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急科普发展的多维理路:时代引路、价值归路与实践进路

2022-09-22 04:22刘纪达浦天龙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科普应急

刘纪达,浦天龙,王 健

(1.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0 引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科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相继明确了应急科普的主体和范围。从实践看,应急科普是为提升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而实施的一系列科学普及宣传教育活动的集合。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工作,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积极防范,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阻击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同时,随着应急管理部的组建与运行,我国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工作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府、社会、市场相互配合,形成了有效的工作合力[2]。但也应看到,我国仍处于各类突发事件的易发期、多发期,复合性、并发性突发事件逐渐增多,迫切需要应急科普的体系化介入与支撑[3]。做好新时代应急科普工作有利于提升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4]。

现阶段,我国应急科普体系及其工作模式建设开始步入体制化、规范化和系统化阶段,在机制设计与实施运行方面尚存可完善的空间[5]。本文从新时代应急科普的时代引路切入,在系统阐释应急科普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价值归路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应急科普建设的实践进路,旨在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

1 新时代应急科普发展的时代引路

1.1 应急科普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应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战略思想[6],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深化和拓展了国家安全治理问题的实践方向与理论视野。新时代应急科普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7]。加强新时代应急科普体系建设,将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性风险危机应对水平和系统性防灾减灾避灾能力。强化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是贯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抓手,这与应急科普工作的初心与使命不谋而合。可以说,选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就必须在内部安全视角中强化应急科普建设,应急科普发展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筑牢公共安全人民防线建设中的重要体现。

1.2 应急科普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加强新时代应急科普体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国家治理体系优势,以系统性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举措[8],将有效提高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与社会参与能力,巩固社会公共安全水平。同时,应急科普作为落实 《突发事件应对法》 《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战略交汇,将有效深化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年)》持续作用下的丰富战果,亦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9]。

1.3 应急科普是践行 “两个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两个至上”,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党执政为民的最好诠释,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信念。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应急科普工作,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的实践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本质要求,与应急科普工作具有共同的初心使命[10]。作为践行 “两个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秉持坚持人民立场的目标指向、树立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指向、突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价值指向,是应急科普体系建设的主要内涵。

秉持坚持人民立场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求应急科普工作要始终把社会安全建设目标与公众利益诉求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好公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应急管理问题。树立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指向是指只有坚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才能确保应急科普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突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价值指向则是对培育社会应急文化、营造良好社会安全氛围、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等一系列目标指向的最好诠释。

1.4 应急科普是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部署的题中之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且日趋复杂。同时,总体安全形势变化带来的新特征与发展不平衡问题致使发展与安全的不兼容、不匹配现象日益显现。应急科普作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培育社会安全文化、夯实国民安全意识、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环境的关键支撑。贯彻 “十四五”规划、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应急科普体系建设中,是构建社会稳定和安全良好态势的有效助力,更是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重大战略部署的题中应有之义。

2 新时代应急科普发展的价值归路

2.1 顺应新时代应急管理理念的新思维

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顺应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崭新发展,创新发展了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的新时代应急管理理念[11]。应急科普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理应顺应新时代应急管理理念的全新思维。

一要坚持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导向。应急科普必须坚守底线思维,秉持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建设理念,科学预见安全形势发展和隐藏的风险挑战。突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下事故多发、易发、群发的行业领域和属地区域,开展应急科普重点部署、专项行动,为防范遏制重特大突发事件提供支撑。二要秉持应急管理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12]。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应急科普建设应坚持发展与安全统筹发展。同时,要将应急科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考量,在增强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处置能力的同时加快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并举发展的应急科普产业体系。三要强化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均衡为支撑[13]。在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中,任一阶段或程序的缺失或弱化都会引致应急管理实践的失效。因此,应急科普从议题选取到内容设置均需考虑应急管理准备、预防、减缓、响应、恢复与学习六个阶段的安全知识,有效丰富应急管理科普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内涵。

