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ICU:溃败的孤独与重建的希望

2022-09-24 09:35刘少明
时代邮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张蕾老爷子家属

● 刘少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ICU神秘、不可触碰,但作为重症病人求生的“最后一道防线”,ICU被寄予了最大的希冀。从收治、抢救、稳定病情,再到离开,生死线上的挣扎与救援,让医护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结成“同盟军”,最终形成如亲似友一般的连结。

ICU里,什么是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在心肺复苏、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等现代化治疗手段之外,营养治疗、心理关怀……那些于细微之处展现出来的关爱,也是帮助病人活下来、好起来的关键要素,也亟待被人们看见和理解。

孤独与暴瘦

“这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感觉,一边嘴巴馋,一边肚子胀。”回忆起在ICU的日子里,暴瘦、无法进食的同时却没有饥饿感的状态,老单斟酌了半天用词,最终说了这样一句话。

因高血脂引发胰腺炎的老单先后两次住进了ICU。先是因为胰腺炎发作紧急入ICU,一待就是十二三天。不能进食,只能输液,150多斤重的老单暴瘦,约30斤的体重迅速“消失”。虽然没有饥饿感,但长期卧床导致肠道功能受影响,老单时不时会有腹胀的感觉。

在长期卧床的重症病人中,你很难找到“胖子”。不论之前体形如何,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们大多经历了营养供应不上或者吸收不足的阶段,由此暴瘦。ICU的床逐渐显得宽大,插在身上的管子就像绳子一样,将他们瘦弱的身躯绑在床上。“不能动,只能抬头盯着天花板,一秒一秒地挨过去。”老单说。

老单还经历过一次转院,入院后,保守治疗的他一直高热不退,最后由专家拍板紧急安排了手术。手术后,虚弱的老单直接被送进了ICU,再次缩进“最后一道防线”内。

单间,窗帘拉起,监护室形成独立隔绝的空间。再次入住ICU,20多天的漫长时光里,老单的意识一直很清醒,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没有手机,没有电视。老单回忆说:“假如意识模糊也就好了,但我一直是很清醒的,就很难受。”

在当时,老单每天最快乐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被推出房间去做CT的时候,他感觉“就像被释放一样,外面什么都是很新鲜的”。还有一个就是和家人见面。等待家人的到来是他唯一能够纾解情绪的方式。根据规定,ICU的探视时间在下午4:00—5:00。假如当天儿子来探视,老单从早上10点就开始频繁地看钟表,“11点了,12点了,下午1点了,2点了,3点了,3点半了,还有半个小时儿子就进来了……”

但即便非常渴望并珍视这1个小时的探视时间,老单在儿子来的时候,还是常常跟他说,“你别来了,多麻烦”。老单说,“人不能太自私,儿子也是要工作的”。最终,“孤独”成为他在ICU的时光里浓重的底色。

关怀,于细微之处

“我们医生其实有两种价值,一种是治疗价值,病人的治疗需要你;还有一种是心理价值,体现在对病人以及家属的安慰和陪伴上。”ICU里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病人的心理与情感,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的ICU医生陈丹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始终秉承“两种价值”这一理念,陈丹能够非常敏锐地觉察出病人的诉求,有时候,甚至只需看上一眼。

2019年秋,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因为呼吸衰竭同时进入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ICU。武进人民医院的ICU是一个个单间,相邻房间用大块玻璃隔断,窗帘没有拉起来时,隔壁的情况一目了然。

老爷子当时已经呼吸急促,口唇绀青,说不出话,但仍努力挣扎着侧身,目光锁定在隔壁单间的老伴身上。老太太病情轻一些,戴着无创面罩,在呼吸机的支持下,缺氧很快得到缓解,生命体征也还平稳。她的目光同样看向了老爷子。

陈丹对老爷子说:“现在情况比较危险,要给你做气管插管了,不要紧张,可能会有些难受。”老爷子有些抗拒,摇摇头,突然激动了起来,艰难地抬起手,指了指隔壁,又将目光投向陈丹。

有10多年ICU经验的陈丹,瞬间就明白了老爷子的意思:他想和老伴说话。情况危急,陈丹给老爷子戴上无创呼吸机,又拿来写字板,把笔塞到老爷子手里,对他说:“老爷子,你有什么话写下来,我会拿给你老伴看的,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老爷子颤巍巍地写下了歪歪扭扭的5个字:“欠情,快活点!”前2个字是对过往表达歉意,后3个字是对老伴的未来寄予希望。尽管倾力救治,还是没有出现奇迹。而那块最后关头递上的写字板上的5个字,就成为老爷子留给老太太的最后一句话。

“口渴、疼痛、想见亲人……”陈丹那块重症监护室里的写字板,不断传达着无法言语的重症病人的心声,成为他们表达的一个窗口。“治疗之外,心理上的关怀对于病人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业16年的陈丹,曾经遇到过病人因为过于恐惧,在出了ICU之后经常做噩梦,情绪的崩溃直接导致病情恶化,最终再次回到ICU。

