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工程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9-21 09:24米文静杨小锋
商洛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证书课程体系融合

米文静,杨小锋

(商洛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技术技能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宝贵人才资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牵头起草的调研报告显示,2019—2035年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年均缺口在1 300万左右,其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年均缺口在700万左右。为缓解技术技能人才的不足,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开始加快。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1]。2019年4月4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该方案就1+X证书制度实施的总体要求、试点内容、试点范围及进度安排等做了具体规定,提出1+X证书制度要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2]。2019年11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健全协同推进机制,保障有序开展有关师资培训,规范考核颁证,完善财政支持方式,严格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试点工作的推进意见[3]。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增加,也出现了“考证热”等现象。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工科的基本属性,又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边缘效应广,学科跨度大。目前,全国共有459所本科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其中陕西省有25所。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国外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面向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其培养定位为: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获得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二是不面向特定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其培养定位为:培养具有组织与管理工程技术项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中,美国工程管理学会将工程管理定义为:对有工程技术成分的活动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的艺术与科学。国内学者们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融合、“一带一路”、高职百万扩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论证背景和新工科理念等方面也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少[4-10]。

为提升技术技能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工程管理专业深入推进,本文以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突破口,将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位需求相融合,建立以证书为媒介,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互通、互认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1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本文以三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体系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分离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多数课程教学相对独立,课程及课程教学的关联度不够,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不够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所占学分较少,证书与专业关联性要求把控不严,使实践教学学分兑换并未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程可选范围较小,且缺少行业前沿技术及管理方面的课程,未能满足学生对行业前沿的了解及不同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11]。

1.2 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分离

对地方本科院校2018—2021届844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由调研结果可知: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建筑业,从事建筑业比例在58%以上,其中2021届建筑业就业方向的毕业生比例最大,占当届毕业生总人数的75%,其次是2019届,占70%,2018届为67%,2020届为58%。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上研究生的人数比例较小,其中2018届为5%,2019届为3%,2021届为2%。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去向情况统计见表1。

表1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去向情况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可知: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建筑业,其次是房地产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由就业情况反馈可知,学生在建筑企业主要从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工程预算等方面的工作,建筑企业较为重视学生的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仍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的更新落后于行业、企业发展中工程知识的需要。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满足目前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应着眼于未来,结合产业快速变革的情况和企业工程知识的发展实际,培养出能够在职业发展和专业领域取得预期成就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也应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高校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育人平台、教学效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分离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为关注教材的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运用的重视不够,未能将教材中的知识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与方式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为教学而教学,导致课证分离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并不能顺利通过对应的资格证考试[12-13]。而将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以练就更加扎实和多样化的本领,为高质量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 工程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计划

1+X证书制度的“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1+X证书制度意在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X证书制度下,构建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育人平台和教学方法来实现[14]。工程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计划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计划

第一,制定与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实现“X”对“1”的赋能,要以不弱化学历教育内容为前提,实现课证融合。工程管理专业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邀请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专家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最新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和规范的更新情况,以及社会对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接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接轨。

第二,建立与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衔接的课程体系。学历证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中,基础能力是培养学生具备行业基本需求的能力;核心能力是培养学生具备解决企业或者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培训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专业课程体系与“X”证书内容的融合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将证书涉及的内容采用模块化形式纳入专业课程中,学生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学习,掌握相关考证知识,再考取相应证书。二是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在满足总课时要求的前提下,增加考证相关课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将两种方式相结合,既不能忽略“1”的内容,也不能将“X”的内容流于形式,要确保课程内容大于“X”的内容。2019年我国共有54万余名学生参与此项试点,约10万人通过考核,截至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73个培训评价组织的9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15-16]。

第三,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师资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激励机制和制度等建立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与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第四,创设立体化的育人平台。1+X证书制度的推进需要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合作,共同努力。通过实施“1+1+N”合作模式,广泛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库,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建立行业实验班,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等方式,深化与行业、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立体化育人平台,为社会输送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五,丰富教学手段,保障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与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资格标准高度融合的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演练、情境教学等手段,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同时,实验教学场所也可在课余和假期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需要,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3 1+X证书制度下工程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X证书制度是具有时代使命的教育制度,意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社会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重塑理念,结合产业发展,明确社会需求,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形成“树立先进的理念目标—建立基于课证融合的育人模式—个人能力牵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闭环式人才培养模式。

3.1 结合产业发展,重塑理念目标

随着建筑业信息化、智慧化、生态化的发展,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以科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实践为出发点,结合产业发展,重塑理念目标,以更好地培养与时俱进的技术人才。追踪产业发展动态的主要渠道,一是聚焦产业发展动态,关注相关政策、法规和规范,在社会服务和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钻研,深刻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二是通过承办和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追踪行业发展前沿,掌握一手行业信息。三是选派教师到建筑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挂职锻炼,获取行业发展信息。

重塑理念目标要立足于教育目标,思考人才培养的内涵与需求,以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围绕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将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的要素融入教学中,引入课证融合,将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统一,就业导向和终身发展统一,形成“基于工、集于管、引入证书、融于实践”的工程管理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17]。

3.2 深化课程改革,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工程、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对实践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1与X的有机融合要求在不弱化学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课证融合,首先要由学校、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情况进行研究,对X证书及其标准进行梳理,使职业技术技能与职业能力标准能够有效对接,再将其融合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课证融合体系。

融合方式上,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相关知识融入现有课程体系中,研究、探索相关技能与能力要求;课程内容上,在确保协调性与前后衔接连贯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的形式进行重组;X证书内容上,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形成阶梯化的课程学习要求与难度;课程选择上,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方向,实现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展,提供与证书相关的课程选择,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18];课程安排上,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根据X证书需要融入的内容调整原课程的开设顺序,先开设1和X共同需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根据X证书考取的时间,综合考虑专业知识学习的客观规律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需要。

3.3 拓宽引进渠道,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

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需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第一,要拓宽引进渠道,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高层次人才,以此带动学科、专业发展。第二,加强团队建设,以学科为单位,培养优秀的科研团队,以课程体系为单位,培养专业的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第三,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带着课证融合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企业调研,更新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第四,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制度文件,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功能转型,赴行业、企业参与实践,在岗锻炼,学习和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能,提升专业技能,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技能、考取哪些证书,为今后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19]。

3.4 深化多元合作,形成立体化育人平台

1+X证书制度涉及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深化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形成立体化的育人平台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

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横跨学校、社会、产业各界,培养模式的构建要聚焦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实际,还需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内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采用“1+1+N”合作模式,与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和N家建筑企业深度合作,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功能对接,以具体的要求和任务进行交互,由点及面。

高校要以工程管理专业为核心,广泛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与建筑企业一线专家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建设包括造价、施工、监理和房地产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库,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建立行业实验班,与建筑企业共同培养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派教师到建设工程项目现场、相关政府部门交流培训,提升实践技能,了解社会和行业内对毕业生能力和职业证书的需求情况;多管齐下,形成目标明确的立体化育人平台,提升课证融合的内生力[20]。

3.5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需要面向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培训,证书培训效果离不开教法,教法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课证融合”背景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背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做”的过程融为一体,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亦能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融入课程教学[21]。倡导将教学模式向启发和讨论式方法转变,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4 结语

技术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类型,为了缓解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我国不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针对课程体系与学生能力培养方向分离、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分离、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分离等问题,结合构建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育人平台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结合产业发展、重塑理念目标,深化课程改革、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拓宽引进渠道、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深化多元合作、形成立体化育人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工程管理专业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计划,从而确保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和技术技能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证书课程体系融合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融合》
收录证书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