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生活为目标的城市新区规划探索
——以两江新区多功城片区控规为例

2022-09-20 13:51
低碳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品质公共服务规划

周 觅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1147)

0 引言

我国新型城镇化阶段以人民为中心,面对美好生活需求与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增存并举、治理创新,共建共享高品质社区生活已成共识,如何引领并实现“人—空间—服务”三位一体的规划管理以及城市治理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规划转型的重要命题。传统的以空间扩张和土地财政为目标的城市开发,将逐步转向以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的高品质空间载体和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城市运营。两江新区作为重庆实现“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以及发挥“三个作用”的先行区、示范区,正是落实城市新发展理念的最佳载体[1]。

1 区域特征

1.1 区位交通优势突出

规划区位于两江新区核心,面积约5.4 km2,毗邻园博园、中央公园、商务区、悦来会展中心等重要门户及公园,20分钟通勤圈覆盖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是主城核心区最大的未建设用地。

1.2 立体山水特征明显

区内翠云山、四爷堡两山东西相望,江家沟、麻雀沟川流其间,内有高台、浅丘、陡崖、槽谷等丘陵河谷地貌,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另溪流蜿蜒、绿植覆坡,生态环境优越。

1.3 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区内翠云山制高点处现存距今千年的北宋时期翠云寺和距今800余年南宋时期要塞多功城,其与合川钓鱼城互为犄角,构成抗元军事要塞体系,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 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的规划指标体系

围绕生态、人文、公服、交通、设施、产业等6个方面,对标雄安新区、浦东新区、天府新区等先进地区的最新规划经验,从打造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系、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低碳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古今共融的历史人文体系、智慧海绵的基础设施等5大方面全面解析规划品质提升要素,并梳理提出23项评价指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展现城市高品质发展的规划指标体系。同时,按约束性和预期性区分相关指标,便于后期明确规划管控条件[2]。高品质发展指标体系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高品质发展指标体系对比

3 面向品质提升的控规编制实践

3.1 营建山水生态网络,构筑绿色开敞空间

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彰显特色、可持续的山水体系和开放共享的绿地系统,营造“开门见绿、8分钟可达”的高品质城市环境,规划全覆盖的“生态绿环+社区公园+地块开敞步道”体系,形成山水景城高度融合的城市新片区。通过识别区内山水要素,构建“山地景观活力廊”“滨水湿地生态廊”“都市游憩风景廊”“山、水、绿三条片区级生态绿廊”,形成核心生态景观骨架;通过整合微地形,在街区构建一条7 km长的生活慢行绿环(公共绿地),串联区内5处社区家园,构建开敞空间网络体系;规划9个不同主题的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口袋公园,满足居民跑步健身、儿童活动、休闲活动等生活需求;在地块内以划控制线的形式划定间距为200~500 m,总长约20 km的步行通道联通上层级绿廊,将良好的自然生态及绿化景观引入社区、带入生活,形成“看得见、走得通、可体验”的步行网络系统[3]。

3.2 挖掘历史遗产价值,传承城市文化精神

充分挖掘距今700年历史的多功城文化价值,通过项目策划深入探寻古迹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片区人文地标。在合理划定区内文保单位多功城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基础上,营造遗址主题公园,并建设周边配套历史文化馆、博物馆和体验式文化街区,通过步道、绿廊在空间上让遗址与城市功能融合。另外,强化对文物和文化要素的活化利用,将传统的文化观光升级为“文化+”产业,谋划文创产业园、复合功能的社区文化中心等设施,构建片区旅游休闲、文化展示新热点,力争打造主城北区文旅产业新名片。

3.3 推进社区家园建设,构建多元公服体系

引入社区家园概念,构建社区家园体系,以社区家园体系规划为抓手,探索富于山地城市特色高品质社区的地方途径。围绕生活圈多样化人群需求组织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提出差异化、品质化的设施配置要求,分别就五类服务设施构建“保障—普惠—高端”三级供给结构,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品质化需求。着重在保障基础服务的前提下提供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空间上采取“集中式基础公共服务+基本生活服务+交往商业服务”的社区家园建设模式,构建社区生活设施模块。规划新增5个社区家园,形成高品质公共服务节点和社区交往空间,并对标国内先进地区提升教育、体育、文化等设施的配置标准[4]。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及建议如表2所示。

表2 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及建议

3.4 轨道引领城市开发,形成慢行快达交通组织

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耦合,适度提高轨道站周边区域的开发强度和复合度。引导公共资源向轨道站周边集聚,推动一体化开发建设,提高接驳换乘水平,营造舒适有序的步行接驳环境。结合地形地貌和水系网络优化道路线型,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自由式路网格局,优化次支路网,局部增加路网密度,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环境。严格结合地形地貌和水系网络优化道路线型,避免高切坡,降低挖方量,形成山地特色的自由式路网格局;按照分层分级原则,优化次支路网,局部增加路网密度,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环境。

3.5 城市设计减量提质,彰显独特山水风貌

通过城市设计明确控制要素,对片区生态本底、开敞空间、重要界面、景观视廊、空间形态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引导,营造山水城市独有的人居环境,最终形成城市设计专章并将控制条件纳入图则。运用生态化的开发模式,将低容积率区域集中在临山临水地区,通过降低开发强度、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片区内自然山体、水体、崖壁、沟渠等微地形,展现山水城市特征。中心区、轨道节点地区适度提高开发强度,高容积率区域集中在轨道站点500 m半径内,提升公交设施的服务效率,提高物业价值和中心活力,保证土地价值最大化利用。

4 结语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从“规模扩张”的上半场过渡到“品质提升”的下半场,城市各项资源要素的价值也在不断重新定义。城市品质提升的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本规划只是对城市特定区域品质提升规划思路和方法的初步探索,但以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的规划导向将始终贯穿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

猜你喜欢
高品质公共服务规划
公共服务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光伏扶贫如何保证高品质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