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的设计探讨

2022-09-20 13:51吴哲玉
低碳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物升级历史

吴哲玉

(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0 引言

受旧时技术等因素的局限,文物建筑的空间规划、空间功能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文物建筑的升级改造需要结合现状保留历史风貌,让历史资源得以继续传承,并变“死文物”为“活景点”。需要注意的是,修缮文物建筑时,应以保护为主,修缮为辅。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既能恢复文物建筑的原貌,又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彩传统文化,使人类的文化遗产得以长期保存,让历史资源得以继续传承,从而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文物建筑修缮概况

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花园别墅,又名东园,是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超过2.4万m2,本次升级改造主要是对文物本体部分进行修缮,修缮的建筑面积共计790 m2,其中红楼约620 m2,东园门楼约120 m2,莲花池约50 m2。对红楼和东园门楼进行装修及园内展览工程升级改造,建筑面积共计740 m2;对室外环境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对红楼及东园门楼的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改造,面积共计4777 m2;完善上述建筑室内外电气、给排水、消防、安防、智能化等配套工程。上述建筑的结构、材料、构造和工艺有很强的时代及地域特征,对研究近现代中西结合的建筑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东园总平面如图1所示。

图1 东园总平面

2 文物建筑修缮与保护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文物是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包含丰富的历史和艺术内容,是科学的历史资料,承载着国家、人民及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并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城市千年的沧桑,是一座城市历史的痕迹,具有内在生产力。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的不断发展,文物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逐渐引起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其体现的文化精髓和艺术价值以新的形式被潜移默化地应用到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呈现于广大民众的意识和行为中。修复和保护文物和文物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必然需求,是解决国家面临的文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国家事业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毁坏的文物建筑不仅有损城市面貌,也意味着国家文化遗产的丢失,而修复和保护文物建筑遗迹,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全面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3 文物建筑升级改造的要点

3.1 尊重文物建筑

文物建筑是指具有文物三大主要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属于文化资产和历史遗迹的范畴,是历史上人类创造的、不可移动的、具有建筑价值的遗迹。根据建筑物作为“文化古迹”的定义,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文化古迹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保存原则,即文化资产的初始状态是其价值的承载,任何对文化资产现状和历史信息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都是没有根据和非法的。此外,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等元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的要素[1]。

3.2 现代与传统的调和

升级改造文物建筑内的文化展厅,旨在与时俱进,提升展示效果。在文物建筑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保存文物建筑文化,更要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和保护其文化特征,使文物建筑适应现代需求。而现代与传统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被政府相关部门指定为文化资产保护单位的老旧建筑,在升级改造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建筑本身的损害,并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文物保护技术的正确使用对实际施工非常重要,文物的原有技术、材料和工艺要尽可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并且修缮文物前要进行无害化处理[2]。

3.3 遵从改造可逆性原则

遵循改造可逆性原则,以确保能够实现修复后的再次维护。尝试使用与原始组件相同、相似或兼容的材料,以及原始的工艺工程方法,并保留大部分历史信息。东园屋面揭瓦重铺,更换严重糟朽檩条及严重破损瓦件的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东园屋面揭瓦重铺

本次升级改造对原有建筑物进行修复,并完善原有展厅的陈列展示功能,引入现代技术丰富展示形式,变“死文物”为“活景点”,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品牌,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物“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这样不仅有效改善了文物的发掘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和内涵。

3.4 质量第一原则

修缮文物建筑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先进的管理,并严格遵守维修技术和施工程序的规定。

4 文物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措施

4.1 文物建筑升级改造的保护措施

为保护原建筑,把新做钢结构作为承载构件,在新做钢结构的基础上开展装修改造,以在改造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风貌和结构;展陈形式主要是在维持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运用立式展板、展柜、悬挂等展陈方式,避免构建和安装损伤建筑墙面;同时运用声、光、电等展陈形式,提升展陈效果的立体感与层次感。首层5 m处钢结构龙骨平面如图3所示。

图3 首层5 m处钢结构龙骨平面(单位:mm)

4.2 文物建筑升级改造的利用措施

目前,文物建筑内的展览缺乏主题气氛,叙述死板生硬,展览作品和展览形式缺乏变化,展示手法不够生动,空间安排混乱、烦琐,浏览路线不够明确,与观众的互动不足,总体上吸引力不足,未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本次升级改造优化布展方案,考虑到门楼内部面积较小,门窗较多,可利用的展示面很少,因此将主要展示内容设置在红楼。中央门厅做红色主题课堂课室和宣讲室;4个小房间划分为1个机房、2间办公室、1间红色主题图书室兼文创室。改造后展厅一层与二层平面如图4、图5所示。

图4 改造后展厅一层平面

图5 改造后展厅二层平面

采用多种多媒体展示媒介进行展示,序厅采用巨幅LED屏幕展示主题影片,影片客观陈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历史事件,引导观众后续的参观。采用全息影像系统,将历史以影像的形式还原呈现,真实再现旧时情景。在主楼二层参观的起点设置互动全息影像与纱幕影像组合艺术场景,其对展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全息投影的互动,古今对比的展示,能让观众温故知新,使其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体悟。最后,放置视频演绎系统,在展现新时代的历史传承中结束展览。

与此同时,在各个展示环节设置透明屏展柜,使供观众互动操控的透明屏幕与实体展品呼应,再配以针对展品的语音解说,实现高科技展项与物理展品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展览的互动性和观众的参与感。改造后展厅中全息投影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改造后展厅中全息投影效果

4.3 完工后的后续维护工作

4.3.1 完善修缮与保护体系

文化古迹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修复保护对国家文化遗产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制定针对破坏文物和文物建筑者的惩罚制度,并确保其有效实施,从而在该制度的基础上对文物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3]。

4.3.2 选择科学的保护方式

由于文物和文物建筑的损坏情况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我国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修复文物时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根据文物的风格和结构特点确定修复方案,以修复为重点,并尽量恢复文物原本的外部和内部样式[4]。

4.3.3 做好文物建筑文化及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

“活化利用”是指文化资产的保护和修复,结合社会发展和社会条件,将文化资产的保护和社会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投产运营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原则,积极、理性地使用文物建筑,同时遵守以下原则:①依法利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文化设施的使用,必须遵循有关规定。②高效利用。文化商品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其内在价值,充分发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③多元利用。文化资产的使用应避免同质化,应适应地方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社区的需求。④开放利用。应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文物以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例如永久开放、目的开放、挂牌展示,并充分体现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4.4 提高公众保护文物和文物建筑的意识

文物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反映和传承,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文物和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全社会具备保护意识。因此,为了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文化资产和文物建筑做出贡献,国家必须提高公众对文物和文物建筑的保护意识,以提高文物和文物建筑的修复质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文物和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5]。

5 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建筑的改造应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的优势,并让历史“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生,得以继续传承,这是文物建筑升级改造工作的重点。赋予历史新的生命力将成为文物建筑修缮和文化传承的新思路,文物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文物升级历史
文物的栖息之地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文物的逝去
回暖与升级
新历史
文物失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