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速率对CT增强检查造影剂渗漏的影响分析

2022-09-16 08:2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6期
关键词:外渗造影剂速率

何 骥

(重庆市合川人民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1520)

近年来,CT设备和检查技术应用越来越成熟,在不断推广过程中,CT设备的分辨率有了显著提高[1]。CT增强扫描作为常用的一种诊疗技术手段,在临床中,能够准确定位定性,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注射于患者的静脉内,能够通过正常组织内的血循环与异常组织内的血循环碘浓度差值进行组织密度区分[2-3]。因此,应用CT增强扫描技术能够准确、清晰地定位异常组织的位置与CT值变化,得到的病灶信息可靠,对于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3]。

随着增强检查技术逐渐广泛应用在临床中,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次数逐渐增多,造影剂发生渗漏也成为医院放射科中的最主要的不良医疗事件。一旦发生渗漏,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没有处理到位,轻微患者则会使患者的肢体发生疼痛、麻木、肿胀情况,如果情况严重,则会出现皮肤坏死、溃疡、血管萎缩,甚至是筋膜间隙综合征。有研究发现,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同设备有一定关系外,还与造影剂的种类、注射速度等存在密切联系,缩短注射造影剂的时间,发生渗漏情况较多[4-5]。为此,本研究在增强CT检查中分析了注射速率与造影剂渗漏间的关系,选择84例患者进行2.0 mL/s、2.5 mL/s、3.0 mL/s不同注射速率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重庆市合川人民医院接收的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384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各128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与CT增强检查指征相符,年龄在50~70岁之间,均能正常配合检查,且无严重的脏器性疾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对碘造影剂过敏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在穿刺留置针前告知患者扫描具体过程,在进行造影剂注射时可能存在的反应。本研究CT扫描仪选择为Philips iCT,增强扫描,造影剂则选取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211130DJ,规格为350 mgI/mL),使用剂量1.5~2.0 mL/kg,将(Ulrich)高压注射器连接完毕后,调整好注射速度,甲、乙、丙三组分别为2.0 mL/s、2.5 mL/s、3.0 mL/s,实施注射[6]。根据患者的穿刺部位选择手背部或者肘正中静脉取其浅显、粗大且直的静脉实施穿刺,以20°的角度进针,回血后再压低进针约0.2 cm完成穿刺,穿刺成功后进行固定,行预注射[7]。反复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异常,如肿胀、出血等,若无则进行加压注射,观察有无肿胀和造影剂渗漏等情况,如果存在渗漏,则需要马上停止注射,根据外渗具体情况给予对应处理,如渗漏范围小3 cm的患者,则采取三指按压血管即可。若渗漏范围超过3 cm的患者,需要选取硫酸镁进行湿敷,在进行处理的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在注射完毕后进行加压止血。

1.3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三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其判断标准具体如下[8]:1级:质量理想,主动脉CT值在200 HU以上,血管边界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非注射侧静脉内没有伪影;2级:CT值介于100~200 HU之间,血管边界与周围组织对比欠佳,非注射侧静脉内存在些许伪影;3级:CT值低于100HU,血管边界与周围组织对比不清,非注射侧静脉内存在很多伪影,周围血管边界不清等。②比较三组患者造影剂渗漏情况,若出现渗漏,及时处理。③比较三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皮疹、面色潮红、眩晕、头痛、恶心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组间分析

三组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图像质量组间比较 [n(%)]

2.2 造影剂渗漏情况分析

甲组造影剂渗漏检出率3.91%低于乙组的17.97%和丙组的3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造影剂渗漏情况比较

2.3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91%低于乙组的7.81%及丙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n(%)]

3 讨论

增强CT和MRI作为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各有优缺点存在。CT操作相对简单方便,比如,对肺癌患者进行检查时,检查影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病变位置的数量和范围以及肿瘤细胞是否存在转移等情况,还可以利用碘油的沉积情况来分析判断肿瘤杀灭的情况,也可通过碘油的沉积病灶周围边缘是否完整来间接对周边包膜形成与否进行判断。

近年来,CT增强技术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该技术在临床筛查诊断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9]。该技术手段是以平扫为基础,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高浓度造影剂来得到病变组织血液循环异常变化CT值图像,以此为依据诊断和评估发病程度[10]。在患者行CT增强扫描时,需要在其静脉内输注大剂量的造影剂,短时间内注入会造成血管损伤,容易出现渗漏等情况,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还会影响图像质量[11]。所以需要对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造影剂渗漏的预防。除造影剂渗漏会影响CT图像质量外,造影剂的类型、浓度、注射速率等也会对图像质量有很大影响,这些会导致血管内造影剂分布不均,存在伪影等状况[12]。另外,虽然CT可对病灶的供血情况有所反映,但是CT动态增强显示的是某一个时刻的病灶层面,采集的信息较少。而且CT增强所需的对比剂量较大,血管内浓度较低。如果对比剂发生外渗,则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13]。

造影剂外渗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不良事件,该不良事件指的是碘对比剂在应用过程中,造影剂从血管渗漏到周围软组织中,导致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导致皮下组织产生疼痛、麻木、肿胀等情况。造影剂外渗以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就和药物结构、高渗性等因素有关。临床中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包括:①药物因素:药物浓度过高以及药物本身的李化作用,尤其是黏滞性的药物会对微循环功能造成损伤。碘海醇的药理性质能够决定高压注射速率,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因为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的速度较快,压力更大,造影剂黏稠度更大,且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导致禁药速度过快,会强烈冲击血管,进而使造影剂外渗;②物理因素:环境温度、不溶性微粒危害、药液量、温度、时间、速度、静脉管径、收缩状态等,对于针头的刺激,拔针时,如果操作失误,则会损伤血管壁;③患者自身因素:如果患者年龄较大,那么其皮肤比较松弛,不容易早期观察到造影剂的渗漏;如果患者为糖尿病老年患者,则其血管硬化,或者变细变滑,穿刺不当则会穿透血管;如果患者长期接受放化疗治疗,那么其营养状态势必较差,有效循环灌注组织量较少,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注射造影剂之后,会导致静脉血管出现痉挛,静脉壁则会又一次因为缺血、缺氧等增加通透性,进而使药液外渗;如果患者为肥胖或者幼儿患者,那么其血管不明显,则会对穿刺成功率造成影响;如果患者的注射依从性较差,则会使穿刺针移位,进而使造影剂发生外渗。发生造影剂外渗以后,患者会出现患肢不适、功能受限,容易发生过激反应,对于医患良好关系的建立十分不利。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减少外渗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14]。

本研究中,在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中,研究造影剂注射速率对其渗漏状况的影响效果。理想状态中,CT检查时注射造影剂的速率能够使血管内短时间填充满,而且周围组织没有伪影、重叠的情况存在[15]。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三组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甲组造影剂渗漏检出率3.91%显著低于乙组的17.97%和丙组的39.06%(P<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91%显著低于乙组的7.81%及丙组的25.00%(P<0.05)。上述结果说明,造影剂注射速率较低发生渗漏风险低,图像质量更高,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更少。

综上所述,在应用CT增强检查的患者中,造影剂的注射速率高会增加渗漏风险,而且出现不良反应增多,所以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严格控制注射速率。

猜你喜欢
外渗造影剂速率
CT增强扫描检查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能预防吗
盘点高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三大考点
潜伏着的“杀手”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考点分析
显影剂加温处理在CT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提高心理速率改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