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联结:自然研学旅游体验研究

2022-09-19 08:27蔡克信贺海郭凌
关键词:研学导师旅游

蔡克信 贺海 郭凌

作为新兴旅游产品,研学旅游在游客出游动机、活动组织形式及内容等方面,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明显不同。在研学旅游中游客获得什么样的体验,研学导师对游客的体验生成有何影响?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研学旅游分为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自然研学旅游和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的人文研学旅游两种类型,本文主要关注以自然科普教育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自然研学旅游。

一 文献综述

(一)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是旅游现象的内核(4)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旅游学刊》2006年第4期,第13页。,也是学术讨论的重要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围绕旅游体验的学术研究逐渐由哲学层面的理论探索走向实证研究范式(5)谢彦君等《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自然环境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其对游客体验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认为,对自然环境的审美体验构成了游客体验的重要内容。如Conti和Wu等人的研究中均提到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6)Eugenio Conti,Maria Lexhagen,“Instagramming Nature-Based Tourism Experiences: A Netnographic Study of Online Photography and Value Cre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34, (April 2020): 5;Mao-Ying Wu, et al., “Chinese Children’s Family Tourism Experiences,”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9, (January 2019): 171.;王汝辉对骑行旅游体验的研究发现,对自然景观的原真审美和对自然环境的艰险体验,构成了骑行游客自然景观本真体验的主要内容(7)王汝辉、马志新《客观本真与存在本真的互动:川藏线骑行旅游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69页。。此外,谢彦君等人的研究也揭示了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快感体验是徒步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8)谢彦君、樊友猛《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基于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人文地理》2017年第4期,第133页。。

虽然相关研究已经关注到自然环境对游客体验生成的重要作用,但无论是在自然生态旅游还是在户外旅游中,自然环境往往具有较为突出的景观价值。而在自然研学旅游中,自然环境的景观特征并不突出,部分研学活动场景与日常生活环境并无二致。因此,在缺乏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情况下,游客在研学旅游中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旅游体验仍然有待学术探索。

(二)研学旅游

20世纪90年代末,研学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细分市场,并开始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9)Lee Jolliffe, “Managing Educational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5, no.5 (October 2004): 640.。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研学旅游是旅游者将学习作为主要出游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10)David Bodger, “Leisure, Learning, and Trave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9,no.4 (April 1998):28.,但在研学旅游的概念表述上并无统一界定。与此同时,虽然学者普遍认为研学旅游的实现形式及参与游客均具有多样性,在实证研究中却主要关注具有海外学习或实习经历的学生这一特定游客群体。如Erik等以具有海外实习经历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关注文化距离对于学习效果感知的影响分析(11)Erik van ‘t Klooster, et al., “Educational Travel:The Overseas Internship,”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5, no. 3 (July 2008):690-711.;Abubakar等以31位前往北塞浦路斯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研学旅游动机(12)Abubakar Mohammed Abubakar, Belal Hamed Taher Shneikat, Akile Oday, “Motivational Factors for Educational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Northern Cyprus,”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11, (July 2014): 58-62.;McGladdery等对于国际研学旅游是否增进了全球知识学习的研究,也是选择具有国际研学旅游经历的中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13)Christine A. McGladdery, Berendien A. Lubb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ourism: Does It Foster Global Learning? A Survey of South African High School Learners,” Tourism Management 62, (October 2017): 292-301.。

国内研学旅游研究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起步,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学旅游的基础理论分析,如对研学旅游的价值取向(14)王润、张增田《研学旅行:价值取向与问题透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90-95页。和培根的旅游观展开的理论讨论(15)任唤麟、马小桐《培根旅游观及其对研学旅游的启示》,《旅游学刊》2018年第9期,第145-150页。;二是研学旅游的理论框架构建,包括研学旅游过程中教育机制的实现过程(16)白长虹、王红玉《以优势行动价值看待研学旅游》,《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57-158页。和学习机制的解释框架(17)陈莹盈、林德荣《研学旅行学习机制的整合性解释框架》,《旅游学刊》2020年第9期,第13页。;三是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与基地建设的应用研究,如开展研学旅游的适宜性评价(18)陈东军、钟林生、肖练练《国家公园研学旅行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生态学报》2020年第20期,第7222-7230页。、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策略(19)田瑾、明庆忠《山地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旅游论坛》2020年第3期,第58-69页。、研学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20)谌春玲《研学旅游市场的挑战与发展问题研究》,《经济问题》2020年第6期,第88-93页。。

