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咨询背景下的绿色建筑发展探讨

2022-09-21 07:48杨震
大科技 2022年36期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

杨震

(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0 引言

在如今的社会发展局势之下,绿色建筑已经变成建筑领域的核心方位。因为中国的资源比较欠缺,所以应当激励人们了解到环保的必要性,提高环保的意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观念的建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将城镇的建筑方式转换为绿色建筑的模式,更改建筑的发展线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因而,发展绿色建筑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建筑领域原料耗费大,与节能减排的实施发生冲突,带给节能减排的压力特别大,就需要引起相关政府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绿色建筑理念如图1 所示。

图1 绿色建筑理念

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难循环的特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用高代价换来初级阶段的高速度这种方式是缺乏耐久性的。其中,建筑业又是中国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由于过去的欠账太多导致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走上迅猛发展的道路,难免会造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所以建设部及时地推出“绿色建筑”的新理念是有着深远意义的。绿色建筑并不是单纯的指环境保护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在切合本地地形地貌和民生文化的同时,发展耗能低的建筑理念,摆脱传统式建筑高耗能的束缚,为当地人民提高最贴近大自然的人文关怀建筑。国内建筑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在施工工艺、行业发展和经营规模等领域已经能与与其他发达国家旗鼓相当。但总的来说缺乏绿色建筑的理念,也就是建筑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能源消耗以及绿色建筑方面整体规划还不够。

2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三个关键点

2.1 建筑的选址

建筑的地址选择是进行建筑设计前要进行思考的一个问题。建筑地址的选择要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因而,选址应与当地地区的地貌特点、地形特点和建筑特点等相结合,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局。应该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建筑,为充足的日照提供必要条件。因为冬天的冷空气非常容易对洼地的建筑产生“霜洞”效应,会增加洼地建筑的能源耗费,所以不可以建在山谷、洼地之中。一般建筑地址的选择还需要充分考虑以下4 个关键因素。

(1)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距离不可太长,确保人能徒步到达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2)尽可能在城镇化地域建立必要的设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3)不能选择在生态敏感区进行建设,防止对附近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4)依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尽可能挑选有利于运用自然资源的地区。

建筑工程施工地址一旦选中,施工的设计方案是确保建筑与地理环境和谐的必备条件。仅有与环境相配合的建筑才可以被称作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场地设计应按照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主要问题开展剖析。还需要注意到绿色建筑场地设计的基本准则:①场地设计应维护的绿色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②尽量避免建设地的水资源系统和当地水土流失造成影响。③尽量避免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最大限度地提升园林绿化的总面积。

2.2 合理的布局设计

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式下,绿色建筑获得了更多的肯定以及实际运用。建筑业是否能够把握住机会完成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建筑发展模式的变化[1]。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变,向绿色建筑发展,就务必要加速建筑业的改革发展,从建筑业综合性竞争能力下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对技术创新和人员素质的管理。建筑业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由传统式的高高耗能的建筑方式向高效的建筑方式进行转变,建设方式由劳动集约型向新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也是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改进建筑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下列对策提升建筑合理布局。

(1)利用当地的花草树木和其他绿色植物,减少建筑的热负荷。

(2)依据所在建筑的经纬度以及主要的方向,对建筑设计进行优化,充足利用太阳能及风力,最大限度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3)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可以降低建筑物耗能。

(4)对建筑物的功能区进行规划设计,尽可能在同一区域内设定有类似功能的地区,有利于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和浪费。绿色建筑的建设如图2 所示。

图2 绿色建筑的建设

2.3 形体的设计

建筑形体和空间的设计规划对于环保节能建筑构造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区域建筑特点的主要表现。建筑形体和空间设计与建筑的能耗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的热工性能是一个主要的测量指标值。建筑热工性能是依据建筑体型系数=建筑表面总面积/建筑体积来进行测算的。建筑体型系数小,建筑就较为规整标准,可以降低通过外界进行冬天供暖和夏天制冷的热工损耗;反过来,如果建筑的体型系数较大,有利于建筑物的室内空气流通。所以,有效把握建筑体型设计是建筑环保节能设计的关键环节。建筑单个的设计中可以引进別墅的设计理念,别墅造型的房顶、窗门、阳台等的设计类型是比较丰富的,能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有利于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建筑的形体设计中,应当摆脱传统式房屋板楼的单一排列形应该利用房屋坡面的变化来增加日照和减少雨水渗漏,设计坡度时关注到住宅中日照问题;窗子和生活阳台的造型设计不但可以利用大玻璃给房间内增加日照,还能够利用窗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创造出类似别墅的情境,给人一种亲近、舒服的体验;还要根据对地砖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带给住户室内的和谐统一感,可以提升建筑的亲和性。

3 我国绿色建筑在政策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3.1 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和制度管理体系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在建筑和能源节约方面并没有作出清晰的法律或者政策规定,促使绿色建筑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维护和支持。并没有强有力的体系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经营和规划作出监督和管理,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需要对绿色建筑的品质进行监督和管理。

3.2 缺乏专业技术的支持

在绿色建筑工作中的刚刚开始的阶段,科学研究的工作是相对落伍的,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进行解决和研究,并且融合绿色建筑的作用和区域特点的工艺技术并未产生。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设计方案、整体规划、评定、工程施工、咨询等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员依然匮乏。因为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比较慢,所以相关的建筑材料与行业关联度低,各种各样建筑材料品质参差不齐,绿色建筑的技术比较落伍[2]。

3.3 没有制定详细的准则规定

绿色建筑的评估准则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有一些指标值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绿色建筑涉及的相关知识和环节都是比较多的,即使在一些环节是设置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和贯通,造成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和维护保养发生许多问题。在绿色建筑的修建流程中,也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点评标准,缺乏相关的工程项目的建设经验,尤其是在建筑的相关预算定额标准方面缺乏明确规定,造成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无法合理进行及其工程项目具体指导受到约束。绿色建筑检测标准如图3所示。

图3 绿色建筑检测标准

4 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 完善相对应的法律制度

依据实际情况,对不一样地区和类型的绿色建筑开展鉴定,不断提升写字楼、大型商场等工程建筑的点评标准,设立更多与公用设施相关的点评标准。政府投资的建筑物要严控工程建筑的标准费用预算、审批、判断预算额度等,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太多的问题。完善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填补相关层面存在的不足,为绿色建筑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3]。

4.2 确立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线路

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工作。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应给与我国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为具体指导方向,加强各单位间的协作,将实际情况与理想化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顺利推进绿色建筑工作的进行[4]。还需要对绿色建筑的后续情况进行考虑,包含其发展前景和使用期限,而不是追求单一的等级指标值,要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又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4.3 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

在建设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必须对工程质量控制作出严格的要求,进而创建完善且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审批管理体系,对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整体规划、土地交易等过程开展严格要求。在达到绿色建筑发展标准的前提下,在进行土地交易和施工设计图纸审批后才可开展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没经审批的项目将要停止实施,不给其发布施工许可证。除此之外,在工程建筑动迁方面也需要设置相对应的管理方案,不符动迁要求的工程建筑不可以动迁[5]。绿色建筑概念如图4 所示。

图4 绿色建筑概念

5 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们所追求的建筑环境也在随之改变。因此,绿色建筑逐渐盛行,现在的建筑行业也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在绿色建筑中,建筑住宅的居住舒适度较高,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也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太大的压力,为住户提供更加高效的居住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还能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有其特性,拥有无穷的魅力,成为人类文明史的见证。但是,在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下,迫切需要传统的建筑生产模式进行改变,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使建筑既满足舒适、健康的要求,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探索,人类进入了建筑史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低碳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