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国外“论文工厂”产业化链条

2022-09-24 13:10章梦晗
廉政瞭望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不端工厂学术

│文 本刊全媒体见习记者 章梦晗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发现,3年前发表在荷兰《工业计算机》杂志的2篇文章中,有一名作者实为该杂志的执行客座编辑。这名编辑利用假名投稿,使文章得以在同行评审的环节被自己审核。这种行为使得同行评审制度和客座编辑系统蒙上了一层阴影,让该评审制度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实际上,在近15 年的时间里,国际科学领域报道中出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被期刊撤销的论文数量增加了10 倍不止。如此成规模增长的撤稿数据背后,是手段日渐隐蔽和规模化的学术作假手段。

撤稿数据的背后

近年来,有不少机构对国际主流学术杂志的撤稿数据进行追踪与分析。7月初,调查机构“恒祥咨询”公布了截至今年6 月30 日SCI 的撤稿数据。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全球SCI 论文共撤稿2504 篇,印度、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都牵涉其中。

对“撤稿”这一现象进行专门观察的举动可以追溯到2010年。彼时,恒祥咨询的数据来源网站“撤稿观察”刚刚成立。其创始人亚当·马库斯是美国《胃肠病学和内窥镜新闻》的总编辑,另一位创始人伊凡·奥兰斯基既是美国《频谱》杂志的编辑,也是纽约大学卡特新闻学院的特聘作家,主要关注科学、健康和环境报道领域的新闻。两人都对撤稿流程和结果的不透明性有着非常直观的体会。

“撤稿观察”创立之始以博客形式出现,旨在关注学术不端,专注于对学术杂志撤稿进行持续报道和分析。截至目前,其数据库统计了全球超过3.5万篇不同类型的撤稿论文,包括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多篇被撤销论文以及会议摘要。此外还有一篇1756年发表的,涉及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论文。

长期以来,学术界专业期刊对论文的审核主要依靠前期设卡,比如审稿编委会。他们主要负责审定投稿文章的可信度以及学术价值,之后再交由外部专家进行匿名评议。但这种评审中仍旧存在“有问题”的漏网之鱼。

一方面,捉住这种漏网之鱼,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一些论文在被发现学术造假时,基于其进行的相关研究可能已经开展多年。7月21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关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流行理论的奠基性论文涉嫌数据和实验图片伪造。专家称,这意味着16年来,基于这一主流理论而展开的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努力可能都要付诸东流,可能有超过16亿美元的研究基金打了水漂。

另一方面,由于撤稿涉及各方面的名誉损害问题,许多期刊对撤稿文章讳莫如深,使得撤稿信息难以捕捉。与“撤稿观察”类似的机构和研究者们就针对这点展开数据搜集。专注于学术诚信研究的柏林自由大学研究员安娜·阿巴尔基娜建立了一种档案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截获超过60个期刊网站发布的内容,通过对截获的内容对比,发掘撤稿信息。这些被截获的期刊往往有相似或重叠内容、相似的网站模板以及异常的引文数量等特点。

近两年,“撤稿”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撤稿数据的挖掘分析越来越成熟,使这些撤稿论文背后的学术不端行为无处遁形。

小作坊到产业化:撤稿背后的“论文工厂”

撤稿原因的现形,让致力于纠正学术不端的观察者们不断发现学术审核中的漏洞,甚至是已经形成产业的学术不端行为。伊凡·奥兰斯基称,一些“论文工厂”已经开始利用同行评审这类专刊出版程序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钻空子。

一些学术诚信研究者将涉及论文代写、代投、数据买卖的机构称为“论文工厂”。这种学术作假机构有着隐秘性和客制化的特点,是当下学术不端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不良产业。其运作模式其实并不新鲜,原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一些学校兄弟会的“论文库”。在兄弟会中,学生们分享彼此的学期作业,同时也可以取得其他同学已经完成的作业。将“代笔”“影子写手”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也随之诞生。有学者在对“论文工厂”的研究中发现,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一种被称为“文字服务”的广告就开始周期性地出现在纽约一些著名报纸中。60年代,美国杜克大学发生了一起引发轰动的涉及13名学生为足球运动员们“捉刀代笔”的学术丑闻。

