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图谱视域下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回眸与展望

2022-09-19 23:56孙不凡王红良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体系体育

郭 强,孙不凡,王红良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7)

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高校作为培养各类专业体育人才的摇篮,更是引领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人既是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体育活动的客体,体育的功效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实践能力是体育区别于其他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程的显性指标,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教学现代化水平是高校体育专业的永恒课题。通过梳理我国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成果与发展脉络,可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为不断改进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指引。

由此,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收录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篇名(词)为“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论文进行收集、整理,并生成相关知识图谱,进而深度解读、分析其研究状态,总结研究阶段特征与转向成因,展望和探索今后的研究目标及方向,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可靠性与权威性,笔者将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具体选取方法如见表1所示,使用“高级检索”功能,篇名(词)设为“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文献类型设为“期刊”,检索方式设为“精确”,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5日。经过仔细鉴别,最终筛选出211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

表1 中国知网(CNKI)样本选项

(二)研究方法

要完整地呈现我国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梳理研究脉络,关键是对研究文献的作者、机构、合作、热点、演进、趋势等进行全面解读,而CiteSpace正是一种通过数据分析生成知识图谱的流行软件工具。借助该信息可视化技术,人们能更容易地浏览、观察和理解信息,找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1-2]。同时,知识图谱是当前信息可视化技术中应用较为成熟和广泛的手段,它通过数据收集、分析以及相关技术,展示某领域研究具体状况,地方法已在国际上盛行[3-5]。因此,本研究选用版本为5.8.R1的CiteSpace软件,对我国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便绘制出相关知识图谱。

二、文献特征分析

(一)文献全貌

在211篇“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文献中,最早的一篇为2001年发表[6],2001—2021年年均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截至2021年12月5日,中国知网上显示年均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01年至2004年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文献数量为零,2005年至2010年年均发文量仍是个位数。

图1 2001—2021年年均发文量折线图

进一步整理、归纳数据后发现,国内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探索期(2001—2006年),此时国内对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总体关注度较低;第二阶段为研究全面发展期(2007—2017年),此时国内对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关注度日渐提升,2017年的发文更是达到顶峰,2013年、2014年的年均发文量均在20篇以上;第三阶段为研究深化期(2018年—至今),此时国内对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趋成熟,年均发文量均保持在13篇以上。

由于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5日,故2021年的数据尚不能说明全年的情况,但随着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育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减负等政策,不断促使运动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未来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定具有无限发展潜力。

(二)作者及机构合作分析

1.作者合作分析

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的“作者合作分析”功能,调查组进一步得到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作者图谱,具体如图2所示。图2中一个节点对应一位作者,节点大小代表该作者的发文数量,节点越大说明作者发文数量越多,反之则说明该作者的发文数量越少。节点间的连线则表示对应作者间有合作情况,连线粗细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强度,连线越粗说明合作强度越强,反之则说明合作强度越弱。

图2 2001—2021年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作者的分布情况

综上,首先,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数量较多,呈多元研究格局;其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代表性学者,如王建民、谢芳、朱忠锋、刘茂昌、颜维宝、刘巧玲等;最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者的合作研究和“单兵作战”研究并存,主要形成以王建民、谢芳为代表的合作团体。

2.机构合作分析

通过运用CiteSpace的“机构合作分析”功能,可得到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机构图谱,具体如图3所示。图3中,一个节点对应一所研究机构,节点越大说明该研究机构发文数量越多,反之则说明该研究机构发文数量越少;节点间有连线表明研究机构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反之则说明研究机构之间未建立合作关系。由此可知,样本采集截至2021年12月5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调查样本中开展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最多的单位,共发表相关文献5篇,位居第二的是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共发表相关文献4篇;研究机构在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方面并未开展合作,即从研究机构格局看,尚未形成合作网络。

图3 2001—2021年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

三、研究热点及其演进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通常高频次的关键词常可以用来确定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7]。调查组将数据输入CiteSpace软件,时间范围设置为2001—2021年,将“Keyword”设置为节点类型,取阈值“Top N”为50,其余为默认,获得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如表2和图4所示。表2是2001至2021年“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中的高频关键词,按阶段划分的汇总表。而图4表示“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主题年度变迁的整体概貌。为了整合样本信息,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在表2中,笔者将“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专业”合并,“社会体育”与“社会体育专业”合并。

立足于表2和图4,结合2001—2021年文献发表情况,可进一步确认我国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研究发现,第一阶段发文数量少,只得到“实践能力培养”这一个较高频关键词;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主题包括实践教学、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体育专业及实践教学模式等;第三阶段的研究重点主题包括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体系建构、休闲体育与安康学院等。

图4 2001—2021年关键词共现年度情况

表2 2001—2021年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论文高频词一览表

(二)我国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演进分析

1.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萌芽探索期(2001—2006年)

这一阶段共有3篇文献,按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大小,依次为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通过文献查阅可知,第一篇文献是关于体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将教学能力划分为编写教案的能力、准备场地器材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讲解和示范能力、观察分析及纠错能力、对课堂的控制与气氛调节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等[6];第二篇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其体系应当由教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研实践能力构成,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等途径加以实施[8];第三篇是对三峡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方案,以及教学基础的管理与考评体系进行了探讨[9]。总之,该时期为研究的萌芽探索期,主要对体育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构架进行了初步探讨。