因此,在武进人民医院,对于收治的病人,有条件就给予单间,一方面是保证抢救场面不出现在其他病人面前,另一方面也避免人来人往打扰到病人休息,尽可能地改善病人的睡眠。同时,医生每天笑脸相迎、言语安慰,缓解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陪伴病人一起度过艰难的时光,给他鼓励与信心。”

老单的“孤独感”,在ICU里并不少见。而ICU医生们也都明白,与家人的沟通,是病人消解“孤独”的最佳方式。因此,在疫情来临,家属无法进入ICU探视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张蕾第一时间主张视频探视。由医生带着手机到病床前,与病人家属进行连线,“清醒的病人可能聊的时间长一点,没有清醒的,也让家属看一看病人的情况。”

10多年的重症临床经验告诉她,家属密切了解病人的情况,不仅能够给到病人安慰,还能减缓医生的压力。“很多家属不理解,‘为什么昨天还好好的,今天病情突然就恶化了?’”张蕾提到,“家属见不到病人,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医生,家属会因为病人病情的起伏而焦虑,这种时候,医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她始终坚持,病人与家属、医生与家属都需要尽可能保持沟通,“互相理解并支持,才会有美满的结局”。

张蕾和同事也越来越注重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医护人员除定期开家属沟通会之外,每天还会给病人做早期的康复治疗,或者是播放音乐舒缓病人的心情,在手套上给病人画个笑脸……“尽可能地让病人处于一种比较舒适的状态。”

“病人跟医生实际上是朋友和亲人的关系。”张蕾表示,“因为重症病人的病情随时都在变化,所以医生一定要守在床边,严谨敏锐地观察。无论过程有多么复杂或者艰难,在ICU里大家的目标是很纯粹的,就是希望病人可以好起来。”张蕾的目标,也是众多重症医护人员的心中所想。

“如履薄冰地往前走”

重症病人的病情每天都在变化,医护人员往往需要根据病人最新的情况来定制个性化方案。在强调综合救治的重症医学科,全方位的评估和治疗要求医生对病人的身体状况有细节性的把握。在这些细节中,营养供给也是需要倾注心血的关键一步。

80岁的冯老爷子就受益于精细化的营养治疗。2019年11月,冯老爷子因为“食管破裂、多器官功能衰竭”进入ICU,病情十分危重。医生不得不反复告知病情及预后,让家属做好思想准备。

入院前期,因为食管破裂、意识不清醒,冯老爷子不能直接进食,张蕾和同事针对冯老爷子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制定了非常完整细致的个性化营养方案。早期没有办法放置胃管,就通过静脉打营养针,注入脂肪乳、氨基酸这类人体必需营养。

“能经正常的消化道(食管、胃、肠等)吸收营养是最好的。”因此,随着病情稳定下来,冯老爷子做了手术,术中医生放置了一个空肠营养管来解决他后续的营养问题。“给了他一个生命管线,让他慢慢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有了空肠营养管之后,营养方案还是需要细化。冯老爷子最先接受的是滋养型肠内营养剂,短肽类,是预先消化好的,不会增加肠道负担。冯老爷子的进食方式也在根据病情不断调整,从最初的静脉注射,到经空肠管输入营养液,最后是经口进一些流食,慢慢过渡到正常的饮食。

“基本上我们每天都会评估病人的营养耐受状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往前走。重症医学科内,病人的情况瞬息万变,可能上一分钟情况还可以,下一分钟就不行了。”

冯老爷子年龄大,病情又复杂,中间起起伏伏,经历了几次很危险的时刻。除营养问题之外,冯老爷子的意识状态、多重耐药、血流动力学的评估,重重考验摆在医生们的面前,他们每走一步,都是慎之又慎。

在历经138天的“生死难关”之后,冯老爷子终于痊愈出院。后来,冯老爷子的家人告诉张蕾,在出院那天,他们扔掉了原本写好的追悼词,转而为医生们写了一封感谢信。

更好的生活

在ICU里,最紧迫的是时间,最漫长的也是时间。

张蕾陪伴冯老爷子在昏迷与清醒间和病魔斗争了138天,最终冯老爷子以稳定的状态顺利出院;陈丹上班时随身带着纸笔,让病人能够第一时间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熬过漫长恢复期的老单每次去复诊,都要看看自己的医护朋友们。

重症治疗的意义与情感支持不断地蜕变与沉淀。陈丹说:“病人离开ICU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未来更好的生活才是。”

一天清晨,张蕾打开手机,看到冯老爷子的女儿发来的视频。视频里的老人正跳着广场舞,精神矍铄,丝毫不见病痛的困扰。“即使离开了医院,他也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生活。”张蕾觉得,这是身为重症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重症室的日常里,不仅需要科学、包容,也含有对个体的支持。全面的关怀才能最终驱散病痛,让孤独溃败,支撑病人和家属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

猜你喜欢
张蕾老爷子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每天吃出一道彩虹
美味午餐搭配四则
My Dream Life
小老爷子的指甲刀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张蕾作品
折纸圣诞老人
解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