2.2 直面安全形势、复合风险的新挑战

应急科普的内容结构与议题设置与突发事件类型和风险隐患种类紧密相关,是随着我们对风险认知和理解的逐步清晰而渐进发展的。近年来,我国所面临的各项安全形势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破坏性、衍生性进一步扩大,应急科普亟需转型升级并予以回应。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的物质需求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公众活动和经济社会因素耦合影响的背景下,一些新模式、新产品与新业态催生了许多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新风险隐患,城市火灾、交通事故、工程事故等事故灾难频发,我国整体公共安全形势和应急管理防范工作的重点方向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滑坡、泥石流、台风、暴雨、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频发。同时,由于自然风险与人为因素、常规突发事件与意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复合性、衍生性、跨域性的并发式或链发式突发事件逐渐增多,相较于传统的单一灾害应对模式,复合型灾害应急管理逐步成为常态。系统研判新风险隐患、重新审视复合型灾害特征是现阶段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建设方向,这些都给新时代应急科普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2.3 满足公众多元化安全需求的新期待

社会公众综合应急能力是否提升是检验应急科普成败的唯一标准。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应急科普的根本追求[14]。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社会公众关于安全知识需求和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感知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应急科普实践理应与社会公众日益丰富多元的安全需求和知识期待相适应、相匹配。社会公众安全需求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老人、上班族等个体需求与对风险的感知能力差异上,同时由于社会公众知识结构的差异致使不同群体对应急科普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采取多视角、多层次、全覆盖的科普策略,拓展科普渠道、精准科普内容是应对以上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状态下,公众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的认知需求逐步扩大,自媒体时代充斥的各种流言极易加剧公众对突发事件的焦虑与恐慌[15]。此时,亟需相关部门针对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危害及时解读,通过应急科普将关键信息开诚布公,补充公众在相关突发事件方向的知识薄弱环节,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缓解心理压力。

2.4 匹配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的新要求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权威性强,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覆盖面广,社区、街道等基层阵地科普形式贴近民生的多元优势,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2020年5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 《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常态化防控工作措施。也应看到,推动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的有序实施对现阶段应急科普工作亦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来看,一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亟需相关部门做好日常性疫情预防措施的科普议题设置和推送,巩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良好态势;二是相关部门应紧盯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要人群等环节,做好重点环节的个人防护指导、疫情传播等内容的培训和宣教工作;三是做好以应急领域学者、专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的动员和组织工作,提升对常态化防控期间的科研攻关、科技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四是做好常态化防控期间疫情舆情的分析和引导工作,如及时对国际疫情环境、疫苗药物等科技成果以及区域性疫情进展等相关内容实施有针对性的科学辟谣。

3 新时代应急科普发展的实践进路

由应急科普实践可知,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与资源配置构成应急科普工作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本文基于协同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设计了新时代应急科普发展实践进路的指导框架 (见图1)。

图1 新时代应急科普发展实践进路的指导框架

第一,在应急科普组织架构中,应急科普参与主体多元、涉及领域广泛,推动应急科普的有序协同、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对促进应急科普发展、破除应急资源分散与碎片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部门协同、资源协同与发布协同是形成快速响应、联合行动的应急科普协同机制的重要着力点。

第二,由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特征可知,做好预防阶段的应急科普准备与响应阶段的应急科普应对均可有效提升应急科普整体效能。 “平战结合”是推动日常科普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经常性宣教与集中性宣教相统一的实现机制,可切实提升常态化条件下与突发事件状态下的科普转换能力。

第三,由协同理论的自组织原理与资源基础理论可知,应急科普系统需与外部环境实现资源交换,一方面将促进应急科普系统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可实现应急科普系统向有序化方向的发展与完善。具体而言,资源拓展、科技赋能与保障支撑将在推动应急科普的资源交换、资源汲取与环境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

