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研究

2022-09-19 09:37石雯昕
纺织报告 2022年9期
关键词:活态文化遗产纺织

石雯昕,唐 强

(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1620)

目前,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普及工作几近完成,但是具体概念传播程度和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待加强。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笔者结合政策提出的新空间需求,基于展示现状和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能够助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化传播的展示设计策略。

1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1.1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

我国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批次10个类别,包含1 557项,子项共3 610项,其中,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分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及民俗三大类,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检索“染”“织”“绣”“服”等关键字,发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达到224项,总数占三大类别的15%,可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研究更具针对性,细化分类符合基础的申报分类工作和概念普及的需求,但纺织类专项和展示研究既割裂了文化系统性,也不利于纺织类整体性的研究,又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保护过程中造成展示内容的单一性。因此,笔者参考《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中对“文化维度”的划分标准,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纺织类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品和文化场所[1],并且将其主体表现形式分为纯手工类、工艺技术类、传统织料类、综合类(如传统服饰),由此可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进行系统性研究。

1.2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2.1 内在非物质性和媒介物质性结合

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区别,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离不开物质的媒介,人在接触事物时主要是通过物质来实现,然后才能思考内在的非物质本质,也就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2]。但也不能只谈非物质性的极端,任何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晶都是物质的,如布料、服装或相关制作工具,其中,技艺、观念、知识等非物质的呈现和展示媒介也需要依赖实体的展示道具或通过人本身不断地演示讲解。因此,对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用整体性的观念去看待,将其内在的非物质性和媒介的物质性相结合。

1.2.2 地域性与民族性结合

地域性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地域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都会使具体类别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种类、工艺等物质表现和情感、意识等非物质表现,而民族则是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形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语言的稳定共同体。每个民族的区域生活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积累都不同,进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就是民族性,与地域性紧密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过程中,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符号性价值,能够通过归纳进行转译加入空间和活动,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种可读性映射,打造具有独特性的展示空间。

1.2.3 传承活态性与流播迁转性结合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蕴是通过人的行为表达,并经由人的行为传递给观众(或物体),是活态的,因此人才是活态文化的主体。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活的,地域性的内在流变也是活的,其本身也是一个依赖传承人持续参与的动态过程。这种活态性也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体现为传承主体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信仰,与观众产生共鸣;而迁移性强调的是其文化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社会内部、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都会促使其在流变过程中产生文化的变迁,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同时,展示和传播过程中也要正视活态和迁转性,形式与方法要不断适应社会和环境发展进行调整。

2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现状

目前,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作为展示空间的一个主题,缺少细化的系统性展示研究,展示方式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也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展示效果。目前,常见的展示手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静态陈列,包含3种具体方式:(1)图文平面展示。文字和图片资料可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展品介绍、无实物内容等进行展示;(2)实物陈列。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实物包括布料、原料、工具、附属产品等,以常见的展柜、展台、展架等方式陈列;(3)场景还原。将具有代表性及场景感的事件在空间中进行模拟还原,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尽量真实。其中,图文和实物的陈列虽有助于传承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其价值内涵并节约成本,但忽视了非物质性、活态性和流变性的特征。平面静态展示上的场景还原虽然可以让公众通过观摩立体场景更直观地了解其根源、技艺过程、应用方式等,但缺少观众与场景的互动条件,无法让观众产生深刻的体验和记忆。二是动态陈列。在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大多融合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辅助展示。目前,最常见的是通过电子显示屏、投影设备等成本较低的媒体循环展示数字化内容,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动态、流态地展示更多内容,通过视、听、触等多感官给予观众更丰富的体验。此外,还有很多新兴的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如人机感应互动、全息投影等,但这些技术因成本高还未被广泛使用。

从现有的展示形式可以看出,我国以单向信息输出为主的形式无法满足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展示需求,会导致其深层文化价值的传播缺失。要抓住展示形式向多维度信息输出的趋势,将展示的重点转向以人为中心、强调观众个性体验的现实需求,将参与方式从被动转变为互动来重新定义展示空间,从观众的视角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策略

观众对个性体验的现实需求和参与方式从被动到互动的转变表现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观众参与带来的活态过程,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目的不仅是让观众了解其中的社会实践和表现形式等,还要让观众感知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了解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价值取向和追求。因此,笔者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中引入价值感知理论,将观众在空间中体验到的多元价值转换为记忆和传播发展的推动力。观众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体验价值的高低决定了空间吸引力,而体验价值来自观众亲身体验参与空间。笔者采用层次式的体验价值理论研究范式[3],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从纵向的角度解析价值维度,分析感知价值维度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4],对观众在体验展示设计内容的过程中感知到的空间价值和体验价值以及用户本身需求层次满足进行转换分析(图1),提出了更能让观众感知价值、满足自身需求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策略。

