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坛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及治理思路

2022-09-20 13:50王春根曹慧敏高晶蕾
低碳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金坛面源养殖业

郭 赟,王春根,曹慧敏,高晶蕾

(江苏龙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22)

0 引言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居民的“水缸子”“米袋子”“菜篮子”息息相关。“十四五”期间,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1 区域概况

1.1 金坛区的区位优势

常州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整体推进型示范基地、全国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该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位居全省第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金坛区素有“江东福地,鱼米之乡”的美誉,以水产、水稻、茶为主导产业,是江苏省首个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国首批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首批试点县,产业发展的基础优越。

1.2 自然条件概况

1.2.1 土地类型

金坛区总面积为1 463 591.36亩,耕地面积为510 396.69亩,占总面积的34.87%。全区薛埠镇的耕地面积最大,为105 142.72亩,耕地占比为29.85%;其次为直溪镇、指前镇,其耕地面积分别为76 765.67亩、65 724.06亩,耕地占比分别为48.04%、42.79%。耕地类型主要为水田,旱地和水浇地零星分布。

1.2.2 水系条件

金坛区的河流处于长江水系太湖平原水网区,南有钱资湖和长荡湖。丹金溧漕河由北向南斜贯全境,形成北引江水,汇流入运河,南注两湖的自然水系。区内河流纵横密布,现有河道430条,总长度为1220 km,主要湖泊有长荡湖及钱资湖、天荒湖等,全区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的19.8%。其中流域内骨干河有丹金溧漕河、尧塘河、通济河、湟里河、中干河等9条河流,总长129.3 km;乡镇间骨干河有上新河等35条,总长165.5 km;乡村支流172条,总长217.3 km。河道纵横,沟塘密布,属典型的“江南水乡”。

1.2.3 农业基础

金坛区是江苏省常州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全区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十三五”期间,该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建成高标准农田5.7万亩,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稳定在90%以上,获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薛埠镇、指前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智能化渔场、茅山茶海等一批重点农业项目建成投用。农田建设见行见效,集中力量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了高标准建设农田0.6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960亩的建设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9.8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3%。2021年,金坛区成功创建江苏省常州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 农业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

农业面源中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生活排放的氮、磷等污染物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一般以有机物、总氮、总磷为主,污染源具有多元化、隐蔽化、分散化的特点[2]。

2.1 农业面源类型

2.1.1 种植业

目前,种植业的现状之一是过度依赖农药,忽视了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作物产量的基本方法。现状之二是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忽视了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滥用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固结退化、作物减产,使农产品中硝酸盐、重金属含量过高[3]。

2.1.2 畜禽养殖

畜禽养殖中动物的粪便及废水中有大量有机物,如氮、钾等,还有很多会引起各种疾病的细菌。如果这些浓度相当高的有机废水没有经过相应的处理就集中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4],导致河流等地表水环境质量恶化。此外,畜禽养殖会产生恶臭气体,对周边居民造成一定影响。

2.1.3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成因有多种:①水产养殖中人工饲料的投喂、有机肥料的施加,以及养殖水体中残饵、生物尸体等会造成水体氮、磷及其他有机或无机物量大幅增加。②水产养殖过中的废水及清塘尾水含较多有机物、过量营养物质、残留药品等,未经处理直排到环境中会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5]。

2.2 污染物排放现状

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农业面源调查结果,金坛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主要由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排放,分别占比80.5%和19.5%;在氨氮排放量中,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排放量分别占比55.1%、28.8%和16.1%;在总氮排放量中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分别占比40.9%、48.4%和10.7%;在总磷排放量中,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排放量分别占比57.3%、31.3%和11.4%。农业面源总磷排放占比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面源总磷排放占比

统计结果表明,在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排放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排放量最大的为畜禽养殖业,而总氮排放中水产养殖业的排放量占比最大。种植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小。在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占比高达93%,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排放总量占7%。由此可见,在金坛区后续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为重中之重。

2.3 针对现状的治理措施

金坛区科学划定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禁养区内的养殖行为全部退出,农村产业的布局更加合理,美丽田园、青山绿水、生态宜居成为乡村的鲜明标志。

