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丁
为了找感觉,有一天跑去了钮家巷。骑着公共自行车,就为少走那点路。后来发现不行,点太密集,车子成了累赘。
凤池园还在修,意料之内。街面上看的都是表象,据说后面很大。巷子里的房客都搬走后,去除杂七杂八的叠加,才显出真容和气派。去看了巷子里头的文学山房。在门口来回张望几眼,江家老先生坐在店里头。远观即可。有一种在左右两百米的长度里,时光缓缓穿巷而过的感觉,真实而平静。与历史又拉近了一眼的距离。看书有时就像“道听途说”,如果有一个小拉手,显得生动得多。
城里的街巷,好像再平平无奇,也大多能在历史中找到痕迹,可惜大多数与我们个人的关联已越来越远。十年前在巷子里头转悠,逮着机会会猫进老宅里面探探,虽然有点胆怯。庭深几许的老宅被房客们占得七荤八素,也处处充满生活的痕迹,柴米油盐与雕花门楼、木门窗、清砖、拱门字幅、屋檐翘角……相伴共存,倒也不算违和,还有了一种苏式生活特有的气韵生动。这样的老宅也确实很有看头。不过十数家房客共同居住的大小院落,贸然进去总有点怯生生的,有些人家也不喜欢,于是就好比一场限时冒险,只期待有最后一个完美的彩蛋:能不能走通,直抵下一条街巷。
如今再走街巷,有时不禁遐想:我们还是从心底喜欢这些老街古巷吗?那些照片里所谓的老街古巷里的岁月静好,究竟是从哪儿看出来、体现出来的?今日新一代的年轻人恐怕对街巷式的传统生活已经没有太多经验,对他们来说或许就是一种正在老去的新事物,很少有机会面对,客观上又正在衰败。但中国人有传承而来的审美,散落在街巷空间里的古建筑之美,即便是袒露出来的古构件也足够叫人欣赏。街巷空间里有人情味,各种生活的情节场景,只要充满生机,就能感觉到力量。才子佳人式的街巷里,要添点血性方刚,人文历史景观旁也要加入一些好玩的元素,咖啡馆、小酒馆、茶馆、书店、黑胶唱片店、手工艺术馆……或者干脆,是原住居民真正叫人羡慕的现代舒适生活。
其实多年以前在老宅里穿梭,就因兴奋、忐忑以及过于迂回的区隔空间,让人想不起来太多老宅里面的种种。回想起来,只记得几个庭院,聊天的人,以及空中悬挂着的一串串腌香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