图1 基于层次式体验价值结构维度模型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分析

3.1 营造活态的空间结构功能

在设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时,首先要对空间功能和结构进行组织规划。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具有可变性,这就要求空间同时承载活态持存的基本功能和不同人群多样化行为产生的适宜性功能,复合化空间功能从多方面激发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持存空间的活力,在此情况下,通过空间的伺服性设计及分时使用,将多种空间功能复合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空间的伺服性设计强调同一空间内支持多种功能的随机配置,没有明确的功能界定,但具备足够的尺度容纳不同功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适应性设计可以通过放大走廊、利用活态化展区、共享大厅等方式进行,或者通过异地空间复合,与周边公共文化空间相结合,让更多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空间的分时使用指不同功能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段的使用,强调的是功能在运作时间上的互补,如在外部空间可以定时、集中地举办活动。此外,要考虑观众动线组织的多元化,根据儿童、老人、专业者等分类选择个性化的参观动线,追求动态性的演绎,并以此结合展示内容逻辑组织空间的平面布局。

3.2 营造沉浸式的展示环境

空间环境的营造能使观众沉浸式地投入空间,更好地感知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空间环境的营造首先可以提取地域性、民族性符号进行展示,活化空间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质,带给观者独特的体验。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可以从色彩中提炼符号,依附其他物质调节空间、美化展品和展示效果;其次是材料符号,对地域性材料进行原始运用或对新型材料进行地域性表达,不同材料的肌理、颜色、意蕴能带给观众独特的空间氛围,还有当地的建筑、文字等文化符号,可以用于展具设计、场景还原、平面版面及装置设计,辅助空间的营造;最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复合化符号,在展示设计中也可以尝试复合使用文字、图像、纺织材料、声音等元素,结合多感官交互手段,通过一定的情境渲染,让受众深刻“意会”其中的隐形文化。

3.3 创造参与性的互动展示

展示设计应该跳出原有单一的以静态展示为主的设计思维,激发参观者产生多感官沉浸式体验[5]。从空间的主体来看,分别可以从空间与人、展品与人、人与人3个角度进行互动体验展示设计。(1)空间与人的互动首先可以通过空间氛围沉浸感体验来达成,其次可以使用场景复原的手段,通过模型或者等比例道具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最后是通过新兴的线上数字化信息展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等还原三维立体空间,实现展厅线上漫游、展示内容的三维浏览。(2)展品与人的互动主要通过数字媒体科技达成。其中,数字媒体科技可分为影像动态媒体、声音媒体、触摸式媒体、互动式媒体,在展示中可以进行复合使用,需以有价值的内容作为支撑而不是单纯地堆砌,可以从两个出发点进行设计。首先,从内容出发构建空间,选取引人入胜的文化内涵作为情节点,运用各具特点的技术手段演绎主题故事,让参观者全程参与情节发展。如《永乐大典》文献展结合影像播放、声音辅助、触摸式媒体,采用特殊的方式阅读信息可视化的历史名著。其次,从观众出发构建空间,设计参观者可参与的项目,助力其了解展品,让其亲自动手参与展览设计,加深对展览的印象。如“万物有灵”展览中的作品《骷髅幻戏图》,运用最新的动力学技术和实时渲染技术,当参展者触动屏幕中不同的丝线时,骷髅就会产生不同的故事动效。(3)人与人的互动最具活态化特征,让观者通过动手参与的方式感受其中的文化与工艺,同时满足社交需求。首先,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中心。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有传承人的工作室或是专门的过程展示区域,既能让观众零距离看到传承人的制作过程,又能为传承人提供新的工作机会和展示平台。其次,可以规划活态体验空间。根据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设计可以让观众亲自动手的活动。再次,可以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通过线下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学生文化讲堂、专家交流讲座等形式,让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播且更具交流性。最后,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利用适应性的展示空间或借用其他公共空间,通过商业介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大众生活。市集也常结合展演、讲堂等进行复合传播,如苏州博物馆西馆借用旁边的狮山广场这一公共空间打造了一条沉浸式集市长廊,举办了一系列特展导览、拓印、市集活动等,既是展示空间的延伸,又能为区域经济引流。

4 结语

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但目前的相关展示设计尚不成熟,无法满足时代需求,仍需不断研究探索。笔者认为展示设计的重点不仅是空间视觉,还要在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让参观者从接收者转变为探索者甚至是创造者。

猜你喜欢
活态文化遗产纺织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澳洋纺织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中国纺织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留住手艺》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