3.1 协同联动:重构多方主体协同配合的科普组织体系

(1)建立面向应急科普议题的跨部门协同机制。跨部门协同是化解部门冲突的重要方式[16]。一要在科普发展规划、科普活动实施、权威信息发布等应急科普的全流程、全环节中建立业务主管部门、宣传部门、科技部门的协同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应急科普中应履行的主要职能,完善应急科普部门协同的制度保障。二要在捋顺部门间职能边界的基础上,通过联勤联训制度、部门会商制度、部门协议机制等强化部门间应急科普协同的实体运行,通过共享信息、资源以实现应急科普效益的最大化。三要根据突发事件种类,明确各业务部门在跨部门协同中履行牵头协调、联动实施等职能的主导地位,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应由卫健部门负责牵头、自然灾害应急科普应由应急部门与减灾部门牵头、社会安全事件与恐怖袭击事件应急科普应由公安部门牵头。

(2)完善政府部门与科协组织的资源协同机制。现阶段,科协组织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尚未健全应急科普的联动协调机制,制约了科协组织在应急科普中的组织协调和资源供给等功能的有效发挥[17]。因此,在强化政府部门在应急科普中发挥主体作用、履行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应充分挖掘科协组织、学会组织的关键作用。做好政府部门与科协组织间的协同机制建设,应从动员、联动两个方向逐步推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动员优势。各级部门要与科协组织协同配合,在突发事件下号召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贡献智慧、建言献策,促进科技力量的个体作用与集体效应有机结合与充分发挥,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科协体系各级组织的联动优势。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与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充分互动交流,面向应急科普差异化需求,分区域、分领域建设因地制宜的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形成横向联动的应急科普协同机制。

(3)建设基于应急科普发布的协同传播机制。应急科普的协同传播是提升科普效率、拓展科普渠道、完善科普供给体系的重要支撑。建设应急科普媒体协同传播机制,应重点从主体和机制两方面进行考量。一方面,要形成应急科普推送的协同矩阵。在融媒体时代,宣传部门应统筹协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积极利用信息互补和多平台发布优势,加快构建整体联动的应急科普传播协同矩阵,实现应急科普内容、活动、产品的多平台、跨终端推送,实现应急科普的立体化传播[18]。另一方面,要建立应急信息协同发声的动态机制。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根据突发事件种类和相应等级,形成政府主管部门快速发声、相关机构与媒体协同跟进的动态机制。既要及时做好应急防护、应急处置等应急知识和国家相关政策的科学解读,也要积极回应公众关切热点问题,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强化应急科普权威信息的舆论引领力[19]。

3.2 平战结合:坚持日常与应急相统一的科普实施机制

(1)以日常研判、应急响应为基础,完善科普体系。相关部门应统筹好应急科普常态化研判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间的转化机制,做好预防性应急科普与应对性应急科普的协调统一,有效提升应急科普效率,切实保障社会经济有序发展。一方面,在常态化时期,要依托各部门建立的协调会商机制,统筹研判阶段性安全风险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特征,加强应急科普新议题、新内容设置,推出符合社会发展与新安全形势下的科普内容。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状态下,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等级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遵照预案设置与职能分工密切协作,及时、精准实施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要在做好常态化期间应急科技储备的同时,强化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科技联合攻关建设,为应急科普提供科技支撑。

(2)以重要时间节点为突破,强化科普效果。依托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应急科普是重要的机制创新,是在常态化科普中融入应急理念和知识的创新举措,是坚持集中式与经常性应急科普相统一的外在表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主题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相关部门应围绕全国科普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等关键时间节点,积极推出应急知识发布、应急技能培训、突发事件案例教育等多样化的应急科普活动;同时,可以通过主题教育知识竞赛、网络直播、在线对话等互动式应急科普模式,强化应急科普主体与受众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要系统策划推出节假日安全提示等应急科普作品。相关部门应在重要节假日期间,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媒体、短信提醒、海报发放等形式系统推出专题报道和应急科普作品,集中发布节日旅游、交通、消防等安全提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应急科普氛围。

(3)以应急科普预案和应急演练为抓手,夯实应急文化。在日常应急科普中,相关部门应充分解读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程,积极组织开展面向不同人群、不同区域的应急演练是培育与夯实社会应急文化的关键。相关部门要全面推动应急科普 “五进”活动[20],一方面助力相关单位有序实施日常应急科普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组织开展应急公益宣传和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各类群体的应急责任意识、应急知识素养和突发事件避险自救能力。此外,相关部门还应拓展应急科普范围,如重点关注突发事件多发地区、偏远落后地区的应急科普工作建设等,助力社会各层面的安全发展。