(三)文献评述

学者围绕研学旅游与旅游体验的研究为本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已有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国内外研学旅游研究均处于初步阶段,多数成果尚停留于描述分析层面(21)谢春山、张金洋《研学旅游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优化研究》,《旅游研究》2021年第1期,第1-13页。,围绕研学旅游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研学旅游在产业实践中的蓬勃发展与学术研究中的缺失形成强烈反差(22)陈非《产业发展与理论缺失:修学旅游价值形态研究》,《理论月刊》2010年第8期,第179页。。二是对研学旅游这一新型旅游形式中的游客体验缺乏系统研究。有学者指出,研学旅游提供了比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社会场景,学习主体可以获得难忘的感官体验(23)魏雷、朱竑《研学旅游:真实性导向下旅游情境与教育的整合》,《旅游学刊》2020年第9期,第6页。,但究竟获得什么难忘体验,已有研究并未对此展开实证分析。在研学旅游中,研学导师等因素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旅游体验,也有待深入探讨(24)陈东军、谢红彬《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世界地理研究》2020年第3期,第604页。。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视角选择

研学旅游兼有旅游休闲与教育认知的双重属性。虽然当前研学旅游市场的主力为中小学生,但考虑到研学旅游的教育特性,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其对于任何年龄的个体均具有适用性(25)Christine A. McGladdery, Berendien A. Lubbe, “Rethinking Educational Tourism: Proposing a New Model and Future Directions,” Tourism Review 72, no.3 (July 2017) : 319.。同时,研学旅游也是亲子度假生活的重要选择(26)杨振之《研学旅游发力旅游市场新蓝海》,《中国旅游报》2019年9月20日,第7版。,因此,本研究对象主要为参与研学旅游的亲子家庭,包含儿童旅游者和儿童父母。

以儿童为对象的有关旅游研究,主要有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和儿童成人视角三类。受到研究伦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多数研究仍然从成人的视角展开(27)冯晓虹、李咪咪《儿童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16年第9期,第64页。。本文选择成人视角,除了尊重和保护未成年儿童群体权益的伦理考虑外,另一个考虑在于,研学旅游也是一种亲子旅游,儿童父母作为同行游客,与孩子共同完成研学旅游活动。在研学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父母会与儿童保持亲密沟通与对话,从而深入了解儿童的思想与旅游体验。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2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采用“质的研究”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质的研究”有对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本文的选题形成于作者自2018年以来对自然研学这一新兴领域的持续观察。将旅游体验置于研学旅游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较为契合。二是“质的研究”是“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2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第7页。,与文章研究目的较为匹配。三是由于研究对象涉及未成年儿童群体,使得问卷调查等其他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在质性研究中,借助Nvivo 11.0软件对文本进行分析。Nvivo软件作为国际上主流的质性分析软件(30)潘虹、唐莉《质性数据分析工具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以Nvivo为例》,《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0年第1期,第58页。,具有强大的数据编码功能。本文主要应用Nvivo软件的词频统计和编码功能对文本展开质性研究。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框架

自2019年9月起作者持续关注成都市某研学机构,并于2020年5月至12月,先后5次作为志愿者参与其组织的研学旅游,对研学课程组织、旅游活动开展、活动中游客的行为表现等进行持续观察。该机构成立于2011年,主要面向亲子家庭提供研学旅游产品。每次活动规模一般在15个家庭以内,并有多位研学导师引领,活动结束后有旅游体验的总结和分享环节。部分家庭在活动结束后,对研学旅游体验进行整理形成体验性的文字材料,并主动在社交自媒体、活动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号中进行分享,由此构成本项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本研究共收集来自45个家庭分享的完整材料,其中14份材料由作者2020年参与式观察期间现场收集获得,另外31份材料来源于该机构微信公众号中游客分享的游记,时间跨度在2016-2020年。

