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022-09-24 08:14韩树宇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县域高质量制造业

韩树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引言

县域稳则大盘稳,县域活则大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对河南大多数县域来说,制造业都是支柱产业,更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支撑[1]。回顾河南县域发展,从“十八罗汉闹中原”到百强县占据中部地区“半壁江山”,从高新区龙头带动到产业集聚区遍地开花,县域制造业实现了从平稳起步到驶入快车道。2020 年河南统计年鉴显示,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全省比重超过70%,县域仍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主力,工业则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力量。总的来说,河南县域制造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部分县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的制造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优势企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但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及全球疫情蔓延的影响,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加,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要探索合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1 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河南县域制造业正处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关期,制造业发展对于高端要素资源、产业发展环境、企业家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河南县域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融资难问题、企业家素质提升问题、县域营商环境问题等愈发凸显。

1)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是限制河南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河南大多数县域产业都是在优势资源如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等基础上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受发展基础及发展环境等历史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产业链中上游,产品类型主要以资源型产品、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为主。由于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有限,导致产业延伸度不够,产品缺乏相应的技术含量,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只能把低价值初级产品卖给沿海地区,再买进制成品,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2)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一是产业层次有待提升。河南县域制造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代工贴牌等中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多,缺乏带动型的龙头企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成型。二是产业链不完善。河南县域大多数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薄弱,部分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三是产业聚集发展不足。部分产业园区缺乏清晰明确的产业定位,普遍存在产业同质化问题,高附加值产业不强,同时在招商引资上,片面追求企业数量“扎堆”,对产业链条的延伸重视不够,产业协同效应和集群效应不高,生产资源和生产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3)高端要素配置不足。一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明显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企业尤其是县域企业面临的老问题,由于产业层次低、利润率不高、抵押资产少等原因,县域制造业企业普遍都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问题,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偏高。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下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部分金融机构抽贷、压贷、断贷情况增多,尤其县域民营企业遇到此类情况更多,甚至部分企业不得已通过高利贷周转资金,造成经营更加困难甚至陷入困境。二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一方面市县在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文环境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差距明显,市县拥有省级创新平台的民营企业数量不多,在吸引、留着高端人才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另一方面当前数字经济加速重构传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渗透,县域企业在这些方面人才储备更少,转型升级面临的人才制约更大。

4)县域企业家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县域企业家大多数是从乡镇企业干起来的,企业家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能力素质不适应问题,对智能制造、互联网、在线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理解不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之部分企业家存在“小富则安”的心理,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即使企业已经做到一定规模仍不愿扩规升级,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管理能力不强、超前思想不够,企业投资行为短期化,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县域营商环境存在较大优化空间。尽管近年来河南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企业发展环境优化明显,但是县域营商环境改变非一日之功,企业办事依然存在诸多“痛点”,公共服务质量不高,“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在环保、消防、卫生、安全等环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暴执法现象,有些市县重视招商引资来得企业,忽视本地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造成本地企业在土地、资金上受限更大。2021 年8 月,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 中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研究白皮书》显示,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分别有25、18、13 个县入选百强名单,河南有7 个县进入百强名单但是排名均在40 名以后,表明与先进地区相比,河南县域营商环境存在较大优化空间。

2 河南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而县域制造业发展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数县域传统产业比重大,技术和产品层次不高,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距离太远的技术跳跃和产业升级风险太大,需要探索合适的转型方向和升级路径。

1)节俭式混合创新。创新无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但是,河南县域层面多以研发强度低的传统产业为主,具有引领地位的龙头企业及单项冠军企业不多,对应于大多数县域制造业企业来说,不能追求过于高端的技术引领性创新,更宜采用低成本的节俭式创新模式。区别于传统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回报模式,节俭式创新以恰到好处的满足客户性价比需求,对产品和商业模式进行重新思考与设计,以高性价比满足客户需求,尤其是围绕当前我国中产阶级新国货需求,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对现有产品服务进行积木式混合创新,然后根据客户需求变化逐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节俭式混合创新不依赖顶尖级研发人才,不是对现有技术和产品方案的重大突破,侧重于满足当下需求,创新成本较低,市场风险较小,符合县域制造业企业实际。