2.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全面发展期(2007—2017年)

该时期共有文献153篇,从关键词频率出现的大小依次为实践教学、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等。这一阶段对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是以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为主,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及各体育院校(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第一,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张孟红[10](2008)提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并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课外实践三个模块;曲洪刚[11](2015)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模式,从而加强校内外社会体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引进俱乐部管理模式和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以提高学生各项职业素质。

第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王建民[12](2008)围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从易量化、易操作、易管理等视角,提出了“动态评价与分段管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以期改变原有的“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实现“活动—体验—表现”的教学思想;高成强[13](2015)提出要立足于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密切配合,构建“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两个层次双向多元互通教学机制,以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三,各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管理专业[14](2008)从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设计科学的实践能力考核方法、“校区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管理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山东体育学院[15]自2014年以来,对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了“全过程、全覆盖、全员参与”的制度体系、实践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确保各实践环节互为依托、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这一时期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各体育院校(专业)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与萌芽探索期相比,该阶段的研究内容全面迸发,研究视角得到拓展,研究方法比较多元,研究水平深入提升。

3.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深化期(2018年—至今)

该阶段共有研究文献55篇,从关键词频率出现的大小依次为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体系建构、休闲体育与安康学院等。首先,为了满足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开设的休闲体育专业迅速发展,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也得到重视。沈纲[16](2020)认为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遵循“入学—入门—入行—入职”的职业发展理念,构建“四阶梯五维度”的实践教学内容规划,同时主张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将课外实践活动纳入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范畴;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17](2018)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专业提出“校场联动、岗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1122”(分别指第一学期、第二学院、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其次,实践教学研究越来越强调对应用型特征的研究。黄淮学院[18](2020)围绕“专业指导+管理理念”的育人目标,创新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旨在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总之,在这一时期,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关注度得到快速提升,由原来的弱势演变为热点,基本达到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等同的地位。同时,进一步强调了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对构建“全过程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三)演进的成因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缘起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研究缘起于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最初的关注点为实践能力培养。该领域的研究侧重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有明显的导向意识。究其原因,2001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具体化等特征[19]。《标准》在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学段、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评价方法等方面与原先的《体育教学大纲》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与《标准》配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率先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因此,研究者关注或者重新关注实践教学首先应从关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开始。

2.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兴盛

1994年6月,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开始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20];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1],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2]。这三个文件的实施,将全民健身上升到与竞技体育相对等的地位,也直接催生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天津体育学院于1994年获批设立全国最早的社会体育本科专业,2000—2004年更是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高峰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274所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23],大大超过开设体育教育专业院校(约122所)的数量。因此,2007年之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自然地由之前的体育教育专业先行先试逐步拓展到社会体育专业。在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全面发展期,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环节)培养被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又称为“实践教学”,成为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本文探讨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式,这是偏向于中观的研究领域。

3.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兴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休闲体育逐步成为我国体育产业中的新兴项目,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24]。由于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需求的增加,经教育部批准,休闲体育专业于2007成为新设立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院校约有72家[25],专科院校超过25家[24]。2018年以来,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进一步向高职院校休闲体育及相关专业延伸,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问题,重点关注休闲体育(比如高尔夫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建构。因此,第三阶段的研究是针对具体与个性化的问题,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四、研究展望

综观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已有研究成果,首先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体育教育专业,也有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既有对本科层次的研究,也有对高职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其次研究内容比较多元,涉及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技能、校企合作,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体育专业,毕业生、高职院校等多个主题。再次研究方法比较综合,有采用理论研究方法,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还有把两者结合开展的研究。再次研究视角比较丰富,如从专业、学生、教师等多个视角探讨体育实践教学体系,但理性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这正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目标与重点。

(一)加强合作

从Citespace的作者与机构合作分析来看,研究者之间有一定合作,但多限于同一单位同事之间的合作,较少有不同单位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尤其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薄弱。如若研究仅限于本单位或者较小范围,而缺乏横向比较研究,则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可交流、可推广与借鉴程度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单位之间的横向合作与比较研究将是今后研究可拓展的领域。

(二)深化理论创新研究

从已有文献来看,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主要散见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之中。且现有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缺乏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从而亟需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先进理念。通过理论创新研究指引体育专业实践教学领域,有助于取得开拓性的研究结果。

(三)强化学科跨界融合

体育专业课程总体可分为理论、实践(技能)与理实一体等三类课程。三类课程内容涉及教育学、医学、生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要强化学科跨界融合,提升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可通过体育活动实践指导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通过体育活动开展加深对健康与精神的理解,以身体健康带动心理健康,使生理与心理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活动实践体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但是,我国目前与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等体育强国之间还存在差距。各体育强国在体育社团,学校体育与社区联结的紧密程度,体教融合,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享受体育和体育精神培育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五)加强实践课程设计与实证研究

现有研究多是有关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院校案例等宏观、中观层面问题,且多依据经验开展研究,鲜有基于具体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实践教学实验数据的实证研究。因此,具体课程(比如锻炼心理学)实践内容的开发,综合课程实践体系的规划与构建,课程实践平台的创设,以及基于前述的具有实验性质数据获取的实证研究会给该领域研究带来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体系体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