谢彦君在旅游体验研究中提出了“氛围情境”与“行为情境”的二维结构,其中,氛围情境是游客对于外部环境氛围的感知,行为情境反映的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不同行为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31)谢彦君《旅游体验的情境模型:旅游场》,《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2期,第68页。。在此基础上,张朝枝增加了“情感情境”维度,情感情境主要表现为旅游过程中游客的情感体验,从而构建了行为情境(触感)-氛围情境(观感)-情感情境(情感)的“三感式”旅游体验结构(32)张朝枝、张鑫《流动性的旅游体验模型建构——基于骑行入藏者的研究》,《地理研究》2017年第12期,第2335页。。这一“三感式”旅游体验结构有助于更为全面揭示游客体验构成,故本文采用行为情境-氛围情境-情感情境的旅游体验分析框架。

三 研究过程

(一)文本预处理

对收集材料进行初步整理和编号。使用“Y#-*”形式对文本进行标签记录。其中,#表示文本序号,*表示该份文本的分享游客。在自然研学中,所有游客均以某种动物或植物的名称为自然名,并不使用真实姓名,故在材料分析时未作进一步匿名处理,直接采用游客自然名。如“Y2-红豆”表示第二份文本材料,出于自然名为红豆的游客分享。

(二)文本高频词分析

本研究将初步整理后的文本导入Nvivo软件中,对其进行词频分析,提取前100个高频词。从高频词可以初步概览自然研学旅游体验。其中,“孩子”与“自然”构成高频词的核心,“孩子”是研学活动的主体,“自然”是研学活动的客体;“教育”在文本中出现43次,位列高频词第7位,这从侧面也表明游客更多地将自然研学视为一种教育方式,与研学旅游的特性较为契合;此外,“喜欢”、“美好”、“快乐”、“感谢”、“期待”等正向情感或正面评价词语也较多出现在高频词中,说明游客体验总体上以积极体验居多。

(三)文本编码

首先,在Nvivo软件中对导入的文本进行逐句编码。一次编码构成一项参考点,经初步整理后,共形成350个参考点。其次,对初步编码的参考点进行进一步编码,通过比较、删除和整合后形成11个节点,如在“动物认知”、“植物认知”、“环境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形成“自然认知”的编码节点。由于本文是在行为情境-氛围情境-情感情境的三维结构下进行质性分析,故以行为情境、氛围情境、情感情境为父节点,将11个节点按照主题相近的原则,作为子节点分类并入三个父节点(见表1)。

表1 编码节点层次及参考点分布情况

四 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系列编码后,构建自然研学旅游体验的三维分析模型(见图1)。其中,行为情境主要关注游客在研学旅游活动中开展的各类行为活动,有自然认知、自然游憩、自然劳作、社会交往四个方面内容;氛围情境则是游客对旅游地环境氛围的感知,包括真实感、宁静与生机、和谐与融洽三个方面;情感情境是游客在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包含了感动与愉悦、治愈与滋养、反思与自省、沉浸与期盼四个方面。以下结合文本对三个维度的旅游体验展开具体分析。

图1 自然研学旅游体验的三维分析模型

(一)自然研学旅游中的行为情境体验

在研学旅游中,旅游者的行为活动与观光旅游存在显著差异,典型地表现在游客的旅游行为并非停留于简单的观光审美层面,而是深度参与各类体验性活动,在参与中认识自然世界。通过对材料的编码,自然研学旅游的行为情境包含自然认知、自然游憩、自然劳作和社会交往四个方面。

1.自然认知

游客参与研学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旅游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育认知构成了研学旅游的重要内容。研学导师通过专业知识讲解让游客深入认识自然世界中的动物、植物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自然观察、自然写绘、标本制作等均是游客实现对自然认知的具体形式。

不同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自然研学旅游实质上是一种情境教学活动。自然环境演变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这一情境下研学导师通过引导游客进行近距离观察、触摸、聆听等方式唤起游客的五感。“他们捡肚子里有黑色种子的无患子;揉碎捡到的香樟叶、枫香叶去闻它们的气味;寻找绿色的枫香果和棕色的松果”(Y37-兔子)。通过多样的形式让游客在参与中认识自然,这一情境教学活动避免了课堂上脱离事实的符号化知识的灌输,有助于游客形成知识的多重关联(33)郭艳芳《情境的二重性与中介作用——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教学路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28页。,同时更是给游客带来惊喜和乐趣,构成独特的认知体验。

