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22年高考语文卷为例看素质评价时代的语文命题趋势变化
——谈山西省高三适应性检测卷与全国乙卷的比较

2022-09-17 01:58程淑贞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乙卷语言文字命题

程淑贞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磊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校

2022 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山西省即将进入“三新”(新材料、新课标、新高考)改革的起始年,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命制特点自然是值得深入分析的。我们希望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发现今后的教研方向和命题导向。

一、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的变化分析

整份试卷在板块设计上变化不大,仍旧沿袭近两年的模式,依次为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Ⅰ和语言文字运用Ⅱ)、写作等。

变化突出的地方主要是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语言文字运用Ⅰ命题材料选自梁鸿鹰的《我们照相吧》,内容真情流露,表达作者的一种怀旧情绪,其中包含着命题人借此传递出的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选的是一段有关用眼卫生的科普文,针对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熬夜看手机”以致“眼中风”的现实问题,让人们警惕视网膜血管阻塞类缺血性眼病的危害性。

试题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变化,表现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以往三道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今年全部变成了主观题。语言文字运用Ⅰ,由过去的三个客观题转变为两道主观题。考点分布也有变化。过去语言文字运用Ⅰ的考点主要有词语(成语和虚词)、病句、语序、衔接等,这次17小题虽然仍旧考查成语,但是一改过去的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转为考查辨析、运用、正确书写三方面能力,难度有所加大。这样的考查形式其实在小学、初中都有过先例,并不陌生。只是由于考生的固化思维,在心理接受方面产生了压力。18 小题以人称变化的表达效果作为考查对象,其实本质上考查的还是鉴赏评价能力。以往这类题都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这次的变化,体现命题人灵活的命题意识。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成了三道主观题,三道试题的考查,依次为情境补写、词语下定义及原因分析、辨析并修改语病。总共五道语言文字运用题,囊括了过去大部分试题类型,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两段语例整合命题,充分体现出命题人的功底。

还有一处有变化的是11 小题,由过去的文化常识考查变为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查。其实,如果进行高考试题追溯,在2005 年(含)前,文言文试题的第二道客观题,一直都在考查此类能力,只是过去考查以虚词为主,这次则是实词,命题形式也类似,选文加课内。这样的“怀旧型”考题,还有今年全国乙卷的第4小题,将图文加以组合,考查学生信息的辨析和表达能力,提高了难度。这样的考查形式与1989年全国卷第11小题有类似之处。这里将两道试题的题干罗列如下:

(1989年全国卷11题)《九章算术》上有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节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根据该题所作的图,正确的一幅是( )(2 分);2022 年全国乙卷第4 题: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3分)。

将过去的语言理解单选题与阅读文本结合,是一种命题形式上的推陈出新,值得地方命题教师借鉴,因为讲练结合是一线教师的固有复习意识。然而,练习试卷的选择却是一大难点,做什么样的题?做多少份题?试题的质量如何界定?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思考。

当然,如果从学生备考复习的角度,教师可以从学科知识的架构设计方面,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教师的一些理念经过多次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如“考点不变,情境多变”。教师在指导考生备考时,一定要对学科的常见基本概念术语、问题解决方法做必要的探究深挖、测评落实,既要知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用。

二、2022 年山西省高三适应性检测卷与2022 年全国乙卷的比较

将这次山西省高三适应性考试检测卷(2022年3月17 号考)与2022 年全国乙卷在命题素材的选取和命题思想上进行比较,可以给教师在之后的复习备考试卷的选择方面有所帮助。

先从命题素材的选取方面分析。省卷的论述类文本选取了钱念孙的《大历史观让文艺创作更加心明眼亮》,谈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而全国乙卷选文为杨义的《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谈文艺创作的具体技巧。两篇文章中都涉及具体的文本案例,其中省卷和全国乙卷都谈到了《水浒传》的相关内容,在论证方法的考点上关联到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省卷中的实用类文本命题素材的选取即为“双减”内容中的学生视力功能话题,与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II题中命题素材“眼中风”材料关联。尤其是材料一中,内容选取有关眼睛健康的原理说明,形式上有助于学生对全国乙卷“眼中风”材料的理解。

省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革命文学《友军的营长》,作者丘东平即为一名革命烈士。文本内容涉及抗日战争。全国乙卷选取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文章写于1941年9月,正是抗战时期。此篇文章可以说是一封红色家书,萧红的弟弟是一名战士,而萧红以战士的家属回忆着过往。一篇是参战士兵的家属视角,一篇是参战士兵的视角,都以抗战为背景,两篇文章也由此有了某种关联。这为学生备考心理提供了支撑,避免了陌生文本造成的紧张。

省卷中的文言文选材立足治国理民的话题,文中体现出勤谨德宽的内容,与全国乙卷中的德治主旨一致。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导向作用的集中体现”,在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有“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考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等导向内容。许多教师对立德树人中“德”的语文元素与政治元素的区分把握不准。2019 年全国高考三份试卷中的文言文选文,分别为贾谊、商鞅、吴起,此三人皆有一种改革精神,以及2021 年的全国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所论话题即为法治。由此可知,“德”“法”“改革”这些话题,体现在语文学科中就是具体的事件汇编,在学生对话题历史事件的阅读中,体悟考查核心素养。

在古代诗歌阅读板块,全国乙卷的命题形式为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比较阅读,而省卷则为“同题异构”式(即不同诗人不同朝代的同主题诗歌)比较阅读。在命题理念上两者有相同之处。省卷在第15 小题的题干表述上,指向性表达也与全国乙卷类同。例如,明确了诗歌内容皆为读书,但“侧重点”不同。这样的命题思维对提高学生备考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体现分值的重要板块——写作环节,省卷命题材料谈论了精神成长的阶段变化,以及最高层次境界的呈现形式。全国乙卷的主题为“跨越,再跨越”,以国家的综合国力发展为背景,以个体的成长经历感悟为主体,两者的关联性一目了然。

综观2022 年省质量检测卷,与2022 年全国乙卷在多则命题材料以及命题理念上皆有相同之处,可以说这是地方命题教师对“课标”“评价体系”认真研读领会精神的体现。

2022 年,山西省将进入“三新”(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改革实践第一年。两年之后,即2024 年,山西省考生就将面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三新”改革的“山西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依据一参考”中的“依据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体现山西教育科研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高水平的一次等级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承载着无数考生家长的期望;而对地方一线教师而言,也是一次增强教育科研自信意识的机遇。2025 年,“新高考”改革之后就要进行第一次全国语文统考,相信我们的教师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一定会以精深的学科专业水平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高考命题和课程研发方面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惠及师生,让山西的基础教育取得更大的成绩。

“路漫漫其修远兮”,每一次教育改革必然会带来一次思想冲击,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只要我们每一名参与其中的教师都能以使命担当为基石,结果一定是令人欣喜的。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成功,我们也一定会成功,因为我们需要成功。

猜你喜欢
乙卷语言文字命题
从2023年全国乙卷看物理电学实验的备考方向
2022年全国乙卷化学模拟试卷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乙卷)评析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
语言文字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