一开始,这些中介可能还隐藏在学校的“小卖部”、书店中,学生们像买商品一样在这些地方找到论文代写中介,而中介则去寻找“影子写手”。之后的70年代,这种由“买家—中介—写手”构成的商业模式愈发成熟。中介们从学校周边隐蔽的“中介所”彻底转向成熟的公司运作。为了躲避学校审查,这些公司的“服务”方式也越来越隐蔽,从张贴广告到邮购再到电子商务模式。一些调查显示,在美国,至少有20%的学生都会从“论文工厂”那里购买学期论文。

在如今的一些“论文工厂”的网站上,客户可根据需要填写表单,说明论文希望的形式、主题、章节、关键词、引用文献以及完成时间,论文代写走向了一种发展完备的客制化产业。有些学生为了不引起学校的怀疑,故意要求“论文工厂”提供成绩只能达到一般水平的论文。一些更隐蔽的做法还有让“论文工厂”提供大纲,论文内容仍旧由学生自己完成,而这种行为在学术审查中完全处于灰色地带。

除了“代笔”,“论文工厂”的蓬勃发展还让这双灰色的手伸向论文出版系统中。这些“论文工厂”在各个国家都有“代理人”,声称他们的公司可以帮助学者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科学文章,提供论文润色甚至直接撰写新文章的服务。一些学术伦理研究员称这类公司为“掠夺性出版者”。所谓的“撰写新文章”,通常是将俄语论文翻译成英文进行剽窃,从而很难被查重检测出来。一些“论文工厂”还会伙同期刊编辑,向没有参与研究的人员出售论文共同作者的身份。

“撤稿观察”的数据库显示,截至去年,有超过700篇由“论文工厂”生产的文章被撤回。

更坏了还是更好了?

面对日渐增长的撤稿数据,一些人担心产业化的作假方式让“垃圾科学”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可能会对学术可信度造成破坏,对来自学术造假地区的其他科学研究产生怀疑。但对撤稿数据增长的现象,也有机构持不同的看法。

《科学》认为,与其说撤稿事件的增多反映了欺诈的泛滥,不如说是反映了学术圈对自我监督的尝试。一些分析也将这种不断涌出的针对撤稿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视作一种维护学术社区的积极信号。这挑战了前文那种担忧“垃圾科学”泛滥的看法。

数据证实,在过去几十年里,撤稿的绝对数量一直在上升,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学术伦理专家尼古拉斯·斯坦内克就认为,撤稿事件的增加是因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行为正受到修正,这反映了学术出版系统对期刊的监管有所改善——外部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鼓励编辑认真对待撤稿情况。

以美国的《科学》《自然》杂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称,他们正与“论文工厂”这样的产业化学术不端行为作积极斗争。比如《科学》就与“撤稿观察”展开了合作。两家出版机构都发现了大量涉及“论文工厂”的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了公开报道。此外,在网络社区的学术交流中,更多的学术不端论文也正在被发现。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在PubPeer 这类公共的学术讨论平台上发表见解,并通过公开指出论文缺陷来向期刊施压。

除了学术界的内部监督,一些国家也针对“论文工厂”这类产业化的学术不端行为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政策。

去年年末,英国政府正式发布消息,新出台的《技能与16岁后教育法案》将向学生提供、安排或宣传论文写作服务以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纳入刑事罪行。研究人员称,这一法案的推行,有可能是因为在疫情期间,寻求论文代写服务的学生数量以及“论文工厂”的网站数量有所增加。

学术监督是保证学术权威性的重要环节,在论文投稿量成爆发式增长的今天,学术编辑很难忽视不同的监督力量,但外部监督是一方面,学术出版系统的内部审查永远应该走在前面。

猜你喜欢
不端工厂学术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关于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则系统”(AMLC)的通知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学术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