2.自然游憩

研学中除了自然认知外,还有放松身心的自然游憩。通过文本分析和对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发现,自然游憩主要包含了固定活动场地的游戏活动和自然环境中的户外徒步。

自然游戏贯穿了研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文本中,“自然银行”、“搭建避难所”、“寻宝游戏”、“泥巴仗”等均属自然游戏的范畴。所有游戏并非仅面向儿童,而是儿童与父母全部参与其中。如在搭建避难所的游戏中,“孩子们负责捡树枝,大人们负责搭建,配合默契”(Y35-小雨)。这些游戏旨在让游客更进一步地认识自然环境,同时增进游客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协作,在短时间内较快降低游客间的疏离感。“和孩子们在一起最放松的事大概就是游戏了,太阳系实在是一个适合游戏的好场地,装满了大小朋友的欢声笑语”(Y31-小沙砾妈妈)。户外徒步也是自然游憩的重要内容。徒步不仅可以探索自然世界,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各种障碍更是对游客意志力的一种磨炼,增强了游客对逆境环境的适应力。正如游客灰熊分享道:“早饭后我们的队伍开始向后山的竹林开进,昨晚的雨水让崎岖的山道变得更加泥泞不堪,这对徒步穿越竹林来说增加了不少的难度。”(Y40-灰熊)

3.自然劳作

自然劳作是自然研学旅游的重要内容,在部分研学旅游中,劳作构成了活动的主体内容。从对文本的分析来看,自然劳作主要包含农事耕作和手工制作。

在农事耕作中,研学导师会根据节令引导游客进行播种、插秧、施肥、收割等不同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引导游客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游客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深入理解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知识。“最最大的收获,二十四节气再也不是纸上谈兵,清明采摘棉花菜做了清明粑粑,小满做了洋甘菊纯露,芒种插秧,秋分收谷,白露收了露水,冬至收了萝卜喝了暖暖的萝卜汤”(Y5-阳光)。手工制作则主要引导游客使用自然中的材料,学习传统手工技艺。手工造纸、制作筷子、缝制香包、编簸箕、搭建树屋等构成了主要的手工活动。

4.社会交往

频繁、深度的社会交往是研学旅游的一大特色,既有游客之间的交往,也有主客交往。由于团队规模较小,研学导师与每位游客之间具有更为密切的社会互动。通过前述的自然游戏和自然劳作等,不同游客之间也具有相当高的熟识程度。如游客分享到“大家会心一笑,在那一瞬间,我们由山下出发前的不熟悉,变成了共同经历过挑战的战友”(Y4-帅帅)。同时,在研学导师的引领下,游客也会进行“邻居探访”,拜访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增进主客交往。在部分研学活动中,社区在地传统手工艺者也会变身为技术导师,参与到研学旅游中。在导师的带领下,游客由活动初期的陌生人迅速转变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一并向在地居民学习传统生存智慧,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体验着“社交的乐趣”。

(二)自然研学旅游中的氛围情境体验

氛围情境建构了旅游世界的总体风格和意义(34)谢彦君《旅游体验的情境模型:旅游场》,《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2期,第68页。,包含了旅游活动所处的自然环境氛围,以及游客内在的氛围感知。通过对活动观察和文本分析发现,在研学旅游中,氛围情境有宁静与生机、和谐与融洽、真实感三个方面。

1.宁静与生机

自然环境让游客产生别样的氛围感知。通过与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喧嚣、沉闷环境氛围相比较,游客在自然环境中获得宁静与生机的氛围感知。如:“城市的商业综合体,电子游乐设施,带给人的感受是浮躁的,杂乱无章的;自然界的一切,给人的感受是沉静的,缓慢的,无声无息,却又生机盎然。”(Y06-大灰狼)

2.和谐与融洽

和谐与融洽主要指人际关系氛围,具体包含了研学导师与游客之间的人际和谐、游客之间的人际和谐两个方面。

研学导师与游客之间的人际和谐。在研学旅游中,导师兼有导游与教师的双重角色。但从游客的体验来看,研学导师的角色更加偏重于教师,而非导游。导师引导游客参与活动,认识自然万物,并为游客提供各类自然科学知识的专业讲解。在研学旅游中,没有购物环节,也没有导游与游客间剑拔弩张的人际关系,游客表达更多的是对研学导师的感恩、感谢。

