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充分吸收消化武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各类文旅项目之中,要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展示文化旅游中的青年担当。其次,要尽快出台文旅区详细规划,明确各文旅区的功能定位,解决其后劲不足的问题;妥善处理区内房地产项目与文旅项目之间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造成不良观感。再次,还应当加强与主城区等的联动,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筹下,实现中央文旅区游客向各文旅区引流,丰富武汉文化旅游的层次,在充分展示武汉文化的同时,留住流量,留住人气。

(三)做好中心城区与远城区的联动,拓展文化旅游的广度

中心城区旅游市场的火爆,也应当逐步带动远城区旅游的发展。要大力开发旅游产品,积极挖掘各地的独特优势,打造优质的旅游产品,如甘露山文旅城项目一期规划雪世界、文旅水镇商街,二期规划水世界、酒店民宿群等业态,高起点布局,将其打造成聚焦武汉、辐射长江流域的文旅度假目的地。项目的落地,将与长江新城、武汉临空副城核心区的战略交叠,以“冷资源”激活“热经济”,进一步助力黄陂区从“生态经济”升级成“流量经济”,进一步擦亮黄陂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 招牌。

(四)做好文化旅游与管理服务的联动,提升文化旅游的温度

随着各大文旅项目的建成运行,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逐步落实,武汉文化旅游的硬件条件已趋于完善,然而在宣传推介和管理服务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现行的机制加深了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的矛盾,产生开发无序、管理混乱等问题。首先,要强化旅游优先的理念,扩大旅游管理部门的权限,理顺各方关系,做到统筹协调,权责分明,并提升各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使其真正着眼于武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利用各方资源,优化旅游环境,如交通运输条件、餐饮服务、住宿条件、服务意识等,使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积极投身旅游经济发展中,并做到事事有监管,处处有监督,时时有服务。用有温度的品质服务,营造“有家、有生活、有知己”的生活氛围,与时代共美好。

五、结语

武汉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人文气息的城市,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征程中,只有处处体现文化厚度、提升理念高度、拓展旅游广度、增强服务温度,才能使武汉的文化融于热土,声名远播,享誉全国。

猜你喜欢
武汉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