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

2022-09-23 04:48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金属钠铜丝探究

王 红

(江苏省海门中学 226100)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问题就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产生的困惑.而教学问题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其将要产生或是可能产生的困惑,由此而设计的引领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向.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想要把握好这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1 教学问题设计的要求

1.1 教学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求

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而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深思并带领其快速进入到主动思考状态中,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这也间接证明了,教学问题能否真正发挥教育价值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前应结合课本知识及课程标准设计科学有序的教学流程,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层次鲜明且具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沿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和探究,由易到难逐步的攀登知识阶梯,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并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但问题设计时要注意4点:问题设计是否有助于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问题目标是否明确,立意是否鲜明?问题设计是否符合教学进程?提出问题的时机及提问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只有满足这些要求的教学问题,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教育价值.

1.2 教学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求

教学问题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材中心一一对应,具有明显的定向性、限制性和指导性.也就是说,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学生思维方向和内容要保持一致,教师还要结合自身专业素养,预设学生思维发展的结果.在化学教学中,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问题前,教师需要先围绕整体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将其分成多个小目标,再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转化为容易掌握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化学知识.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重视以下几点: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来确定教学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确定教学问题;可以围绕学生需要探究的内容来确定教学问题;也可以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问题.

2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

2.1 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可以先明确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再设计相应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启发和调动.

举例来说,在学习“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一课时,引导学生加深对乙醇和乙酸主要性质的认识是本课教学重点,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乙醇为什么可以使铜器、银器变得光亮?鼓励学生先利用已学习的知识进行猜测,再运用教师所提供的酒精、试管、细铜丝、乙醇溶液等设计化学实验,通过实践操作来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这一实验并不复杂,能够满足学生主动参与并进行操作的前提条件.学生需要先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1)取少量的酒精放入试管中,并将光亮的细铜丝绕成螺旋状;(2)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烧红,然后迅速插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底部,观察反应现象;(3)重复操作3~4次,嗅闻试管内液体气味.按照设计方案的步骤进行操作,同时对实验现象展开观察,学生可以发现铜丝在火焰上加热后,铜丝会由红色变成黑色,再将加热后的铜丝放入乙醇溶液中,发现铜丝由黑色变成了红色,反复多次实验,还可以闻到刺激性的气味.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为什么铜丝又重新变成了红色?生成的刺激性气味是什么?”发现铜丝在加热后,表面会生成一层较薄的氧化铜,将其立即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氧化铜会与乙醇再次产生反应,被还原为单质铜并生成乙醛这种新的物质.由此,学生可以对乙醇的还原性有更准确的理解,同时在操作实验中也可以重新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有着重要意义.

2.2 领会新课标,问题设置凸显梯度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探索化学知识.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新课标中的要求来设计相应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梯度分明的问题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举例来说,在学习“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沉淀法的原理,掌握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具有梯度性的教学问题.首先,考虑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过过滤、沉淀等相关知识,但却对除杂试剂的应用掌握不多,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应设计梯度明显的问题,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如结合本课主题设计的总问题为:现有含有硫酸钠、氯化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用粗食盐提纯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方案.很多学生在听到这一问题后觉得无从下手,难度很大,教师可以将其细化为多个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以实现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具体来讲,可以将“总问题”分解为以下多个探究小问题:(1)食盐中含有泥沙应该如何提纯?能否利用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方法进行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要怎样除杂?(3)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应如何处理?在以上问题的合理指导下,学生可以更轻松的设计出粗盐提纯的方案,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并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有更全面的理解.

2.3 创设情境,以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情境教学法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提出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提升,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举例来说,在学习“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金属钠的物理性质,理解钠的化学性质及生活中的用途,教师应合理创设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表演“滴水点灯”化学小魔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课前准备阶段,在酒精灯的灯芯里暗藏一块小金属钠,课堂表演魔术时用胶头滴管向灯芯内滴一滴水,灯芯就会被点燃.教师要提出问题:在刚才的魔术中,出现奇妙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金属钠.为什么能滴水点灯呢?在魔术中金属钠的作用是什么呢?钠具有哪些性质呢?一个趣味小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出教学主题.鼓励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动手完成实验,学生会发现金属钠在与水接触后,会迅速产生化学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迅速升高,而灯芯上沾有酒精,当温度达到酒精的燃点后,灯芯自然会被点燃.实验结束后,教师要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解决,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为何能保存在煤油中?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颜色和光泽会发生变化?金属钠与水发生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或装置可以检验该气体?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滴有酚酞的水溶液颜色会变红.通过增设问题情境并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欲望,使其在实验中主动探索新的知识.

2.4 比较思辨,认知冲突中主动发现问题

一位著名的俄罗斯教育学家曾说,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差异性,保证教学科学性与实效性的同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在化学学习中,部分学生受到思维和能力的限制,无法快速掌握知识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辩证思维进行思考,通过整合资源展开合理的教学,以形成思维上的冲突,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快地抓住事物的本质,还可以强化对知识点的印象,避免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出现混淆的情况,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通过上文阐述可知,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目标和内容上要符合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比较思辨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快速理解教师的用意及所讲解的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金属钠铜丝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金属钠保存试剂探究
金属钠的性质与考查方式赏析
见证电流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饰教程
从水说起学化学之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