游客间的人际和谐包括了不同游客家庭的人际和谐与家庭内部的代际和谐。一方面,虽然旅游者由来自不同的家庭构成,但在研学旅游结束后,这些原本的陌生人之间建立起特殊的情感纽带。由于共同的教育理念与旅游经历,游客将一同参加活动的其他游客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另一方面,对文本的分析还发现,研学旅游增进了游客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缓解了代际冲突,这主要得益于自然环境带来的游客心态变化,如游客木木爸爸所分享的:“这些时候,没有曲子需要练,没有玩具需要收,也没有因为你的磨蹭而引发的训斥和冲突。我们一起对着那些好看的花、好吃的零食,好玩的项目去消磨时间。”(Y08-木木爸爸)

3.真实感

真实感包含真实世界、真实个体和真实生活三个方面。相对于现代城市的人工建设,自然环境是“未经修饰”的真实世界,满足了游客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这才是课本里老师讲的自然:高大的树、碧蓝的天、无比清新的空气,洒满阳光的森林里,爬树爬得飞快的小松鼠、各种没有见过的植物、哗哗哗流淌的河流……”(Y4-帅帅)。同时,感知四季变换、日出日落,顺应节令气候也是真实环境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真实的世界中,游客暂时摆脱了功利的枷锁,还原为纯粹而真实的生命个体。真实个体在真实环境中的游憩与劳作则构成了游客感知的一种“真实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来到这里的孩子,我会想到‘接地气’,玩泥巴、荡秋千、踢足球、玩树枝、逗狗狗、观察植物、种地、劳作,他们和周围的一切联结着,这样‘接地气’的天真,还有家长们‘接地气’的相处方式,将我们拉回到最朴实、最真实的生活里”(Y44-蜘蛛)。

(三)自然研学旅游中的情感情境体验

在自然研学中,游客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最为直接的表露是感动与愉悦。与此同时,游客的内心深处也在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自省,最终游客的情感得到升华,在自然研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治愈和滋养”。同时游客在活动中获得的沉浸体验也进一步催生了对于未来自然研学的强烈期盼。

1.感动与愉悦

感动与愉悦构成了自然研学最直接的情感体验。结识新的朋友、认识新的植物、发现新的动物、完成新的手工作品、实现新的自我挑战等,均给旅游者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和自我满足。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的分享环节中,被游客提到最多的是感动。感动的缘由包括研学导师敬业态度、同行中其他游客的善意言行、旅游地当地居民的某种行为(如对乡土的坚守等)等。如在参加完青海湖自然研学后,游客分享道:“此行带给我的感动和收获太多太多……让我知道在青海湖美丽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在小泊湖湿地通过观影了解了当地自然守护者南加老师的一系列保护行动……非常地感动。”(Y14-小老鼠妈妈)

2.反思与自省

在儿童游客参与自然研学接受动植物科普认知的同时,儿童父母在参与活动中也在反思教育的理念与教育方式。在文本中共有13位家庭提及对教育的认识与思考。如游客大灰狼提到:“关于教育,所有的思考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人是什么?什么是对人生命的成长真正有益?怎样的教育是适合人生命健康发展,并能够实现人的持续自我完善?”(Y05-大灰狼)对于什么是更好的教育、作为父母如何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为自然研学旅游者共同反思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众多游客对教育的认知均回归到最为平凡朴实的生活层面。“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人怎么看到世界与自己,自己与别人,自己与自己”(Y9-小丑鱼妈妈)。

3.治愈与滋养

在导师引领下,游客通过各类活动的参与,在自然“感知”中吸取有益的“养分”,进而获得“滋养”、“治愈”和“力量”,最终实现“自我效能的提升”。游客桃花分享道:“大自然像是满满的能量加油站,允许任何人找它释放压力,然后再给予我们能量。”(Y33-桃花)