2.3.1 种植业

①优化种植产业布局。启动“两区”划定工作,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小麦生产功能区、油菜生产保护区、大豆生产保护区,涉及耕地22.43万亩。②实施化肥和农药使用减量行动。在化肥减量方面,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法,维护省、市、区三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经过治理,2020年的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7.7%。在农药使用方面,强化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体系及农药强度调查点,实现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双提升;推广机插水稻、小麦田封闭除草技术,减少茎叶处理中农药的使用;筛选新型高效药种,推广新型高效施药器械,通过以上一系列技术措施减少用药量或用药次数。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自2006年以来,金坛区持续在全区稻麦上主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④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积极推行秸秆多形式利用,杜绝燃烧,避免造成大气污染。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宣传推广,进一步增加秸秆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规模和途径,充分发挥了秸秆利用企业的主体作用。⑤废旧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利用。完善“两废”回收机制,减少水体固态污染物,建立“使用者收集、经营者回收、专业化处置、政府补助”的回收体系。

2.3.2 畜禽养殖业

①畜禽粪污集中处置模式。建成金坛区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有效解决畜禽粪便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②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置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属地负责、财政补助、分级承担、保险联动”的原则,建成常州市动物卫生处理中心,配套建设4个现代化、智能化的病死动物公共收集点。③开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示范活动。成功创建23家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以示范引领为抓手,推广应用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④探索建设“美丽牧场”。金坛区按照“村企联盟、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思路,探索建设“美丽牧场”,以求实现保护环境、产业发展和富民增收。

2.3.3 水产养殖业

①优化渔业产业布局。切实开展市级水产养殖尾水净化生态示范点、水产养殖尾水净化生态示范点、百亩连片池塘生态示范点等示范点创建工作,全区百亩以上的连片养殖池塘占比93%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②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依托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定期开展水产养殖健康生态养殖技术专题培训,推广蟹虾“155”、蟹池微孔增氧、全程颗粒饲料精准投喂等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引导养殖户以颗粒饲料投喂替代冰鲜鱼投喂,增强广大养殖户的绿色生产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1)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体系尚不健全。作为常州市农业大区,金坛区的种植、养殖及水产等养殖业体量位于常州市前列,污染防治成效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区域缺乏长期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未在种植区及养殖密集区开展主要河流的代表性断面水质监测工作,缺少对水环境质量变化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联性研究。

(2)部门联动协调性有待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各部门的规范要求不尽相同,而实际问题又经常涉及多个部门的管辖职责,需多部门共同协调处置,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

(3)农业面源防治的持续性有待加强。针对畜禽养殖业,虽然金坛区整体有机肥生产技术较为成熟,但是资金投入大,辅料采购成本逐年升高,人工费用等综合处理成本高,回收周期长,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有机肥和能源产品的补贴政策,使得有机肥加工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经济效益不明显。

3.2 治理思路

(1)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工作,切实提升区域监测监控能力。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监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平台,增加环境监测布点,加强暴雨、汛期等重点时段的水质监测。结合遥感技术,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演变规律,逐步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动态评估。

(2)强化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巩固和提升治理成效,进一步理顺部门协作关系,协调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进行分工,各司其职,并加强联合作战能力,共同寻求瓶颈问题的破解之法,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富民增收等的有机统一。

(3)促进种养业融合发展。①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以及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立足适养区和种植连片区,按照农牧结合、地畜平衡、就近利用的要求,探索建设一批种养结合型的美丽牧场,着力构建功能互补、能量循环、高效生态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农牧结合试点,合理规划适度规模养殖用地,科学确定养殖种类、规模和总量,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科学配套。②大力推广渔业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推广稻鱼共生的新型种养模式,继续推进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实施多品种套养模式试验示范,推广工程化生态流水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努力建设生态、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渔业。

(4)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安排中央、地方投入了资金,按规定加强相关渠道资金和项目的统筹和整合。构建公共财政支持、责任主体自筹和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确保实现治理目标。

猜你喜欢
金坛面源养殖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2020年小龙虾养殖业的机遇与挑战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走“乐道金坛” 访“绿野仙踪”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2017金坛秋季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