3.3 资源拓展:促进专家、内容、平台等科普资源的有效利用

(1)实现应急科普内容的不断迭代升级和优化。应急科普内容的准确性与精细化对公众理解应急知识、强化应急技能具有突出的助力作用。一要完善匹配不同人群多需求的科普内容。公众对安全知识的需求与对安全风险的感知发生了显著变化,个体对应急知识需求的差异化表现亦愈发突出。亟需从科普形式、风格、内容等方面实施多元化设计,不断丰富完善应急科普内容,满足受众群体对应急意识、应急能力的多元化诉求,实现应急科普的靶向传播。二要完善涵盖突发事件全种类的科普内容。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与社会安全事件在致灾方式、避灾措施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应急科普内容应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不同特点,同时要适应各类安全形势发展的新风险,确保科普内容符合突发事件的规律和实际。三要完善应急管理全周期的科普内容。识别突发事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助于公众选择及时有效的风险应对模式,对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关键意义。因此,可以依托典型案例,遵循应急管理全生命周期特征,从准备、响应、处置、恢复等全流程规范与完善应急科普内容。

(2)构建业务精通、口径权威的应急科普专家体系。作为应急科普工作的 “智囊团” “思想库”,应急科普专家是助力应急科普精准化、实践化的关键支撑,是确保科普信息权威性且有效规避舆情风险的重要保障。推进新时代应急科普专家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以建立全领域、多层次的应急科普专家库作为基础工程。各级主管部门与科协组织应统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打造应急科普专家库。从总体上看,搭建应急科普专家库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出发。在横向上应急科普专家库可按突发事件类型与安全风险类型划分为自然灾害防治专家、事故灾难处置专家、公共卫生与疫情传播专家等;在纵向上应依据专家所属学科门类,将专家库归纳为科研攻关、科普宣教、健康咨询、心理疏导等多个层次。另一方面要以吸纳 “网络大咖”资源作为应急科普专家体系的重要补充,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好意见领袖在应急科普中具有先天的受众基础优势,将其纳入科普专家资源库中,利用其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拓宽应急科普范围,同时要做好对 “网络专家”的监督与管理,规避错误虚假消息恶意传播与普通事件过分解读等情况发生[21]。

(3)构建专通结合、线上线下的应急科普平台架构。应急科普平台是搭建公众与应急知识沟通与交流桥梁的重要支撑,其架构应从权威平台、线上平台、线下平台三个方面重点建设。一要依托整合力量,打造应急科普的权威平台。现阶段我国已形成以中国科普网、健康中国平台、中国应急信息网等为核心的国家级应急科普平台体系,强化应急科普权威平台建设是引领科普方向、牵引科普发展、支撑科普架构的重要保障。二要依托政务媒体,打造应急科普的线上平台。近年来,各级政府组织及相关单位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了应急政务新媒体账号。依托应急政务媒体形成的线上科普平台,是相较于传统应急科普模式的重要补充,是引导社会舆论、宣传应急纪实、科普应急知识、传播应急理念的前沿阵地。三要依托科普设施,优化应急科普的线下平台。灾害事故遗址、应急科普博物馆、应急科普教育基地、应急主题公园等阵地设施是应急科普平台的重要组成,身临其境的感知有助于拉近公众与应急知识的距离,强化对应急科普知识的传播与接纳。

3.4 科技赋能:激发新技术转型驱动的应急科普新活力

(1)依托数据匹配实现应急科普精准对接。在应急科普中引入大数据技术,是延展应急科普功能、强化应急科普效率、实现应急科普精准传播的重要创新[22]。相关部门通过应急科普数据收集与数据匹配,有助于推动提升应急科普的精准化、立体化水平。一方面,要建设应急科普大数据平台,从政府相关部门、科协组织以及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应急科普的相关数据,并按照科普主题、应急环节等对科普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充分发挥平台作为 “信息超市”与 “数据中心”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应急科普大数据平台中嵌入数据处理与数据应用模块,利用模型工厂、算法工厂为应急科普工作提供智能化、组件化、模块化服务。同时,要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强化应急科普需求研判与应急科普议题设置功能,逐步建立应急科普供需的精细化对接机制。