研究还发现部分游客连续多年参加系列研学课程,长期的研学体验令儿童身心获得更好成长。自然环境以及研学旅游对游客的身心产生一定的治愈效果,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太阳神鸟”的案例。

“‘太阳神鸟’是一个敏感的孩子,上幼儿园几个月后,班主任老师曾经很艺术又善意地提醒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因为他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也不怎么和老师说话;见到一些亲戚朋友,他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哇哇大哭,还会躲到桌子底下等客人离开才钻出来……”(Y07-太阳神鸟妈妈)可以看出,“太阳神鸟”在幼儿阶段性格“内向、腼腆”,甚至存在一定的自闭倾向。在参加多年自然研学后受到了自然“滋养”,性格发生转变,蜕变成了“每次自然游学时和大小朋友打成一团、逢人就聊历史话题、笑点特别低,一笑就能看到后槽牙的小男生”(Y07-太阳神鸟妈妈)。虽然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自然研学作为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游客水仙爸爸的分享材料中,也同样表达出自然课堂的积极影响:“多年来各种丰富的自然体验,滋养了她,让她身心健康地成长。”(Y10-水仙爸爸)

4.沉浸与期盼

研学旅游中的深度参与催生了游客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并带来了难忘的旅游经历。“我在旁观察,他们都很投入很专注,有孩子组队完成,有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孩子在帮助大人搭建。没有孩子在意衣服鞋子是否脏了,他们的世界里都是正念,专注当下”(Y35-小雨)。也正因此,在活动结束后的分享环节中,多数游客均提到了对未来研学旅游的期盼。在调查中也发现,正是在自然研学中获得的沉浸式旅游体验,众多的游客将对重游的意愿转化为实际的重游行为,部分家庭连续多年参加系列主题的自然研学课程。

(四)自然研学旅游体验模型

通过持续参与式观察发现,“联结”一词被游客频繁提及。综合前述文本的分析,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是“联结”一词的核心内涵。自然研学活动“弥补了我们在城里生活人与自然缺失的联结”(Y02-红豆),这既是游客获得的核心体验,也是激发游客再次参加活动的重要动机。

基于前文对自然研学旅游的行为情境、氛围情境、情感情境质性分析,本文构建以“自然联结”为核心的自然研学旅游体验模型(见图2)。自然联结是个体对人与自然环境一体化的感知程度(35)F. Stephan Mayer, Cynthia McPherson Frantz, “The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 A Measure of Individuals’ Feeling in Community with Na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4, no.4 (December 2004) : 504.。在日益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现代人类生活正逐渐远离自然。在自然研学旅游中,游客在自然环境下参与各类自然认知与自然游憩活动,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提升了自然联结水平。

图2 自然研学旅游体验模型

在自然研学旅游体验模型中,游客自然联结的实现主要基于两条路径:认知路径与情感路径。一方面,行为情境下的研学活动增加了游客与自然之间的接触机会,研学导师的专业讲授深化了游客对自然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激发游客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生态观与自然观,在旅游活动中典型表现为生态旅游理念的树立与践行,由此构成游客自然联结体验的认知路径。另一方面,游客在情感层面获得多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自然中获得“能量”与“治愈”,并再次“期盼”自然研学旅游活动,从而形成对自然的情感依恋,由此构成自然联结的情感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游客的自然联结核心体验实现有赖于研学导师的充分引导,这也是自然研学体验与其他旅游体验显著不同之处。虽然研学旅游与其他形式旅游活动可能在同一目的地展开,但由于研学导师的影响,能使研学旅游体验更显独特与不同。“第一次的活动地点是在植物园,植物园其实之前已经带小朋友来过几次,但是从未以这样的方式来接触它”(Y18-小草莓妈妈)。可以看到,在研学导师缺位的情形下,即使游客多次在自然环境中开展观光游憩活动,与自然存在物理接触,也难以真正建立与自然之间的联结。而在导师引领下,游客对自然环境、对旅游地“看的方式(way of see)”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进而获得了全新的旅游体验。“伴随而来的是自己五感的敏锐,看到不同的风景,更美的世界……慢慢地,眼睛看到的世界不同了,相机记录的世界不同了,自己也不同了”(Y03-Amber)。

