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让教育一路生花

2022-09-23 08:18
山西教育·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张静闪光点课题

文 本刊记者 田 薇

“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闪光点的过程,然后用这束光照亮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也是让我坚持和一直热爱这份职业的源动力……”太原市小店区卫华小学张静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已经驻扎了12年,对她来说,这一个生肖轮回虽风雨兼程,却一路生花。在她教育的涓涓细流中,流淌着生命成长的能量,温柔却有力量。

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效的教育会轻而易举

都说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物质的过剩让孩子没了好奇心,没了精神追求。“其实现在的孩子更希望获得尊重、自主和信任,只要仔细观察并努力发掘他们的内驱力,就可以打开教育的开关。”张静在教育学生的切入点上,颇有心得。其实在这方面,她也曾走过弯路:“以前会奖励表现进步的孩子一些小奖品,但慢慢孩子们习惯了这样的表扬方式,积极性越来越弱。”苦思冥想后,张静想从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求入手。“我想到以前的很多事情,有的学生来找我说想换座位,有的学生在托管课上写完了作业问我能不能出去玩,还有的学生在上课时特别喜欢我讲课本外的小故事……”于是,张静把孩子们的这些需求设置为奖品:“你可以选择放学后和老师或同学打羽毛球,可以选择下星期和哪个同学坐同桌,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由你来选择谁回答,可以向老师建议下次讲课的内容,等等。”特殊的奖励方式让死气沉沉的水面泛起了涟漪,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马上建立起来。课堂上学生拥有向其他同学问问题的主动权,形成了学习研讨的浓厚氛围,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也慢慢培养了起来。教师通过讲授学生建议的学习内容,也能及时补充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扩充知识面,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意外的收获是,在学生的自主选择中,张静也越来越了解学生的需求点,也更能发现他们成长中的想法。

在试验了这样的奖励方式后,学生改变了以往拖拉的习惯,在托管课上积极完成作业,同时还能腾出一些时间去参加体育运动或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五育并举”于无形之中得以落实。“教育不是命令,不应只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样,而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去正确引导,俯下身子去发现他们的所思所想。”张静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反复试验的耐心,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教育策略。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这让张静十分警惕。“心理问题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能为了急于解决问题,就简单地说教。”张静主张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去感染学生,她常常通过有趣的游戏来舒缓学生压抑的心情,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认识最真实的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做最好的自己。

在学生学习疲惫时,她会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闭上眼睛,同时播放山间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清脆的鸟叫声、微风拂过的声音,配合着她温柔的声音:“同学们,我们已经来到绿树成荫的大自然中,请你放松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姿势休息一下,去感受清新的空气、鸟语花香……”

在学生不够自信时,张静会拿着一张圆形的卡纸,问学生它像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月饼、皮球……”。然后张静把这个圆剪去一个角,说,这个缺失的圆“觉得自己没用了”,让学生帮帮它,给它加上几笔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使它变成更有意义的东西。学生发挥想象,创造出了剪刀、螃蟹等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学生懂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要发挥优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找寻最好的自己。

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张静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一次要开展一节“读书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最后一个环节是“好书推荐”,张静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过程。有个学生叫帅帅,非常喜爱读书,张静便让他来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但他性格比较内向,开班会前找到张静,说他没准备好,自己读那本书时不太细致,不太敢给大家介绍。张静看出了他的紧张和不自信。“在成长的过程中,比起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迈开脚步的勇气。”于是张静给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唐僧去西天取经,离不开三个徒弟的帮助,但他一开始去取经的时候,也是独自一人先开始的,一路上遇到困难,然后慢慢收了这三个徒弟。咱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但肯定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更需要去挑战自己,不断地去完善自己。就像这次分享一样,在交流中,相信你会对这本书有新的认识。”之后,帅帅在分享中虽有一些不流畅,但他觉得很自豪。他告诉张静,下课了还有同学找他讨论书中的情节,同学们非常信任他。对张静来说,通过一些活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去克服困难,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她与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总是充满感动与骄傲

“知心姐姐”是张静一直以来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她都会找一名学生谈心,有困惑的化解困惑,没有困惑的了解他们近期的生活。温柔细心的她总能够成为学生可以依靠的肩膀,但那并不意味着她总是采用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方式,“刚柔并济”更突显她的教育风格。“班上有个同学写作业很拖拉,总爱上课剪个纸贴个画,那段时间我总批评她。我觉得她一定很烦我,因为我总是催她写作业,督促她不能开小差,还找她的家长谈话。有天上午我批评了她,并且没收了她上课玩的剪刀和卡纸。中午放学,她叫住了我,说要送我个礼物。我打开一看,是我的小画像。她说头发完全就是照我的样子一比一还原的。我看着这个礼物觉得很珍贵。”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许批评别人会让关系僵化,但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反而会理解你。师生彼此之间默契地知道,这批评是一种关心,是一种喜欢,所以毕业后回母校看望张静次数最多的,是那些被她批评最多的孩子。对张静来说,这件事情给予她很多感触:孩子们的世界,竟然那般纯真,纯真得让人欢喜和感动。

在张静的教育生涯中,学生的喜欢和信任是最让她骄傲的事情。张静发现,有学生偷偷买了和她一样的钥匙链;很多学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学生站在领奖台上时将喜悦的目光投向她;因为她喜欢打羽毛球,很多同学也总在课下练习。很多家长说:“张老师,您帮我去和孩子说说,他最听您的话。”学生的“向师性”和被需要的感觉让张静很骄傲,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教学方式不跟风,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张静认为,在教学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不是要追赶新潮,更不能一成不变,找到更能契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新潮”的教学方法。这也是她给自己提出的教学课题。她依托课题,以研促教,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研究方向,不断理清教学思路,同时课题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经验借鉴。她依托教学开展了市级课题“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以卫华小学为例”的研究,获得市级优秀成果奖;还开展了市级课题“教材‘想象孔隙’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和省级课题“‘红色文化’在小学班队会中渗透的实践研究”“劳动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研究”等。她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归纳总结,让教学思路围绕学生而生,在实践中围绕学生而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她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努力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清晰。

谈及过往,张静说:“有时候也会感到工作特别繁杂,一摞摞还没批改的作业,一本本要写的业务教研笔记,一项项班级活动安排,还有要备的课、马上要处理的学生纪律问题和与家长的沟通问题,也有看不到教育效果时的焦虑。”但她坚信,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日复一日地努力,才会在将来的某一刻看到小苗破土而出。“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重来一遍,我需要尽全力去陪伴指引他们。”张静的言行中总是充溢着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张静闪光点课题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我的微课题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Self—redemption in Desire—Analysis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