(2)依托信息挖掘实现应急舆情实时监测。自媒体时代应急科普作品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参差不齐,网络上照章搬运与断章取义的博文和推送文章较多。同时,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后,相关媒体出现了诸多盲目跟风、追逐热点的不实信息和借科普名义的 “营销”行为。此时,亟需相关部门及时发布与突发事件和相关应急活动相符的信息,解读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为此,政府应急主管部门应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政府舆情管理平台中嵌入应急舆情的功能分析和信息挖掘模块,探索建立科普热点与科普舆情的动态分析与智能研判功能。同时,相关部门需通过应急舆情的动态跟踪与实时监测建立对应的预警机制,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增强政府对公众应急需求解读与应急舆情导控的时效性,不断强化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3)依托虚拟技术实现应急科普互动传播。近年来,虚拟现实等技术逐步被运用到科普工作中,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可并取得较好的科普成效。各相关部门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互动游戏等新形态产品,以建设虚拟安全体验馆的形式加深现实与虚拟的融合,通过体验式、沉浸式等应急情境的模拟体验,给予科普受众更加真实的体验感和代入感,促使其感知风险、了解危机,增强应急科普中的互动性。同时,还需引入高动态范围成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善应急科普环境、优化应急科普过程,进一步增强应急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应急科普的实践水平。

3.5 保障支撑:夯实政策、人才、产业等科普发展基础

(1)完善应急科普政策支撑体系。从发展现状看,我国应急科普政策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框架,政策内容覆盖面广,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政策执行落地难、政策激励措施不具体、配套制度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强化应急科普的顶层设计,探索制定应急科普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同时要完善应急科普政策的执行细则和实施办法,强化政策内容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23],主要包括明确应急科普责任单位和职能边界、理清政策执行的适用条件、执行范围和实施标准等,从制度层面保障应急科普工作有序实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应急科普配套政策建设,既要探索建立应急科普效果评价评估机制,同时也要围绕财政补助、公开表彰等内容制定长效、可持续的科普政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2)强化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应急科普人才建设在应急科普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也是实现科普事业良好发展、科普实践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24]。现阶段,要根据应急科普的特征和发展需要,明确应急科普人才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推动应急科普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升。从业务素质看,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在科普创作、科普研究、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科普场馆建设、科普传媒等科普实践方向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从应急专业素质着手,加强应急科普人员的应急专业化水平。从培养机制看,应创新构建应急科普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机制体系。一方面,要积极建设应急科普人才服务平台与培训教育基地,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应急科普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志愿者、社区管理力量、企业管理人员,挖掘兼职科普人才资源。

(3)助力应急科普产业有序发展。应急科普产业是指提供应急科普服务的相关产业,在强化应急科普常规建设的同时助力应急科普产业发展,有利于建设形成公益性与经营性并举的应急科普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应急科普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依据应急科普的鲜明特征和公益性、经营性科普产业的不同属性,采取分类指导又协同推进的建设措施。具体来看,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与引导应急科普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应急科普新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既要通过扩大对应急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拉动应急科普市场需求,同时亦需积极推进应急科普产业基地、园区建设,营造具有带动与示范效应的产业发展氛围。

4 结语

推动应急科普发展、加快应急科普建设是贯彻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全发展需要的关键一环,对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应急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应急管理领域的各方面、全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延续性。近期,国家各部门围绕应急科普工作实施了进一步部署与延伸。在顶层设计上,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年)》,就 “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做出重要部署。在重点领域上,相关职能部门围绕不同突发事件类型积极推进,如中国地震局与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 《 “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科协发布了 《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应急科普工作的通知》等。从总体上看,应急科普工作将逐步形成统筹推进与以点带面的发展新格局,在实践中检验应急科普机制设计成效、凝练应急科普实施与推广经验仍具有重要价值,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科普应急
科普达人养成记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