五 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主要研究结论

研学旅游已经成为教育界和旅游界的重要议题(36)陈东军、钟林生《我国研学旅游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地理教学》2020年第23期,第54页。,但围绕研学旅游的学术研究却滞后于产业实践的发展(37)Christine A. McGladdery, Berendien A. Lubbe, “Rethinking Educational Tourism: Proposing a New Model and Future Directions,” Tourism Review 72, no.3 (July 2017): 327.。为探索研学旅游的游客体验,本文应用行为情境-氛围情境-情感情境的分析框架对游客的体验构成进行质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教育认知是自然研学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并构成其他体验获得的基础。游客通过自然认知、自然游憩、自然写绘等活动达到对自然环境的深入学习,进而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这一发现与李琳等人的“实际旅游活动中,游客获得更多的还是停留于审美体验与娱乐体验,学习体验最少”(38)李琳、谢双玉、唐亚男等《生态旅游游客体验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476页。的观点并不一致。在新兴的研学旅游中,游客不再专注于对自然风光的浅层次审美欣赏,而是转向知识的认知体验层面。这也是自然研学旅游与其他形式旅游体验最为显著的区别,同时也表明“研学旅游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习体系”(39)Md. Anowar Hossain Bhuiyan, et al., “Educational Tourism and Forest Conservation: Diversification for Child Educatio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7, no.2 (October 2010): 20.。

第二,自然研学旅游体验的核心是自然联结。在自然环境中,游客通过参与研学课程深入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人与自然之间联结水平的增强,有助于降低游客的焦虑,促进人际交往,这与Vidon等学者的观点(40)Elizabeth S. Vidon, Jillian M. Rickly, “Alienation and Anxiety in Tourism Motiv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69, (March 2018): 73.较为一致。但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研学旅游中自然联结体验的实现路径:行为情境下的参与式学习活动构成了自然联结体验的认知路径,情感情境下的积极情绪体验构成了自然联结的情感路径。

第三,研学导师对研学旅游中的自然联结体验具有关键性作用。研学导师的专业知识讲解与活动引导,不仅改变了游客在旅游中“看的方式”,还帮助游客建立与自然之间的联结。在研学旅游中,由于游客自身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使存在自然接触,也难以建立自然联结。自然联结体验的获得有赖于外部力量的帮助,这也是自然研学旅游显著区别于其他形式旅游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推进研学旅游发展中,需加大对研学导师的培养力度,注重提升研学导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旅游服务技能,这也是本文得出的重要启示。

第四,自然研学旅游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研学旅游作为一种非正式教育,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且具有其独特优势(41)Ping Li, Huimin Liang,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Travel: A Case Study in China,”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42, (March 2020): 142.。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42)马倩怡、段玉山、吴蓉《国外儿童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1期,第182页。。在自然研学旅游中,儿童通过各类游戏活动的参与,其观察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对于缓解现代儿童日益增多的“自然缺失症”(43)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王西敏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版,第30-31页。也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由此,在国家公园和乡村旅游等开发中,应加大对自然研学产品开发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优质研学产品。

(二)贡献与不足

通过对游客体验的文本分析,本文初步探讨了自然研学旅游体验的构成内容,其理论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研学旅游这一新兴旅游形式的游客体验,构建了以自然联结为核心的体验模型,丰富了旅游体验研究的理论体系。二是实证了旅游体验是社会建构的理论观点。旅游体验是旅游者与多元主体互动过程中建构的产物(44)马天、谢彦君《旅游体验的社会建构: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旅游学刊》2015年第8期,第102页。。本文的研究证实,研学旅游体验是游客与研学导师、其他游客、社区居民等不同主体进行社会互动建构而来,其中与研学导师的互动作用尤其突出。

虽然以学习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并非近年才开始出现,但相关研究成果却非常有限(45)Martin Selby, “Mobile Student Experience: The Place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90, (September 2021): 3.。本文以成都市自然研学游客为对象,采用质性分析对其旅游体验展开初步探讨,并探索性地构建了自然联结旅游体验模型。这些结论对于自然研学体验是否具有普适性尚待进一步探讨。而且,现有结论是基于游客分享的文本进行质性分析所得,未来还需要通过量化数据等多种方式开展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研学导师旅游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V eraW an g
导师榜
旅游
爱情导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