2)特色化差异发展。县域制造业发展要围绕优势明确产业定位,找准产业发展新趋势、产业转移新特点与本地综合优势的结合点,聚焦挖潜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化差异发展[2]。沿海地区的县域特色产业是我国“世界工厂”的重要支撑,昆山的笔记本电脑、南通的家纺、诸暨的袜业、永嘉的钮扣、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绍兴的轻纺和化纤、海宁的皮革和服装、温岭的汽配、乐清的工业电气、瑞安的汽摩配、晋江的运动鞋服、南安的建材水暖等,这些地方标志产品占全球份额均比较高。河南很多县缺乏一个清晰的产业定位,或者因主导领导变化对主导产业进行调整,缺乏战略定力,导致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不高,形不成产业生态和竞争优势,既浪费了自身的资源,也耽误了企业的发展,难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河南县域制造业需要依托优势特色化差异发展,培育壮大1~2 个主导产业,通过链式招商、集群式招商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县域制造业发展生态和竞争优势,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3)集群化链式延伸。对于一个县域经济体来说,要有明确的产业布局和规划,集中资源打造一个产业发展载体,为优势产业链的拓展留出空间。县域制造业集中布局,可以大幅度降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形成产业链和配套体系,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2009 年以来,河南各县均谋划了产业集聚区,尽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引导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思路是对的,当前河南针对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二次创业”战略部署,借此战略机遇,县域应谋划区中园,推动主导产业链集中布局、链式发展,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制造业集群。

4)轻量化智能提升。伴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信息技术的提高,智能化改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是对大多数县域制造业企业来说,以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的智能化改造方式不一定合适。由于县域制造业企业一般来说工艺流程和管理基础薄弱,工人素质也不适应,智能化改造的投资大,风险高。近年来,沿海地区逐渐探索了一些轻量化、易部署、低成本的行业级智能化改造方案,尤其是阿里云、三一跟云、海尔COSMO 以及各类工业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化服务商,都推出了一些成熟行业模型,针对性强而且改造门槛低。河南县域制造业企业要积极对接智能化服务商和平台商,利用现有成熟行业模型和轻量化解决方案,针对降成本、降能耗、提效率等核心环节,对企业进行智能化提升。积极引入沿海地区运行成熟的平台和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开展创造性复制,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云端服务,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综合成本[3]。同时,抓住疫情冲击下线上经济发展机遇,积极对接消费互联网平台,拓展在线市场,利用在线数据加快新品开发,倒逼智能化改造。

3 河南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河南县域制造业发展更要突出优势和特色,在全省一盘棋与区域大合作中对产业定位进行再梳理再提升再聚焦,将本地经济发展特点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机融合,理清发展优势,找准发展方向,着力探索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途径。

