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隐性分析与应对策略

2022-09-20 03:02秦秋莹王东林
大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障碍心理健康

秦秋莹 肖 姗 王东林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现代社会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需要基于两个基本维度:一是对于自然身体器官各项功能的指标检测;二是对于心理(精神)层面隶属于认知意识范畴的相关指标检测,即通常所说的心理健康评价。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成因有哪些?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预防和应对,需要各方认真思考和重视。

一、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诱因

(一)情感受挫

有资料显示,在1999 年高校扩招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一般集中在学习压力和高考压力两方面。时至今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以往部分学校严禁学生谈恋爱,而现在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谈恋爱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危机。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大学生由于恋爱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伴侣的压力、家庭的压力、性压力、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压力等。这些因恋爱而产生的压力,双方如果没有及时沟通解决,容易发生吵架、争执,甚至导致分手,进而引发复杂的情感纠葛,甚至上升为情感暴力事件,最终导致情感悲剧发生。

(二)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对就业城市的苛求。像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已人满为患,但是许多大学生仍然希望毕业以后能够进入一线城市工作,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二是对就业岗位的苛求。分析认为,大学生期望进入的工作岗位,排名前3的分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知名大企业。显然,这些单位和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非常高,能够如愿获取相关工作的大学生凤毛麟角,由此导致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三是实体经济不景气。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许多劳动岗位萎缩或被智能化等新技术取代,客观上导致了工作岗位数量的减少。以上因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实际压力。有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近1/3 的毕业生处于较高的就业压力水平,且高就业压力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就业压力对毕业生的自杀态度有一定的影响。

(三)成长环境问题

1.父母亲情的缺失

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与他们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大学生中有许多人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们有留守儿童的经历。青少年阶段父母陪伴和关爱的缺失,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重要诱因之一。

2.独生子女“霸道性格”的养成

受20 世纪80 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的比例较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女较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偏执性格,加之其家庭成员对他们的溺爱和娇惯,他们习惯凡事将个人放在首位。进入大学后,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或一时难以适应的环境时往往无法应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极端思想。

3.单亲家庭的隐性冲击

科学研究表明,父母的婚姻关系会对孩子造成不易察觉的伤害、心理冲击。父母之间的争吵、争执,甚至家庭暴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给他们造成性格上的孤僻、自卑、易怒、敏感、恐惧等创伤。特别是父母离婚或重组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创伤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甚至会进一步加深。因此,对大多数父母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因婚姻生活不如意而产生的消极情绪,避免孩子因此而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努力,对自身进行调整,或接受专家的指导,改善与配偶之间的关系。

二、“不愿倾诉”与“无处倾诉”的矛盾

2019 年11 月,课题组向武汉体育学院不同学年的大学生发放了20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5 份。问卷结果显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讳疾忌医,极力掩饰和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烦恼。其中,有38%的学生选择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希望被任何人知晓或察觉。由于他们自我封闭,不愿诉说自己心中的郁结,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无法得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的淤积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有时还会导致极端事件发生。而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障碍后,他们的内心会本能地渴望与人倾诉,期待得到亲朋好友、同学、父母家人的帮助,尤其是渴望得到心理医生的有效治疗。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心理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心理障碍疾病的认知错误与模糊。

1.个人的错觉

有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障碍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疾病,就像某些人对艾滋病患者的认知一样:认为艾滋病是不洁的,是由于患者行为不当或者私生活不检点造成的,潜意识里他们把心理障碍疾病也归于这一范畴,从而形成了疾病患者不愿与人交流沟通的共性现象。有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对信息的误解。信息接收者由于认知水平、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彼此之间的思想隔阂或误解,引发冲突,导致信息交流的中断以及人际关系的破裂。大学生群体中一旦出现心理障碍问题,会不自觉地生成自卑、自我否定、耻辱感等消极情绪,进而形成不愿沟通、拒绝交流的“自秘”表现特征。

2.社会的偏见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认为心理障碍是可怕的、需要远离的,甚至有人将其等同于精神分裂症,这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偏见。从疾病的等级和严重程度进行划分,这两种疾病的表现、归属与定性有着不同层级的严格区划。只有病情严重、可能对他人构成暴力威胁的心理疾病,医学上才将其评价为危险类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患者思维不清、行为紊乱、意识模糊、无法自控等,需要到精神病专科门诊就诊。而一般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主要症状有焦虑、失眠、情绪抑郁等,也有一些患者表现为感觉、认知、智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行为异常,但是其他方面表现基本正常,特别是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所以不能将轻度或中度以下心理疾病患者等同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这类人群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就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对策与办法

高校是人才输出的基地及与社会联结的关节点,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中的“排头兵”,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年龄构成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敏感、多疑、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心理较强等行为表征。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对待,更不能漠不关心、冷眼旁观,而是应该动员一切积极力量进行有效干预和化解。

(一)国家层面的积极干预

2004 年10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 年1 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是两个标志性的文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需要国家从宏观治理层面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和法规。

(二)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关爱

1.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心理健康障碍的典型表现是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症检出率高达18%~36%。大多数患抑郁症的学生性格较孤僻、自卑感较强,加之社会的一些认知误区,导致他们内心的压力难以释放。如果大家能够自觉地把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的一般心理疾病患者视如普通感冒患者,对他们不再歧视、不再躲避,这种良好社会氛围,将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障碍恢复。

2.同学、教师的关心

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倾诉的对象依次是知心朋友(65%)、家人(26%)、男(女)朋友(14%)、教师(9%)、同学(6%)、心理咨询员(5%)。从中可以看出,知心朋友对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对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来说,知心朋友是有共同语言和值得信赖的倾听者,而教师和同学都可以担任知心朋友的角色,可见教师和同学对他们心理健康障碍恢复的重要性。

3.家庭成员介入

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种将家庭作为治疗对象进行的心理治疗,其通过建立良好家庭心理气氛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精神分析家阿克曼(Nathan Ackerman)认为,异常的人来自异常的家庭,提倡治疗师把治疗重点从病人的个体立场推展到家庭整体。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问题时,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等如果能够及时地向他们伸出援手,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于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学生来说,父母的关心是必要的,且作用尤其显著。

(三)传统与现代治疗办法相结合

1.传统治疗

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一般是以药物为主,例如让患者服用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并辅以心理疏导,从心理层面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慰藉和情绪的宣泄。

2.现代治疗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手段,比如网上心理医生问诊、网上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APP 平台、心理咨询小程序等。将心理健康与互联网相结合,是现代科技用于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疾病的有效手段和全新方向。鉴于心理疾病患者普遍不愿面对面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自我隐秘与自我封闭特征,患者可通过网上咨询和交流,实现寻求治疗的目的,以此有效缓解他们紧张、不安、不愿示人的诉求。而且线上心理咨询可以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作用,还有利于保护患者隐私等优势。

四、结语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有将近10%的人口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心理健康领域被视为下一个待爆发的市场。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疾病的易感人群,具有普遍、高发、隐蔽、不易察觉等特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建设者,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呵护他们健康成长。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或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发生,这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需要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障碍心理健康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跟踪导练(四)2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空心病
低到尘埃里
选择障碍症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