1)梳理聚焦主导产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在于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这就需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引导县域聚焦优势延伸拓展特色产业链,增强产业链根植性,探索实施产业链长制,实现县域制造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4]。一是强化功能定位与产业定位衔接。全省要坚持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一同谋划,跳出县域谋划县域,站位省域市域、对接周边明确县域功能定位,破解产业定位不清楚、不准确问题,理清自身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依托优势理清产业定位,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二是强化比较优势与特色产业对接。在“特色”上更下功夫,聚焦比较优势发展产业、谋划项目、招商引资,变区位、资源、要素优势为竞争优势,不能什么项目都引进,围绕特色产业延链补链,以培育特色品牌提升产业附加值,以产业链集聚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形成比较优势与特色产业相互强化的发展格局,提升特色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三是强化特色产业与人力资源匹配。河南县域人口多,特色产业要与人力资源结构相匹配,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把劳动密集型环节下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本地传统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依托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就业吸纳力,带动更多的劳动力进入产业链实现脱贫致富。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地方税收的主来源、区域产业的主支撑、县域经济的主引擎、强县富民的主动力。实施县域高质量发展“头雁引领”行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竞争力提升。一是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优。引导本地优势企业突破区域限制,整合全球全国全省资源,支持企业在域外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生产基地等,撬动域外资源为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服务;引导各类企业通过接入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培育新品牌新业态新市场;提升引入企业的根植性,支持中小微企业聚焦“专精特新”融入引入企业的产业链,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聚集效应;加大对县域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省级各类产业基金以及省外基金在县域合作设立特色产业基金;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引导传统企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做强做优。二是培育优秀企业家。实施县域企业家专项培训工程,分批组织企业家到沿海企业参观考察,与北上广等地知名高校联合举办企业家培训班,更新企业家知识和能力结构,支持企业家攻读国内外MBA/EMBA 课程;培育壮大新生代企业家群体,深刻认识县域经济转型攻坚期与民营企业交接班高峰期重合的意义,引导新生代、“企二代”企业家成长,打造一支勇于创新、视野开阔的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和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突出产城融合,顺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推动县域产业园区由“企业堆积”向“产业集群”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创新转变、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优化县域制造业发展载体,提高对中高端产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一是实施县域产业集群提升行动。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高质量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坚定产业集聚发展的理念,未来要依托产业集群延链补链,优化公共服务,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丰富产业生态,形成新优势[5]。河南县域产业集聚区发展已经具有一定基础,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对产业集聚区进行再谋划,对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进行再聚焦,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再提升,构建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上中下游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引导龙头企业采用“两端集中、中间下沉”模式,把管理中心、接单中心、品牌运营中心、营销中心、培训中心、物流中心等布局在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商业区,把种养殖和初级加工环节布局在乡村工厂,优化县域产业链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区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二是创新“园中园”发展模式。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引导本地特色产业链环节集群发展,积极承接省外、郑州及中心城市“飞地经济”落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打造专业园区。三是实施集群品牌培育工程。依托优势产业培育集群品牌,打造一批民权制冷、长垣起重、巩义铝精深加工等集群品牌,提升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吸引相关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集聚。四是创新考评机制。突出分类考核,完善差异化考核机制,减少无谓观摩活动,淡化投资、产出等规模排名,引导地方政府、企业把精力真正放在优化服务和创新创业上。

4)集聚链接外部要素。实施县域经济开放与创新双驱动战略,引导县域依托优势积极对接“五区”“四路”战略平台,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层次创新,为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一是打造产业开放平台。抢抓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战略机遇,拓展高水平开放通道。支持县域立足自身区位、产业优势创办开放合作平台,如长垣的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民权的制冷装备博览会等,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名片;主动对接域外开放平台,支持企业参加国际行业展会以及国内知名展会,如德国的汉诺威工博会、上海的工博会、深圳的高博会、重庆的智博会等,以及省内郑州、洛阳等城市举办的各类展会,聚焦优势产业、优势资源扩大“朋友圈”。二是打造创新平台。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域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在县域设立产学研合作机构、博士生实践基地、中试基地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郑州、沿海地区以及国外设立域外创新中心,尤其是郑州应发挥创新资源集聚链接作用,培育创新集聚区,引导县域制造业企业在郑州设立研发中心。三是加强招才引智。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依托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农业实用人才,更加重视柔性引才,依托在外设立研发中心集聚高端人才。四是发展壮大回归经济,吸引豫籍企业家、技术骨干、高管、大学生以及务工人员返乡创新创业,培育县域新的产业增长点。

5)优化提升发展环境。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全国百强县,聚焦企业和群众需求,聚焦城乡面貌高颜值、政务服务高效能、生态环境高品质,优化县域发展环境,提升县域对高层次产业和高级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承载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县域基础能力。突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主抓手,瞄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瓶颈,着眼于互联互通,重点在交通、农田水利、城镇、信息、生态环保、园区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谋划一批项目,提高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加快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造升级,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吸引人才回归。二是提升县域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尽快开展县域营商环境评价,依托“互联网+”服务,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码通”,持续完善“多证合一、多规合一、多评合一”机制以及多图联审、多审并联、容缺办理等配套措施,推动服务体系平台化智能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服务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创新,精准激活微观主体,提升县域发展活力动力。

猜你喜欢
县域高质量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